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966.58KB ,
资源ID:105280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280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讲解.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讲解.docx

1、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讲解第二章 奴隶制时代夏商周美术Chapter TwoAr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ies(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制的建立,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以工具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是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再进入铁器时代。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在中国还有一个玉器时代横亘在铜器与铁器时代中间。夏商西周是青铜时代。此间汉字已经形成,礼仪制度已经完备,为礼仪制度服务的青铜礼器、玉器日臻完美。铸器、刻字、雕花工艺严肃认真,视同神圣,倾注了当代人的最

2、高智慧,可谓时代精神的集体中体现。唯其如此,商周青铜工艺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历史证明,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倾心贯注的文化领域,以奴隶社会而论,埃及在金字塔,希腊在雕刻,中国则在青铜工艺。三代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延续了一千多年,其工艺精湛空前绝后(有些工艺技巧已经失传)。当时在上层社会,青铜器充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宝贝,是名副其实的青铜时代。青铜器以他那华美的外表,丰富的内涵,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美感。她对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形成和各种造型艺术的形态的变化,都起了一个奠基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三代青铜工艺是中国艺术传统之源。就如同古

3、希腊雕刻是欧洲艺术传统之源一样。探讨中西艺术的差别和中国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应从研究三代青铜工艺开始。研究三代美术,除重点研究青铜工艺外,对广泛流行于上层社会的玉石工艺及书法艺术(甲骨文、金文)也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原始社会末期,玉石工艺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玉石器主要用于装饰和祭祖活动,完全从实用器中脱离出来,服从于审美的需要。玉器以其质地之美和佩带者的不同身份,被赋予许多伦理内涵,象征君子之德。因为玉有温润、含蓄、质朴、自然等外表特征。如果说辉煌庄重的青铜器为工笔重彩画提供了审美经验的话,那么朴素温润的玉则为水墨画及写意画提供了审美经验。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

4、永久性的影响,至今仍有她的美学价值。三代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虽然说都比较幼稚,但为后世提供了一些经验,所以同样值得重视第一节 建筑、雕刻、工艺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 of the Xia-Shang and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一、建筑1夏商建筑遗址 当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原始社会供酋长使用的大房子变成奴隶主的宫殿。随着奴隶主权利的增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宫殿的规模和规格也逐渐改善、提高。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使禹作宫”,符合社会发展史的实际。自1953年以来,在河南偃师二里

5、头文化遗址中清理出早于商代的宫殿建筑基址。经过多方考证、参照先秦文献,证明这是一处夏代后期的宫殿遗址。近十年在偃师二里头已勘明宫殿基址数十处,除较早发掘的1、2号宫殿基址外,在2号宫殿西北300米处还发现二里头二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有大型柱坑及住洞,说明这里可能已形成为一座都邑。一号宫殿遗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夯土台基。整体略呈方形,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基本上是坐北朝南。现存台面平整,高出当时地面80厘米,四周的边缘呈缓坡状。这是一座廊庑形式的建筑群,由堂、庑、门、庭等单体建筑所组成,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基本上具备了宫殿建筑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极为

6、重要的发现。殿堂位于台基中部偏北,其基座略高出周围的台基面,呈长方形,夯土厚约3.1米。基座底部铺垫有三层鹅卵石,用以加固基址。殿堂立于基座之上,也呈长方形,四周有一圈大柱子洞或柱础石,排列情况是南北两面各九个,东西两面各四个,间距约3.8米,柱洞直径约0.45米左右。从檐柱的排列,可以看出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双开间的建筑。宫殿四周有一组完整的廊庑建筑,宫殿大门在殿堂正南,是一座面阔八间牌坊式的建筑。可见这组宫殿是按照一定的营造设计建成的,它的组合、布局和规模,应该反映了一定的宫室制度,也就是说是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而设计的。 2号宫殿基址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等一组建筑遗迹组成。

