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4.92KB ,
资源ID:104933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933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综述.docx

1、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综述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简论 -以贵州威宁米斗村汉族王氏葬礼为例内容摘要:贵州省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融合。在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的同时,汉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受到少数民族影响而发生改变。现当代贵州汉族的丧葬习俗就呈现出与中原地区汉族及入黔前汉族习俗不同的面貌。它是汉人入黔后与当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汉族本身丧葬的特点,又吸收了少数民族丧葬的某些形式和特征。现当代汉族丧葬习俗与古代习俗又有所不同,既继承了古代汉族丧葬习俗的一些礼仪,又发展性的与现今社会接轨,吸收了新的仪式和内容。但不可否认,现当代的丧葬习俗中良风与陋俗并存,因此,在

2、丧葬习俗发展方面,必须正确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丧葬观。传统的丧葬方式和习俗仪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需要了,实施丧葬改革,继承和发展传统丧葬习俗中的优良风气,逐步改进与现今社会要求不合的内容,完全摒弃传统丧葬习俗的恶风陋俗,在现在看来,势在必行。关键词:贵州 汉族 丧葬习俗 丧葬改革贵州居住着汉、苗、布依、侗、水、仡佬、彝、土家等十几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民情。总体来讲,各种风俗民情都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一定心理状态下的产物,因此,贵州省各族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其风俗习惯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反映在丧葬习俗方面也是形式多样。贵州汉族丧葬习俗不仅具有自身固有的历史传承特点

3、,同时还吸收了周围其他民族的某些丧葬形式和内容,形成了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区汉族的丧葬文化。所谓丧葬习俗,指的是处理亡者的一系列礼仪规范与行为方式,它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灵魂及死后世界的观念,产生了两种复杂的感情,一是不舍亲人死别的哀恸,二是害怕亡灵回来作祟的恐惧。人们采取丧葬礼俗的最终目的是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在这种目的影响下,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丧葬习俗形式。汉族在贵州属于外来民族,在与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原来的丧葬习俗,笔者就以贵州威宁县米斗村内的汉族家庭举行的葬礼为例简论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的内容。、相关研究回顾(一)、国外学者研究因涉及到中

4、国贵州的汉族丧葬习俗,选题比较详细,因此在选材上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搜集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相关资料困难很大。国外学者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层面的大范围的内容,阐述的也是关于丧葬习俗的深层含义,较少涉及具体的丧葬习俗仪式和过程,因此,这里的国外学者研究是从丧葬习俗的整体性和理论性出发进行阐述。与中国民俗学者侧重从民俗角度看待丧葬活动不同,国外,尤其是西方学者认为丧葬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民俗现象,它还是一种仪礼或仪式,侧重于丧葬活动的结构分析和意义、功能解释。如二十世纪除初,德国民族学家凡盖纳普发表其经典论述过渡礼仪,全名为过渡礼仪:门与门坎、好客、收养、怀孕与分娩、诞生、童年、青春期、成人、接受神职

5、、加冕、订婚与结婚、丧葬等礼仪系统之研究。这一著作将礼仪行为统称为“过渡礼仪”,从中再分析出三个阶段,即分割礼仪、边缘礼仪和聚合礼仪。对中国民俗学早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英国民俗学家博尔尼女士的民俗学手册,该书将盖纳普的礼仪理论用于民俗的分类中,将出生、成年、结婚、死亡作为“人生礼仪”同归民俗三大类之一的“习俗”类下,并用盖纳普的理论对葬礼等人生礼仪做了与众不同的民俗志的描述。因资料搜集有限,国外学者研究概况如上述。(二)、国内学者研究国内学者在民俗学方面研究成果显著,理论性著作十分丰富,如何敬思的民俗学概论、林惠祥的民俗学等等。民俗学范畴的丧葬文化专题研究成果同样十分显著,如杨树达先生的汉

6、代婚丧礼俗考,资料非常丰富。后来又相继出现了丧葬习俗文化方面的研究著作,如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等。罗开玉先生与1987年出版的中国丧葬与文化被认为是第一本具有理论性和整体研究思想的学术著作,并为后来大量成果的出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到了九十年代著作更为丰硕,有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和夏之乾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等,前者是一本对丧葬习俗中的丧俗丧制及葬式进行叙述的著作,内容较简要,后者第一次单列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之前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则仅限于对贵州少数民族的丧葬文化研究。后来又相继出版了邓卓明、邓力的中国葬俗,霍巍、黄伟的四川丧葬文化和陈明芳的中国悬棺葬等等。系

