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8 ,大小:58.90KB ,
资源ID:105464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464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品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品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docx

1、精品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第一单元 家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 3、 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 4、 培养爱家爱亲人的人类情感,学会珍惜家庭生活。 重点、难点: 1、 重点:对文中三个比喻的理解和把握。 2、 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对家的认识和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思考完成题 1、作者为何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把人生比作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

2、喻的基础。“家是一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一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具比喻的基点。“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升华。) 2、船是渔民的家,找出第一部分最能体现“家”特点的词语。 (船上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孩子的嬉笑声;食住器具,一一俱全。) 3、“人世命运莫测,但有了一个好家,有命运与共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揣摩一下,说说句中“好”的含义。 (表示理解,关爱,互敬互爱,同甘共苦) 4、“家是温暖的港湾”,你如何理解“港湾”一词的含义? (对于

3、岁月之河中漂泊的人来说家是船,对于航行在人生河道上的船而言港湾是不可缺少的,那么家是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避风浪的港湾。) 5、“家是温暖的港湾”开头援引了尼采的话,接着又说“这是尼采对女人的讥评”,那么,尼采的话放在这里协调吗?为什么? (协调。作者援引尼采的话,自然与上文“点点帆影”句勾连,既引出话题,又把对家的思考引向深入,借以讨论对家的看法。作者借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指出家是平凡的、充满俗物琐事、闲言碎语乃至小吵小闹,但是,对人和人生来说,就如久航海上的船见到海平线上港湾。点出“家中琐屑的噪音”是“人间乐曲”,使自已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6、从表达方式上,本文写作上有什么

4、特点? (作者是先叙后议再抒情,引领着我们一步步从感觉到思考。) 二、作业 课外阅读分析 第二课时 一、 分析上一节所布置的题目,整体把握全篇文章。 二、 读教师读本中P21家问思考课文P5第二题。 泰戈尔是用诗化的语汇表达出家的美妙、温暖、宁静和幸福,借以抒发诗人对家的最崇高的礼赞。泰戈尔的描述是比较宏观的。其中,在黑夜的背景上点缀出“摇篮和床辅”“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轻的生命”。可以说,泰戈尔描绘的是人类的家,是一个带有共性的、人类共同的家的最基本的形态和家的最基本的氛围。 毕淑敏则别具匠凡,用对话,通过孩子们的回答,表述孩子们对家的见解。非常形象、真实,又泛出浓浓的家的温馨。让

5、我们在会心一笑之际,品出家依依难舍的亲情。而且,作家用了一种排比、对偶的句式,简洁,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出孩子眼中的家。这种独特的构思,值得学习效仿。 三、 拓展、积累 1、摘抄你最喜欢的两句话。 2、写出你读过的古代诗、词、曲中有关“家”的诗文篇名(不少三条),并记下你所欣赏的名句。 3、 列举你听到的有关“家”的歌曲名(至少四条) 四、 作业 1、 预习石缝间的生命 2、 本周作文我爱我家 石缝间的生命 教学目标: 1、 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知识 2、 体会文章蕴含的对石缝间顽强的生命的无比崇敬之情。 3、 品味作品生动隽永、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的

6、写作意图。 2、难点: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象征 石缝间的生命困境中的人生 赞扬顽强拼搏、战胜自已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读课文 2、 听命运交响曲,再读课文。 3、 完成思考题。 (1) 文章描写了哪几种石缝间的生命?对于这些生命,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 文章描写石缝间的野草、山花和松柏三种生命。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怀有感动、敬畏、惊叹之情。 (2)看到这些石缝间的生命,作者为什么会感动得潸然泪下?(提示:一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生存环境是怎样的;二是要分析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生”“长”。) 明确:这些生命似乎生来就注定要经受磨难和艰险,当它们还是种子时

