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1、简述远古传说的史学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与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简述宗周、春秋时期国史的主要特点。(找书)取证于史,以佐政见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3、简述春秋的编纂体例与社会思想,如何评价春秋?编纂体例:编年体史书社会思想:尊王道重人事(核心
2、就是遵周礼)P17特点:以编年记事,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属辞比事而不乱,约其文辞而指博”。重视文辞,慎字酌句,善于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较多的历史情况与论断尊王道重人事缺陷:记事简略,缺乏对史事具体过程与情节的记述。每条最多者四十余字,最少者仅一字。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不就是依据事实而就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评价:春秋的主要成就与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提出了一
3、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春秋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著作;春秋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政治目的的写作的史书,称为“春秋笔法”;春秋就是我国第一部由私人独力编撰而成的史书,开创了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春秋重视近现代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春秋记载了许多宝贵的自然科学内容。4、请谈谈左传、国语的编纂特点与思想倾向。左传:编纂特点(1)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记事详细,首尾完整记事范围扩大: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 (2)善于描写战争
4、、辞令(3)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4)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思想倾向:承继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史评天人关系上的天(神)人感应论与天命控制论假借天道来维护周礼的历史兴亡道德决定论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的人本思想国语:编纂特点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就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思想倾向: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就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与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左传与国语的思
5、想倾向:天德合一、重人事轻鬼神的人本思想不像尚书、诗经那样笼罩“天命”与“上帝”的神秘气氛,发展了春秋重人事的进步思想,但并不像春秋拘守周礼,而就是重视人事的发展与历史人物对社会变动的认识。5、战国时期有哪些主要的历史典籍。秦记、大事记、虞氏春秋、春秋事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纪年、世本第二章:1、史记的编纂特点就是什么?内容广博,观照古今,略古详今首创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编纂方法,述事体系完备对史料详加考证,直书实录,就是中国古代“信史”典范文彩焕然,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历史与文学统一的典范 史评言简意赅,发人深思2、论述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
6、一家之言”1、“究天人之际”探究天与人间治乱兴衰之间的关系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论天就是支配帝王与人间的万能神,决定着国家盛衰,人间祸福“究天人之际”的实质:对到底就是天命、天意对历史变化与社会生活起支配作用还就是人的力量起支配作用的问题做出回答司马迁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人们普遍地慑服于天意、神灵的时代,敢于对感应、灾祥的迷信说法表示保留与怀疑,并从总体上强调人事的根本作用“究天人之际”努力从人事上去还原与解释历史现象(1)清理上古史,慎重选择传说中的神话成分。 (2)注意把附会在历史中的神意从人类史中清理出去 批判阴阳家邹衍的思想:批评其理论“使人拘而多畏”司马迁对天人关系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索。
