1、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和思考题答案导论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名词解释: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即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和支配。经济规律: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2、 思考题: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答:人们的生
2、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统一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它们本身就是生产;作为消费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由生产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性质;同时它又总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实现自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相互结合的
3、统一体。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它的变化和发展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一是新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承认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生产关系不可能决定生产力。因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及其能动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没有生产也就没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4、,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实质。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答:一切经济规律都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一点是和自然规律相同的。像在自然科学中一样,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经济规律虽然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但它又具有客观性。只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与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经济规律由于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任何人在参加经济活动之前,这种经济条件就已经存在。人们在参加经济活动时,不能自由地选择经济条件。因此,不管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如何,经济规律都客观存在和起作用。人们不能离开生
5、产力的发展水平随意改变经济条件,因而也就不能随意改变经济规律。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1、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很不发展的社会中,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的以自给自足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商品: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从自然属性来看,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价值: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在商品生产中,这种抽掉了各种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
6、劳动,就叫做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也称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货币: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通货膨胀: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再多,也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以,就会发生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指在市场流通中收缩货币供应量或者减少纸币发行量,使之少于市场上媒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以减轻纸币贬值的程度或使纸币升值,使得市场上商品
7、的价格下降,从而提高货币购买力。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2、 思考题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商品经济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存在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各自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而每个社会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又需要多种多样的产品,为了满足各自的多种需求,必须在分工者之间互通有无,使得各自所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交换成为必要。第二个条件是社会分工者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立的经济利益。正是由于社会分工者各自有着自己的经济利益,这种各自利益的独立性使得他们之间相互需要对方的产品时
8、,不可能无偿地取得,只能通过各自生产的产品进行交换,而且这种产品的交换必须是对等的。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各自的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按照商品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这个条件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必然存在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以及商品生产者与购买者之间的竞争。2.商品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商品生产者的内在利益驱动以及外在竞争压力,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在各地寻求最廉价的原材料来源地,寻找最理想的商品销售市场。3.商品经济是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的经济。商品经济要求商品经济的当事人必
9、须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具有独立处理自己商品的权力,这里不存在任何的人身依附关系。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答: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使用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说来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答: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价值的量就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量决定的。衡量劳动量的单位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某个商品生产者所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0、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他们私人的事情,劳动成果也归他们自己所有,经营的盈亏也由他们自己负责,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的性质。同时,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都具有社会的性质。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两者存在着矛盾。货币是怎样产生的?答:商品交换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人们还不是专门为交换而生产,仅仅是把自
11、己消费以后的剩余产品拿来交换,这种交换还带有偶然的性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当原始社会出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后,不同部落需要交换的东西就多起来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也扩大了,于是就出现了扩大的价值形式。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要求能够出现一种商品来作为各种商品相互交换的媒介,从而使各种不同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由一种商品来表现。这样,就可以解决扩大价值形式下商品交换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一般价值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以后,就有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范围也随着进一步扩大了,这就要求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
12、上。为适应解决这一矛盾的客观需要,就出现了货币价值形式。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表现形式是怎样的?答: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第三章 市场经济1、 名词解释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资源主要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市场调节:市场调节,就是市场机制的调节,也就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宏观上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微观上使市
13、场上商品的花色品种符合消费者的多样消费需要。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类市场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经济资源通过买卖来进行合理有效配置的流通领域。市场格局:市场格局是指在市场上买卖双方在交换活动中所处的地位,特别是何方在交换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或优势地位。2、 思考题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答:市场经济的特征主要有:(一)经济资源配置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市场或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而不能由市场以外的其他因素来起基础性作用。(二)经济单位行为主体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要依靠社会各个经济单位(主要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来实现,而各个社会经济单位要
14、具有市场经营的活力和动力,则它们必须是一个个的市场经济主体,都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三)市场竞争平等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激烈竞争,各个经济主体都应当是平等的竞争对手,它们之间的竞争前提都是平等的。(四)商品价格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市场价格既不是由政府制定,也不能是垄断价格,必须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从而使商品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并反映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五)市场体系完善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要依托完善的市场体系,市场和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以及市场规律的作用的发挥也要以市场作为载体。这种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当由生产资料市场、消费资料市场、金融市场、
15、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信息市场等所组成。(六)市场管理和市场行为法制化。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需要有一系列的市场经济法规和市场制度来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经营活动和行为。市场经济法规主要包括市场准入法规、市场行为法规等等、市场行政管理法规等。什么叫做市场机制?主要市场机制有哪些?答: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价格、竞争、供求、利润、利息、工资等)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主要有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第二篇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1、名词解释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
