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9KB ,
资源ID:104534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534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陈永).doc)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陈永).doc

1、2016年度煤炭经济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童亭煤矿 陈永【摘 要】中国经济“新常态”迫使煤炭企业不得不正视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转型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转型仍需要不断地探索。针对煤炭企业转型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资产专用性强、缺少非煤产业管理人才、员工整体素质偏低、缺少转产资金等困难,提出只有采取业务转型,竞争方式转变,建立煤矿转产发展基金,争取政府部门政策支持等战略措施,才能实现企业转型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煤炭企业;转型发展;思考煤炭企业作为资源型产业,以资源为依托,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及其不可再生性,决定其发展大致都要经历勘探、矿区规划、

2、基本建设、生产经营、成熟蜕变、衰亡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之为煤炭企业的生命周期。我国许多地区的煤矿是在20世纪5060年代兴建的,也有相当部分老矿区是解放前兴建的,建国以来,煤炭长期短缺,为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煤炭企业尤其是东部煤炭企业按照“有水快流”的思路,开足马力,长期超强度开采,导致一些老煤炭工业基地和煤炭国有企业正面临着资源枯竭、生产萎缩、社会负担沉重的困境。山东省7家省属煤炭企业已有淄博矿业集团公司、新汶矿业集团公司、肥城矿业集团公司等5家处在衰退期,淮北矿业集团北部矿区的煤炭资源相继枯竭;四川省现有骨干矿井有1 /3将会因资源问题“退役”,大部分省属和其他煤矿存在资源枯竭问题;河北省

3、的开滦、峰峰矿区资源逐渐枯竭;在东北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现象已经十分明显,有许多矿区已经停采。吉林省已有营城、蛟河煤矿等12个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煤炭企业实行了矿井关闭和企业破产。黑龙江省的鹤岗、鸡西矿区已经资源枯竭;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采强度远高于其他省区,资源枯竭问题日趋突出。预计到2020年,仅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需安置转产职工12. 5万人。同期,地方国有煤矿将有近三分之一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闭坑,乡镇煤矿近一半矿井因资源枯竭而闭坑。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转型成为摆在所有煤炭企业面前不可推卸的选择。有的已成为区域重大的经济问题,甚至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

4、、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此研究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问题,意义重大。一、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一)产业结构单一。虽然各个煤炭企业在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发展非煤产业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多种经营实践,但大部分的多种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着为煤炭主业服务而兴办起来的,许多企业还抱着安置单位富余人员的目的,这些非煤企业往往起点低,规模小,产品市场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市场,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严重依附煤炭主业,这种产业结构单一的企业经营现实,给煤炭企业转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资产专用性强,沉没成本大。煤炭企业的机械设备,专用性强,如果没有煤炭资源采掘,企业转产时,这些设备

5、都将派不上用场。同时,为了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的需要,煤炭企业都在企业所在地和生活区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专用铁路、公路、建筑、管道、水源等。由于煤炭企业所在地相对偏僻,设备利用率不高,在企业退出时,地方政府对有偿接受这些基础设施没有动力,企业的投资很难得到补偿。煤炭企业由于机器设备等资本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导致产业转移比较困难,资产沉没成本巨大。(三)员工劳动技能单一,整体素质偏低。由于煤炭企业井下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导致煤炭企业职工劳动技能单一,让其转产搞非煤产业,需要较大的转产培训费用,同时许多衰老矿区普遍存在着职工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年龄偏大,老弱病残人员较多的现象,这些因素

6、导致煤矿工人接受新知识,熟悉新技能的时间相对更长,对发展非煤产业,尤其是对企业上马高科技非煤项目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四)缺少转产资金。煤炭企业产业转型需要巨额的转型资金支持,但由于税费负担和社会负担沉重,国有煤炭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积累、财力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在转产过程中,资产沉没成本大,给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给企业选择项目范围,上马项目都带来了很大的限制和约束。二、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一)业务转型的方向。遵循国际煤炭跨国公司的产业延伸路径,同时适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趋势,我国不少煤炭企业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它们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

7、用的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了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路港航、煤电、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等产业发展链条。如山西潞安集团在煤基合成油多联产产业化项目发展方面已出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从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工业硅聚录乙烯高纯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垂直一体化、具有显著循环经济特色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也初步形成。 (二)竞争方式转变的趋势。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竞争方式转变的最主要趋势就是:由个体竞争转向合作竞争。煤炭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可以使煤炭资源的运筹从企业内部扩大到外部,通过在联盟企业范围内有效整合资源,使企业的各类资源获得更充分的交互式利用,进而降低生

8、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煤炭企业战略联盟也是实施业务多元化战略的客观需要。例如,当煤炭企业涉足电力、煤化工等新业务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就必须与这些行业的优势企业结成联盟关系,从而共享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资源。 煤炭产业集群本身虽然包含着联盟的涵义,但是它更强调地理区域上的集中。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煤炭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煤炭企业或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角度看,煤炭产业集群实际上是煤炭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在同一地理区域的延伸,通过促进劳动分工,使不同的公司可以实现生产产品链条上的某个环节的专业化,并提供给其他公司,由此可以产生收益递

9、增的效应。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如山西、内蒙古等也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煤炭产业集群。(三)建立煤矿转产发展基金。为保证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基金非常必要,目前,山西省在建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基金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步,对省内的国有煤炭企业政府征收30元/t的可持续发展基金和煤炭企业转产基金,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支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四)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政策支持。煤炭企业职工众多,有的几代人、主要社会关系都在煤矿,如果企业关井破产,这些职工的生活将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政府要积极为煤炭企业转型想办法,要将煤炭企业转型和城市的发展规划,城市的招商引资项目等联系起来,以相对倾

10、斜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者,为煤炭企业引进战略伙伴牵线搭桥,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城市的经济发展,又可减轻煤炭企业寻找转产项目难度,对煤炭企业转产、有效安置煤矿职工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三、结束语未来,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继续加强政策研究,出台有效措施,帮助煤炭行业尽早脱困;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所面临的危险处境,积极发挥企业能动性,谋求低成本扩张,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实施精细化管理、合理延伸产业链、不断转型升级,才能应对危机,有机会逆势雄起。参考文献:1惠调艳.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陕西炭,2006,(01)2吴镇定.我国煤炭企业的现状及发展战略 J . 山西建筑, 2005, 2.3 韩海山.我国煤炭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危机及对策A;第五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4 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4张青,李克荣,资源耗竭型企业生命周期问题研究以煤炭企业为例 J . 煤炭经济研究,5吴红军,贾利宾.煤炭企业战略管理实施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6于立,孟韬.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途径分析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3, 10.陈永 副科长 49635636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