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8.98KB ,
资源ID:104337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337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入行论第174课.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入行论第174课.docx

1、入行论第174课入行论第174课下面继续学习智慧品。前面的科判对于受的自性胜义中不成立,理论的观察已经讲完了。癸二、修分别彼之对治:也就是修持对治。修持什么对治呢?就是“分别彼”,“彼”就是“受”。认为受实有的分别,我们可以通过修持来进行对治。通过修什么来对治执实有的受呢?就是修空性。通过修持受无自性、受的空性来对治受实有的分别念。故应修空性,对治实有执,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所以我们应该修持空性,来对治认为受实有的执著。在观察受无自性的智慧良田当中,能够生长修持一切万法空性的瑜伽士食物的缘故。下面再详细地分析。前面我们认为受存在,受是实有的。一般的普通人对受的执著都非常大。在俱舍论当中,把

2、受蕴和想蕴从心所法当中单独地列出来,作为一个蕴。前面我们讲过,有色、受、想、行、识五蕴,受蕴和想蕴属于心所法,而行蕴全都是心所和不相应行。那为什么把受蕴和想蕴从五十一类心所当中,单独提出来,安立成一个蕴聚呢?因为受、想有单独安立为蕴的必要。一般的在家人,对于受的执著是非常强烈的;如果是出家者,对想蕴的执著很强烈。想蕴是什么呢?主要是宗派的观点,你这个宗派是怎么样的,我的宗派是怎么样的,缘宗派产生很多的思想、观点,互相辩论。在家者对于苦受、乐受,怎样得到更好的享受,特别执著。针对出家和在家两类强烈执著的缘故,在所有的心所当中,把受蕴和想蕴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蕴聚的安立。受对于凡夫人的影响非常大。

3、当然以上讲的是主要而言,并不是说在家人对于宗派的观点没有执著,也不是说出家者对于受没有执著。尤其是以前,出家人都是婆罗门,他们基本上对于世间的事物是不管不问的,而且以前印度的出家人对于资具等受用,对简单的生活特别注意。所以从印度的角度来观察,出家人对想方面非常的执著,在家人对受方面非常执著。当然到了末法时期,越来越往后的时候,可能出家人对于受的执著也很严重,学习佛法的在家人当中,也有些对想的执著很重。当然还有很多人,既对受执著,也对想执著。主要对于受执著的是在家人,主要对于想执著的是出家人,有这种必要的缘故,把两者单独安立。我们的执著是非常强烈的,在强烈执著受的过程中,我们想要解脱也好,想要安

4、住一切万法的本性也好,都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修持它的对治。其他的对治法只是暂时的对治,比如通过苦受的方式来对治乐受,通过其他世间的方法来对治受蕴,这些只是暂时的方法。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修持正确的最究竟的方式。在这个颂词当中,体现的就是空性。应该修持空性,来对治实有的执著。因为实有和无实有是一对,执著实有最直接的反方面就是无实有。我们认为受是实有的,是对受的本身产生一种执著,要打破对它的执著,就要修受是无实有的。对受本身去观察,了知所谓的受在显现的时候,是无自性、无实有的。所以应该修持空性,来对治实有的执著。这不是压制的方法,而是断根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对受的执著。因为缘受可

5、以产生贪欲心、嗔恚心,我们改变对受的看法,只能从转移我们注意力的方式,来泯灭一下对它的执著。比如把对受的注意力,从乐受转变成苦受这部分,我们对于乐受的关注就少了。关注少了之后,自然而然对它的执著也就少了,这是从转移的方式进行安立的。这种转移的方式对不对呢?也可以。这也是让我们压制粗大烦恼的非常殊胜的方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转移的方法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断根之计。怎样断它的根本呢?如果你对法本身的实执没断,就没办法彻底解决问题。只有从根本上了知,所谓的受是无自性的、空性的,不是转移它,而是了知它本身不存在,这是从根本上对治它的方法。所以我们应该修持空性。“观慧”,就是观察一切诸法无自性。在观察受无

6、自性的良田当中,观察受无自性的智慧比喻成良田,不断地观察,在这个良田当中可以长出很好的庄稼。庄稼作为人们饮食的来源,用饮食维持色身的生命。作为一个瑜伽士、修行者来讲,让他修行的生命、法身慧命得以延续的方法,就是观修一切万法无自性。在观察的智慧良田当中,不断地观察,就可以长出滋生证悟实相的身体。修持佛法的身体通过观察受无自性,不断地食用这种食物,法身慧命就不断地延续,证悟实相的身体就会茁壮成长。就像世间人需要饮食来滋长身体一样,修行者也需要空正见的殊胜智慧,来增长自己修行证悟的殊胜身体。所以说“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在佛法当中,尤其是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来讲,通过不断地观察引生智慧是特别重要的。

