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年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文科解析版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文科)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 主要通过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C. 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D.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答案】D【解析】“周之所以定天下”是指周朝
2、家天下的周王统治权力的牢固,原因材料里提到了“立子立嫡之制”、“有封建子弟之制”,即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就是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故D正确; A项只是分封制的表现和目的,不全面,故排除; B项是只是宗法制的内容和目的,不全面,故排除; C项只是礼乐制度的表现,故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了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教材中分封制和宗法制,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推行的依据,也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2. 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3、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此言论旨在强调()A. 人人都应遵守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规范B. 仁德观念具有深入人心的道德渗透力C. 政治强制是实现礼乐规范的有力保障D. 教育训导和百官立威是形成礼的条件【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对社会规范的遵守,A选项符合题意。 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把握。3. 钱穆先生指出“
4、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B【解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维系,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A项错误;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相符,故B项正确; 官僚政治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
5、C项错误; 法律治理只是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与材料中“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题的关键是“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4.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C. 服务皇权,家国同治 D.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
6、识可知,“分工明确,彼此牵制”是现象,而非本质。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垂直管理、分层管理”是郡县制的特点。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家国同治的特点。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属于选官制,与题干所给材料无关。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7、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5.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秦汉,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A. 宗法制度的影响 B. 小农经济的产生C. 儒家思想的发展 D. 郡县制度的发展【答案】D【解析】A、宗法制度主要指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与材料中论述的知识点不同,故排除; B、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的,但是它与材料中的表述事实没有联系,故排除; C、儒学思想的发展这一知识点与材料中论及的内
8、容不存在关联关系,故排除; D、材料中指出因为分封制度,造成贵者有姓的局面,但到了秦汉这种状况消失,因为郡县制的出现,导致这一状况的不复存在,因此正确; 故选:D。本题以姓氏的发展为考查背景,考查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有关知识点,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将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的政治体制当中。6. 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9、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结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官僚政治下,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故D项正确。 A、B、C三项是D项的表现,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的理解。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
10、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肯定了汉初分封同姓诸侯C. 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题干中“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由“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司马迁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 故选:C。本题考查汉朝的“推
11、恩令”,学习时要注意其推行背景、概况、作用等。汉武帝集权:建立中朝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8. 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A. 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 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C.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
12、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项正确; 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B项错误; 材料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A。本题主要是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本题考查对三省六部制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
13、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B.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C.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D.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答案】A【解析】A依据题干“惩累朝藩镇跋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也造成地方无权、边防空虚、军队战斗力下降等弊端,符合题题
14、。 B“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主要强调官职、官员之间的牵制,并非指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排除。 C“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惩累朝藩镇跋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0. 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
15、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A. 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B. 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亊控制C. 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D. 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答案】B【解析】A材料与中央财政的需要无关。 B元朝行省界限分明,从浙江行省设置可以看出,特别强调打破地域限制,防止地方形成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将一些山川险要之处有意的分割开来,便利于中央对地方进行军事掌控。 C材料的地域设置,和地方官员在省内的管理没有关系。 D材料体现不出对地方的监察。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
16、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行省制度的内容和影响分析。打破山川地理的阻隔和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形成军事集团,便利于中央对地方进行军事掌控,这是元朝行省制设置的突出特点之一。11. 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时的“台阁”()A. 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B. 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C. 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 D. 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答案】B【解析】材料核心信息:皇帝重用台阁和架空三公。汉武帝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将相权分为决策和执行两部分,其中,中朝-协助皇帝掌握决策,三公即外朝-
17、执行。现在连执行权也被架空,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故B正确。 A项违背材料信息,台阁不对三公负责,排除。 C项史实性和常识性错误,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是皇帝本人,排除。 材料信息是三公被架空和虚职化,与D项说法不符,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汉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是比较类选择题,新信息和旧知识对比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光武皇帝的台阁制度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难度适中。12. 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
18、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A.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答案】B【解析】材料“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体现了天子近臣逐渐掌握了起草皇帝诏令的权力,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B正确。 A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材料没涉及三省六部制,排除C。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
19、干所给材料中“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3. 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A. 使宋代君主权力有限,不能掌握实权B. 表明了宋代的中央集权水平比较高C.
20、 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D. 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答案】D【解析】“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表明这种设计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本题难度中档
21、,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4. 东汉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这种现象()A. 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B. 使伦理关系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C. 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 D. 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答案】D【解析】举孝廉强调“能报恩”,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和私人感情上的父子关系,反映出东汉时期选官过程具有浓厚的儒家纲常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
22、说明举荐人偏好“年少能报恩者”,不能说明士人入仕途径便捷和对年龄限制的放宽,故A、C两项错误; 材料描述的是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不能说明官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伦理关系,故B项错误。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解题时需要紧扣“君臣关系”“忘恩负义”等信息,联系儒学伦理等内容分析归纳即可。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自汉武帝时期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伦理观也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思想标准,并影响了整个古代中国社会。15. 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
23、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A. 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 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 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 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宋代以后,监管制度逐渐衰微,到明清时期谏官与监察制度合一,形成单一的监察体系,这与专制权力的强化趋势是一致的,D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监察体系逐渐向单一方向发展不能说明行政效率的提高,BC选项排除。 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准确把握。
24、16. 票拟系指中央、地方衙门以及臣僚呈送皇帝的题本章奏,不直接送往皇帝处,由皇帝直接办理,而是先送往内阁,由内阁代报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内阁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可被称为所谓的“代言之司”,“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成的“皇言”。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采纳与否还取决于皇帝的御批。这表明()A. 内阁权力没有稳定性 B. 票拟保障了决策的有效性C. 票拟是在行使决策权 D. 内阁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采纳与否还取决于皇帝的御批”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权力大小取
25、决于皇帝,说明内阁权力的行使没有稳定性,A选项符合题意。 内阁属于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无决策权,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BCD选项排除。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内阁制度的准确把握。17. 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A. 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 B. 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C. 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 D.
26、 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显示内阁的权力不断被分割,清朝最终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标志,故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故D正确。 明朝开始设立内阁制,排除A项。 明太祖废弃了宰相制,设六部直属皇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而翰林院来自于“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排除B项。 取代内阁与材料中“至本章归内阁”不符,排除C项。 故选:D。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8. 如图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伯里克
27、利主持重建的雅典卫城及其周边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示意图。据此可知()A. 伯里克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B. 重建工作意在抵御波斯的侵略C. 神权的膨胀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D. 雅典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答案】D【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到,除了几处神庙外,雅典卫城有多处剧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意在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故D正确。 A、B、C三项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解读和对相关知识的准确掌握。雅典重视
28、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古代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与实践成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源头。19. 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A. 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 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C. 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结婚不是公民的私
29、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表明城邦意识对社会全方位的渗透,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以雅典民主政体为代表的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有了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但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和希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无论是古代中国的农业,还是古希腊的工商业都十分发达,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非常繁荣,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20. 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
30、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A. 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 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C. 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 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答案】D【解析】“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表明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故D正确; 公民不满、弊端材料未体现,故AB错误; C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
31、而治。21. 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入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陷入经济困境。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A. 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B. 有利于推护妇女的权益C. 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D. 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答案】B【解析】A“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表明国家承认了妇女的财产管理权,该项错误。 B“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表明拥有财产的妇女和男子一样能够为国家出钱出力,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妇女的利益,该项正确。 C材料无法体现妇女的政治地位,该项错误。 D罗国建立的是帝国统治而非民主体制,该项错误。 故选:B。本题以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罗马法的发展演变过程。罗马法承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民拥有很广泛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