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6.67KB ,
资源ID:104586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586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魏晋南北朝文学.docx

1、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学概况(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念的发展(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二)文学集团的活跃 1、文学创作的兴盛 2、文人之间的切磋、研讨等文学交际活动 3、相同、相近文学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4、创作群体的兴起 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一、人与文学的双重自觉二、 文学自觉的标志 “乱世文学”及创作主题 二、 创作主题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小 结:【作业】1、

2、课外阅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2、课外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建安文学(一)建安文学总貌(二)三曹与建安七子、蔡琰概 述 三、建安文学取得的成就四、建安文学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

3、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曹操及其诗歌创作 曹操 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 曹 操 手 迹 石 刻二、 诗歌创作内容三、文学创作风格蒿里行 曹操 蒿里行解析评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4、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短 歌 行 曹 操短歌行 赏 析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步出夏门行 组 诗 观 沧 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

5、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 沧 海 赏 析 龟 虽 寿 曹操 龟 虽 寿 赏 析 龟 虽 寿 赏 析 曹操四言诗的意义与价值前人评曹操诗文 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四言诗的意义与价值 曹操的四言诗讨论:请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作对比分析 毛泽东浪淘

6、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 丕曹丕的诗文创作 曹丕的文学创作 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丕的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燕 歌 行 赏 析 燕 歌 行 的影响典论论文的艺术成就 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

7、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小结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 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植的文学创作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

8、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部分。 二、 文 学 创 作 及 风 格 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 后期代表诗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等。 白 马 篇 曹植 白 马 篇 赏 析 赠 白 马 王 彪 赏 析赠白马王彪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

9、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

10、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写法上: 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 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际,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小结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建安七子

11、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 曹丕典论论文论“七子”文风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舒缓之气),然粲之匹也。陈琳、阮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潮戏。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人体,不可力强而致。 王粲的七哀诗二、 文 学 创 作 七 哀 诗 王 粲 七 哀 诗 赏 析蔡琰和她的悲愤诗蔡琰的悲愤诗二、 悲 愤 诗 一、思考题 1试以“三曹”、“七子”为例,概括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2你是如何理解“建安风骨”的? 3曹操和曹丕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

12、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4.曹植前后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有何变化? 5建安七子有哪些人?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二、写作题目:建安风骨研究综述 正始文学正始文学总貌概 述四、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参颜延之 五君咏 、 世说新语 刘伶病酒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

13、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阮籍的文学创作二、 文 学 创 作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 阮 籍 咏怀 夜中不能寐 赏 析咏 怀 诗 驾言发魏都咏 怀 诗 驾言发魏都 赏 析阮籍诗小结:(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

14、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的厚重了。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嵇康的文学创作 嵇康 1、生平、性格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晋书嵇康传)。 “岩岩

15、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然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 “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环顾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嵇康传) 初康居贫,常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恨)之。(晋书嵇康传) 2、嵇康诗歌创作 嵇康的“使气命诗”(文心雕龙明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他的四言诗(如忧愤诗)成就较高,诗经之后,

16、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渊明,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但总的看,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如散文。 3、嵇康的散文创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元261年,山涛被任命为吏部郎,这说明“竹林七贤”发生了分化。山涛举康代自,嵇康得知消息后,于是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要与他绝交。这封信在中国书信史上是继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后的又一篇力作。信中反复申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的性格、爱好,提出了“七不堪”、“二不可”为不能出仕的理由,说自己不能舍其所乐而从其“九患”。信中鲜明的表明自己的个人意识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显著的特色。 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体现在两点: 1、故意以言过其

17、实的言词,放纵的态度,极度的丑化自己。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越是丑化自己,就越反衬出自己的清白、山涛的堕落;二是他丑化自己那“七不堪”、“二不可”的理由让明眼人一看就是虚假的,自己并非没当官的素质,而是官场太腐败,太黑暗,这才是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理由,即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同流合污。 2、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在文中指桑骂槐,出语鄙俗,毫无礼节,表示出对受信者的极大不恭敬。有时用比喻愤怒的责骂对方(如“自以嗜腐臭,养鸳雏以死鼠也”)。其实,骂山涛变节只是个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揭露司马氏集团的虚伪和官场的腐败黑暗。 3、一般书信皆以言事为主,以简要为重。而此信却有多种文体风格:其犀利透辟的辨析,近似政