7、因为我们的相续当中,本身存在着很多虚妄分别念,想要断除的话,必须依靠殊胜的定解。定解的来源是什么呢?观察。全知麦彭仁波切他老人家在定解宝灯论第四品当中,也曾经有这种教诲,我们必须要通过善妙的观察,不断地观察,我们内心当中就可以产生定解。这个观察是观察万法空性的理论。如果我们经常性使用观察万法空性的理论去观察,以妙观察来引发,就可以产生定解。如果没有观察,就没办法产生定解;如果没有产生定解,就没办法断除恶劣的争议。比如认为诸法实有、诸法存在的恶劣争议就无法断除。如果没办法断除恶劣的争议,就没办法静止恶业的风。如果不断除恶业,那就没办法断除轮回,因为所有的轮回是从恶业而来的。这里恶业是广义的恶业,

8、不是对立善业的恶业,恶业风是指一切都能够引发轮回的,包括有漏善法在内的,都称之为恶业。这是从究竟的观点来讲的。如果没有断除恶业风,就没有办法断除恶劣的轮回,如果没办法断除恶劣的轮回,就没办法断除恶劣的痛苦。我们通过胜妙的观点不断地观察,会引发定解;如果引发定解,就可以断除恶争议;如果断除了恶争议,就可以静止恶业风;如果静止了恶业风,就可以断除恶轮回;如果断除了恶轮回,就可以灭除恶痛苦。现在一般的众生,都是站在所有缘起链的顶端,正在感受各式各样的痛苦。我们很关心怎样断除这些痛苦。到底怎么样才能断除痛苦呢?要断除它的因。因是什么呢?痛苦的存在完全是因为轮回的存在,我们要断痛苦,必须要断轮回。轮回的

9、存在也有因,因是种种的业有漏的善业和有漏的恶业。如果要断轮回,必须要断业。业也有它的因,种种的争议分别念。认为一切万法实有存在,就是业的因。要断除争议,必须要产生定解,认为一切万法无实有的定解要产生。如果要产生一切诸法无实有的定解,必须要观察。通过这里面所讲的理论,反复去观察,观察很长时间之后,内心当中慢慢产生一切万法是无实有的、是空性的正见。再观察之后,定解就产生了,当定解越来越深的时候,恶劣的争议慢慢就遣除了,缘定解逐渐修行,就可以生起证悟,断除轮回,断除轮回的痛苦。所以这里讲,“观慧良田中,能长瑜伽食。”对我们来讲,这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再进一步观察。壬二、(受之因触)受是一种现象,

10、是一种果。任何一种现象,任何一种果,都有它的因,此处说受的因是触,就是接触。你的苦受需要接触,乐受也需要接触,所以受的因就是触。我们要观察触到底是不是实有。如果触是空性的,因不存在,果也不会存在;因是假的,果也是假的,是如梦如幻的。只不过在世俗当中,具足了某种缘起,就有了某种显现,仅此而已,没有丝毫执著的根据。但是众生不知道一切是假立的,认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既然实实在在存在,他就想方设法去追求。在这个过程当中,引生了很多的烦恼、痛苦、恶业。我们要让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了知所谓的根境接触产生的识受也是一种识,绝对是假立的、无自性的。我们必须要习惯触是无自性的观点。分三:一、破根境相遇

11、;二、破与识相遇;三、摄义。根境识三者和合,会产生受、识。所接触的无外乎是两种,因为我们自己的相续只有两种,一个是我们的诸根,色法的根;另一个是我们的心识。要么是根和外境接触,要么是心识和外境接触。根和境接触作为因,就会产生受果法。接触的时候,到底是我们身体中色法的根和外境的色法接触,还是心识和外境的色法接触?只有这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所以分了两个方面,第三是摄义。癸一、(破根境相遇)“相遇”就是接触的意思,因为只有相遇了才能接触。接触是不是实有的,相遇是不是实有的?分二:一、总破相遇;二、破微尘相遇。第一是总破,从比较粗大的方式来破斥相遇。第二是比较微细的地方来破斥相遇。子一、总破相遇

12、:根境若间隔,彼二怎会遇?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根和境如果有间隔,根和境怎么会相遇呢?如果完全没有间隔,根和境就变成一体了。变成一体,谁接触谁呢?两个方面都不对。下面详细解释,也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根境如果不接触,没有相遇,有间隔,它是什么情况;第二段第三和第四句,如果根和境完全没有间隔,它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归纳来讲,不管间隔也好,不间隔也好,都没办法真正的相遇。此处所讲也是和前面一样,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里讲的是破实有的观点。是破实有的相遇,而不是名言谛当中假立的相遇。名言谛中假立的相遇,怎么都可以安立。因为名言谛当中安立相遇的标准非常宽泛,大概就可以安立,根境相遇之后,就产生了心识,产生

