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53.17KB ,
资源ID:1051980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1980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docx

1、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2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教学目标一、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二、领会诗歌“诗缘情而绮靡”的意义,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三、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单元说明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所抒发的都是真挚的亲情。它们选择了生活中不同的细节,或是分别,或是葬歌,或是日暮时分的农家生活,或是献诗,或是农家劳作,从不同侧面抒发了诗人对所挚爱的人们的朴实情怀和深切情意,展示了新诗在表达现代人感情方面的抒情技巧和抒情风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抒情语言,学习诗歌的抒情技巧和方式。艾青说:“

2、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烁”。“挚情的呼唤”这一诗歌追求首先表现为构筑的情感世界。新诗80年来,诗人们追求情感审美有相当成绩。由于“五四”民主启蒙在一代觉醒者心中普遍具有对人性意识的尊重与凡人情感的珍视。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种追求由于救亡图存和社会大动荡内容而被冷落了一段时间,到新时期的创作中才获得复苏。本单元所选的诗歌也恰好体现了这一追求。贺新郎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于20世纪20年代,秋歌给暖暖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现代诗发展时期,妈妈的作者江非则是朦胧诗后的第三代诗人。一、体会诗歌的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对事物存在的感悟,

3、不仅有情感的投入,而且包含着对事物本质的理智觉察。秋歌给暖暖表达了对美好、温暖人生的信心和怀恋。有一批诗人还有意识地把庸常人情作了净化,使之具有一定的社会审美价值。于是,这种看似平常的感情,不仅有健康向上的一面,更有生命投入社会的趋势。贺新郎抒写了为国家大业而舍儿女私情的奉献精神,一个小农家的暮以一个小农家的日暮生活场景抒发了对祖国深情的眷恋。诗人们不但强调审美情感的人性化价值,同时比较重视审美情感的社会化价值。也许葬歌在表达了痛失爱女的悲情的同时,也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控诉。妈妈则是以现代文明的视角来关照中国贫苦地区的母亲们的生命状态。二、体会抒情诗歌的抒情风格和语言方式诗歌虽然是抒情文体,但

4、是任何情感抒发都有一个出发点,也就是“缘起”。尤其是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抒情诗歌情感的丰富性、表达的技巧性,也体现了诗人通过对亲人的情感态度折射出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认定方式。学习这种类型的诗歌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具体准确地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二是看清诗人表达情感的切入角度;三是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情感的丰富性。老师应了解和掌握新诗文体知识、鉴赏要领,运用新诗的解读方法进行教学。这五首诗的语言风格都很有特点,贺新郎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和词语,既深情婉转又豪气干云,展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一个小农家的暮运用了散文式的语言风格,并有民歌的语言特点,重视动词的精确使用、颜色形容词的对比,以白描和

5、叙述的语言抒写了对故国田园的思念和热爱。也许葬歌秋歌给暖暖妈妈这三首诗都运用了复沓的手法。对心境作情调表现的诗十分需要一唱三叹的回味,音节、节奏和体式的复沓回环这是外在律所起的作用,但这只有和情绪的荡漾流转内在律结合起来,才能使一唱三叹的情调传达出来。如果排除了情绪的摇曳流荡,只求外在律产生的一唱三叹,就会失去诗歌世界的深层真实。需要指出的是,诗人由激情冲动引起的感觉印象,采用日常交际语言未必能表现得恰如其分。感觉印象的跳跃性、易变性和不稳定性决定着诗人在创作中要破坏日常交际语言约定俗成的逻辑程序,但诗人写出诗来是要让大家欣赏的,破坏了交际语言约定俗成的逻辑程序,有时在读者看来是语无伦次。教师

6、应引导学生领会“诗家语”的“无理而妙”。短文诗的发现主要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对诗歌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诗歌时应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在学习生活之外,以一颗博大的爱心接触新鲜的事物,它们会把我们从庸常的意识里唤醒,因此读诗、写诗需要扩大生活感受,深化人生体验;另外注意,“青春就是一首诗”,注意学生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及时引导和启发,以这五首诗作为范例,从写作的方法上引领学生进行创作。精读贺新郎整体感知1923年年底,毛泽东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杨开慧的。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

