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23.65KB ,
资源ID:105447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447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建筑电气自动化文献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建筑电气自动化文献综述.docx

1、建筑电气自动化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 (论文)文献综述院 (系): 机械电子工程系 专业班级: 自动化 毕 业 设 计论 文 方 向: 建筑电气 综述题目: 建筑电气综合叙述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建筑电气综合叙述摘要:本文以建筑电气为设计背景,学习了解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及相关专业知识,查阅有关建筑电气设计;主要包括照明设计,供配电系统设计,建筑动力配电系统设计,电话通信系统设计,建筑有线电视系统设计,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设计, 民用建筑的防雷接地设计。对现有设计中的问题以及电气设计方案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电气设计中的一些实际做法。关键词:供配电系统设计;电气照明系统设计

2、;动力控制系统设计;建筑智通信系统设计;建筑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安全与消防系统设计;1. 前言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电气科技的发展而同步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数字技术、显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电气技术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上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国际上许多先进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断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使建筑电气行业迈出了新的一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有关供配电、照明、消防、防雷接地、通信、有线电视等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建筑开始走向高品质、多功能领域,并进一步向多功能的纵深

3、方向和综合应用方向发展。2. 建筑电气的概况与基本构成 2.1建筑电气概况建筑电气是以电器设备及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和改善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它是包含电、光、声、冷暖等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技术科学。它是强电和弱电与具体建筑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城镇建设大发展,住宅建筑多样化、高层化、集群(小区)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完整的住宅电气设计是指由用户开始到小区建筑群结束所涉及的相关电气设计。需要强调的是,现代住宅电气设计,无论设计思想、技术、产品选择等诸方面,与传统大相径庭。建筑电气作为一个专业,从无到有,由简单而复杂,发展到如今已经囊括了兼之强电和弱电在内的多个系统,并且随着以IT业为龙头的科学技术的发

4、展,及其在建筑业的应用,综合弱电项目的智能电气更是突飞猛进。特别是近年来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兴起,使得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建筑电气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建筑更加节能、环保,安全。在工程实践中,伴随着不断暴露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电气必将日趋成熟和发展健全;在避免二次投资造成浪费的同时,走向专业化、正规化和规范化。2.2建筑电气的基本构成建筑电气的任务是实现建筑物的功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电气设施的水平,标志着建筑物现代化的程度。从电能的输入、分配、输送和使用上大可划分为供配电系统、动力系统、照明系统、建筑智能系统。根据输出的电压和电流的大小,可以

5、划分为强电系统和弱电系统。照明与动力系统(强电系统)包括照明、供配电、防雷、接地等。通讯与自动控制系统(弱电系统)包括电话、广播、电视系统、火灾报警、消防自控、机电设备自控等。3. 建筑电气系统的种类3.1供配电系统3.1.1 供配电系统的概述建筑供配电系统就是解决建筑物所需电能的供应和分配的系统,是电力统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出现,建筑的供电不再是一台变压器供几幢建筑物,而是一幢建筑物往往用一台乃至十几台变压器供电;供电变压器容量也增加了;另外,在同一幢建筑物中常有一、二、三级负荷同时存在,这就增加了供电系统的复杂性。但供电系统的基本组成却基本一样。通常对大型建筑或建筑小区,电源进线电

6、压多采用10kV,电能先经过高压配电所,再由高压配电所将电能配送给各终端变电所。经配电变压器将10kV高压降为一般用电设备所需的电压 注(220/380V),然后由低压配电线路将电能分送给各用电设备使用。也有些小型建筑,因用电量较小,仍可采用低压进线,此时只需设置一个低压配电室,甚至只需设置一台配电箱即可。3.1.2供电要求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规范(1)一级负荷的供电“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应不致同时受到损坏”。但在实际设计中为了满足一级负荷的供电,可以采用两路高压供电,但当供电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自备发电机,故可以采用一路高压电源加一路备用电源-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供电,