7、统来讲可分为四类,一是对丧葬礼俗文化的研究,以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为代表,这些著作既从礼,又从俗对丧葬文化中礼俗交错并存的现象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探索和研究;一类是对丧葬文化历史的研究,如万建中的中国历代葬礼、陈华文的丧葬史、徐吉军的中国丧葬史等从历史的层面对中国丧葬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三是对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研究,如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夏之乾的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等;四是对地方葬俗的研究,如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霍巍、黄伟的四川丧葬文化等对地方性丧葬文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除著作外,相关论文资料也比较多。涉及丧葬习俗的有朱小琴的古代丧葬制度与丧葬文化、陈华文的关注人类的

8、最终归处以20年来丧葬文化研究著作为例、许波宏的浅谈中国丧葬民俗等,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的丧葬仪式、过程及其意义。关于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的论述则较少,可以参阅戴聪的汉族社会丧葬仪式个案探讨以贵阳市城郊刘氏葬礼为例。该论文运用凡盖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对刘氏家族一场葬礼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但由于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的相关资料较少,必须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以选取有用的信息。、贵州汉族丧葬习俗在现当代的基本内容(一)、历史沿革贵州在历史上是一个移民大省。中国历史上不断进行的人口迁徙使大量的其他民族和汉族迁入贵州,经过不断融合,遂形成了贵州多民族聚居的现状。有资料记载,“贵州最早的居民是濮人,其西

9、为氐羌民族,其东为苗瑶民族,其南为百越民族,其北为汉族”。后来川、湖、两广、云南相继得到开发,氐羌、苗瑶及百越民族不断涌入地广人稀的贵州山区。与此同时,汉族也在不断移入贵州。秦开五尺道,贵州与外地开始有交通;汉武帝开“南夷”,巴蜀之民随军屯驻;唐宋时期,汉族移入黔北及黔东北者日众;元代大兴“站赤”,驿道相继开通,贵州与邻省连成一片;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在贵州遍立卫所,数十万屯军驻扎在此。按明制,人在军,合家同住,无妻者予以婚配,其家小注籍军户,世代不改。其后又行“开中”之法,商屯、民屯应运而生。川、湖及中原之民“缠属而至,亲戚相招,有来无去”,贵州汉族人口剧增;清朝雍正年间,在贵州实行大规模的改

10、土归流,于是汉族人口大量涌入,布满贵州的穷乡僻壤。自此之后,逐渐形成“汉多夷少”的局面。明初建立卫所和清朝“改土归流”是汉族人口剧增的两大高潮。元、明、清时期,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错杂而居,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错杂,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内地的经济、文化源源传入贵州,并不断对贵州原少数民族产生影响,在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同时,少数民族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逐渐被汉族吸收,从而呈现出与汉族入黔之前不同的面貌和特点。汉族入黔之前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尤其是丧葬礼仪。中原汉族的丧葬仪礼多是根据儒家孝道观念和伦理行为衍生出的一套完备的行为准则。论语为政曰:“生,事之以礼。死,

11、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中国古代汉族奉行儒家仪礼,提倡孝道。儒家经典仪礼中的丧服、土葬礼、既餐礼等都是专门记述丧葬礼仪的。仪礼和礼记为后代的丧葬礼制奠定了基础。自秦汉以来,无论是朝廷还是民间,丧葬礼仪的葬前丧礼、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基本程序,都是根据仪礼和礼记制定的,使中国传统中的丧葬习俗深深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在丧葬与礼制关系上,汉族最重礼制,告丧、奔丧、哭丧、发丧的形式隆重,甚至在墓葬的规格、大小,棺椁的颜色、随葬品种类、数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米斗村王氏族谱上记载,其先民是在明朝时由山西迁入贵州的,并在进入贵州后分散居住于黔西北地区。因此要首先说明汉族进入

12、贵州之前的丧葬习俗概况,然后与笔者在王氏葬礼中的亲身经历作比较,着重指明汉族在入黔前后丧葬习俗的发展变化,重点讨论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情况,并针对目前汉族丧葬习俗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浅谈一下感受,为现代丧葬改革提出一点建议。丧葬习俗从周文明的礼仪规范后就已有完整的程序过程,后经历朝历代的补充而更为完善。虽然每个朝代的具体规定不同,但其过程和实质都是一样的,总体都可以分为四大阶段,即临终礼仪、初终礼仪、殓葬礼仪、安葬于葬后礼仪。汉族入黔前的丧葬习俗情况简单概括如下:、临终礼仪丧葬礼仪应从临终者病笃弥留之时开始,家人应守在濒死亲人身边,见最后一面与最终诀别,听取其遗言,等候其咽气升天,这称为送终礼或

