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26.24KB ,
资源ID:104937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937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概要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概要分析.docx

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单元概要分析第1单元冷和热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热作为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从而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对热的利用。因此,了解、研究有关冷和热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冷和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并有探究的欲望,如根据天

2、气的冷热学生会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等。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需求,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温度、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科学概念,以掌握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小学高年级学习热传递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典型实验活动,这些活动新颖丰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技能,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此外,

3、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讨论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

4、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1 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2.1 水在自然状态下有三种存在状态。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 或降低到0 时,水会沸腾或结冰。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6.3.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

5、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6.3.2 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冷热与温度热胀冷缩水受热以后水遇冷以后四课组成。第一课冷热与温度,通过回忆生活经历和课堂操作体验,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第二课热胀冷缩,通过实验观察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课水受热以后,通过

6、实验观察冰水水蒸气的变化过程,认识融化和沸腾现象,并利用曲线图分析温度变化规律。第四课水遇冷以后,通过实验观察水蒸气水冰的变化过程,认识凝结和凝固现象,并利用曲线图分析温度变化规律,进而理解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本单元四课的逻辑关系如下:四、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水的三态变化。(4)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热对物质影响的各类实验操作。(5)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冷

7、热与温度 12热胀冷缩 13水受热以后14水遇冷以后1总课时4第2单元地球、月球和太阳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

8、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读图、观察、讨论、建模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

9、:知道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特征,知道与它们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气、水、土壤、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知道人工世界是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

10、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

11、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3.1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描述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3.3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月相每月有规律地变化

12、。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13.4 太阳系是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宇宙中很小的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描述月球表面的概况。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17.3 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使用和制作简易的古代的测量仪器模型,如日晷、沙漏等。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地球月球太阳太阳钟四课组成,这四课在逻辑结构上分为两层,形成平行逻辑结构和延伸逻辑结构,如下图所示。地球、月球、太阳这三个次级主题由近及远引导学生认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天体及其运动和变化,并从规律性的角度来整理这些变化。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人类从不

13、同的维度认识地球形状,从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难度,体现出对事物认识的渐进性和发展性。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除了认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还要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重点是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从而了解太阳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也为第四课打好基础。第四课侧重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晷等计时工具,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四课的侧重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先了解某个天体的客观特征,然后探索该天体有规律的运动和变化,并将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应用于实际。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2)

14、 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3)认识过程,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4)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知道这些规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影响。(5)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应用。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地球12月球23太阳14太阳钟1总课时5第3单元昆虫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5、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

16、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描述、记录、实验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

17、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18、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11.1生物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举例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庞大的“家族”养昆虫探究昆虫的奥秘三课组成,按照“认识昆虫饲养昆虫研究昆虫”的顺序展开。第一课庞大的“家族”,通过“观察、做模型、描述”这几个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建立

19、起昆虫的概念,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第二课养昆虫,通过“饲养”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一方面,了解生命有生有死,从生到死的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通过记录、整理饲养日记,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处理信息,为下一课做好准备,并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责任。第三课探究昆虫的奥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设计合理的实验去搜集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活动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探究技能,发现昆虫的奥秘。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2)能通过饲养昆虫(比如蚕或菜青虫),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3)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研究

20、,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庞大的“家族”12养昆虫33探究昆虫的奥秘1总课时5第4单元繁殖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

21、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

22、探究水平做铺垫。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初步了解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

23、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11.2 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12.3 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用种子繁殖用根、茎、叶繁殖动物的繁殖三课组成,采用并列式的逻辑结构编排。本

24、单元学习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本单元前两课,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一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结构、功能、传播方式,了解种子的发芽情况;第二课介绍种子植物的无性繁殖,即用营养器官来繁殖,指导学生在了解一些植物能用根、茎、叶繁殖的基础上,通过亲历实践活动,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二部分即本单元第三课,介绍动物的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方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四、单元教学目标(1)能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2) 在实作过程中,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3) 能提取现象和资料中的主

25、要信息,说出动植物的一些繁殖方式和行为。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用种子繁殖12用根、茎、叶繁殖13动物的繁殖1总课时3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概要分析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

26、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 非生物”“ 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

27、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二、单元目标解读与概念分析(1)本单元通过观察、比较、调查、实验、评估、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初步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8、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7.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描述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特点。9.2 动物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12.1 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12.4 自然

29、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举例说出人类生产、建筑等活动对动植物生存产生的影响。三、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本单元由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三课组成。三课内容设计的逻辑关系是:由表及里,先认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再认识动物的家,最后认识非生物环境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出发,归纳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对具体场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从科学探究的角度看,主要采用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出问题,设计调查记

30、录表,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相关信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规律;比较现有设计,进行评估交流”等方法,探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第一课生物与非生物,引导学生从种番茄、养蚕的经验入手,概括生物的共同特点,将自然事物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从是否有生命的视角观察自然界;第二课动物的庇护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寻访动物的家,发现动物的家正是利用了自然界的非生物因素;第三课环境变化以后,从熟悉的动植物入手,发现它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环境变化有自然发生的变化和人为引起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动植物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某些影响是破坏性的、不可逆的,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认知,并为保护自然和生命积极行动起来。四、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2)运用调查、比较、推理的方法,发现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行为。(3)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4) 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五、单元活动导图六、课时安排序号课题课时1生物与非生物12动物的庇护所13环境变化以后1总课时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