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2.71KB ,
资源ID:104773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773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二政治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二政治教案.docx

1、余干县新时代学校高二政治教案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余干县新时代学校 高二年级政治组课标要求本框提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标2.4规定的“辨析实例,说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求.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分析论证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教学重点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以及方法论要求。教学难点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2.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

2、有属性,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列举实际事例分析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其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分析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一些做法,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

3、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论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2.结合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神九”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从而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斗转星移,海陆变迁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铁生锈,木头腐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题探究: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

4、的。教师引导: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推进新课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板书: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板书: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情境 刻舟求剑(多媒体课件展示)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戴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问题探究:这个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他的剑

5、呢?学生:他不知道船是运动的。教师总结:很对。不仅船是运动的,水也在不停地流动,等船靠岸后再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肯定是找不着剑的。这个成语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都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

6、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拓展探究 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呢?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学生回答:不能,“心”、概念、精神都是意识范畴,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教师总结:我们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心”、概念、精神等在运动,就是人的思想变化,也是要借助于大脑这种物质的东西,所以运动是物质的运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板书: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问题探究:火车上

7、的男孩相对于行驶的火车,他的位置有没有动?学生:没有。教师继续追问:那么组成他人体的各细胞、各器官有没有运动?学生:有。教师总结:火车上的男孩相对于行驶的火车,他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相对的静止;但是静止并不是绝对的,火车在运动,男孩身体的各个细胞、器官等都在运动,地球也在围绕太阳运动,所以这个男孩并不是完全没有运动。结论:(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希腊有一个叫欧布里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邻居的钱,长时间不还,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邻居很生气,向他要账。他却振振有词地说:“一切皆变,

8、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再是当初向你借钱的那个我了。所以我没欠你的钱。”邻居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欧布里德: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他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邻居,为什么要打人?邻居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再是打他的我了,我没打人。”县官无言以对,只好不了了之。问题探究: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如何判呢?请三个学生扮演法官、欧布里德和他的邻居。表演过程略。学生分析:欧布里德之所以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事物也有静止的一面。那么,哲学上所讲的静止是指什么呢?(过渡)问题情境 刘德华的

9、成长照片(多媒体展示图片)问题探究:刘德华从小时候到现在,有没有什么变化?学生:有。教师进一步提问:刘德华在变化的过程中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学生:不会,还是刘德华。(2)唯物辩证法上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第一种如我们现在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每年我国都在发展,但是我国的性质始终没有改变;又如我们班的同学,都是高中生,虽然我们每天都有变化,但是我们还处于青春期阶段,我们还是高中学生的性质没有改变,这种

10、可以看作是相对的静止。第二种找学生说。学生:比如坐在火车上的人,相对于火车、座位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但是地球始终在转动,火车也在前进,所以这种静止又是相对的。结论: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第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刻舟求剑。第二,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欧布里德的观点。观点争鸣: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物质运

11、动绝对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处于相对静止的河流,实际上不仅水在流动,而且河岸、河床等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因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的观点是错误的,它借口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把事物看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否认相对静止,就无法区别事物,必然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二、运动是有规律的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问题探究:上述俗语、名句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说明事物运动都是

12、有规律的。教师总结: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反映了地球运动的规律;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反映了万有引力规律;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反映了生物运动的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反映了价值规律,这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那么,什么是规律呢?(过渡)板书:1.规律的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即事物本身具有的,不是外界强加给事物的,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发展固有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固有的规律。本质的,即内在的,不是外在现象,不是现象的联系。如上述材料中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13、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都是外在的现象,而不是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它们分别是地球运动规律、万有引力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体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我们不能刻意回避规律。问题探究: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多媒体课件展示)A.守株待兔B.近朱者赤,近墨者黑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D.水往低处流学生回答略。教师分析:A项和B项都是偶然的联系,守株待兔只是偶然的联系,近朱者也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D项是现象,而非本质的联系。只有C项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社会规律。知识拓展: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多媒体课件展示)现象本质区别表面的、外在的、不稳定的内在的、深刻的、稳定

14、的现象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感知本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和本质、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本质、规律的向导问题探究: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多媒体课件展示)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B.新陈代谢C.价值规律D.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E.春夏秋冬,四季更替F.水往低处流G.苹果落地H.万有引力规律学生回答略。正确答案:教师分析:A项和D项都不是客观的规律。“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只不过是人为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造的联系,并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情境 永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

15、想法令许多人着迷。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得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的结论。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他终于成功测出了热功当量数值,并具体阐发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问题探究:“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焦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改变或改造规律。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说明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办事情必

16、须遵循客观规律。板书:2.规律客观性原理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变化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理解:(1)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问题情境 揠苗新说“揠苗新说” (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探究:现代家庭重视孩子的培养,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让孩子们应接不暇,疲于奔波,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错在哪里?该怎么

17、办?学生议论、交流、发言略。教师总结:青少年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受教育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家庭重视培养孩子(未成年人)成才的愿望是良好的,但“良好的愿望”必须遵循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客观规律,才能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果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不遵循客观规律,盲目让青少年参加社会上开设的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不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是“欲速则不达”,甚至劳而无助。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减负”势在必行,现在是也应该是未成年学生从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中解放出来的时候了。学生的成才要尊重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

18、、智力等方面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设问:现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遵循了什么规律?按规律办事,你认为在今后应如何学习?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必须遵循学习规律,否则将劳而无功,甚至事与愿违。板书:3.方法论意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做事情想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问题情境 “神舟”九号(多媒体课件展示)2012年6月1629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过312小时左右的太空飞行,在完成我们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顺利返航,航天员景海鹏,刘洋等安全返回。

19、问题探究:于是有人说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的。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能否被看作是改变和改造规律?请举出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们不能改变或改造规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四大工程及三峡工程等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而并非改变和改造规律。结论: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知识拓展: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指人们要正确

20、地认识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是发挥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充分的发挥,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成功。人们的实践活动越符合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得越大,也就越能有效地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其次,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尊重客观规律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只有正确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事物进

21、行反复地考察研究,下一番苦工夫,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客观规律。同样,只有正确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课堂小结本课主要学了一个原理、两个概念、三对关系。一个原理即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内容如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所以我们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两个概念:运动、规律。三对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最后以运动歌结束新课:

22、人生在于悟动,生命在于运动。机缘在于活动,创业在于行动。开发在于优动,改革在于巧动。致富在于勤动,衰败在于懒动。创新在于主动,挨打在于被动。灾祸在于盲动,罪过在于乱动。离心在于私动,无为在于不动。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A.四季更替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C.万有引力定律 D.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下列关于物质、运动和规律的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有(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B.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C.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D.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一观点是说( )A.规

23、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据此完成45题。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5.“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D.否认了物质是

24、运动的主体6.2005年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公布最新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数据:8 844.43米。这与1975年公布的数据8 848.13米相比,珠穆朗玛峰“身高”整整低了3.7米。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B.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动者恒动,静者恒静二、非选择题7.辨析:2011年11月1日,我国“神舟”八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参考答案:1 2 3 4 5 67.(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但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神舟”八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正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体现。因此,认为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是正确的。(3)规律是客观的,它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而变化,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改造。因此,认为人们可以改造客观规律的观点是错误的。(4)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