16、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的时间。资本: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7、叫做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工资不过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2、思考题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答: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是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答: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18、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答: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工人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从而生产出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所以说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为什么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
19、程?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如果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么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达不到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这样的生产过程只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而不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继续延长,超过一定点就会产生剩余价值。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资本的本质是什么?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答:依据是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创
20、造的,也不是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可变资本创造的。这说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正确地考察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表明这种剥削程度的大小是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答: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这种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
21、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答: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是暂时的。因为所有资本家都在努力改进自己的生产条件,以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的先进技术必然逐渐普及,会使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当先进的生产条件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后,便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原来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在了。但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工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了。于是,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便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地延长。结果是,虽然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但整个资本
22、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可见,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个别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却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答: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决定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全部发展过程。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五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1、 名词解释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
23、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就是若干较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迅速增加。结果,必然形成大量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2、 思考题资本积累的实质
24、和必然性是什么?答: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求是无限的。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以外,还必须增加资本的数量,以扩大剥削的规模。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这是由竞争规律决定的。在竞争中,大企业在生产、销售和信贷方面比小企业具有优越的条件。资本家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免遭破产的命运。这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影响
25、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以下四个。(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一般地说,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越高,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资本积累越快。(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积累的数量增大。(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暂时闲置的折旧基金也就越多,从而越有利于资本积累。(4)预付资本的多少。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被剥削的工人就越多,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大。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促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在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
26、本中的比重就下降。此外,由资本集中而形成的大资本,比原来分散的小资本的有机构成也要高。因此,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总资本中可变资本必然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由可变资本多少决定的,而不是由总资本的多少决定的。一方面,资本总额的增长虽然也包含着可变资本的绝对量的增加,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绝对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增长落后于总资本的增长,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相对减少。这就表明,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的增长相比相对减少。不仅如此,在有些部门和企业,由于采用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设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非常迅速,对劳动力的需求甚至会绝对减少,把原有工人的一部分从生产中排
27、挤出去。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增加。这是因为:(1)工人工资往往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为了维持生活,工人家庭中的妇女甚至儿童也被迫出卖劳动力。(2)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等不断涌进劳动力市场。(3)人口的增长也会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因此,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迅速增加。结果,必然形成大量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答: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内容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
28、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答:资本积累过程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从而为它自身的灭亡准备了基本条件。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就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取代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第六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1、名词解释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是指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一切生产部门的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
29、间就是产业资本家从垫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有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固定资本折旧: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步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叫做固定资本折旧。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增添新的工厂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企业,也就是单纯依靠增加机器设备、劳动力和生产场所来扩大生
30、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技术进步、改进机器设备、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思考题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答: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需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产业资本家的全部资本不能同时存在于循环的某一个阶段上和处于某一种资本形态上,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处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形态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即并存性)。第二,产业资本家的三部分资本,其中每一种职能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顺次通过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
31、式,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形式上,使三种职能资本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继起性)。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是什么?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何区别?答:第一,划分的根据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来划分的;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它们的资本价值的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第二,划分的目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在于揭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雇用的劳动力带来的,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在于考察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数量的影响。第三,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答: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不仅关系到预付资本数量的大小,而且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一)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在生产规模为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数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