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38.87KB ,
资源ID:105581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581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x

1、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22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目标】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变换形式诵读,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教程】一、演讲式导入:1、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还需要诚信吗?如:朋友相处,商业营销,企业动作各位同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围绕“诚信”阐述自己的观点,比一比,看谁说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2、学生演讲,并给个人记分。3

2、、师总结: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新的时代已赋予了诚信新的内涵,在它的指导下,莱茵河畔,荡起了滚滚的海尔潮,联合国的讲坛上,有了中国人字正腔圆的“呐喊”,中国已成了“世贸组织”大家庭的成员,新世纪的中国将以诚信,务实的形象,永远屹立在东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涉及诚信的文章(世说新语)两则板书二、释题:(放投影)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口头表达活动: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评价,给个人记分)四、朗读。1、放录音(或师范读)。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五、翻译文言文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如注意省略的成分)2、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六、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可以选

4、择陈大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地表现。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由此可见,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4“友人渐,下

5、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四人小组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附:板书】陈大丘:与友其行、舍友与去(守时)期友人:过中不至(无信)守时行对子骂父(无礼)守信元方:怒斥友人,有理有据主

6、题思想:通过陈大丘与友期行的故事,说明了“守时”、“守信”的重要性。五、艺术朗读活动。分角色朗读,注意把握感情、语气。第二课时一、课本剧表演。四人小组根据乘船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师评价,给生记分)二、朗读。1、语录音。(或师范读)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三、翻译文言文。1、结合课文提示,师提示重点词句,指导学生翻译。(放幻灯片)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本所以

7、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2、(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四、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相结合。)1、用段落图示勾画本文结构及中心。难之在前华歆急人之难,始终如一乘后则救助船纳之在前王朗轻诺寡信,只为自己后则欲舍中心:通过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的故事,说明了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2、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华歆先是不愿意,后见有贼人追赶,危急时又答应搭载避难人;王朗先见船宽就允许人上船,后见贼人追赶唯恐祸及自己,又不同意。由此可见,华歆是一位真正为人所想

8、,急人所急的人,而王朗轻诺寡信,做事不守信。)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这两篇短文的主旨都是“诚信”。其中期行主要讲要守时;乘船主要讲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牲:(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以上问题采用多种形式解答:问题1、2、3,师指导生解答,问题4,四人小组解答。五、艺术朗读活动。师:我们已经了解课文的内容,现在我们分配朗读,注意把握好节奏,感情和语气。(指定华歆、王朗各一人,陈述语集体读。)六、好文共赏活动。下面短文选自世说新语,与乘船进行比较阅读。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9、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现。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七、一文一诗活动。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八、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2、熟读全文,并翻译。23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4、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10、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课前预习】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查阅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教学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解释文题。成长,是第一单元的主题,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说到成长,我们就会想到人才、天才,都希望自己成长为人才,甚至都希望自己就是天才。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谁知道?(学生说)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

11、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出示课题,解释文题。(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出示目标,点出重点难点。二、展示资料,介绍作者。1作家简介2作品展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学过的诗歌和作品:京口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让“小老师”代替我,完成该部分的教学。老师纠正和补充个别字词

12、的读音,个别语句的停顿。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隶(l)扳(pn)谒(y)称(chn)泯(mn)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四、配乐朗读课文。五、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二、翻译课文,解决重点。让“小老师”代替我,完成课文前两段的翻译。老师纠正和补充重点字词的解释,个别语句的翻译。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下

13、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附:翻译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

14、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三、重点研读,领会主旨。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

15、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3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四、当堂反馈,重

16、在落实。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l)谒(y)泯(mn)扳(pn)称(chn)2下列语句的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余闻之/也久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B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C利其然:以.为利,形容词作动词。D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4下列语句中的“之”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B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C余闻之也久:他,指仲永,代词,D不能称前时之闻:的

17、,助词。5翻译下列语句。(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6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7自读课文,熟读成颂。点名背诵。五、小结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结合板书总结所学、所悟,要含盖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六、作业1复习巩固所学的词语解释和语句翻译,进一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将叙事部分改编成故事,题目为仲永才尽。500字。3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七、板书不使学

18、神童庸人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重在落实1朗读背诵课文。2解释和翻译。(前两段)3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翻译课文第3段。让“小老师”代替我,完成课文前两段的翻译。(先朗读,再翻译)老师纠正和补充重点字词的解释,个别语句的翻译。附:翻译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三、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

19、论的形式。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四、精读课文,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