7、尽致,凄切动人。毛泽东当年才三十岁,上有高堂老母,下有两个幼子,因革命需要又远行,更何况当年那种环境,谁能预料“挥手从兹去”是生离还是死别呢?但是,杨开慧毕竟不是一个平常女子,而是一个在革命斗争中经受过锻炼和考验的坚强女性。她理解丈夫,支持丈夫,在革命事业与个人爱情、家庭幸福发生矛盾时,强忍住巨大的悲痛“热泪欲零还住”;而面对深明大义的妻子,毛泽东深感欣慰,从内心抒发了“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呈现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到车站了,要分手了,一声汽笛可谓是催人断肠,从此之后两人将要“天涯孤旅”天各一方了。但

8、是,也正是这一声汽笛让诗人惊醒:小我要服从大我,“凭割断愁丝恨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必须振作起来,“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表现了诗人准备勇猛奔向革命征程的高尚境界。从词的尾句“重比翼,和云翥”还可以看出诗人热切期望着不久将来夫妻重新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短短六个字,融入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愿望。问题探究一、如何理解上阕结尾“人有病,天知否”?此问所关涉的,一是诗人对社会的焦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思,二是诗人表达对爱妻的愧疚。“人”和“天”承应上句的“吾”和“汝”,以求得到杨开慧的进一步理解。为天下人谋幸福必须舍弃个人小家庭的儿女私情。二、怎

9、样理解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这首词好就好在这两者的结合,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儿女柔情的缠绵。而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语言品味诗人采用贺新郎这个词牌也不是偶然的,这个词牌起首五个字,独成一句,总括全词,干净利落,却引起下文许多情节。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均以婉约为主,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

10、诉,“眼角眉梢都似恨”,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而至下阕的“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人生到此,不免肠断。然而作者夫妇毕竟是一对革命伴侣,因此又相约要割断愁思恨缕,“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旨在形容“割断”两字,以表示革命的彻底和决绝。“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则全然为豪放自如的“铜琶铁板”。“重比翼,和云翥”是一对年轻情侣对革命必有的希望。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作者的描写充满着诗意的形象,这首词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巧妙地进行整合。有关资料一、写作背景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调寄贺新郎,无副标题,是写夫妻别情的。

11、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即作于这次离开长沙的时候,是写给夫人杨开慧的,革命激情与儿女柔情有机结合,成就了一首真挚的革命爱情诗。这首词最早发表

12、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二、贺新郎笺注和赏析(公木)1“挥手”十句挥手从兹去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恨离愁别绪。唐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句,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零落。俗谓花落为零落。知误会前番书语前番,前次。书语,信中的话语。全句意谓知道是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语。何事无考。过眼滔滔云共雾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过眼,从眼前掠过。从句意谓人生滔滔,都好似过眼云雾,转瞬就消散了。算点数,掂量。人有病,天知否病指内心隐痛。难言之隐,痛极呼天。在这里人

13、谓“吾”,天谓“汝”。紧承上句。2“今朝”十句今朝霜重东门路今朝,今晨。霜重,霜厚。东门路,指长沙城东小吴门外的大路。照横塘半天残月此句倒装,照字动词作谓语前置,主语为后面的残月,原意即“半天残月照横塘”。横塘,大塘,指小吴门外清水塘。19211923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曾住于此,中共湘区委机关亦设在这里。如许如此。汽笛火车开动前发出的蒸汽啸音信号。肠已断比喻极度伤心。南朝梁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孤旅独自远行的客子。凭义同请,请求。诗词用语。唐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曹松乙亥岁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愁思恨缕离愁别恨的形象化比喻。缕,细丝

14、。要似又恰像两句言自己此去,一定要乘势促成中国大革命爆发。“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对理想中之大革命的艺术性描绘。比翼比翼双飞,多用于夫妻。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和云翥和云,挟带云朵。翥,飞举。意谓直上云霄。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

15、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就以这首贺新郎而论,终以其属于现代诗词,纵写离别,也不见南浦阳关,而是把时空隐限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开篇便说“挥手从兹去”,是在等候登车了,不免黯然。更何况还有一肚子苦水,长子犹在襁褓,次子尚不满月,这样丈夫便匆匆远行,怎能不“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呢?终于忍耐了,所以“还住”。这就更揪心。开慧呀,你满腹委屈,“知误会前番书语”。什么误会呢?这里没有说,我们也便无须浪猜。反正夫妻间事,猜出了,也许只是针头线脑,反而没啥意思。好在下面紧接着说了“过眼滔滔云共雾”,已经雾消云散了。这人间知己,还是数着“吾和汝”。生活上难得周到