18、论文;其引经据典,寓言指事,含蓄深邃而富有哲理,又像诸子散文;而其嬉笑怒骂,幽默讽刺,又类小品杂文。鲁迅的杂文受魏晋散文影响很大,我们从他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嵇康散文的影子。【思考与作业】 1、“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翻译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两晋诗坛 太康文学的时间及代表作家 概 述三、 东晋社会状况(317420)四、东晋文学发展状况 左 思 的 诗 歌二、 左思的咏史诗 咏 史 其 一 左 思 咏史 弱冠弄柔翰赏析 咏 史 其 二 左 思 咏史 郁郁涧底松赏析 咏史 皓天舒白日 左 思 咏史 皓天舒白日赏析阮籍与左思诗歌风格比较 王羲之与兰亭

19、唱和 兰亭集会 “曲水流觞” 兰 亭 集 (共37首) 兰亭诗的主题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兰亭诗标志着山水诗的兴起。 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东晋的玄言诗 东晋时,士人的清谈之风日渐炽烈,崇尚清静。是否善于谈玄 ,成为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玄言诗的兴盛,便是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的产物。 东晋的玄言诗 代表人物是孙绰、许询等,其诗的特点是“玄释合流”(亦玄亦佛,老释参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孙绰、许询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钟嵘诗品) 东晋的玄言诗 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

20、,但对后世影响相当深远,如谢灵运、白居易、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 生平与创作简介一、生平经历 (一)青少年时期:对老庄、游侠思想感兴起,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充满了建功立业的理想。陶渊明毕生走过三个时期,界线分明: 少年、青年的闲居时期。 壮年的辗转出仕时期。 中晚年的隐居时期。 出身望族,少有壮志。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 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401)冬,归家居母丧。 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05

21、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其一生的思想原则和处世态度通过其仕隐之迹具体体现出来: 陶渊明内心在出仕与归隐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自幼崇尚儒学,毕生保持儒学的思想信仰,早年多次出仕即是将其用世思想付诸实行,希望有所作为的用意。但是现实一再使他深受打击。当时社会上的动乱、宗室斗争不断引起血腥杀戮和激烈的火并,并且这一切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纯的陶渊明难以忍受,最后促

22、成了他济世理想的破灭。 然而,由于家贫陶渊明必须禄仕求生,这对他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此充分显示出他高洁坦荡的人品,最终他“深愧平生志”,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终返班生庐”,坚持了平生的价值理想,实现了伟大的自我人格。 陶渊明的归隐,实际上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陶渊明一个在诗中能“开其心扉”的人 他的诗作象打开一本书,毫无掩饰地显露他的个性,记录了一个谦和自耕的诗人的生活史和他对自然与人生的而深刻的思考。他的诗表现出一种与自然与环境和谐一致的冲淡闲适的奇妙意境,构成了中国哲学所认为的最高幸福。 解读陶渊明性格的另一面: 人类性格的多向性“圆形人物”释例:(一)基本概况:

23、(二)田园诗的主要内容陶渊明的田园诗v 写田园风貌、乡居生活及感受,多作于弃官归里之后。v 为陶氏最具个性之作,最能代表其诗风,自成一体,在诗歌史上影响也最大。v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诗及其题材分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是其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v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今人逯钦立注的陶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v 田园诗的思想内容v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v 其一,描绘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v 代表作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田

24、获早稻、怀古田舍等。v 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 v 其二,歌咏劳动生活。v 如归园田居之三中写道:v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v 此诗写出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和安贫苦节的决心。这些诗感情朴素而真挚,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归 园 田 居 其 一饮 酒 其 五 陶渊明的文、赋v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陶诗的地位及其影响 第五节地位和影响v 1、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v 2、陶渊明蔑视宝贵、不与统

25、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v 3、田园诗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v 钟嵘诗品称誉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世的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等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v 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 。 唐代 白居易: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往岁渭川闲居,尝有效陶体诗十六首,今游庐山,经柴桑,过栗里,思其人,不能默默,又题诗云: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访陶公旧宅并序)

26、北宋 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与苏辙书) 金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论诗三十首)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主体风格。 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情景事理的融合。 语言自然而精工。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又精炼传神。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倾耳希无声,在目皓已白。”(癸卯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风格多样。陶诗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时也显得抑郁悲戚。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其五(忆我少壮时)等;而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

27、品,则又露出如鲁迅所言的“金刚怒目式”的雄豪悲慨之气。 山水诗和永明体(一)南朝宋之前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学传统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借鉴二、元嘉三大家 (一)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三)鲍照与其诗歌创作 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山水诗(也包括田园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 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等),但那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

28、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概括了这个时期山水诗的特点。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 谢灵运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起了巨大贡献的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朝追求声色的转变。四、其他山水诗诗人: 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有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 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但颜延之的山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五、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

29、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 鲍照及其创新 一、鲍照的生平(见教材)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三、鲍照诗的创新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它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