7、,就无人问津,于是被不定的风裹挟着,散播到天涯海角,落在了不毛的石缝间。生命似乎只有终结而不再会有开始,然而,它们竟然倔强地丛生于不毛的石缝间了。 作者惊叹于生命美丽严峻的“生”之后,又为读者勾画了野草、蒲公英、松柏这三种生命艰难顽强的“长”的画图。 无名的野草,因为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只能长出“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然而,“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已生长出根须”,去寻找那更细微的石缝。 苦苦的蒲公英,迫于石缝的贫瘠狭隘、山风的凶猛无常,无法和田野上的同宗一样生长得那样茁壮,只能改变自已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参天的松柏

8、,它们雄伟苍劲,巍峨挺拔,“使高山有了灵气”然而它们的躯干却是从狭窄的石缝间萌生的,它们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空间里为自已占有了一片天地”。 总之,石缝间的植物战胜环境,创造自已生命的辉煌壮丽的品质让自已感动和敬畏。 (2) 为什么说石缝间的生命既是生物学的,也是哲学的,又是美学的呢? 明确:作者从野草、蒲公英、松柏的生命历程中,发掘出生物学、哲学、美学三个层次上的意义: 生命有异常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的本能顽强尊贵、生命的欲望不可扼制,“生命有权自变为辉煌壮丽”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命为环境制约、规定和改变,然而,强者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被战胜;而

9、是主动、是战胜。生命的价值在于拼搏。石缝间的生命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上。 拼搏的生命复苏了死寂之地,避免了生命的绝迹,装点了荒山枯岭,让人们看到了绝美的风景。生命在拼搏中不仅“完备自已驾驭环境的能力”,而且“使自已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这是精神世界的壮美。 (3) 作者通过石缝间的生命,赞扬了怎样的精神? 作者通过对石缝间的顽强生存的小草,改变自已;适应生存的蒲公英以及在不属于自已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已占有了一大片天地的松柏的描写,赞扬了坚韧的生存意识和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适应环境并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已、认识自已、完成自已、升华自已的伟大精神。 (4) 语言欣赏:“那粗如巨蟒,细如

10、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其中的动词“扎”“钻”能否换成“伸”“冒”?为什么? 4、 作业 字词积累: 补充倔强茁壮贫瘠藤蔓繁衍 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1、 分析上一节课提出的题目。 2、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石缝间的生命的礼赞上,而是继续寻找哲理的升华, 他把自然现象扩展到人类生活中,谈到了自已的一些人生感悟,请同学们找出来,并且结合身边的实例,谈谈对这些感悟的体验和理解。 明确:例1“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限制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提示:这段话有两个

11、层面的意思。环境可以改变人生,环境决定人生,这是第一层的认识。第二层的升华是,适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就是拼搏。要适应环境,要顽强生存,要坚定地成长、发展。 例2“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已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已的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 提示:经过风雨考验的人生定会比温室中的花朵更能经暑耐寒,在社会中将能更快更稳地立足,他们比沃土中生长的人们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的耐挫能力,因而也就更有可能获取人生的成功。 例3“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提示:与“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已去寻找”不同,“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已去寻找

12、”是生命为在严峻的现实中求得立足之地的一种本能的欲望;而人生要敢于主动地积极地寻找锻炼自已的机会,以求发展自已、丰富自已。 例4“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已,认识自已民,从而才能锤炼自已,成长自已,直到最后自已,升华自已。” 提示:这句话与孟子说的“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有相同之处,人生要经历磨练才能有所建树,同样,人生要经历磨练才能提高生命的精神境界,发掘出生命的意义和辉煌,实现自已的最大价值。人生有时需要自已去寻求这种困厄的环境。 例5本文还可以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来理解。石缝间的生命,就其特定的时代来说,就是伟大而饱受沧桑的中国人民的象征,这篇散文又是一曲

13、富有时代情绪的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他们高扬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永远挺直的梁和永恒的灵魂。 3、作业 (1)课文P11第三题。“生命就是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属于自已的生存空间为自已占有一片天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生命现象吗? (2)摘抄文中优美句子。 (3)预习废墟的召唤 废墟的召唤 教学目标: 1、 理解句子的含义。 2、 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3、 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领会作者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的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难点:本文在语言上表现出的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上: 融情于景描写议论 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第一课

