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38.29KB ,
资源ID:105095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5095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docx

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 一、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识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并探究中西郡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 讲述明朝中央到地方制度演变的过程;通过研读教材提供的史料,探究明朝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运用比较法探讨中西君主制度的异同。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了严重的负

2、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认识到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抵住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2、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四、教学要点五、教材教法分析1、教材分析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主要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古代政治制度较早地就开始了完备化、成熟化的过程。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产生于夏朝。此后历经近四千年的演变,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清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

3、国体而言,有奴隶主贵族专政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两种类型,就政体而论,有分到制与中央集权制两种主要形式。本单元中,第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第2至第4,讲的是古代中国发展阶段的政治制度,着重叙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为本单元第4,通过宰相制度的废除 内阁和军机处的创立,反映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影响。从而反映了明清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其突出特点是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2、教法分析 根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实际出发,

4、将“启发发现”式教学法、联系比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形式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期初期进一步培养历史学习和分析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观点。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在备前,先明确备目的和备容量。由于教师将在堂教学中起主导和引导作用,必须对本涉及的知识点和学生可能的回答或提问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备强调完整性,将堂教学中可能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和资料都准备好。在备时,查找有关本历史人物的资料,尤其是朱元璋、张居正和康熙、雍正的资料;结合本单元第2和第3知识点,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强化的历史过程作概括,整理其发展线索;提前阅读第六和第七单元,分析与本之间的联系,为下一阶

5、段备和教学做准备。2、学生准备 依据学期初期布置的前预习要求,大部分学生至少做到基本要求,即通过预习和自习,整理本知识结构;少数学生可以达到较高要求,即通过前搜集材料,解释本历史名词和历史人物,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与教材不同的观点或主张。七、堂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本学习时学生尚处于高一学习的初级阶段,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在堂教学中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教师设问,层层推进,解决本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所以,堂教学模式尝试采取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教师提出一些由浅入深的设问,让学生根据前预习、堂上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虽是主导,其实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方面解

6、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表现和特点,另一方面解决本单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作出符合学生自身学识水平的评价,为第六和第七单元学习做好准备。八、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1376年,明太祖废除 ,设立 ,合称“三司”。胡惟庸案发生后,明太祖废除 和 ,以 分理全国政府,直接对 负责。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2、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明 时,选拔 官员入值 ,内阁制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被授予 权。随着内阁地位提高,主持阁务的 权压众臣。3、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原议政会议改称“ ”,权力凌驾于 之上,皇权因此受到限制。康熙亲

7、政后, 三足鼎立,互相制约。 时,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导入新】师:明朝的统治在很多人看是非常黑暗的,比如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厂卫的特务统治、刘谨和魏宗贤之流的宦官专政。此外,教材导入框还引用了黄宗羲对明朝政治的评价“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什么黄宗羲就这么认为明初开始就“无善治”了?为什么明朝的政治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那么的黑暗?这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吗?我们这节就一起探讨已经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展示板书:第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容组织】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占绝对统治地位

8、的政治制度。我们本单元主要探讨的就是这一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朝代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终于达到了顶峰。明朝初年,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为中央辅政机构,自该制度创立就出现的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此解决。而清朝则设立的完全听命于皇帝一人的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发展到了顶峰。但是,中国与西方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差距也越越明显,在封建社会初成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越越明显。因此,本教材其实可分为三大内容: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表现、明清时期东西方的比较(即明清加强君主

9、专制的影响)。(展示板书: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师:宰相(丞相)制度,自秦始皇设立之后,丞相从最初的“无事不领”,到后的“事有专注”,其权限不断缩小,地位也不断下降。可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却一直存在。尤其在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立左、右丞相,其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元朝暴政被推翻,明王朝取而代之,一般做法是先继承先朝制度,再根据实际进行改革。那么,对于丞相制度,明初统治者会如何对待呢?(展示板书:1、宰相制度的废除背景(原因) 措施: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 影响 )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你了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吗?2、朱元璋是如何处理中央官职中丞相一职的?教材

10、这一目中还介绍了朱元璋什么做法?3、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做?4、朱元璋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生:(略,教师指导下一一做答)师:1、朱元璋简介: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在位时间:1368-1398年。元至正四年(1344年),受穷困所迫,入皇觉寺为僧,十二年(132年),投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子兴死,代领其军。十六年,率军克集庆,改名应天府(今南京市)。二十三年,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战死。二十七年,灭张士诚。次年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又命徐达、常遇春率师北征,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

11、逃,元亡。洪武四年至十年,逐渐消灭各地残余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明太祖得天下后,即采取措施加强皇权,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分掌刑名,都指挥使司分掌卫所军事,形成地方三司制度。十三年,定胡惟庸案,杀左丞相胡惟庸,并罢中书省及丞相,以六部直属皇帝。胡惟庸案后变成大狱,株连三万多人。他又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各都督之兵权,以便皇帝掌控。二十六年,蓝玉案发,杀戮蓝玉等功臣,株连一万五千余人。明朝开国之元勋宿将,被他诛戮殆尽。 朱元璋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屡兴字狱;亲自撰颁大诰及大诰武臣,与大明律同为必遵之法;用锦衣卫设立诏狱,以恐怖的特务统治驾驭臣民;行廷杖、跪对之制