7、从主要方面讲,她敢于对天意、灾祥的迷信说法表示怀疑,强调人事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对重大历史事件,她总就是认真地从人的努力与人心向背去总结成败经验,实际上她就是作出了人事对历史进程起支配作用的回答。在天人关系上,司马迁达到了她的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通古今之变”“古”、“今”代表司马迁要囊括的全部历史,也指明今天就是由历史演进而来的,不能割舍联系;“变”就是强调历史长河中治乱兴衰的局面不断变化,治国的办法、人的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与改变;“通”则就是把历史的变化贯通起来进行考察,总结出发展变化的道理。 “通古今之变”包含着她对历史发展的丰富的辩证观点,跟“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说直接对立。(1)
8、根据历史变化提出阶段性瞧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提出“承敝通变” 、 “见盛观衰”的历史变化法则“成一家之言”(1)文化观上: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相对立,采取兼容百家学术的态度(2)政治观上:敢于揭露封建统治的弊政,反映出平民阶层的政治理想与政治要求。平准书、游侠列传、陈涉世家(3)社会观上:重视生产活动,主张发展工商业,肯定了人们对于物质财富追求的合理性。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与“述往事,思来者”的著述目的“究天人之际”抛弃历史神话与神意,努力从人事上去还原与解释历史现象(1)清理上古史,抛弃了传说中的神话成分。
9、(2)注意把附会在历史中的神意从人类史中清理出去。(3)揭露一些模糊历史事件的“天人相予”谬说。(4)根据具体情况指出这类神秘学说的起因。“通古今之变”批判神学史观,从经济利益来解释人类社会活动(1)对“五德终始说”与“三统说”神学史观采取批判或回避态度(2)提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重“利”史观,试图从经济条件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意识与政治制度(3)“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通古今之变的基本方法(4)也有不恰当地夸大人谋与个人作用的地方与受天命影响的地方。结论就是:司马迁的历史观只就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3、班固汉书有哪些
10、学术成就。(一)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全袭史记而略有变更,如改“书”为“志” , “世家”并入“列传”。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共百篇,80余万言。(二)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汉书的博洽)汉书的十志: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完备,包含了自然与社会的学问,自古以来的典章制度,为法律史、水利工程史、历史地理学、学术史等分支学科,提供了开创性的著作。创设地理志(上至禹化九州,下至秦汉郡县封国的建置由来与变革及西汉的领土面积,郡县户口、重要物产等都有详载。)创立食货志:系统地记述从西周以至莽朝的农政、钱法,就是研究
11、西汉经济史的重要史料。艺文志:根据七略而创立的。反映了西汉官府藏书的情况及各个学派的源流、盛衰 创设刑法志 :刑法志对我国刑法(包括兵制)的产生及其历史的发展演变,大体拉出了一个线索,同时揭示了西汉刑制的实质 (三)写史求实,纪事详赡汉书坚持了求实的原则,严肃处理史料,不轻信世俗传闻,并有意识地用史实纠正一些讹传,恢复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秉笔直书的具体表现:揭露西汉土地兼并的严重揭露诸侯王及外戚集团奢侈纵欲,无法无天在赞美“文景之治”时也能揭示“文景之治”的弊政深刻揭露独尊儒术后,以儒学进身入官的制度的弊端1、汉书集司马迁直至班彪近二百年间两汉史学发展之大成2、承袭史记,首开纪传体断
12、代史编纂方法,体裁规整,编订经密3、写史求实,纪事详赡4、汉书开创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扩大了纪传体史书的记述范围5、文史一家,浑然一体4、简述班固的史学思想。(一)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 ,宣扬“君权神授”(二)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强调等级制度不可逾越东汉班固的思想班固敢于秉笔直书揭露汉代封建统治的阴暗面,她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阐述,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见解,但由于当时谶纬之学的盛行,处在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控制之下,班固的史学思想里还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上智、中人、愚人),此外她的思想中还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班固汉书史学思想:1、
