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37KB ,
资源ID:1054422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442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彝族尔比的功能.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彝族尔比的功能.docx

1、论彝族尔比的功能论彝族尔比的功能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彝族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通过对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反复认识与了解, 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摸索和总结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些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实践经验, 彝语称这些经验为“尔比”。“尔比”与格言、谚语基本相似, 具有语言精炼, 讲究对仗, 喜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但是“尔比” 的内容和适用范围要比格言、谚语丰富与广泛得多, 它的范围与内容涉及到彝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

2、等各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尔比” 可算是一部彝族的百科全书。通常情况下, 彝族人民在教育子女、调解民间纠纷、红白喜事仪式上对歌、赛诗、讲述天文地理等各种场合中都引用相关的“尔比” 作为自己的论点。因此, 彝族人民非常注重学习与运用“尔比”。例如彝族“尔比”说: “如果先辈不讲尔比 , 晚辈就会穷于言辞。” 由于彝族将“尔比” 视为重要的人生哲理, 所以在生产与生活中他们自觉用“尔比”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 彝族“尔比”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一、“尔比”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彝族“尔比” 内容丰富,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关于时令、气候方面的“尔比”, 揭示出气候变化情况与生产

3、、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尔比” 说“羊月羊桥被水冲去, 父亲卖儿子吃。” “猴月烧草坡, 孤儿也能发荞子高利贷。” 彝族用十二生肖来记年月日,称正月为马月, 羊月、猴月则指农历二、三月。羊桥是指在冬、春枯水季节牧人为放羊方便而搭架的一种低矮的简易便桥。“烧草坡” 是指旧社会在彝族地区有很多供放牧用的不长树只长草的山坡, 为了使牧草长得好, 牧人一般在每年的一、二月间就放火烧山, 把枯草烧尽, 到了三、四月就能长出嫩绿的青草。这两句“尔比” 说明了彝族地区怕涝不怕旱。而且涝或旱会给他们的收成与生活带来截然不同的局面。这是因为彝族大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 气温低, 雨水多, 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生

4、长; 气温高, 雨水少就会获得大丰收。因此, 彝族人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气候变化与他们生活、生产的关系。例如二月应当是干燥枯水季节, 如果这时出现雨水过多, 发生“羊桥被水冲去” 的现象就会严重影响收成, 就会发生父亲卖儿子吃的饥荒岁月。又如阳春三月应是万物复苏, 草木发芽的时候都还可以烧燃草坡, 就证明天干气温高, 就会出现孤儿都能发荞子高利贷(荞子高利贷是一种剥削手段, 是指在奴隶社会中, 奴隶主先发八斗荞子给其隶属民, 到了9年时就连本带利收回30 石荞子)的大丰收局面,这是夸张的说法, 说明遇到天干气温高的好年成时, 平时贫穷挨饿的孤儿都有吃不完的荞子了。有的“尔比” 揭示了万物之

5、间的普通联系。例如“尔比” 说“不知南北看雁鹤, 不知东西看日月。” 这两句话对于当代人来说, 已经谈不上有什么哲理性了, 但是对于生活在文化落后的古代彝族社会中的彝民来说, 可算是一项重要的发现。他们在迁徙、放牧, 打猎时, 在翻过无数高山, 跨过茫茫草原中, 不知迷路过多少次, 吃过多少苦头, 历尽艰辛才总结出利用物象来为自己辨别方向的这些宝贵经验来。正因为如此, 所以这些“尔比” 至今还在彝族民间流传着。三是“尔比” 则揭示了社会经济对个人生活的制约关系。例如“尔比” 说, “一家人的贫穷与富裕之间的转化时间只需要一头母猪的寿命那么长的时间, 一家人的人丁兴衰之间的转化时间则需要一个妇女

6、的寿命那么长的时间。”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 一家人经济贫富之间转化所需要的时间短, 人丁兴衰转化所需要的时间长。但是彝族议论什么都喜欢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 这两句“尔比” 也如此。按照彝族的习惯, 一头母猪只养四、五年就淘汰掉, 形容时间短, 从而告诫人们, 富人不要骄傲, 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会在四、五年时间内就会由富变穷;穷人不要灰心, 只要勤俭持家, 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由穷变富。而一家人的人口多少的问题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下定论, 也就是说人丁兴旺的家庭也会遇到不幸之事, 因此, “尔比” 说“十个儿子的家庭也有断根之日。” 说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不可预测性, 一家人的人口发