14、时 一、 情境导入 请学生读雨果所写的给布特勒一封信,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二、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配辛德勒的名单) (学生感知、概括、教师引导小结)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的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呼唤。 第四

15、部分(21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深入探讨 1、在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废墟”召唤着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废墟的召唤的? (分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探究)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的向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弈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了整个作品之中。 “废墟上,不愿永久停泊。”“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废墟在呼唤,其实是作者在呼唤,召

16、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中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2、你对“废墟的呼唤”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教师参与。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课文研讨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

17、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

18、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二、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

19、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2、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

20、了绵长的思索。 三、小结概括 四、作业 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更浩瀚的海洋 教学目标 1、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品味作品纯洁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点:理解作者对哪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 更浩瀚的海洋 鄙弃:悲观厌世者轻浮乐天派虚伪慈善家 溺于幻想者虚无空想家舍本求末者 我和我的心逃避生活者 追求:纯洁、爱与美,理想境界 第一课时 一、介绍纪伯伦 二、初步阅读课文 1、配乐读课文(配南极物语) 2、学生自由质

21、疑 三、思考: “我和我的心”遇到了七种人,这些人有怎样的表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1、把盐撒向大海的悲观厌世者。道具是盐,盐的味道是又咸又苦的。坐的岩石是“灰色的岩石” 2、手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的人。道具是糖,糖只有甜的味道,这是一个没有体会过生活的全部味道的轻浮的乐天派。坐的岩石是“白色的岩石”。 3、捡死鱼放回大海的虚伪的慈善家。道具是死鱼,行为是“怜悯地把死鱼”放回大海。 4、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行为是在沙滩上一遍遍重复地勾画自已的想象。 5、追求虚无的空想家。道具是泡沫和一只玛瑙缸。 6、不懂得什么是真正价值的庸人。道具是一只贝壳,行为是背对大海,听一只贝壳的轻微声响当作是大海

22、的声音。 7、为拒绝痛苦而逃离生活的懦夫。行为是把头埋在沙子里。 四、作业 字词积累 第二课时 一、进一步研习课文 可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 1、体验反思:联系实际,针对上述若干种人生态度,发表自已的感想。 2、“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怀着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通过对“不配”、“离开”、“无法沐浴”、“要小心”、“远远的”、“不宜”等词语听分析,“我和我的心”对这些人的情感是鄙弃和否定。 3、“我和我的心”不愿意和这些人呆在一起,所以“我们走了,去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其中“寻找更浩瀚的海洋”应该怎样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作品中关键句和关键语段来分析,如“要用海水小船洗去大地

23、沾在我们身上的灰尘和污垢”;我一次次离去,与那种种人生态度的格格不入等等 “寻找更浩瀚的海洋”象征丰富的人生和无限的未来,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追求不止的精神。 纪伯伦追求的是一片真善美的净土,一种纯朴简单的生活,他曾说过:“心灵本是纯朴简单的,心灵的表现也是纯朴简单的”。 纪伯伦对爱和美也有如饥似渴般的追求。“我愿意为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我希望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对爱和美如饥似渴的追求。因为我观察后发现,没有追求的人是最不幸的人,他们不啻是行尸走肉;我倾听了,听到那些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在叹息,他们的叹息是那么甜美,胜过管弦合奏。” “我”是一个追求纯洁、追求爱与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4、读

24、了这一篇文章,你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二、作业 搜集纪伯伦的经典作品进行扩展阅读。 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乘着音乐的翅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 3通过创作校歌班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的活动中喜爱音乐,同时培养学生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教师准备 1搜集整理一份

25、关于音乐史、音乐流派的参考资料书目。 三、活动建议和指导 课本总共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讲述音乐的故事、聆听和解说音乐、创作校歌班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生活的理解,宣泄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聆听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设计这些活动,就是要在音乐和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感受音乐,并且用语言文字去描述和发现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 1活动一是“难忘的旋律,生动的故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回忆,向大家讲述音乐的故事。最好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老师找一首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曲子,放给大家听,然后述说自己与这首乐曲结识的故事,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