12、,折辱士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强化思想统制;推行迁徙富民之令,在全国实行里甲制;编订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加强对土地和人民的控制。他又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宗室藩王代替功臣守边,目的在于巩卫明室,但结果却使诸王势大,造成后的靖难之变,开明朝宗室相残之先河。在其统治下,中国的专制主义和帝王权力达到历史性的高峰。死后葬南京钟孝陵,谥高皇帝。师:2、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适应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急遽增加,国内各民族交往愈益密切,在王朝统一的统辖下,国土广袤,军政事务繁多而复杂,同时,封建社会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益尖锐。为保持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极力进一步提

13、高君主大权,从制度上保证全国统治权力高度集中。明王朝在这方面远远超过以前的各个王朝,清王朝又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自秦汉以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析于下的方式,重用皇帝亲信担负实际责任,以掣时正式的国家机关。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制一再变迁的轨辙。明清时期仍然是沿着这一趋向发展,达到这种演变的极端。(可展示朱元璋有关废丞相的字,详见“教材注释”1)明朝初年沿用元朝制度明初的中书省组织庞大,职权很重,这一部门远承古代的宰相(丞相)制度,近袭元朝中书省“录军国重事

14、”的旧制。省内设左、右相国(后改为丞相)为长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仅是中书省下属的机构,六部的领导人尚书、侍郎等不过是丞相的属员。当时的中书省不但有“综理机务”的职权,而且全国各级各部门给皇帝上的奏报,也规定要“先白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经中书省再下达,俨然是设置在皇帝和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是必要的中转站。任丞相的人更是仅处在皇帝一人之下,高踞于百官之上的权要,明初最早任李善长,徐达二人为左右相国(丞相),李是臣之首,徐是军队之帅,其余担任过丞相职务的李忠、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也全是勋贵之臣,这更说明中书省的位尊权重。应该说,设置中书省这样的部门并授予如此重

15、权,不仅是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近2000年不断压抑相权以尊君权,不断防范和限制臣权有任何侵犯君权的发展趋势相抵牾的,而且也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更是为全力独揽大权的明太祖朱元璋所不能接受的。据历史记载,胡惟庸任丞相时,“专生杀黜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之,有病己者辄匿不闻。由是奔竞之徒,趋其门下”。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杀了胡惟庸,并宣布对中央朝廷的官制作大幅度的改变。其实,胡惟庸案不过是一个偶发的事,说胡惟庸通谋日本和蒙古进行叛变是缺乏可信证据的。问题的实质在于,朱元璋对于中书省在自己执行皇权时造成掣时和潜在的威胁,早就高

16、度不满和戒备。再加上,胡惟庸恃功骄纵,跋扈揽权,更促使矛盾激化,朱元璋终于作了断然处置。在此之前,朱元璋就曾几度要削减中书省的权力,取消胡惟庸等以丞相身份通过中书省对各级国家机关的控制,如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下旨,“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明显的意图是要限制中书省的职权,但这还不能从制度上根本解决问题,矛盾仍然相继出现,最终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遂难以避免。师: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一,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年)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

17、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年)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隆二年(708年)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改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

18、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其二,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师: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达到了大权独揽的目的,可以说,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绝对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展示板书:2、内阁的创立原因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内阁制的本质特点 )师:朱元璋借胡惟

19、庸一案废除了丞相制度,终于实现了自己“政皆独断”的目的。可是,新问题产生了:据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 660,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207、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展示这段材料)于是,朱元璋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师: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朱元璋为什么要设置殿阁大学士?2、是谁创立了内阁制度?什么叫内阁?3、明朝内阁的职权范围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明朝内阁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和以前的宰相制是一回事吗?、明朝的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是一回事吗?生:(略,教师指导下一一

20、做答)师:1、内阁创立的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实现了“躬览庶政”的目的,“事皆朝廷总之”,皇权极度膨胀。但庶务丛集,使他忙得不可开交,遇到重大问题又无人商量,他深感“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师:2、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内阁制的确立: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九月设置四辅官,以“佐理赞化”。这些四辅官都是征自民间的老儒,明太祖认为他们忠厚老实,没有政治背景,既可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但这些老儒,固然忠厚老实,但却“淳朴无他长”,根本没有政治经验,起不到佐理赞化的作用。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不得不下令废除四辅官的建制。当年十一月,又仿照宋制设置殿阁