13、临终礼,也被称为“寿终正寝”仪礼,礼记丧大记有详细记载。、初终礼仪亡者咽气之后,紧接着有一系列的初终礼仪。根据古书记载,主要有招魂复礼、易服、讣告、沐浴、饭含、袭尸、为铭、设重等。复礼是祈求死者复生的招魂仪式,礼记檀弓下曰:“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它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仪式,表达了人们对亡者依依不舍的尽爱之道;易服即凡与丧事有关的内外亲属都要脱去平常的衣服换上丧服;讣告,即报丧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若不发讣告文书,则由主人亲自或遣人前去告知。杨树达先生在其书汉代婚丧礼俗考中对发丧和受吊有较详细的记载,并收录了许多史料;沐浴,或为“洗尸”,是为亡者净身更衣

14、的仪式,将亡者的头发身体清洗干净,并为其修剪手足指甲与修胡须。根据礼仪士殡丧礼仪和礼记丧大记等的记载,沐浴的过程甚为庄严隆重。净身象征着亡者也能洁净一身而去;饭含,沐浴更衣后要举行饭含仪式,在亡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与饭食等,象征不忍亡者虚口空腹,使其在阴间不愁吃喝。杨树达先生也提出过“饭含以玉石珠贝”的观点。饭含是先秦时代重要的丧葬礼俗,如荀子礼论曰:“饭以生稻,唅以槁骨。”古代含礼的数量和内容有严格的等级差异;袭尸,也称为小殓,是入殓之前的礼仪为亡者寄上特制的丧服,如为亡者裹头、塞耳、蒙面等。入殓前要把亡者遗体装饰完毕且包裹起来;为铭,所谓“铭”,称为明铭或铭旌,是灵柩前的旗幡,上写某某之柩

15、,挂在竹竿上,立于房檐下的西台阶上,此幡旗要在入殓前就准备好,此为引魂升天的旌旗,象征已为亡者准备好了,可以进入神界;设重,所谓“重”,是以木制作的灵牌,置于中庭,为亡灵的象征。将旌铭覆盖在重上,是丧事第一天必行的仪式,如礼仪士殡丧礼仪曰:“取铭置重。”是未立神主之前的临时牌位,古时也有严格的等级区分,葬礼后要掩埋。、殓葬礼仪殓礼可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指初终礼仪的袭尸仪式,其目的是妥善装饰遗体。大殓是将遗体移入棺木内的仪式,称为入殓或入木,多在小殓的次日,即亡者死后的第三天举行,意在期待亡者的复生,如礼记问丧曰:“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入殓时家人都要嚎啕大哭,将孝思的情绪完全发

16、泄出来。遗体入棺之后还要放置随葬物品,祈求亡者顺利回到阴间,接着棺上加盖。盖棺后还有铭旌仪式,将书写亡者姓名的旗幡竖在灵柩右前方,此时棺改为柩。入殓后的停柩称为殡,或称停殡。停殡时间依身份而有所不同。此时所有亲属都要按与亡者的亲疏关系穿戴好应服的丧服。在出殡前还要祭奠,然后丧家与亲友步行护柩,称为送葬。、安葬与葬后礼仪先秦时代埋葬之前先要挖好埋棺木的竖穴,称为穿圹。将灵柩放入墓圹,顶上覆席,最后填土。一切事毕,丧主拜谢众人热情相助。下葬后,丧家奉神主返家而哭,称为反哭。安葬后的祭祀仪式,不再称奠,改称为祭,由丧家自行办理。其祭祀活动主要有:虞祭,即安葬当日中午迎魂安于殡宫之祭,目的在于安定亡者

17、的灵魂;卒哭,礼记杂记中有:“士三月而葬,是月而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后代以百日祭为卒哭之祭,或称百日祭;祔祭,是亡者与祖先合享之祭,于卒哭次日奉亡者的神主祭于祖庙;小祥大祥是亡者的周年祭和两周年祭,之后孝子可以逐渐回归正常的生活形态;襢祭,大祥后一个月举行的祭礼,是脱出丧服与停止丧居的仪式,礼记三年问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所谓守丧三年实际只有二十五个月,但之后每年的忌日都要祭祀,如礼记祭文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二)、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概况家住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米斗村的王氏为汉族,死者王某因病于2009年9月11日在医