13、典型的儒家正统思想、用正统思想来衡量批评司马迁:2、 敢于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3、 对历史问题提出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见解 A)、对西汉藩国问题的分析总结、 B)对汉武帝时人材之盛局面作正确评价4.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思想、 A、) 表彰文帝的敦朴为天下先、认为文帝的不事征伐由利民思想而定、 B、) 推崇武帝雄才大略,奖拔人才,又批评武帝好大喜功,连年用兵耗钱粮,人民不堪、 C、) 表扬宣帝时吏治的循良、亲身力为,考察政绩,选拔人才、5、 班固史学思想的局限性 A、奉行皇权神授观念、神化皇权西汉,达神化东汉皇权的目的、 B、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强调等级制度不过逾越、 游侠传, 货殖传汉书的博洽1 汉
14、书十志包含了自然与社会的学问、包含了理论,技术,自古典章、为后来的法律史,经济史,水利工程史,历史地理学,学术史等分支学科提供了开创性的著作、2.对于国内外少数民族的记载就是其渊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简述刘向、刘歆父子在典籍校雠方面的贡献。(一)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内容、篇目次序、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二)创造了整理文献的优良方法 广集众本;保存异说;开创写叙录的范例 刘向:别录(叙录) 刘歆:七略(六艺略、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辑略)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三)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出出色的贡献1、发展学术分类的概念(十家九流)2、从历史文化发展的
15、角度,考镜学术源流,摆脱神学观点的束缚,具有进步倾向第三章:1、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一、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一)政治上的变动,割据政权的存在,门阀士族的发展,推动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与谱牒学的兴起(二)民族间的长期斗争与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各民族政权对“国史”的撰述(三)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历史撰述提供了丰富的新内容(四)长期的民族斗争与民族大融合,使隋唐时期在思想领域中形成了“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的观念,比起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了更多对于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自觉意识。(五)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很大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极盛,推动了关于中
16、外交通与域外情况的撰述。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发展的新现象(一)皇朝史撰述兴盛1、官府设置专职史官与专门修史机构曹魏魏明帝太与年间(227233年)始置著作郎,专掌修史之任。西晋又于著作郎外,置佐著作郎。著作官的设置,就是我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封建统治者对史书作用认识的加深与对史书编修控制的强化。唐贞观三年(629年)于禁中设立史馆专职修史机构2、史书的作者、数量急剧增多魏晋以前主要就是史官记事修史。那时虽也有私人著史,但并不很多。魏晋以后,私人修史蔚然成风,涌现出不少史学名家:陈寿、范晔、裴松之、沈约、萧子显、崔鸿、魏收等多人。 史书的数量剧增:汉书艺文志:著录史书6种,343
17、篇隋书经籍志:著录史书13种,817部,13264卷;通计亡书,共874部,16558卷3、史书的体裁与种类增加并获得充分发展(1)纪传体史书的地位得到巩固 二十四史中有13部产生于这一时期 (2)起居注成为史书的重要种类起居注就是帝王言行的记录,就是编纂纪传史与编年史的直接材料。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主要由侍臣兼任。至两晋南北朝时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孝文帝太与十四年(490)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3)典制类史书有一定发展。专记封建国家的政法礼仪制度的史著, 通典(二)与门阀制度相适应,形成了新的史学分支学科谱牒学谱学(谱牒学),即研究谱系之学。它辨氏姓
18、贵贱,门第高低,为当时的封建门阀士族政治服务。 谱学主要包括家谱、姓氏学与谱学专著谱学的作用任免官吏、执行法律、摊派徭役、联姻、合族 谱学名家 贾氏谱学:东晋贾弼之 姓系薄状王氏谱学 :梁朝王僧孺 十八州谱人物传记 的兴盛:别传 (以“类聚区分”的形式出现;先贤传、名士传、文士传、高士传、忠良传、孝友传、列女传、童子传 (三)地方史、民族史撰述蓬勃兴起1、地方史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十二卷,记述当时巴、蜀、汉中、南中等地的历史。它将风土、人物与割据政权三者合记一书,在方志书中独标一帜 2、民族史(1)崔鸿 十六国春秋 崔鸿就是北魏后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其书以晋、宋的年号系年,将十六国“国书”一律改称