16、,我的心里是有疚愧和隐痛的呀,天啊,你可会知道的吗?话似乎是说了好多,只是一霎间心理活动,都没说出口。是两颗真挚的心灵感应呀。这是上阕。过片下阕,一闪念又想到送别途中,头顶半天残月,脚踏遍地清霜,穿过凄清的横塘,并肩踽踽行进在东门外大路上。没有言语,也没写内心活动,全用苍凉的景色衬托出凄苦的心境。这是在车站候车时浮起的意念,拂也拂不掉的印象呀!而忽然“汽笛一声”,兀的又回到现场,真个要“挥手从兹去”了,正是断肠人对断肠人。“从此天涯孤旅”,不禁神驰海阔天空到此,如若往昔词人,该留下多少悱恻,抑或不尽缠绵,或悬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或哀怨,“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17、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或忏悔,“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或叮咛,“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或期盼,“后回君若重来,不相忘处,把杯酒浇奴坟土”但是这些,能装进现代词境吗?更何况在毛泽东大手笔下,看他是怎样接下去的。就好像被那“汽笛一声”惊醒一般:“凭割断愁思恨缕!”振作起来吧,坚决地。这不只是豪情壮语,而是山雨欲来的大革命形势的绘影绘声。“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寰宇。”还会有什么排不去的愁与恨呢?于是,在依依惜别之时,便铮铮预言了:“重比翼,和云翥。”把热情和挚爱升华到如许这般宇宙人生境界,非只源于观念,而是凝练生命意识显像于自然造化的结晶。大悲无痛。

18、大爱不宠。这便是伟大诗人同于常人又高于常人处。或曰:“要似”“又恰像”两句是形容“凭割断愁思恨缕”的坚决性或坚定性。如此呆读,有用牛刀杀鸡之嫌。不是不沾边,却不止于此,不限于此。诗词语,正以其模糊处见出多义性,猜不准才更饶有意味。(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20XX年版)略读也许葬歌整体感知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惋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

19、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离不开一个“爱”字。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借睡眠来安慰自己,爱女的早夭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此找到了诗歌构思的突破口,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

20、得十分清楚。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轻微号叫,那都是诗人的想象。但这一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这种环境气

21、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照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倒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当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问题探究一、诗的题目是一个副词“也许”,为什么不直接用副标题“葬歌”?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他不原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

22、病哭闹,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他宁愿假想孩子,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整首诗的构思也就建立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关键词,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女儿的离去对诗人来说是永远地睡着了,用“也许”真切地表达父母对痛失骨肉的难以言传的悲痛。二、诗人以怎样的想象表达对亡女的感情?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睡眠”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女深切的安慰和爱抚。诗人从两个方面写“睡眠”环境。一是要去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因为“夜鹰”“蛙”“蝙蝠”这些恐怖的叫声和形象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诗人

23、是以制止的口气让它们安静。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口气更加重了,不许阳光照射、清风吹拂,强光和风吹都会影响睡眠,最后干脆用一句警告语“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孩子的安睡在父亲心里是最重要的事情。二是创造有利的睡眠环境,所以“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而松树是常常种在坟墓前的树木。取小孩睡觉需要摇篮曲的特点,用“也许”猜测孩子可能会喜欢听“蚯蚓翻泥”“草根吸水”。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同时他用一句诗也间接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世上的生活是如此痛

24、苦,早夭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真切地表现身为人父对女儿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悲哀与无奈。语言品味一、韵律特征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音乐美在诗中表现为音节、平仄、韵、双声、叠韵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节奏,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此诗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本来是十分困难的,而诗人却处理得很好。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用了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的,就如平时催眠的儿歌一般,让爱女静静地“睡去”。二、动词锤炼闻一多很重视炼字,擅长使用动词。有些诗仅仅一两个字,就把一节诗乃至整首诗写活了,使诗倍增生命力。他总是寻求着最

25、恰当的字句去鲜明有力地表现诗的内容。第一节中写“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咳嗽”“号”“飞”都非常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界生物的叫声和行动特点。第二节中“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拨”“刷”很形象地描画出阳光刺眼,清风吹面的感觉。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三友,号友山,家族排行家骅。后改名多,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12年进北京清华学校,为清华文学社成员。“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此期常在清华周刊发表诗歌。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罗拉大学学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