18、院去世,因此丧葬礼仪的临终阶段就不存在,整个葬礼从初终阶段开始,具体过程如下:、初终礼仪王某9月12日去世以后,接到医院通知的亲人将其遗体带回家中,同时将这一消息以电话形式通知王某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让其赶快回来,并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属亡者的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还要打电话或找人去请主持葬礼的阴阳先生(类似道士)。距离较近的亲友都要赶到死者家中帮忙。并且开始准备举办丧礼的所有用品,如鞭炮、蜡烛、香、孝帕、冥纸等等。对亡者遗体还要进行沐浴,因亡者的大儿子还未赶回家中,此项由小儿子执行,为亡者用放有艾草等民间避邪驱虫植物的水擦洗身体,目的是让亡者干干净净的去到来世。其子还要为亡者穿衣,称为“装裹

19、”,穿的衣服称为寿衣或老衣。亡者寿衣需黑色,上身4件,下身3件,人们认为穿衣时总件数只能是单数,不能为双数,并且忌用缎子和有扣的衣料做寿衣,因为与“断子”和“扭子”谐音,意不祥。亡者去世时尚是中年,其母还在世,因此需在头上戴一块孝帕,表示为在世的母亲戴反孝,即死者为生者戴孝。在装裹的同时,其子和其他亲属均要边哭泣边对亡者说话,如“现在给你穿新衣服了”,“一路走好”等,亡者的侄子侄孙辈则要跪在死者身边烧纸钱,称为“落气钱”,使亡者去地府时在路上打点小鬼。同时一些亲属负责搭灵棚,并将买好用来装殓的棺木放置在堂屋(即正屋)中央。、殓葬礼仪在贵州威宁王氏的丧葬过程中,殓葬仪式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从9月1

20、2日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22日,具体情况如下:9月12日下午,亡者亲属基本上都已到达,并穿好孝服,戴好孝帽。所请的道士也来到丧家,开始布置灵堂,灵堂就是堂屋。亡者入殓前要在棺内用烧过的纸钱缝制一个尸枕,但不能过高。棺木两侧摆放亲友吊丧所送的花篮或花圈。在棺材下面朝脚的方向要点一盏长明灯,这盏灯在殓葬仪式中是不能够熄灭的,否则会使亡者到地府时不辨方向。在棺木的正前方要摆放一张供桌,上面放着亡者的照片和牌位,遗像前摆设饼干、水果等祭祀用品,祭品前是香炉。在供桌下面要放一个烧纸钱的陶盆,桌前的地上放置铺盖、草席等物品,为前来吊唁的亲友烧香跪拜时所用。在灵堂的墙上,要挂上大小菩萨的画像。在棺木的右

21、侧靠里墙的位置还要摆放一张正方形的桌子,上面是一些阴阳先生所用的物品器具,有经文和乐器等。在葬礼结束前,阴阳先生会一直吃住在主家。9月13日到9月19日,这段时间事情相对比较少。阴阳先生在早上和晚上各念一次经,为亡者洗去生前罪恶,祈祷超升,早登极乐。亡者的子女儿要头戴孝帽,身上系一根麻绳,早、中、晚各一次在灵堂为亡者烧香,在烧香跪拜时穿的外套都要反过来穿。因为这段时间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距离都比较近,所以都是白天来,中午在主家吃饭,晚上吃过饭后回家。男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搭建做饭的地方、买菜,女人则是洗菜、刷盘子等。远处的亲戚这段时间来的很少,一是因为距离远,二是因为主家没那么多空房间腾出来,所以他

22、们基本上要等到下葬的前一两天才会过来。从9月20日到9月22日,事情就比较多了。首先是远处的亲友陆陆续续前来吊唁,亡者的近亲,如儿子媳妇要一直守在灵堂内,有亲友来吊唁时,会提前在路口放鞭炮,他们得到消息就要哭着出门口将来人迎回灵堂。阴阳先生不再只是早晚各念一次经了,而是要上午、下午和晚上都要念两个小时的经,并且有时还要唱出来。9月22日的事情最多。从早上开始,所有的亲友陆陆续续都赶过来了。主家会在进门的地方放置一张桌子,有专门的人记录来者是谁,送了多少礼钱。登记之后领取孝帽,戴好后就可以进门吊唁了。中午都在主家吃饭。到了下午,阴阳先生带领着男性亲属带上铁锹去挑选墓地。这里的人认为墓地风水的好坏