19、为“录”,帝纪改称为传。这样,她就将纷繁复杂的十六国史,写成了一部在统一年号下的各民族的发展史。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她能主要从各族统一的角度去写各民族的历史,确就是具有史识的。 (2)魏收魏书:不仅记载北魏王朝的历史,还记述了拓跋部以外的鲜卑族的历史,涉及到东北、西北、西域、北方等诸多民族,在反映北方民族融合方面,就是具有总结性的著作。2、简述三国志的编纂方法与史学思想。编纂方法:(1)不以封建王朝为断限,总揽全局,为魏、吴、蜀三国写一书。(2)广泛运用了带叙法来尽量反映时代全貌。(3)始创朝代鼎革“回护之法”,成为此后各朝国史写鼎革之永式。(4)文笔简洁,人物飞动,栩栩如生。(5
20、)封建正统思想比较淡薄,热中于品第人物。 史学思想:(1)以“天命”解释历史(这种观点不就是陈寿的观点,而就是从秦以来,特别就是两汉时期很流行的一种观点。)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星占家) 应天而立,顺天而之。“魏延传”(2)从人事来解释历史(以从天命瞧待历史相辅相成)陈寿把历史的发展堪称就是人的足印的发展。(进用贤才)官才用人,国之柄也。(作用就是朝廷任用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国家兴盛的关键。)曹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只要有“治天下”的才能,她均录用,因此曹魏的力量强大,而蜀汉则相反,人才少。曹魏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多,而且曹操重用人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情。而袁绍
21、优柔寡断,又不重用人才,因此很快被曹操灭掉。陈寿以天命来解释历史,以人事来解释历史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果联系,因果循环。(3)突出的民本思想考察三国历史,指责虐民,残民的行为,赞扬关爱人民的行为。魏明帝统治时期,大修宫殿,民不聊生,陈寿就指责了这种大兴土木,以致民不聊生的行为。A百役繁兴,作者万数(这就是对明帝劳民伤财,横征暴敛的指责,提出要关爱体贴人民)B民不堪命,皆有怨怒(这就是当时人民苦难的表现)陈寿一方面指责统治者残民、虐民的行为,一方面又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民以君安,君以民济,不易之道也。(陈寿强调)意思:人民得到国家统治者的关心体贴才能安居乐业,国家只要在保护农民生产力才能
22、兴盛。自古以来,参保的统治者必定会被人民所唾弃(4)独特的正统思想正统:从不同的角度瞧,有家族的正统、思想的正统,国家政权的正统、家族正统:嫡传(传承)独特的表现(庞老师个人观点)陈寿就是在西晋的统治下著史的,因此只能以曹魏为三国时期的正统。(曹魏的君主为帝纪、而蜀、吴的君主只称“主”,纪称“传”,如果不就是这样记事,这三国志史书就是不会存在的)又将三国各位正统:陈寿把曹魏与三国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又不能触犯西晋的统治(当时处于西晋统治之下);吴书与蜀书,先主传与吴主传都就是纪。编纂特点:1、不以封建王朝为断限,总揽全局,为魏、吴、蜀三国写一书 。(1)起止时间:(2)在编纂体例上,以魏为正统,
23、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既与全书协调,又显示出鼎立三分的格局。 (三) 三国志的编纂特点2、始创朝代鼎革“回护之法” 陈寿“回护”的背景“于司马氏最多回护。”(赵翼:廿二史札记卷6) 写汉、魏、晋鼎革之际的“禅让”,表现得最为突出。 “回护“就是三国志的缺点,不就是主流。三国志以委婉、隐晦的方法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不失为一部信史。(三) 三国志的编纂特点3、推崇魏晋时期的士族风气三国志的重心在论载士人的品行器度与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以中正官的口吻品评人物,甚至还把人物的才干智略,作为事业成败的唯一原因。(三) 三国
24、志的编纂特点4、叙事简洁“练核事情,每下一字一句,极有斤两”3、简述后汉书的编纂体例与史学思想。编纂体例:(1)新立皇后本纪与七个类传。(2)注意总结经验教训,“正一代得失”。(3)无神无鬼论思想。(4)宣扬封建忠义思想。(5)大肆渲染儒学与谶纬神学。(6)浓烈的门阀士族意思。史学思想:宣扬封建忠义思想,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无神论思想(历史观的朴素唯物倾向)浓烈的门阀士族意识编纂特点:1、新立皇后纪与七个类传 七个新类传 :党锢、宦官、文苑、独行、逸民、列女、方术2、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后汉书多采用合传与类传的形式,以类相从。3、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范晔的历史评论,就是后汉书
25、的精华所在4、简述使馆制度与唐代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主要成就:唐以前的正史,多半就是私家著述,经政府审定认可。唐则开设史馆,命臣修撰,从此官修正史与宰相监修成为定制。唐太宗还下诏修前代史,编成的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六部。高宗时又变成了五代史志,这就就是现在隋书里的志。唐代开了官修史书的先例,对于历史文献的保存与整理有重要意义。唐初确立的史馆修史制度具有怎样的意义?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下的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这一措施,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监修国史也就成为以后历朝