7、中心殿堂现只存留一个长方形夯土台基。二号宫殿建筑的年代与一号宫殿相当,都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这两个宫殿的布局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以殿堂为主,周围有廊庑,殿前有庭院,大门在殿堂对面的正南方。建筑方法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如宫殿基址和廊子的筑法以及柱子的立法等基本上是相同的。两个宫殿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二号宫殿东西北三面有大型夯筑的墙,宫殿内有陶水管等地下水道的设施,在二号宫殿的中心殿堂与北墙之间还有一座大墓,其时代与宫殿同时,这些都是一号宫殿所没有的。从这两组宫殿遗址分析,它们已经具备了后世皇宫的基本特征:高大宏伟、主体居中、布局对称、面南、与民居截然隔开等。其主要目的已不是为居住,而是象征权威、

8、象征等级。作为特殊的建筑,它已脱离开一般建筑的应用性和目的性,通过建筑的体量和布局体现社会观念。商代宫殿遗址和城市遗址已发现多处。其中主要有商朝早期都城郑州商城遗址、商朝晚期都城殷墟遗址、河南偃师县城关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商代方国都城遗址湖北黄陵盘龙城遗址等。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古发掘,郑州商城的面貌已基本清楚,平面基本呈长方形,仅北墙的东段略向南收缩。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东城墙和南城墙的长度均约1700米,西城墙为1870米,北城墙长约1690米,总计周长6960米。墙体的断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墙基的宽度一般在10.510.7米之间。夯土的质地相当坚硬。通过现代化的考古学手段测定,城墙的夯筑时

9、间约当公元前1620年前后。其用土量相当于二里头宫殿遗址的40多倍。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内东北部一带,约6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几处大面积的夯土台基,最长的有60余米。显然,这里是商代早期的宫殿所在。70年代在西城外300米的杜岭街发现了两件大型铜方鼎,为商代早期文物,可断定为王室重器。通过这些可以推断,这里是商代早期的王都。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是我国奴隶制发展到全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其范围估计在24平方公里以上,与郑州早商遗址的规模差不多。以小屯村附近的王宫为中心,东西5、6公里,南北4、5公里的范围内,都分布有晚商的遗址和墓地。宫殿区和陵墓区分别居于洹河两岸南北对峙

10、的两个河湾内,王宫在南,王陵在北。从宫殿和陵区的布局可以看出,商代人已具有明显的阴阳观念。 1983年以来偃师县城关尸乡沟一带,发现了一座商代早期遗址。城垣大体作纵长方形,夯土筑成。已探明城门7座(东西各3座,北1座)和城门道路11条,发掘了东、西墙中城门各一座。西墙中城门内侧有 “马道”,东墙中城门上面为通道,下面有宽大的排水沟。在大城之内有宫城,宫城之内又有若干组宫殿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该城南部有3座小城,分别呈犄角之势。居中一座长宽各200余米,且有2米厚的夯土墙环绕。墙内正中是一座主体宫殿遗址,四周分布若干组面积较大的建筑基址,共同拱卫主体宫殿。有研究者认为,堰师商城要早于郑州商

11、城,是汤灭夏不久建立的都城,后来迁到郑州商城。因堰师南城使用时间较短,所以规模比较小。 黄陂盘龙城这是商朝分封在外的方国的都城,占城南北约290米,东西宽约360米,方向北偏东20度。城内东北部地势较高,有大型的建筑群,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就是在这里发现的。第一号宫殿基址系用夯土筑成、高出地面的台基。台基中央有东西并列的四室,四壁为木骨泥墙,中间两室较宽,各有前后二门,两侧的两室较窄,各仅南面一门。台基周围还有一圈檐柱。根据这些遗迹,可以复原成一座四周有回廊,中央为四室的四阿重屋的高台寝殿建筑。在第一号宫殿基址的南北中轴线上,还有第二第三号基址。由此可知这是一组宫殿建筑,而古城有可能是围绕这组建