23、会影响子孙将来的前途,因此,在死者下葬的前一天,主家就会请阴阳先生挑选一个最佳位置作为墓地,之后就要挖好墓穴,准备第二天下葬。晚饭时,阴阳先生会让主家煮一些糯米,准备为亡者“装粮”。糯米饭煮好后,先生在牌位前用一个长颈土罐为亡者“装粮”,最后与亡者一同下葬。装粮时,孝子、儿媳等晚辈均跪在排位前,按长幼顺序依次进行。每个人先要用筷子吃一小口,然后再夹一小团放入土罐中,在这期间,先生还会问一些如“五谷丰登,有没有?”下跪者要说“有”,所有晚辈都装过后,装粮仪式就完毕了。约晚上八点半,阴阳先生开始打鼓响锣,念经唱经。亡者的子女儿媳拄着孝棍(由竹子制成,上缠白纸)围绕灵柩,称为绕棺。前半夜是围绕着亡者

24、的灵柩在灵堂内转,到了后半夜则要绕着灵柩然后从灵堂侧门出来,再从另一个侧门进去。这天晚上亡者的后辈要在灵堂轮流守护亡者,俗称“守灵”。到了快要天亮的时候,阴阳先生还要将象征着亡者生前罪孽的物品一一烧掉,意为彻底消去罪孽,可以早登极乐了,烧完后就要大放鞭炮予以庆祝。、下葬及葬后礼仪9月23日定为下葬的日期。这一天早上吃过饭后,男性亲属就要抬棺将亡者下葬了。在即将离开家时,亡者的子女儿媳还要从棺木下面往回家的方向钻一次,意为对亡者的孝敬。棺木下葬时女性不得在场,等到棺木完全被土埋好后有人通知才可前去。在往坟墓添土时,子女儿媳还要用衣服背三次土方可。同时将亡者生前的用品或在坟前烧掉或埋在坟墓旁边。坟

25、墓整理好后,要把挂有白幡的发了嫩芽的树枝插在坟头,象征着亡者的新生。最后,还要在坟墓周围插上点燃了的香,并开始放鞭炮,此时,亡者的晚辈要跪在墓前磕三个头,下葬仪式方可结束。中午主家买了一头肥羊来招待客人,吃过中午饭,远亲就可以回家了。近处的亲友还要帮助主家归还借来的物品,如桌椅板凳,事情处理完了也可离去。阴阳先生则算定亡者的魂魄会在明天凌晨3点到4点会回到自己家中,主家晚上要“避煞”,即主家不可留在家中,需外出回避。出去之前要将房屋打扫干净,在死者生前住的屋子门内侧撒上一层香灰,门不落锁,其余的房屋的门窗都要贴上先生给的符纸,防止亡者的魂魄乱进房间。主家要在外面的房间守夜,一直要等到第二天天亮

26、方可回家查看。老人认为如果亡者的魂魄回过家中,则门内的香灰上会显示出亡者的脚印,并对此说法深信不疑。9月26日进行圆坟仪式。此时由主家自己进行,亡者的母亲年事已高,不便外出,因此主要是亡者的子女儿媳来完成。圆坟,就是给坟墓添土,使之形状更趋向于圆满,仪式较为简单。此后就是祭祀仪式。要在亡者下葬后的第七天进行“烧七”仪式,这是“头七”,过后还有“二七”、“三七”一直到“七七”为终结。因亡者的大儿子要赶回去上班,所以这些祭祀活动是由亡者的小儿子完成的。但需要在长子及其媳妇手腕上系一根红绳,戴满一百天才可摘下。丧礼到此结束。 、结语 (一)、现当代贵州汉族丧葬习俗是古代汉人入黔后与当地民俗相结合的产

27、物,既带有汉族本身的丧葬习俗特点,同时也吸收了当地民族丧葬习俗的某些内容和形式。从前面内容可以看出,贵州汉族丧葬习俗的基本形式和过程和汉族入黔前大体一致,基本程序和仪式都是按照汉族历代传承下来的丧葬习俗规定进行的,如在初终时要进行沐浴、衣殓、告丧,之后要入殓、成服、设灵堂、守灵、吊丧、起灵、下葬、守孝和祭祀。威宁王氏家族祖籍山西,在明朝时期迁入贵州,虽然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由祖上带到贵州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还是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留,植根于汉族血液里的丧葬观念相当浓厚,体现出了我国传统丧礼“事死如生”的基本原则。尤其是汉族人认为生命是从泥土中来的,然后必须回到泥土中去,人死后葬于土中是灵魂得到安息