26、修史的定制。史馆修史可以集合众人之力,充分发挥各个史家的特长,同时能够得到政府财力物力的支持,因此能用较少的时间修出较多的史书,如贞观年间一共修出8部正史。但就是史馆修史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人多而缺乏主见,嘴杂而不敢直笔,监修官任意干预,十羊九牧,其令难行。5、简述五代史志的主要价值。1、综合并囊括了除前史符瑞志以外的全部内容,就是“正史”书志撰述以来的一次总结性成果2、它反映出撰述者对于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后五志的价值)3、经籍志就是以目录书出现的学术史专著,它精练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与学术流变,就是继刘向、刘歆之后更大规模的历史文献之总结性成果。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十
27、类,另附佛、道两类典籍。一直到清代编四库全书仍以四部沿用。史部下设13类,从文献分类上确立了史书的独立性与部类的区分6、简评史通的史学地位与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史通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体系(1)史书内容 “记言之所网罗,书事之所总括”史通书事总结荀悦、干宝的“立典五志”说,另增“三科”(2)撰述方法史家应审慎地对待“采撰”,即史家要严肃地审查与采集文献(3)体裁体例强调体裁体例的重要性 根据史体形成与源流派别,把唐以前的史书归纳为“六家” 对编年与纪传“二体”的优劣进行了评价与总结 对纪传体“正史”的体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论,阐述了各种体例在一部史书中所处的位置及相互间的
28、关系(4)文字表述重视文采,强调文字表述在史书撰述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叙事”的典范与具体原则强调文字表述的“用晦之道”反对“虚加练饰”的“文非文,史非史”的风气(5)撰述原则提出“直书”与“曲笔”两个范畴,探讨“直书”与“曲笔”产生的社会根源 (直书、曲笔)提出“直书”与“曲笔”的不同社会影响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 (6)史学功用系统地从理论上阐述史学的重要社会功用指出史学就是“生人之急务,国家之要道”强调史学的教育作用(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指出史学三个层次的不同功用史通就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就其作者、内容、体例等加以论述。史通就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与史学批评专著。作者刘知几就是
29、唐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它首次对唐以前的史学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唐以前的史学著作归结为“六家”(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二体”(编年、纪传),勾划了历代史学发展的线索。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总结了编纂理论,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全书分为内、外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的得失及史书编纂方法;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史通唐刘知几所著,分内篇与外篇,各10卷,共52篇。它对于历史撰述所作的历史回顾与理论分析,贯穿着史学批评的主线,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史书内容上提出更广泛的认识补充“三科”;撰述方法上强调史家要谨慎对待采撰;善言史书体例,文字表述上提出叙事
30、的“师范”与“规模”;撰述原则上重直书批曲笔;强调史学功用。它就是我国首部系统的史论专著,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自觉阶段,就是史学思想发展与史学理论建设的新转折,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地位)但作者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史通中有维护封建名教,诬蔑农民起义等论述,这说明刘氏也没有超出封建史家的立场。史通在历史编纂学上有何贡献?1、根据史体形成与源流派别,把唐以前的史书归纳为“六家”2、对编年与纪传“二体”的优劣进行了评价与总结3、对纪传体“正史”的体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论,使之更加规范、严谨与程序化4、区分了先秦诸侯与汉朝诸侯,批评了司马迁把两种诸侯都编入“世家”的做法5、记述典章制度的“书志”应该“通博”,五行等志应该删除6、对中国古代史学史作了基本的考察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论“史才三长论”就是刘知几在史学理论上的最大贡献之一。(一) “史才三长论”的含义“才”:掌握文献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