7、当一级负荷容量较大时,应采用两路高压供电。对于特别重要的负荷供电,除了必须采用两路高压外,还必须设置应急电源(应急柴油发电机),并且该电源中严禁接入其他负荷。(2)二级负荷的供电要求“宜由两回线路供电”,即当发生电力变压器故障或线路常见故障时不致中断供电(或中断后能迅速恢复)。设计中常采用一用一备两路高压电源供电或一路高压,另一路备用电源(柴油发电机组),但当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可由一回6KV及以上专用架空线供电。(3)三级负荷对供电无特殊要求。此外,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消防用电设备进行负荷等级划分,对于二类高层建筑的消防用电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并且消防用

8、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可采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其配电设备应明显标志。 3.1.3供配电系统的原则供电系统的一般原则是:供电可靠,操作方便、运行安全灵活,经济合理,具有发展的可能性。(1) 供电可靠性供电可靠性是指供电系统不间断供电的可靠程度。应根据负荷等级来保证其不同的可靠性。在设计时,不考虑双重事故。(2) 操作方便,运行安全灵活供电系统的接线应保证在正常运行和发生事故时操作和检修方便、运行维护安全可靠。为此,应简化接线,减少供电层次和操作程序。(3) 经济合理接线方式在满足生产要求和保证供电质量的前提下应力求简单,以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用,并应提高供电安全性。(

9、4) 具有发展的可能性接线方式应保证便于将来发展,同时能适应分期建设的需要。3.1.4供配电系统接线方式(1) 供电系统按系统接线布置方式可分为放射式、干线式、环形及两端电源供电式等接线系统;(2) 按运行方式可分为开式和闭式接线系统;(3) 按对负荷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可分为无备用和有备用接线系统。在有备用接线系统中,其中一回线路发生故障时,其余线路能保证全部供电的成为完全备用系统;如果只能保证对重要用户的供电,则成为不完全备用系统。备用系统的投入方式可分为手动投入、自动投入和经常投入等几种。对于容量较大的集中负荷或重要负荷宜从配电室以放射式配电;对配电间的配电宜采用下列方式之一(1)工作电源采

10、用分区放射式,备用电源也采用分区放射式。(2)工作电源和备用电源都采用由首层到顶层垂直干线的方式。(3)工作电源采用分区树干式,备用电源取自应急照明等电源干线。3.2 电气照明系统3.2.1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电气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环境条件对照明设施有很大影响。要使照明设计与环境空间相协调,就要正确选择照明方式、光源种类、灯泡功率、照明器数量、形式与光色、使照明在改善空间立体感、形成环境气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3.2.2 照明光源选择照明光源选择一般原则:(1)发光效率高;(2)显色性好,即显色指数高;(3)使用寿命长;(4)启点可靠、方便、快捷;(5)性能价格比

11、高。3.2.3 照明灯具选择灯具的主要功能是合理分配光源辐射的光通量,满足环境和作业的配光要求,并且不产生眩光和严重的光幕反射。选择灯具时,除考虑环境光分布和限制眩目的要求外,还应考虑灯具的效率,选择高光效灯具。在各类灯具中,荧光灯主要用于室内照明,汞灯和钠灯用于室外照明,也可将二者装在一起作混光照明,这样做光效高、耗电少、光色逼真、协调、视觉舒适。灯具选择一般原则(1)使用安全:防触电和防火、防爆以及其他环境条件引起的危险;(2)提高能效:选用灯具效率高、灯具配光和场所条件适应,以及光通维持率高的灯具;(3)合理考虑功能性(良好的照明效果)、装饰性(美观、协调)、经济性(性价比高)和能源效益

12、的结合;(4)限制眩光。3.2.4 照度和照明方式选择依据建筑照明设计规范选择照度是照明设计的重要问题,照度太低会损害视力,不合理的高照度则会浪费电力。选择照度必须与所进行的视觉工作相适应。在满足标准照度的条件下,为节约电力,应恰当地选用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三种方式,当一种光源不能满足显色性要求时,可采用两种以上光源混合照明的方式,这样既提高了光效,又改善了显色性。另外,充分利用自然光,正确选择自然采光,也能改善工作环境,使人感到舒适,有利于健康。充分利用室内受光面的反射性,也能有效地提高光的利用率,如白色墙面的反射系数可达70%80%,同样能起到节电的作用。3.3动力控制系统3.3.