26、与徐志摩等在晨报主办诗镌。1927年任武汉北伐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参加新月社,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月刊和诗月刊。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2年秋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开始和朱自清同事论学。抗战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日本投降后任中国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兼云南支部宣传委员,民主周刊社社长,1946年7月15日发表最后一次讲演,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及闻一多选集等。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主要诗学论著有冬夜评论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时代

27、的鼓手诗人的蛮横诗的格律律诗的研究等,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二、闻一多的诗闻一多是新月派中理论和创作全面发展的诗人,尤其在新格律诗的理论方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三美”主张,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格律可从两方面讲:(一)属于视觉方面的,(二)属于听觉方面的。这两类其实又当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是息息相关的。譬如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但是没有格式,也就没有节的匀称,没有音尺,也就没有句的均齐。”(闻一多诗的格律)并进行认真的创作实践,为新诗

28、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此外,他还反对完全欧化,认为新诗“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洋固有的诗”,“它要做成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以自由诗为主,但诗人爱国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对色彩与廓线的敏感、对传统的重视和借鉴已经表露无遗。红烛一诗表现出高尚的献身精神和创造的热情“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奇迹颇能显示诗人在绘画方面的天赋,用色极为精当“我要的本不是火齐的红,或半夜里/桃花潭水的黑,也不是琵琶的幽怨,/蔷薇的香,我不曾真心爱过文豹的矜严,/我要

29、的婉娈也不是任何白鸽所有的。/我要的本不是这些,而是这些的结晶,/比这一切更神奇得万倍的一个奇迹!”红烛集中最优秀的一首诗是忆菊,也是诗人自己十分满意的,全诗充满了中国风韵和东方情调“插在长颈的虾青瓷的瓶里,/六方的水晶瓶里的菊花,/攒在紫藤仙姑篮里的菊花;/守着酒壶的菊花,/陪着螯盏的菊花;/未放,将放,半放,盛放的菊花。”又有瑰丽斑斓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懒慵慵的江西腊呦;/倒挂着一饼蜂巢似的黄心,/仿佛是朵紫的向日葵呢。/长瓣抱心,密瓣平顶的菊花;/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如同美人底蜷着的手爪,/拳心里攫着一撮儿金栗。”诗人尽情兴致地展现了“

30、四千年华胄底名花”的万种风情“檐前,阶下,篱前,圃心底菊花:/霭霭的淡烟笼着的菊花,丝丝的疏雨洗着的菊花,/金底黄,玉底白,春酿底绿,秋山底紫”诗人苦心营造出的清远恬淡的东方意境,其中蕴涵着诗人思乡念国的深情“我想起你同我的家乡,/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我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综观红烛,可谓出手不凡之作,闻一多时而雄浑似郭沫若,时而娟秀如冰心,用字考究,语言精练,意境幽深。但真正能体现“三美”主张的还是他1928年所作的死水。这首诗堪称闻一多的呕心沥血之作,可以说是新诗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全诗追求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的和谐统一。共5节,每行均由4个音组构成(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

31、水”)。全诗不但有很强的音乐性,而且诗的形式非常整齐,给人以庄重深沉之感。而最为特异的是:死水所追求的绘画美是以丑为美,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有意把丑进行美化,对美丑的关系进行颠覆,给读者造成强有力的刺激。破“铜”要“绿成翡翠”,“铁罐”要“锈出”“桃花”,“油腻”能“织”成“罗绮”,“霉菌”会“蒸出”“云霞”,“死水”酿“绿酒”,“白沫”变“珍珠”这种美丑意象的交织在现实与艺术世界之间造成了强烈反差,读者越是倾向于艺术的美,就越是憎恶现实的丑陋。诗人是怀着无比激愤的心情来创作的,面对当时中国黑暗的现实,他痛苦而清醒地看到“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他用反讽的诗句赞美死水的凝滞、肮脏、腐臭、沉寂,最后一节才直抒胸臆,发出对死水的诅咒。诗人在谈起死水时说,只有少数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诗人所说的“火”就是绝望中生出的希望,就是从死水中唤起的新生。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贯彻了自己的理论,以设想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齐而著称于世。他写死水的时候,已经离开了他为自己构筑的精美而狭仄的形式,而深陷于生活的泥淖,不再盲目礼赞,开始直面现实。这一时期他的许多诗中都燃烧着炽热的感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