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19.33KB ,
资源ID:104793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793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下室车库顶板常用结构形式经济指标比较和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下室车库顶板常用结构形式经济指标比较和分析.docx

1、地下室车库顶板常用结构形式经济指标比较和分析地下室车库顶板常用结构形式经济指标比较和分析LT一些影响地下室结构顶板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的外部条件因素,以供同行设计师在设计时和工程投资方在成本控制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便最终选取经济合理的地下室顶板结构形式。1 基本条件参数该工程地下车库基本轴网为8.4x8.4米,层高4.0米,地下室覆土厚度为2.0米,容重18kN/m,地下水位较深,不考虑地下水影响。计算时,取为标准的7x7跨,按中心跨计算配筋和施工图设计。梁板柱混凝土等级均为C30,纵筋和箍筋等级均为级钢( )。经过计算,柱子截面尺寸取为650mmx650mm,消防车荷载考虑板跨不同分别取值,

2、并相应考虑覆土厚度因素进行折减,经折减后的梁板计算消防车荷载取值见“表1”。消防车荷载取值(kN/) 表1分类计算梁计算板十字梁18.421大板18.418.4井字梁18.423单向次梁18.420结构计算采用PKPM V2.1版本,PKPM计算时考虑梁柱节点处梁端简化为刚域和砼矩形梁转T型梁的有利影响,结构类型取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取四级。施工图配筋时,梁板裂缝控制取为0.3,双向板采用塑性计算方法,取1.6。2 施工图设计:经计算,各模型取中间标准跨,用以施工图设计,各结构选型条件下的详细施工图配筋设计如下:注意2.1 十字梁 十字梁-梁施工图十字梁-板施工图2.2 大板大板-梁施工图大板-

3、板施工图2.3 井字梁井字梁-梁施工图井字梁-板施工图2.4 单向次梁单向次梁-梁施工图单向次梁-板施工图3 混凝土量和用钢量指标统计经计算统计,各结构选型下的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统计见“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统计表 表2”。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统计表 表2分类混凝土(m/)用钢量(kg/ )十字梁0.414762.76大板0.441769.98井字梁0.437068.33单向次梁0.385563.494 结果分析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仅从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的数值来看,单向次梁混凝土用量最少,十字梁方案用钢量最少。4.2 单向次梁时主梁高度为1200mm,比十字梁主梁1100mm高

4、100mm。这将增加地下室的高度,特别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将增加底板的受力,由于地下室层高的增加,也将增加地下外墙的配筋。4.3 考虑施工便宜性和费用时,大板结构由于底部平坦,将会减少模板费用并可缩短工期,综合优势会有所上升。4.4 从受力角度来说,十字梁支座钢筋和跨中钢筋相等,说明十字梁布置时,主梁的端部和跨中能比较均匀的达到最大承载力状态,也即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主梁沿全跨的受力优势。4.5 在十字梁方案和井字梁方案下,虽然裂缝都是按0.3mm控制,但这两种结构选型下,裂缝和挠度相对较小,从耐久性角度考虑及防水角度考虑,更具有优势。4.6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在该荷载和柱跨的条件下

5、,十字梁方案是最具有优势的方案布置,应优先考虑。5 适用性范围的对比分析5.1 关于地下室顶板结构形式的经济合理选择,对于在上述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或者说上述结论是否可以简单的进行扩大化推广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就另外条件下进行了一组试算设计,该组试算仅考虑了最常用的十字梁和大板两种形式。在试算设计时取基本轴网为8.1x8.1米,层高4.0米,地下室覆土厚度1.5米,容重18kN/m,地下水位较深,不考虑地下水影响。计算时,取为标准的7x7跨,按中心跨计算配筋和施工图设计。梁板柱混凝土等级均为C30,纵筋和箍筋等级均为级钢( )。经过计算,柱子截面尺寸取为650mmx650mm