7、展变化的情况也如此。二、 “尔比” 具有道德规范的作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道德通过社会舆论对社会生活起到规范与约束的作用。在彝族社会中, “尔比” 具有道德规范的作用。一是彝族的道德观念认为居住在一个村庄的人应当互相尊重, 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因此彝族“尔比” 说: “肃木俄呷夺阿涉, 俄尔嘿沙确, 亦杵哈阿沙。” 这些“尔比” 是具有较强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例如“肃木俄呷夺阿涉”,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 正派明智的人不挑拨邻里之间的是非。彝族的传统观念认为, 居住在一个村庄里的人应当相互信任, 团结友爱, 和睦相处。因此, 凡是在村落中挑拨离间影响团结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谴责, 甚至长期

8、受到人们的歧视。所以大多数人一般都自觉为邻里之间的团结、和睦说好话做好事。“俄尔嘿沙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当一家人遇到伤心悲痛之事的时候邻居能够起到安慰的作用。有人说, “当哥哥或弟弟病故的时候就象垮了半边围墙一样的悲痛与空虚;当丈夫或妻子病逝的时候就象少了半边天地一样地难过。” 彝民用如此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亲人病故后的悲伤心情。因此, 这时特别需要邻居对这些不幸人家的安慰;所以彝民不但在遇到邻居有人病危时, 积极为他家求医找药, 而且在有人病逝后, 不少邻居白天帮他家做农活和放牧,晚上给他家作伴等多方帮助安慰他家。“亦杵哈阿沙” , 这句话译成汉语为“修房子不需去请人”。彝族认为仅靠

9、一家人的力量是无法修建一个房子的, 而每家人都必须有房子住。于是自古就形成了邻居之间主动无偿地互相帮助修房子这一传统习惯。因此, 在彝族地区无论修建竹笆房、土墙房, 还是修建砖瓦房、水泥房, 只要房主备好材料、原料, 选好房基, 确定修房子的日期, 邻居就主动来帮助修房子。不要工钱, 不记劳力;甚至有些人除了投工投劳外还捐助资金或材料。二是彝族的道德观念提倡子女应当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敬父母。子女不但要接受父母的抚养与教育, 而且要孝敬父母, 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 要尽到养老送终的责任。因此, “尔比”说“冬季穿上父亲制作的披毡就不怕寒冷, 春季吃到母亲做的馍馍就不怕饥饿。” “鸟儿在大树

10、上聚集, 子女在父母身边团圆。” “父母(指年老体弱者)就象山涧的云雾, 今天不散也明天会散去, 现在亏待父母, 将来会后悔莫及。”“父欠子债是给儿子娶媳妇和修建房屋, 子欠父债是为父母养老送终。” 由于受到上述这些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彝族子女都非常孝敬父母, 不但在父母生前关心体贴他们, 而且在父母去世的时候厚葬父母, 以表示孝子之心。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例如在九龙县湾坝彝族乡有些人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丧葬父母的仪式中就宰杀十多条牛, 还要宰杀猪、羊、鸡等, 花费两三万元。这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彝族地区来说, 可算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但是彝族子女心甘情愿, 为了厚葬父母, 在父母去世后几

11、年才还清债务的人也不少。而极少数不孝敬父母的人则受到大家的歧视与谴责。三、“尔比” 揭露了奴隶社会里的阶级压迫与剥削在奴隶社会中奴隶遭受残酷的阶级剥削和压迫, “尔比” 充分揭露了奴隶主压迫剥削奴隶的罪恶行为。例如揭露阶级压迫的“尔比” 说“奴隶管牛羊, 主子管奴隶。雁鹤生子献天地, 奴隶生子献主子。牛羊随主子鞭打, 奴隶随主子买卖。牛羊归牧主, 奴隶归主子。” 这四句话从不同的角度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实质,也就是说, 在奴隶社会中阶级压迫的形式与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阶级压迫的最核心本质的问题是奴隶主占有了奴隶的人身, 奴隶无人身自由权。因此, 有些人说, 奴隶是奴隶主会说话的

12、生产工具。笔者认为这种概括还不够全面, 还是上述四句“尔比” 中的第四句对奴隶主对奴隶的阶级压迫作出了高度的概括, 即“牛羊归牧主,奴隶归主子。”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奴隶是主子的财产。这是因为虽然生产工具是财产, 但是它只代表财产的一个方面, 而且主要是供生产使用的, 一般不进行买卖。而奴隶则既是生产工具, 又是象牛羊、金银一样可以进行买卖。正如牛羊产子归牧主一样, 奴隶主不但占有奴隶的人身, 而且占有他们的子孙;所以“尔比” 说:“雁鹤生子献天地, 奴隶生子献主子。” 因此,在奴隶社会里, 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无偿地给他们放牧、种地、烧水、煮饭, 而且可以任意买卖、打骂甚至处死奴隶, 奴隶