21、大学士以备顾问,任命礼部尚书刘仲质为华盖殿大学士,翰林学士宋讷为渊阁大学士,检讨吴伯宗为武英殿大学士,典籍吴沉为东阁大学士,又征调老儒鲍恂、余诠等人为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不过,为防止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为正五品。而且殿阁大学士的具体职责是帮助皇帝阅看各机关送的奏和执行封驳的工作,根据皇帝的意图草拟处理意见等等。这些人并不能参与重大政务的研究,更不能独自处理什么问题,仅是由于他们经常在宫廷殿阁之内工作,随时听候皇帝的传呼差使,逐渐才被称为内阁学士或大学上。彼调的人有的便被称为“入阁”。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的实际职权便

22、已发生明显的实质性变化。朱棣采取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正其父手订的中央辅政体制。他在篡位胜利之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精选了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黄淮等七位年轻有才能的士人进入内阁,并对他们放手重用,在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上,都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论议国家的核心机密。终朱棣当政的永乐时期22年,内阁学士的品秩仍然是不高的,一直都不过是正五品的官阶,但实际上,他们经常能参与对重大政务的研讨,甚至对于六部的要政,也可以在御前进行更高层次的审议,以供皇帝参考。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而且“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

23、关白”,但已基本具备了内阁的职能,明代的内阁制度至此正式确立。内阁制的演变:(可展示内阁小识有关票拟的字,详见“教材注释”2)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内阁政治地位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有了“票拟”之权。所谓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自全国各方面的奏,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掌握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职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六部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也就不得不抑承内阁之鼻息了。到嘉靖以后,朝位班次,阁臣已列六部尚书之上。内阁

24、首辅更是权势显赫,像夏言、严嵩由于受到皇帝的宠信,权压六卿,“赫然为真宰相”。师:3、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自于制度、职位,而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因此,内阁制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

25、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到牵制作用。师:4、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结合教材第18页“学习之窗”,或展示选自钱穆国史大纲:“(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由此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

26、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师:、明朝内阁与西方近代内阁的区别: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而明朝内阁则是专制独裁的工具。(展示板书:二、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师:明朝统治的黑暗腐败,终于导致了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了北京城,崇祯帝在煤(今景)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关外少数民族女真族(后改称满洲)入主中原,建立起全国的统治。作为少数民族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其原先的政权系统是否适用于新时期的统治呢?清朝历代皇帝又会针对实际情况做何调整?从汉至明不断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到了清朝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展示板书:1、议

27、政王大臣会议由 职权与地位 影响 )师:清建立其全国统治后,除了沿用了前明的一些制度外,还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议政王大臣会议。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是中原汉族明的产物吗?2、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六部相比,地位是怎样的?3、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对于皇权而言是不是一个威胁?为什么生:(回答)师:1、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由: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共存在过1年。议政制的雏形,早在努尔哈赤创建后全国之时就出现了。伴随着满族历史的发展和军政力量的扩张,亟需研讨和处理日趋复杂的事务,

28、努尔哈赤乃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或称议政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并负责初步的鞫间工作,以供贝勒和汗参考。当时议政大臣的地位远在八旗主之下,吸收他们参加议政并处理一些事务,仅是作为一种襄助的力量。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嗣位,他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们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们的地位,“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当时奉谕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当然还仅限于满洲贵族,但其爵秩资格已经降低为可以委派贝子级的贵族充任。这显然是为了吸收较低级的贵族参与军国大政以削弱八和硕贝勒的势力,并便于控制。崇德二年(公元1

29、637年),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央辅政机关。满洲贵族入关,建立起统一的大清王朝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师: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与地位: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原居东北白黑水之间,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

30、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这与它在关外初建时,政事简单,且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师:3、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影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活动及其发展,是离不开各有关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康熙初年,发生过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辅政大臣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压抑皇权的事;随后,又爆发了以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为首的三藩叛乱,康熙曾一度恢复主要由满洲亲王主持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它掌握核心机密,“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凡令仪政王、贝勒、大臣会议之事,俱系国家重大机密事务,会议之时,理应极其慎密”。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时期的应变做法。而

31、且,过分地将大权交付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必须防范到它对皇权的威胁。因此,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及其权力过大,必然会对皇权的集中构成威胁,这也不符合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展示板书:2、康熙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影响 )师:从汉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的趋势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确对皇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皇帝对大权的独揽。因此,这种情况是非改不可的,那么从哪一个皇帝开始改变?师:请回答下列问题:谁改变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他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你认为这种做法和前代的做法类似吗?生:(略)师:南书房的设立:康熙帝亲政后,以国史院、秘书院、弘院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

32、参与军政机密。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径由南书房传渝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自各地的密奏小折,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权。由此,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展示板书:3、军机处的设立由 特点 影响 )师:可是,康熙帝的设立南书房的措施也只是起到了牵制作用,什么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才名存实亡?又是谁将之取消的呢?师:请回答下列问题:1、谁设立了军机处?他为什么设立军机处?2、你认为军机处和南书房相同吗?军机处具有什么特点?3、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4、军机处的设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而言意味着什么?生:(回答)师:1、军机处的由: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七年(1729年)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迁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因地近内廷,便于召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