6、,消防车荷载考虑板跨不同分别取值,并相应考虑覆土厚度因素进行折减,经折减后的梁板计算消防车荷载取值见“表3”。消防车荷载取值(kN/) 表3分类计算梁计算板十字梁2025大板2020PKPM计算各参数,与前述计算取为相同。5.2施工图设计: 经计算,各模型取中间标准跨,用以施工图设计,各结构选型条件下的详细施工图配筋设计如下:5.2.1 十字梁十字梁-梁施工图十字梁-板施工图5.2.2 大板 大板-梁施工图大板-板施工图5.3 混凝土量和用钢量指标统计 经计算,在8.1米柱网和1.5米覆土厚度的条件下,十字梁和大板结构选型下的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统计见下表“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统计表 表4”。混凝

7、土用量和用钢量统计表 表4分类混凝土(m/)用钢量(kg/ )十字梁0.396759.3大板0.438354.35.4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该设计条件下,大板的混凝土用量比十字梁方案高出0.0416 m/,但大板的钢筋却比十字梁的用钢量减少5.0kg/ ,考虑到钢筋的材料价格和加工费用,同时,考虑大板施工时减少模板用量并能缩短工期等施工因素发现,在该条件下时,大板方案比十字梁方案更具优势。6 可探讨问题及结论6.1 本文在裂缝配筋时,选取的梁板裂缝控制取值均为0.3mm。对于大板方案,大板的施工图配筋是由裂缝控制的,且裂缝控制配筋比强度配筋偏大很多,接近2倍于强度配筋。程序的裂缝是参照混凝土规范

8、的公式计算的,实际上混凝土的裂缝计算公式是否适合塑性板理论下的双向板计算,还有待探讨和商榷。如果将大板下将裂缝的控制限值由0.3改为0.4,或者不控制裂缝配筋,则大板的楼板配筋将显著降低,在此情况下,大板方案的优势更加明显。6.2 经分析,井字梁方案在柱网较小时,不具有优势,当柱网增大时,井字梁方案的优势将会增加。这是因为,由于地下室顶板考虑了防水规范关于顶板混凝土板厚度不小于250mm的构造规定造成的。当为井字梁时,顶板厚度为250mm,顶板已是最小配筋率控制的构造配筋,实际造成顶板的混凝土未能充分发挥本身的最大承载力作用。关于这个问题,在某些工程中,也有设计师,参照密肋梁及抗震规范中关于梁

9、较密时,顶板厚度可以适当减薄的相关规范条文,当为井字梁结构时,将顶板厚度减到150mm或200mm。对此,工程界尚未有统一认识,因此,往往需要施工图审查单位审图人员的认可,方可用于施工图设计。对此将带来一定的设计风险,还需注意控制。6.4 近些年无梁楼盖、现浇空心楼盖、密肋楼盖,在地下室顶板结构中也有应用,具有较明显的综合经济效果,可以作为以上梁板结构类型的替选方案。关于密肋楼盖的相关经济和技术指标,请关注相关文献。7、结语 如前文所述,不同的顶板结构形式的优势会随柱网、覆土厚度、消防车荷载、地下水位、双向板是弹性设计、塑性设计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而改变,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不能将某一实际工程

10、简单的进行扩大化推广。不能简单说某种顶板结构就一定是经济合理的,所有的经济合理性,一定是建立在某种确定的外界条件下,才是成立的。关于这点,在很多相关的文献中,对此并没有涉及和阐述。对此,作者提醒设计人员应引起重视,不要迷信于一些所谓的经验或文献,就简单的下定论,或理所当然的根据经验就选择了某种顶板形式,而是一定根据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多做试算和比较后,再行确定。参考文献1 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2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3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4 魏利金 建筑结构设计常遇问题及对策M 1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9.15 魏利金 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与审图常遇问题及对策 M 1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66徐传亮 光军等.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及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03 7符润红 等. 地下室柱网布置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 山西建筑, 2009,(8),第35卷第24期,42-4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