13、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权。又如揭露阶级剥削方面的“尔比” 说: “耕牛出力, 糌粑却被猫吃完。做饭时亦过 (亦过:是彝语对煮肉或菜时用来大铁锅里面舀汤、菜和肉的一种长把子的木瓢)带头, 吃饭时亦过 却靠边站。只比猴子多一股烟子。” 这三句话是奴隶们揭露奴隶主残酷的阶级剥削行为的“尔比”。在本文的开头中已作过介绍, 彝族“比尔” 爱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问题, 这三句话的表达方式也如此。奴隶们把辛勤劳动的奴隶比喻成耕牛, 把不劳而获的奴隶主比喻成猫。把起早摸黑背水煮饭, 到吃饭时只能检剩汤剩饭的奴隶比喻成“亦过” (舀汤、菜的木瓢)。把一贫如洗的安家娃子的家庭形容成只比猴子多一股烟子。奴隶们遭受如此

14、残酷的阶级剥削的根源在于阶级压迫, 在于反动黑暗的奴隶制的社会制度, 是由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们不但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而且他们的人身都被奴隶主占有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此外, 彝族“比尔” 不但深刻地揭露了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而且表达了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 渴望翻身求解放的迫切愿望。“粮食应为耕者所得, 牛羊应为牧者所有。人类应当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这两句“尔比”中第一句表达了奴隶对剥削制度的不满与反抗。第二句表达了奴隶翻身求解放的迫切愿望, 并且奴隶们把这种愿望变成实际行动。在奴隶社会中奴隶起义连绵不断, 例如1913年至1916年发生在四川凉山、甘子地区的“拉库” 奴隶起义声势浩

15、大, 影响深远。四、“尔比” 中汇集了反映彝族历史发展与事件方面的词句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 因此, 有许多全面具体地记者彝族历史的书籍, 例如西南彝志、勒俄特衣、古侯等, 这些史书、史诗记载了古代彝族的繁衍、分支、迁徙等方面的情况。但是对近代彝族历史的发展变化情况则很少涉及。而“尔比” 中则汇集了反映不同时期的彝族历史发展变化方面的词句。这些词句有的附有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 有的则靠字面上来解读。这些反映彝族历史发展情况的“尔比” 的特点是短小精干, 有由一句话构成的, 也有由三五句话组成的, 近似于“三顾茅庐” 这样的反映一个历史典故的成语。现将既反映彝族不同历史时期的

16、发展变化情况和反映重大事件, 又广泛流传在彝族民间的几条“尔比” 介绍如下。一是反映古代彝族繁衍、迁徙、分支方面的“尔比” 说: “嵯波嵯啪阿妞巨若波, 故甲呷甲木使呷甲甲。” 这句话翻译成汉语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在大沙漠地带繁衍分支。“阁堵阿啦啪, 阁仅阿啦莫, 若俄阿啦呜, 若木阿啦尼。” 这段话从字面上翻译是说东方是父亲, 西方是母亲, 水头是哥哥, 水尾是弟弟。有些彝学专家把这段话解读为彝族最早繁衍于东方, 后来由东方向西方发展, 然后又从北方迁徙到南方居住。“木仅嘿喋阿卜阿尔足, 木仅库喋古侯曲涅足, 木仅呷子由儿由哒足。” 这段话是从站在四川彝族地区的这一地理位置上总结出来

17、的。从字面上可译为天皮外层居住着阿卜、阿尔, 天皮内层居住着古侯、曲涅, 天皮夹层居住着由儿、由哒。实际上这段话反映的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大分支, 即居木的六个儿子中的老大、老二即阿卜、阿尔居住在云南;老三、老四即古侯、曲涅居住在四川;老五、老六即由儿、由哒居住在贵州广西一带。如果我们把以上这三段话连贯起来理解时,可以看出这些零星的“尔比” 所反映出来的含义与大部分彝学专家认为彝族最早繁衍于我国的西北高原, 然后沿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等河流域逐步迁徙到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区居住的观点是相吻合的。由此可见, 这些流传在民间的零星“尔比”, 只要我们做到勤于收集, 善于分析, 认真解读, 其含