20、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五、齐读并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六、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时间在

21、2分钟左右。七、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惋惜,通过课堂辩论大家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我们注意到本文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与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两个问题,但我们也应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成长的道路上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材。八、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24 木兰诗【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二)能力训练点1根据

22、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

23、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二)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三)整体感知l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2速读课文,将诗歌分成四部分,每部分用四个字简单概括内容。第一部分(1一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

2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一6段)凯旋而归。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背景介绍关于木兰诗产生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从诗中的地名看,诗的时代背景,当与北魏和柔然的战争有关。而游牧民族强悍尚武的社会风气则是它产生的社会基础。2诗的结构是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3分析第一部分,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1)文章一开始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文章一开始写的是木兰的忧愁情态:“唧唧复唧唧”,而不是直接写木兰从军的原因。这样写有两个好处,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优?为何愁?能使文章简洁。如果从起因开始写,将相当复杂。(2)从第一段春,木兰的身份是什么?“当户织”一句可

25、以看出木兰是一个辛勤劳动的女子,而不是侯门小姐,这为下文替父出征奠定了基础。(3)木兰到底为何如此忧虑呢?(让学生自读第二段找答案,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讲述。)原来此时国家有战事发生,召木兰的父亲入伍,可是父亲年纪大了,家里又没有成年的男子可代父亲入伍。那木兰可以替父从军,又愁什么呢?古代歧视女子,女子没有地位,要求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法律不允许女子入伍。是否毫无办法?聪明的木兰想出了什么主意?女扮男装。女扮男装,冒着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上战场面对的将是死亡,但木兰一片孝心,为了自己的父亲,死有何惧?大家对照自己想想,你是怎样对待父亲的呢?与木兰一比,是

26、否有所感悟?(4)思考一下这两段叙述木兰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人物在这段时期心理活动起伏很大,同学们试着把握一下。忧虑(唧唧复唧唧)反复思考下定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5)第三段,写木兰紧张地做准备工作,迅速从家出发和奔赴战场途中的见闻感想。先就“愿为市鞍马”做文章,用排比的句子,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要啰嗦地写呢?为什么不写在一个地方买齐?这样写有以下几个作用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战事紧迫,时间紧张,渲染出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

27、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6)思考:赴边途中是详写还是略写?(略写)详写什么?(心情。)通过几个地名的转换,便概括了整个行程:家黄河黑山。两次在“黄河”和“黑山”宿营的描写极婉转地形容出一个初离父母出征的少女的新奇感受,听到黄河流水,听到燕山胡骑,都不由让她想起父母的呼唤,对父母的思念情深意长。教师范读第一部分,并指导学生背诵。4分析第二部分。高度概括木兰十几年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战斗生涯。这段只有六句,却写了三个阶段途中、战中、战后。(l)读课文

28、。找出哪句写途中,哪句写战中,哪句写战后?途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中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战后一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2)我们重点欣赏写“战”中的两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十个字,就写出了十几年的战斗生涯,可谓字字千金。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朔气传金拆”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风凛烈,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想一下,她在想什么呢?思父母,思姐妹,思家乡,甚至思念她的织机木兰又在做什么呢?从“寒光照铁衣”一句可以看出,木兰正穿着铠甲,和战友们一道在边防线上巡逻,随时准备为保卫祖国而战。(3)木兰在战场上表现如何?文章中没说,但我们想一定

29、是智勇双全。根据这么多年,女扮男装本被发现。从下文的暗示中也可以看出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五)布置作业1想像一下,木兰在战场上会遇到什么情况?她会怎样处理?2为什么把战争过程写得如此简略?(六)板书设计木兰诗一、(l一3)替父从军详二、(4)十年征战略第二课时()明确目标1体会文章后两部分的内容及感情。2学习根据想像扩写文章。(二)整体感知读文章的第四、五、六段,看各写了什么内容?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为何略写征战中木兰的英勇?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

30、有血有肉,真实动人。木兰的机智勇敢无须赘述,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更是相得益彰。2分析第三部分。(1)在这部分有一个疑点: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什么呢?“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做出这种选择呢?一般的看法是:木兰不慕荣华富贵,愿回家与父母团聚。但我认为这里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原因,大家能否结合你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挖掘一下?学生讨论后明确: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主乎外,女主乎内”是封建礼法定下的一条戒律。木兰可以在非常时期秘密地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和才能。然而,她却不能随着战争转入和平,继续在朝廷为治理国政而做出贡献。封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