13、1 动力系统的概念在供暖、通风、排水、热水供应、电梯运输等系统中,维持工作的机械设备,如各类空调机组、风机、给水泵、排水泵、电梯等,全部是靠电动机拖动运行的。这些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为整个建筑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各种系统统称为建筑动力系统。建筑动力系统实质上就是向电动机配电,以及对电动机进行控制的系统。3.3.2动力系统分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采暖系统、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电梯系统、扶梯系统、消防等系统。3.4 电话通信系统3.4.1系统概述建筑电话通信线路进线应考虑与外界通信网络的接口,并结合当地经济、文化等因素留有发展余地,进线数量可按初装容量的130%160%考虑在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

14、时,要认真研究纳入本布线系统的弱电设施给用户所能带来的综合效益,努力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可靠实用。3.4.2设计标准 1.一级为理想目标 应满足用户多媒体及计算机数据通讯的需求,进而逐步实现住宅智能化必要时可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以适应公用电话交换网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其他智能网络系统的发展要求。居室内可采用RJ45标准信息插座。 2.二级为普及目标运用公用电话交换网结合数据通讯网构成信息通信体系,以满足大部分用户多媒体及计算机数据通信的需求。居室内宜采用RJ45标准信息插座。 3.三级为基本目标设置足够的电话出线盒及外线线对,运用公用电话交换网满足用户近期的基本需要。居室内采用RJ1

15、1标准信息插座或RJ45插座。3.4.3系统组成1.配线设备 用户配线架或交接箱。在有用户交换机的建筑物内一般设置配线架于电话站内;在无用户交换机的较大型建筑物内,一般在首层或地下一层电话进户电缆引入点设电缆交接间,内置交接箱。2.分线设备 自配线设备由多路隐蔽的垂直电缆,向楼层配线区馈送配线电缆,在楼层设分线箱,并与横向暗管线系统相连通。3.配线电缆 大楼配线属于市话线路网的组成部分,是对室外工公网的延伸,其配线应尽量采用暗敷设方式。4.用户线及用户终端机 由横向暗管线系统向话机出线盒敷设用户线,以接通用户终端机(电话机、传真机等)。 3.4.4电缆配线方式1.单独式 各个楼层的配线电缆采用

16、分别独立的直接配线。2.复接式 各个楼层的配线电缆采用部分或全部复接。3.递减式 各个楼层的配线电缆采用上升电缆逐层递减。4.交接式 各个楼层的配线电缆采用将整个建筑物分成几个交接配线区域,分别经有关交接箱与总交接箱连接。3.5有线电视系统3.5.1系统概述有线电视系统设施的设计应与当地有线电视网的现有水平及发展规划相互协调一致,符合有线电视网联网的要求。 系统应能满足用户终期容量的需求。有特殊要求的住宅楼可与当地有线电视台协商设计。住宅楼设置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时,必须遵守国家卫星电视的有关规定,在合法前提下设计、施工及使用。3.5.2设计标准1.一级为理想目标系统应采用双向交互式、带宽为550

17、MHZ及以上的邻频传输系统,以满足用户交互式多媒体服务的需求。2.二级为普及目标系统宜采用带宽为550MHZ的邻频传输系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可采用双向交互式系统,以基本满足用户多媒体服务的需求。3.三级为基本目标系统宜采用带宽为450MHZ或当地有线电视网近期规划的上限频率的邻频传输系统,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3.5.3 系统组成1.前端设备 2.垂直干线 3.分配网络 4.横向管线 5.用户终端3.6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3.6.1系统概述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简称火警系统,就是利用探测器中的敏感元件自动监测区域内火灾发生时的烟雾、温度或火焰等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通过导线传输到