12、筑群的宫城。2周代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总体看来,与商代相比,规模更大,布局更严谨,地下考古发掘遗迹也更丰富。古公覃父率周族迁歧下,经营城邑,是周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1976年始在周原发掘了大型的西周建筑基址。经勘查,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门道在南面正中,正对门道有影壁(屏),门道两侧东西垫有高出地面的台基。门内堂前为中庭,两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向东西厢房,北边有三个斜坡状台阶,经由台阶升入前堂。前堂面阔六间,进深三间。这是发掘歧山下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的布局。武王灭商以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周迁都丰、镐,可惜对丰镐二城

13、的具体位置、布局等基本情况,尚未探明,因此,对西周初年京师的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难以详说。不过根据列国都城遗址,结合考工记一书中有关王城和宫室制度的记述,可以以理推之。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西周城市建设分三级,第一级为王城,即奴隶制王国的都城;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都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都城规划制度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商周已出土的的主要是青铜、玉石雕刻,至今尚未发现具有独立意义的大型石雕和泥塑。根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商代是应该有泥塑和木雕的。商周雕刻还没有完全从工艺中独立出来,仍依附于工

14、艺美术。其社会作用主要是为体现某种伦理观念。出土的多冥器和礼器。它们表现出来的形态就非同一般:或比例结构失调,或奇形怪状。青铜器中有相当数量的拟形器。1986年以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商代铜雕,其中有高大的圆雕人像、面具。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1989年发掘商代大墓,出土青铜器486件,其中有双面神人头像和双尾虎,对其用途虽尚未完全搞清,但就雕刻水平而言,已相当可观。商周墓葬中出土的玉石雕刻品,有的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青铜雕刻 商周青铜雕刻,从艺术形式来看,可分三类:独立的圆雕,附属于青铜器身上的圆雕或浮雕,拟形器即器形与器体合而为一的动物形象。独立的青铜圆雕,当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

15、祀坑出土的商中期青铜雕刻为代表。属于祭祀用的礼器,对其寓意尚不十分清楚。如有一件青铜立像,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人物体型瘦高,戴高冠,穿长袍,衣后联形如燕尾。双手粗大各握筒形物。动作呆板。又如有一大型青铜人面,通高60厘米,宽134厘米。人面形体巨大,两眼球凸出眼眶外约30厘米,长耳阔口,额正中有方孔。对其寓意不得而知。商代附属于青铜器身的青铜雕刻更加丰富,如 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后期人面铜方鼎,鼎为方形,双耳对立,四圆柱足,腹四面各饰一浮雕人面,耳上部饰云纹,下部为爪纹,耳外铸单线夔龙纹。四足上饰饕餮纹。内壁铸“大禾”二字,故又称大禾鼎。人面方鼎,五官刻画简练概括而传神,表

16、情威严。再如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的商代前期龙虎铜尊和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后期的四羊铜尊。将圆雕与线刻巧妙地结合起来,层次丰富,形象生动,使器形显得异常华丽。拟形器有1975年湖南醴陵县出土的一件青铜象尊,象鼻高扬,鼻头作成凤首形,凤冠上卧一虎,凤口恰是倒酒的出口,与腹部相通。象背圆洞以注酒,制作巧妙。象身以云雷纹为地,饰饕餮、虎、夔龙和凤鸟图案,显得华丽而神秘。其它还有犀尊、驹尊、牛尊、枭尊等。此外还有集多种物象于一体的青铜雕刻,如已经流到国外的“饕餮食人卣”,集多种动物纹饰于一身,显得十分华丽。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青铜人面 商中期人面纹方鼎 商代后期 高38.5,口长29.8,宽23.7厘米 1

17、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象尊 商代后期 高22.8,长26.5,宽14.4厘米 1975年湖南醴陵县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已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尚无独立的人物形象雕刻,附属于青铜器身的人物形象已经发现,如1989年山西闻喜县出土的“刖人守囿铜挽车”,是一件集巧妙工艺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体。其他如鼎、尊等铜器器表均附有浮雕或立体雕刻,其形象有的具象,有的抽象,但都服从于整体需要。西周青铜器中的拟形器屡见不鲜。如驹尊、象尊、羊尊、鸭尊。形象并不完全写实,保持主要特征而已。商周青铜雕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服从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本身似乎并无独立价值,只是体现某种观念的符号。正因为描