18、义是非常深刻的, 并且有一定的连贯性, 也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宝贵史料。二是反映彝族战事方面的“尔比” 也不少,例如有许多反映古代、近代和现代战事方面的“尔比” 至今还在彝族民间广泛流传着, 现作分别介绍。首先, 反映古代战事的“尔比” 说“阿扎古枯堵, 哇洒古叻堵, 俄木核呷其。” 这段话中的“阿扎”、“哇洒”、“俄木” 是三个不同姓氏的家支, “古枯”、“古叻” 是数量词即9年、9个月。“堵” 是抵抗的意思。连贯起来可译为阿扎家支抵抗了9年, 哇洒家支抵抗了9个月, 俄木家支毫无抵抗力。那么他们卷入了什么战争?在抵抗什么军队?据彝族民间传说, 在古代彝族中的“阿扎”、“哇洒”、“俄木” 这

19、三个家支都人口众多,势力强大。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一带。在他们居住的地区经济文化也比较发达。可是好景不长, 在三国时期, 诸葛亮攻打彝族地区时, 首先攻打“阿扎” 家支居住的地区时, “阿扎” 这一家支抵抗了9年后才被攻破。然后诸葛亮的军队又攻打“哇洒” 家支居住的地区, “哇洒” 家支只抵抗了9个月就被攻破。最后诸葛亮的军队又攻打“俄木” 家支居住的地区时, “俄木” 家支寡不敌众, 毫无抵抗力, 使诸葛亮的军队畅通无阻。据彝族民间传说, 在古代“阿扎” 原来是一个人口众多, 势力强大的家支, 经过多年的战争摧残, 使这个家支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所以如今“阿扎” 家支人口比较少就是这个原因。

20、其次, 反映现代战事方面的“尔比” 说“邓阿呷达箩以, 素呷阿依阿七茨伙果阿衣。呀烁洋芋堵箩以, 素洒阿一依阿木茨伙果阿衣。”这两句话译成汉语为:邓伯伯执掌军权以来, 富人子弟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种植呀烁洋芋以来, 穷人子弟没有一晚上饿着肚子睡觉。第二句话中的“呀烁洋芋” 是一种耐寒、高产的洋芋,其内容与战事无关。彝族“尔比” 喜欢采用对仗的表达手法。因此, 只是把富人子弟与穷人子弟的不同处境进行比较而已, 只起陪衬第一句的作用。第一句话才是反映战事方面的“尔比” 。何谓“邓阿呷”? “邓阿呷” 是西昌、冕宁、越西、九龙地区的彝民对进驻冕宁地区的地方军阀邓绣廷的称呼。改土归流后, 为统治民族地

21、区的需要, 民国政府委任地方军阀邓绣廷为西昌、越西、冕宁地区的彝务指挥官, 并且于1929年夏季率军进驻冕宁。邓绣廷采用以彝治彝的手段残酷地剥削压迫广大彝族。为了统治彝族的需要, 邓锈廷学彝语, 了解、掌握彝族的风俗习惯, 甚至背诵彝族家谱, 并且取了一个彝族名字, 自称为“叮里伍过”, “叮里” 是红色雄鹰的意思, 彝族崇拜鹰。他不但会说彝语, 而且还懂得彝族“尔比”, 他自封为彝族的父辈, 要彝民称他为“邓阿呷” 即伯父之意。邓绣庭把西昌、西宁等地区的一部分黑彝、白彝武装起来后编入自己的军队, 使他的军队成为一支汉彝混杂的军队后, 攻打越西、冕宁等彝族地区, 所到之处, 抢劫、杀戮、强奸妇

22、女、收刮民脂民膏等, 无恶不作。特别是重点攻打果基、罗伍这两个家支。因此, 迫使原居住在冕宁地区的果基、罗伍家支中的许多人向九龙、石棉等地区迁徙, 以躲避兵乱之苦。可是好景不长,据九龙彝族民间传说, 邓绣廷的军队曾先后两次攻打过九龙的弯坝、三垭地区, 给当地的彝族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与痛苦。果基、罗伍都属于黑彝家支, 在彝族地区他们是统治者, 属于富人阶层。平时遇到汉族军队来攻打彝族地区, 或者黑彝之间偶尔打冤家也不会给他们的生活与安全造成长期、重大的压力。可是自从邓绣廷率军进驻冕宁以后, 迫使许多黑彝坐立不安, 担惊受怕, 连风吹草动都误认为邓绣廷的军队来了。于是就出现了“邓阿呷达萝衣, 素呷阿依阿七次伙过阿衣” 即自从邓绣廷担任彝务指挥官以来, (彝族中的)富人子女没有一晚上不担惊受怕地睡过觉这样的“尔比” 。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