18、火灾报警控制器报警、显示、记录、并联动控制消防给水、防排烟、事故照明及自动灭火设备,实现监测、报警和控制灭火的自动化。3.6.2总线制火警系统的特点 1.采用或经与故障自动交替巡回检测技术。 2.采用地址编码技术。 3.具有多种抗干扰及误报转化措施。 4.功率消耗低,传输距离远。 5.系统容量可以设计很大(系统可达5万个地址点)3.6.3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分类 1.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其他民用建筑;与高层建筑直接相连且高度不超过24m的裙房。2.低层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单层及多层有关公共建筑;单层主体建筑高度超过24m的体育馆、会堂、剧院等有关公共建筑

19、。高层与低层建筑又分别分为一类和二类。 3.6.4建筑物的保护等级1.超高层(建筑高度超过100m)建筑为特级保护对象,应采用保护方式。2.高层中的一类建筑为一级保护对象,应采用总体保护方式。3.高层中的二类建筑和低层中的一类建筑为二级保护对象,应采用区与保护方式;重要的亦可采用总体保护方式。4.低层中的二类建筑为三级保护对象,应采用场所保护方式;重要的亦可采用区域保护方式。 3.7民用建筑的防雷接地3.7.1 雷击的种类 : 1.直接雷击 2.感应雷击 3.高电位侵入3.7.2 防雷分类 1.第一类 (1)具有特别重要用途的建筑物。 (2)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 (3)高度超过100m

20、的建筑物。 2.第二类 (1)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大型建筑物。 (2)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3)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的其他民用建筑物。 (4)省级及以上大型计算中心和装有重要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3.第三类 (1)建筑群中最高或位于建筑群边缘高度超过20m的建筑物。 (2)历史上雷害事故严重地区或雷害事故较多地区的较重要的建筑物。 (3)当年计算累计属于大于或等于0.5次/a时或通过调查确认需要防雷的建筑物。3.7.3 防雷装置:1.接闪器 2.引下线 3.接地体4.总结通过三周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我对本次设计题目的要求和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在此期

21、间,我获得了一些在本科学习阶段并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方法。同时,其也为我的日常学习增添了许多新的想法及感悟。本次文献综述是在自动化教研室李兆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文章完成的全过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建筑电气所涉及的内容繁多,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也只是我所能掌握的一部分,我深知我的不足,在以后及将来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故需参考上文所介绍的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提高,直至完成最终的答辩。在此期间,李老师及自动化教研室的各位教师们为我作了大量的辅导和答疑工作,帮我解决了文献综述资料整理过程中中的一个个难题,使的资料整理工作顺利完成,在此,谨向他们致意深

22、深的谢意!同时,在本次设计及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同学们也为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创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此也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再次感谢诸位老师悉心的指导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此次文献综述的整理是我初次整理,在整理及论述过程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1 黄炜,夏文光. 建筑环境与设备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5:3063242 洪元颐,张文才,李道达.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14卷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1:31333 李玉云,张子慧,黄翔. 建筑设备自动化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2112204 李发海,王岩. 电机与拖动基础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3、,2005, 8:256273.5 朱学莉. 智能建筑网络通讯系统M.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12:117121.6 段春丽 黄仕元. 建筑电气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03112.7 孙成群.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577.8 戴瑜兴.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229. 9 程大章. 智能住宅小区工程建设与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 4552.10 Hong-Gyoo Sohn. Power supply system of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J. Journal of structu

24、ral engineering,ASCE,2007,9. 11 R.Przyucki. Electricaldesignofintegratedbuilding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2012,9.12 张东方,姚锋钢. 高层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J. 科技致富向导,2012,15.13 段红海. 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内容分析J. 科技资讯,2009,33: 1011.14 沈从周,游浩. 智能建筑工程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14614815 林福光.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 5658. 16 王晓东. 电气照明技术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 4658.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