18、绘物象目的不在该物象本身,所以形象都经过夸张变形,突出其最易表现某种观念的部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象征艺术。2玉石雕刻 商周玉石雕刻多有发现,仅1976年殷墟妇好墓(五号墓)就出土玉器755件,造型多样,品种齐全,制作技巧相当高。其中的立体雕刻有人物、动物,雕出大体轮廓,细部则以阴线刻划,如衣饰发饰。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后期石雕水牛、白石枭,与真实物像相去甚远,仅头部能看出是水牛和枭,其他部位都经过夸张变形,身上刻几何纹饰。集雕刻、工艺、绘画于一身。手法与青铜一脉相承,反映出中国早期艺术的统一性。三、工艺 商周工艺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最为丰富。青铜工艺、玉石工艺、陶瓷工艺等都有杰出的创造。1青铜工艺 主

19、要器类及其特点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商周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夏代的青铜器所见极少。它们从种类、个体大小、陈放件数、乃至器物内所供牺牲的物种件数以及身份等级之分,都有严格的规定。青铜器既是沟通皇权和人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志。每一件青铜器差不多都是将工艺、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合于一身,但都服从器物造型和内容的需要,各自只有相对的独立性。青铜器按生活用途可分八类: (1)烹调器:鼎、鬲(音力)、甗(音眼);(2)盛黍稷食器:敦(音对)、簠(音府)、簋(音鬼);(3)酒:尊、(音垒)、壶、卤、觥(音工)、爵、觚、觯(音志)、角、斝(音甲);(4)脯(音府)醢(音海)器:豆;(5)盥洗器:盘、

20、匜(音仪);(6)舀汤酒之器:匕 (7)盛酒器之座:案、禁;(8)盛冰器:鉴;如按礼仪用途分,可分四大类;(1)宗器:祭礼宗庙用; (2)旅器:用以记叙征行,天子、诸侯每有战事,必铸铜器以记之;(3)媵(音映)器:随嫁之礼器;(4)乐器:祭祀必奏乐,故礼乐器不可分。 因为礼乐与美术关系密切,所以我们按礼乐分门介绍三代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 鼎,胎于原始时代的陶鼎,本来是用以煮饭和煮肉的。其形为方体或圆体,有三足或四足,便于架在火上烧,腹侧有两耳,便于端持。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鼎被专门用做典礼或祭祀,故逐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有云:“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迁即鼎转

21、换了主人,表示国家政权发生更迭。鼎的形象本身具有稳定挺拔的特征,便于赋予它相关的含义。 鬲,款足似鼎,煮食器,似今日之蒸锅。款足即足中空,便于加热。甗(音眼),其上身似鼎,下身似鬲,中间相通。下身放水,上身放粟,底烧火蒸,颇似今日之蒸笼。甑(音增),形似,所不同的是甑上下分体,同时中间以纽扣合。敦(音对),其外形上下内皆圆,上有纽,下有足,中有耳。簋(音鬼),盛饭器。商簋多无盖,周则多加盖。椭圆形,有两耳,高圈足。簠(音府),盛稻粱(高级米饭)器。外形侈口而长方。商周贵族主食以黍稷(今日北方人所食之小米),盛于簋,如遇宴享宾客或过节,则须改膳以稻梁,盛于簠。豆,肉食器。主要用于盛菹醢(音组海)