26、。对某一支曲子印象最深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有的是因为作曲家与这首曲子的故事让人难忘,有的是因为听者对这首曲子产生了共鸣,有的则是因为乐曲和听者有一段有趣的结识的故事这次活动强调个体感受,不求讲述的故事多么深刻,多么感人肺腑,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即可。 2活动二是“最爱的音乐,精彩的解说”,主要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一个作曲家、一张光碟或者一个歌手,推荐给大家。当然,要让大家接受自己推荐的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就必须要对这首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作品的内涵有一定的理解,同时需要把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传达给大家。可以采取媒体常用的“歌曲推荐”(或

27、者“歌手推荐”“专辑推荐”等)的方式进行。假设每个同学都是电视台音乐栏目的主持人,他要向观众推荐一支歌曲,首先把这首歌曲放给大家听,然后介绍这支歌曲的演唱者(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以及这首歌曲之所以值得推荐的理由,最后再放一遍歌曲,让大家重新回味一下。 3活动三是“集体的力量,共同的心曲”,要集合学生的聪明才智,为学校或班级创作校歌班歌。如果本班同学有能力,可以写词谱曲这两项活动都作了,如果谱曲太专业,可以只写歌词。创作一首符合自己学校特色或者班级特色的校歌班歌,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增强为班级和学校争光的荣誉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但创作出来的校歌班歌要有特色,要体现学校和班级的特点,一

28、定要了解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校风校训,然后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选择词藻,确定乐曲的基调。 四、活动评价 这一个跨学科的活动,有些内容可能超出了语文的范围,因此评价的时候最好让音乐老师一同参与,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单纯就语文的角度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同学的合作态度。 2讲故事或者推荐歌曲时的口语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是否通畅,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说是否符合音乐的内容。 3创作歌词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水平。 4是否对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否在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上有了提高。 五、有关资料 1我与音乐 (1)夜的音乐(贾慧芳) “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

29、飞去”大凡喜欢西方古典艺术歌曲的人,一听这熟悉的旋律,就知道这是舒伯特的小夜曲。世上传唱的小夜曲不计其数,但我最喜欢这首。 早在20多年前,我跟山西大学艺术系的邓映易老师,学唱了这首由她译配的艺术歌曲。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听了十年的语录歌曲,乍一听这首小夜曲,我简直喜欢得不得了。它优美的旋律,充满诗意的歌词,都深深地吸引了我。这首歌的专业性很强,频繁出现的三连音、变化音,还有中间的转调都很难掌握。所以,我经常听录音,反复地唱,也在舞台上听过许多歌唱家唱,为的是掌握一种声音技巧。但是,这首歌真正打动我,却是一位并非经过专业训练的朋友的演唱。 那是在前不久,几个朋友结伴去蓟县旅游。远离了都市的

30、喧闹,人们仿佛也变得深沉宁静起来。山村的夜晚,是那样的美丽,树叶随着春风低语,星光和露珠在悄悄的张望,月亮忽影忽现的藏在山后,我们被笼罩在夜色里。“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这动人的旋律,从朋友那儿飘来,我先是惊讶,他居然能唱这首歌。而后,觉得此时唱这首歌,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以前听到小夜曲,脑海里出现的是外国电影里一位弹着吉他的先生,站在楼下为他心爱的姑娘唱歌的画面。而此时,面对青山,头顶繁星,这歌声划破夜空,听起来是这样的真切。他的声音,自然浑厚,没有一点经过雕琢的痕迹,深沉的像是优美舒缓的大提琴声,平静的有一种令人回归田园的安静与恬淡,充满了一种人性的关照。凝神倾听这夜的音乐,轻柔、空灵;细细品味每一个感觉,飘逸、低回。舒伯特用心灵抒写的音乐,朋友用心灵把它唱了出来。这音乐,滤尽了喧哗、浮躁,让人抛弃了白昼的五光十色的一切,紧紧拥抱这宁静温馨的黑夜。我的心潮湿了,这充满魅力的夜的音乐,那么让人感动,让人情不自禁。在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