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5 ,大小:61.95KB ,
资源ID:104711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711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考试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考试笔记.docx

1、教育学考试笔记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一、“教育”概念的界定(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8世纪中叶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19世纪中叶的英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则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20世界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却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教育即生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第一、 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第二、 不同的人是从不同的视角来对教育是什么做出回答的。第三、 在不同的时代教育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不一致。(二)逻辑规则与“教育”概念的科学界定 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质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具有制度化和专门化特点。二、“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

3、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第二节 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 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一) 教育的产生1、 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以经验和社会准则在代与代之间的传承为标志的。2、 教育产生的条件(1)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2)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二) 学校教育的出现1、 学校教育的产生最早的学校教育产生于古埃及,有人认为是亚述和古巴比伦。东西方文化主要是以中国和希腊

4、文化作为源头和中心的。2、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1) 经济上: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2) 政治上: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3) 文化上: 第一、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 第二、产生了原始文字。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雅典,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是柏拉图。(二) 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 中世界最后一位教育思想家和新时代最初一位教育思想家是捷克的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夸美纽斯为教育学科学化所做的努力和对后世的教

5、育思想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第二, 突出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把普及义务教育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和改造联系起来,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第三, 提出了客观自然主义思想,强调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规律。第四, 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第五, 第一个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迄今仍广泛采用的学校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卢梭的新观念包含以下几点:第一、 教育要适应自然的观念。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自然主要指儿童的天性,因此教育史上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称为主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第二、

6、 儿童中心的观念。第三、 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第四、 实用主义的观念。第五、 发现的观念。 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至此,教育学作为相对独立学科的地位被确定了。提出“传统教学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教室中心”。教学过程四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在凯洛夫那里演变为“复习、引入、讲解、总结、练习。” (三)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 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用“传统教育”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进行了定性,同时把

7、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这两个概念便来源于此。杜威提出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口号,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第二章 人 社会 教育第一节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性的含义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与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地把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发展水平提高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水平上来。(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8、矛盾的具体表现 从发展方向上看,从发展水平上看,从发展结构上看,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上看,从发展的特点上看。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的含义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发展也是人发展的产物,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发生关系的中介,是二者获得一致性的链条。(二)社会发展决定着人的发展(三)人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发展第二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的地位(一)教育的中介转化地位正因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教育就有了两个最基本的关系: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而在这两

9、个最基本的关系中又内含着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规律:一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转化为代表社会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转化为受教育者发展自身的矛盾。(二)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是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其中,最基本的是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具

10、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2、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所谓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境包括先天环境即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若按范围划分又有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个体所处的总体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环境是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

11、意义上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原因如下: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和能动性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活动才能实现。(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其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一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比较一致。二是表现在,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比较一致的。三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稳定。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第一是计划性

12、。第二是组织性。第三是协调性。第四是全面性。一是因为学校教育制度有比较全面的教育目的,二是因为学校教育设置有比较全面的课程体系和较为丰富的教育内容,三是因为学校教育有比较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教育的方式与方法,四是因为学校教育有一支结构比较完整和合理的教师队伍。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第一是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第二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是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首先,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其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第三,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教师是学校教育专门性最突出的体现)5、学校教育具有

13、较强的基础性(三)实事求是的估价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其次,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

14、现实的劳动者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转化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二、教育的政治功能(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通过接受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逐步形成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感、政治生活方式和政治生活习惯的过程。(二)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三)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三、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能

15、够传承文化1、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2、教育可以活化文化(二)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取舍、调整和再组合。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选择什么样的文化进入教育内容,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社会价值标准,二是知识价值标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一方面给文化的发展以导向,一方面又对文化体系做某种程度的改造。(三)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第一,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的,这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基本方面。第二,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四、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一)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1

16、、教育诸社会功能的整体性2、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矛盾性(二)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第四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一、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教育既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又与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所谓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即教育本身的变化和发展要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为条件,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

17、会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价值问题是文化的核心问题。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3、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三、教育的人的制约性(一)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性。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总体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二)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

18、的特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不平衡性。第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时间在早迟上的不平衡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和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对受教育者实施最佳的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

19、的相互补偿的特性。首先指机体机能方面,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还存在于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要求教育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五)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要求教育必须要有基本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和谐性。(六)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表现模式有三:一是不同个体的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三是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要求教育必须

20、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二)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三)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培养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教育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依据。(四)教育具有继承性(五)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首先,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 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着重要的教育学和社会学意义。首先,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其次,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批判性的。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具有选择性的。第三章 教育规律 教

21、育原则 教育艺术第一节 教育规律一、教育规律的概述(一)教育规律的概念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二)教育规律与教育关系教育关系,即教育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探索教育规律必须从教育活动的各种关系和联系入手。首先,客观的教育实践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的构成要素可以区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的构成要素可以区分为教育活动的目的、手段和结果。其次,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诸方面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种种联系是教育发生、展开和运行的基础