22、,菹即咸菜、酸菜之类;醢即肉酱。古人吃熟肉时蘸一些肉酱,配一些咸菜酸菜以调味。 盘,商周行祭礼或宴享,皆有盥洗之礼,盘与匜需相配而用,形似今日之水瓢,泻水于手,以盘接盛之。故匜有鋬和鎏;盘浅而巨,两旁有耳,便于端持接水。尊、罍,尊是盛酒备斟酌之器,罍是盛酒酿酒之器。以铜器储酒时间长了会有毒,古人已知其害,故平时多以陶罍储酒,但宴请宾客时陶器又欠美观,故临时改用铜器。尊多作成兽形,如犀尊、象尊、枭尊、驹尊之类,而且装饰华丽。背凿洞,便于注酒,加盖以防尘污。凡祭祖与立坛社稷用大罍和大尊,二器多同时使用。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耳,大多无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

23、状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周礼春官)。觥(音工),诗经屡言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饮酒皆用之。觥制作极为华丽,多做成动物形象,有的一器兼塑四十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盉(音和),合水于酒之器,用以调节酒之厚薄。作工亦较华丽。爵,饮酒兼温酒之器。间有二柱,旁有耳,口前有鎏,口后有尾。二柱用以节酒,并非单纯为了美观,而是柱于鼻口有碍,不能一饮而尽。觚(音姑),其形圆体、侈口、圈足。体有四棱,故谓之觚。商朝贵族饮酒风气极盛,铜觚流行,且制作精美。周禁酒,但宴享宾客仍少不了酒,所以仍需酒器。只是多以木代铜,所以显得酒器少。庄子天地篇有云:“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此可为周人以木为酒器的佐

24、证。觯(音志),饮酒器,形似瓶而矮。角、斝二器皆三足一耳,形与爵略同。角,口羡而无柱,上多有盖。斝(音甲),口圆而有柱,饮酒器,甲骨文写作,上象柱,下象足,形似爵。造型精巧,装饰华丽。匕与柶实为一物,因质料不同而异名。古之匕以角制,柶以木制,平时饮食多用以匕,待客以柶。匕柶即今日之汤匙。禁,陈放酒具之器。形如案板加矮足。鉴,形似大盆,盛冰器。乐器类主要有以下几种:钟、铙,商代有铙无钟。铙口向上,执而鸣之。似今日之手摇铃而略大。周有钟而很少有铙。钟体大量重,故口向下吊悬而鸣之。大钟以木杆撞而鸣之。鼓,湖北崇阳已出土了商代铜鼓,但迄今尚未发现周代铜鼓。诗经有“钟鼓将将”的描述,证明周代有铜鼓。錞,

25、即錞于,圆如碓头,上大下小,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周礼鼓人云:“以金錞和鼓。”但迄今未见商周遗物。铎,似钟而小,有舌,以甬为柄,持而振之。钟、铙、錞、铎被称为四金。常与鼓合用。青铜器会给人们的审美意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诗经鲁颂閟宫记述了鲁僖公兵伐淮夷取得胜利后,告祭祖先的片段:“周公之孙,庄公之子,龙祈承祀,六辔耳耳。春秋匪解,享祭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秋而载尝,夏而楅衡,白牡骍刚。牺尊将将,毛炮胾羹,笾豆大房,万舞洋洋,孝孙有庆。”鲁僖公取得战功,兴师动众去告祭祖先,供上牲牛和别的供品,盛供品的青铜器华美悦目,铿锵悦耳。其排场阔绰可想而知。

26、青铜器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实用价值的青铜器,而成为沟通人与神及祖先的信物。它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实用价值的青铜器,而成为沟通人与神及祖先的信物。2型制特征及其时代审美差异 夏、商、西周的青铜工艺,由于社会体制和审美习尚的不同,造成了青铜器型制和艺术风格的差异。三代青铜工艺的发展变化,大体可分五个时期。(1)滥觞期夏至殷前期此间的实物发现尚少,所见实物大率比较粗糙,铸造水平较差,种类亦少。因其刚刚由原始陶器转化而来,工艺水平差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不过从文献记载看,夏铸青铜器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使民知神奸。(2)鼎盛期殷中期至周初成、康、昭、穆之世此间青铜器型以鼎、方彝