28、的最好办法。土葬符合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因此,“入土为安”成为汉族人民的信念,即使是离开中原进入贵州的汉族人民也一直遵循这个信念。在提倡火葬的今天,多数汉人还是会将亲人遗体火化后的骨灰放入骨灰盒中下葬,使之入土为安。但不可否认,汉族在进入贵州后的一些生活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丧葬习俗方面也不例外。汉族入黔后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彼此之间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相互影响,使汉族在丧葬习俗方面形成了与过去有所不同的内容和仪式。王氏家族所在的威宁县属于彝族回族苗族民族自治县,所在村子米斗村居住的多为汉族、苗族和彝族。因此,汉族的丧葬习俗受苗族彝族影响,带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神秘色彩。如

29、在初终仪式中,贵州汉族要跪在亡者身边烧纸钱,称为“落气钱”,这是吸收了彝族丧葬的内容;在殓葬仪式中,即守灵时,亡者的子女和儿媳要跪在灵柩前,如有远方亲人来吊唁时,他们还要出门迎接,边走边哭。在出殡的前天晚上,亡者的儿女和媳妇前半夜要绕着灵柩走,到了后半夜则是绕着停放灵柩的屋子走,灵柩旁边有阴阳先生一直在念诵往生经,意在使死者早登极乐。这一仪式与彝族毕摩(相当于汉族的阴阳先生,主持葬礼和祭祀)主持的移棺仪式相类似,彝族毕摩在念经时,亡者的亲戚和孝子在灵堂中间沿着亡者灵魂出去的路绕圈。在起棺出殡时,男性亲友都来抬棺,而汉族亡者的子女儿媳还要从棺材下过一次,意为儿女媳妇最后一次“背”亡者,此后亡者可

30、以放心离去,不必再留恋人世,也有“升官”之意。这些仪式在古代汉族丧葬习俗中不曾出现过,显而易见,这是汉族入黔后出现的新内容。在棺木下葬时女性不得在场,要等下葬后棺木完全被土覆盖住时方可过去。在后来的圆坟过程中,亡者的儿女媳妇都要一次按辈分从大到小用衣服背三次土到坟上,意为对亡者的孝敬,这也是后来才出现的仪式。葬后还有一项,即“回煞”。在亡者去世那天,阴阳先生就跟亡者去世的时辰算出亡者的魂魄会在某天某个时辰回到自己家中。到了这天,主家要打扫干净屋子,并在门口内侧撒一把香灰,说是如果亡者回过家就可以看到上面的脚印。亡者魂魄回家之前全家都要回避,并且晚上不可以睡觉。另外,丧礼结束后还要守孝,不过已经

31、不想古时那样严格。子女因工作原因要离开的都可以,但长子及其媳妇要在手腕上佩戴一根红绳,满一百天方可摘下。这些仪式与古代汉族,甚至是现当代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的丧葬习俗都有所不同。贵州汉族的丧葬习俗带有一些少数民族习俗的色彩,因此,可以说,现当代贵州汉族的丧葬习俗是古汉人入黔后与当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现当代汉族丧葬习俗仍旧表现出两个方面,即良风与陋俗并存。、良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从王氏家族的葬礼过程可以看出现在的丧葬仪式虽然与古代汉族丧葬礼制大体相同,但较之过去,现在的丧葬习俗已经脱离了古代严格的等级限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也更为灵活,尤其是葬后及祭祀方

32、面,已经大大简化了,不像古代要经过虞祭、卒哭、小祥、大祥等众多的祭祀仪式,而是演变为今天的“七七”祭及百日祭,此后就是清明祭。现在的丧葬习俗较之古代更为简化和自由,并朝着薄葬方向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厚葬左右着中国丧葬民俗的走向,而且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即使古代有部分开明之士提倡过薄葬,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旧是厚葬之风占主流。现在丧葬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丧葬过程有所简化,二是丧葬方式日益科学。当代越来越多的百姓响应政府的号召,采用火葬的形式,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有些地方,尤其是在城镇,死者亲属臂缠黑纱,吊唁者胸戴白花代替丧服,用向遗体告别的仪式(开追悼会)、火化遗体、捧回骨灰盒等简化程序代替繁冗的旧式葬礼,既达到了丧葬的目的,又合乎“勿以死伤生”的情理。、陋俗丧葬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逐渐抛弃陈旧的习俗,不断吸收新的内容,虽然有些新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仍有一些旧的陋俗沿用下来和新的陋俗的产生,如古时的土葬方式。现在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用火葬代替土葬,但有些地区仍旧采用土葬方式,即使将亲人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