22、和前提,会对其产生极其复杂的影响。(三)教育规律是否存在二、教育规律的分类(一)我国对教育规律分类的研究成果(二)教育规律的类型和体系新探我们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三个子系统。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一)对教育规律的两种错误观点唯意志论和宿命论(二)主观能动性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作用1、认识教育规律如何认识?一是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二是要向实践学习;三是要向同行学习;四是要向教育对象学习。2、利用教育规律第一,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使一定的教育规律得以实现。第二,人们可以使一种教育规律同其他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使多种规律协同作用的结果服务于一定的教育目

23、的。第三,人们可以利用教育的客观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一方面发展的过程。第四,将对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它包括五个环节:(1)教育规律理论化(2)教育理论目的化(3)建立教育实践的观念模型(4)技术化(5)行动化第二节 教育原则一、教育原则的概念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一)人道性原则教育的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爱护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同时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人道精神的人。贯彻此原则应注意:第一,满足学生

24、作为人的正常而合理的需要。第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第三,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第四,培养学生的人道精神。第五,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二)个性原则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贯彻此原则应注意:第一,端正对个性的认识。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主要包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承担责任。第三,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三)创造性原则教育的创造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贯彻此原则应注意:第一,要培养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第二,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第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第四,给学生传

25、授一定的创造学知识。第五,鼓励多样性和个性。第六,要给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其创造力的机会。(四)活动性原则教育的活动性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通过组织受教育者参加活动以接受教育影响。贯彻此原则应注意:第一,由实际问题开始,激发主动学习的动机。第二,加大探索力度,发展主动探索的态度。第三,采用交流方式,激励主动开拓精神。第四,必须相应提高教师的组织才能。(五)民主性原则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大体上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教育机会民主化,二是教育内部关系的民主化。贯彻此原则应注意:第一,增加教育机会。第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第三,提倡启发式教学。第三节 教育艺术一、教育艺术的概述(一)教

26、育艺术的概念教育艺术,是指优秀教师在艰苦反复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灵活的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地综合地体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独特教育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二)教育艺术的特点1、情感性2、双边性3、创造性在教育活动中扬长避短,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是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4、审美性(三)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之间既存在着趋避,又相互密切联系,是统一的。1、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首先,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其次,二者所属范畴不同。第三,二者的方法不同。第四,二者的特点不

27、同。第五,二者的来源不同。2、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联系首先,教育科学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依据。其次,教育艺术是教育科学的发挥和升华。二、教育的言语艺术(一)教育言语艺术之一口头言语艺术从形式角度看,教育口语有如下主要特点:(1)语流相对清晰畅达;(2)词句相对准确简练规范;(3)逻辑性相对较强;(4)语气变化有致、情绪饱满丰富但不夸张。从内容角度看,有如下特点:(1)针对性(2)诱导性(3)说理性(4)感染性(5)教育性简要介绍说服语等教育口语的基本要求。1、说服语特点及要求:一是说服的目的要明确;二是采取疏导与规劝相结合的方法;三是不说大话、套话、空话,不以教师的权势压服学生,而要晓之以理,动

28、之以情。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有:(1)正面说服。(2)劝导。(3)以情动人。2、激励语要求:(1)要善于一分为二看问题。(2)要富有激情。(3)不言过其实,不失分寸。3、表扬语要求:客观、公正、及时、真挚。4、批评语要求:(1)坚持以正面教育、鼓励学生进步为主,辅之以批评处罚的原则。(2)批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3)批评要有善意。(4)批评要讲究方法。5、群体教育口语特点:(1)目的明确。(2)面向全体学生。6、处理偶发事件的语言技巧要求:(1)控制情绪,沉着冷静。(2)保持良好的“口德”。(3)实事求是,重在疏导。(4)要有“大将”风范,切勿“小肚鸡肠”,否则定遭学生耻笑。技巧:(1)冲淡

29、(2)顺话 (3)趣解7、家访谈话技巧首先是分析家长特点,寻找共同话题。其次是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情景。第三是掌握谈话的主动权。第四是不卑不亢,维护教师尊严。(二)教育言语艺术之二体态言语艺术特点:(1)直观性。(2)模糊性。(3)敏感性。(4)辅助性1、面部言语艺术目光言语的基本要求:一是教师的目光覆盖面要宽,并根据教育情境进行目光的移动和分配。二是不呆滞,也不能闪烁不停、游移不定。微笑言语的基本要求:一是发自内心,二是适度。2、姿态言语艺术主要包括教师的站态、走态和坐态。3、手势言语艺术基本要求:(1)简洁明确。(2)自然流畅。(3)与姿态、面部言语相协调。4、外表言语艺术(三)

30、教育言语艺术之三教育幽默艺术教育幽默的表达方式一般有四种形式:(1)表情幽默。(2)动作幽默。(3)书面语幽默。(4)口头语言幽默。幽默在教育活动中有极其重要等功能。首先,幽默能使教师具有个性和与众不同。其次,幽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减少和化解师生的情感冲突。再次,幽默能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教育气氛,提高教育效果。第四,幽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幽默才能?首先是要在勤学善思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其次是需要有意识的向兄弟艺术学习。再次,强化幽默意识,精心准备,大胆实践。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探讨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教育学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