27、、无盖之簋、尊、卣、爵、斝、铎为多,鬲、钟则少见。装饰方面,或是全身纹饰,或是纯素无饰。花纹种类,大率为夔龙、夔风、饕餮、象纹、雷纹等。其中饕餮纹、雷纹占主导地位。殷器一般多富有原始风味,神秘威严,通身纹饰,华丽堂皇,表现出以瑰丽为美的时代风尚。西周初期基本沿袭商代传统,个别显示出朴实庄严的风格。铭文方面,文体简约,字体端严。制器方面,一般凝重结实,绝无轻率的倾向。此间出土的实物较多,如 “司母戊方鼎”、 “人面方鼎”、 “龙虎尊”、 “虎食人卣”、 “四羊方尊”、“三羊罍”、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人面、人像等为殷器的代表作。 “大丰簋”、“德鼎”、“盂鼎”、 “盝(音路)方彝”、 “淳化大铜鼎

28、”等为西周早期的代表器物。司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 通高133,横长110,宽78厘米,重875千克1939年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三羊纹鬲 商代后期 高22.8厘米 1958年湖南省征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四羊方尊 商代后期 高58.3,口长52.4厘米 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妇好鸮尊 商代后期 通高45.9厘米,重16.7千克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戈卣 商代后期 通高39,口长15.4, 宽13.1厘米 1970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材村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提梁卣 商代后期 通高23.2厘米 1956年湖南省株州市征集湖南省博物馆藏妇好盘

29、商代后期 高13,口径36.6厘米,重5.9千克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兽面纹鼓 商代后期 高75.5,长49厘米 1977年湖北省崇阳县汪家嘴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堇临簋 西周早期 高16.1,口径2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燕侯盂 西周早期 高24,口径33.9厘米,重6.45千克 1955年辽宁省喀左县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正面)(局部)折觥 西周早期 通高28.7,长38厘米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出土 陕西省周原文物管理所藏(3)开放期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叶此间器类鼎、簋、鬲、簠、钟、鎛之类渐多,方彝、卣、爵、斝、觚之类绝迹。盘、壶、匜、盨初见。纹饰

30、方面,有纹饰者刻镂渐浮浅,多粗纹几何图案。前期盛行之雷纹几至绝迹,象纹也消失了。穷曲纹取饕餮纹的主导地位而代之。饕餮纹多施于鼎、簠的足部的不显著地位置。夔龙、夔凤等富有神秘色彩的纹饰化为变相的夔纹;蟠夔纹化为变相的盘夔纹,渐趋图案化。唯瑰丽洗练、朴实舒畅的风格,有别于前期之威严神秘气氛。铭纹方面、文体方面也都有些新特点,文体、字体渐舒散而多以任意出之,长铭纹习见。器制简陋轻率,已脱去原始风味及神话传统,而有自由奔放的精神含于其内。形成以朴素为美的周代风格。此间流传器物较多,“虢季子白盘”、 “大克鼎”、“颂鼎”、“毛公鼎”、“莲鹤方壶”等为此期的代表器物。(局部)三年壶 西周中期 通高65.4

31、,口径19.7厘米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出土 陕西省周原文管所藏盠方彝 西周中期 通高22.8, 口长14.4厘米 1955年陕西省眉县李村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师趛鬲 西周中期 高50.8,口径47厘米,重48.8千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史墙盘 西周中期 高16.2,口径47.3厘米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窖藏出土 陕西省周原文物管理所虢季子白盘 西周晚期 高39.5, 口长137.2,口宽82.7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簋西周晚期高59,口径43厘米 1978年陕西省扶风县齐村窖藏出土陕西省扶风县博物馆藏四虎镈 西周晚期 高44.3,口宽2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 通高126,口长30.5,口宽24.9厘米1923年 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出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新式期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此间器物,敦、盦新出,编钟之制盛行。在前期所有的鬲、甗(音眼)之类少见。盨(音须)亦绝迹。装饰方面,纹饰刻划更浅细,前期之粗花一变而为工整的细花。由于印板的发明与使用,其上的纹饰多为同一印板的反复,纹样繁多,所附装饰多为现实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