13、了受,仅此而已。此处破的是实有的触。因为触是实有的,所以我们观察所谓的相遇时,使用非常严格的审查程序来观察。根和境是真实相遇吗?还是不相遇?它产生受,是在真实的有间隔的情况下相遇,还是在真实的没有间隔的情况下相遇,到底是怎样的相遇?在假立当中,肯定是有相遇的。到底是什么情况下相遇呢?首先看第一种,“根境若间隔”。首先选择根和境之间有间隔,中间有一段距离,有间隔产生了触,“彼二怎会遇”呢?既然二者是有间隔的,就没有相遇;如果中间有间隔,还可以相遇,中国和美国隔了大洋,也可以相遇了。为什么呢?承许有间隔就相遇的缘故。我们说,隔了个太平洋,太远了吧!当然没法相遇,隔近一点还行。其实这里破的是实有的观

14、点。只要有间隔,即使间隔一毫米,它也是间隔;间隔一万海里,它还是间隔。因为根据是相同的,有间隔也可以相遇,这样的话,如果你这个可以相遇,它这个也可以相遇;那个没办法相遇,这个也没办法相遇。还有一种情况,根和境如果有间隔,就没办法会遇。打个比喻讲,我们的手被带刺的树枝扎了,如果根本没有相遇就扎了,中间还隔了半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有间隔,根和境之间没有接触,刺就扎不了我的手。这种情况没办法真正的相遇。我们说根境产生识,受有很多种。比方眼识有一种受,看到强光的时候,就会难受,这也是一种受。看到好看的景色,觉得很舒服。对于眼识,看这个很舒服,看那个就很不舒服,会自然抵触、排斥,你会把目光移开,因

15、为很不喜欢看那个东西。虽然它没有分别,眼识没有去想,我不想看,但是它自然而然有这种反映。这里也是有很微细的受在里面,眼识的本身也有一种受,打到眼睛是受,看到强光、景色还是受。到底接不接触?好像和光可以接触,或者我的眼识看对面的墙壁,中间是有间隔的,也是产生受。只有这两种,要不然是间隔,要么是不间隔。如果不间隔,二者怎么会遇?你的眼根根本没有贴到墙壁,没有接触,有间隔,怎么可能有相遇呢?没相遇怎么会有触的产生呢?没有触就不可能有受产生。如果二者有间隔也会遇的话,前面我们讲了,东山和西山虽然有间隔,也是相遇。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有间隔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是无间隔,“无隔皆成一”,如果中间完全

16、没有间隔,二者会变成一个,“谁复遇于谁”呢?能遇和所遇、能接触和所接触,都没办法安立了。没有会遇的原因,是没有接触;如果要会遇,就中间没有间隔,完全接触。但到底是很宽泛的接触,还是很严格的接触呢?比较宽泛的接触可以。我的手接触到这个杯子、这根刺,这是很宽泛的接触。我的眼睛看到对面的东西,也可以说我的根和境接触了。这都是很宽泛的观察方式。如果是满足于世俗谛假立的如梦如幻,就没什么观察的,仅此而已了。如果这是实有的,要会遇的话,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接触。但是,只是我的手碰到了这个杯子,那根和境是不是接触,到底有没有间隔?好像没有间隔,完全碰到了。实际上来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间隔,中间还是有间隔的。

17、下面还要观察,此处也可以观察。杯子作为境,我的手作为根,根和境接触之后产生受,摸到这个东西它是硬的,或者它是热的。这是不是真实的接触呢?如果严格的观察,杯子的境和手的根不是真实的接触。不观察的时候,手就是根,杯子就是境,只要手摸到它了,拿起来用,就已经接触了。但是,是不是只是接触杯子的地方叫手呢?当然不是,整个手都叫做根。杯子也是所有的方位都叫做境。根和境只是一部分接触,还是有间隔的,某些部分还没接触,这不叫真实的接触,只是假立的接触,因为这时候还没办法安立根和境接触。这不是整个根、实有的根,接触了实有的境,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接触,它只是部分接触,其他地方没有接触。如果没有接触,不行。这不能叫

18、做真正接触,真正接触是对境的所有微尘全部接触。比如杯子有一千个微尘,我的手也有一千个微尘,两者全方位接触,才叫做完全接触,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接触。而且还不是说一千个微尘和一千个微尘全部挤在一起,挤在一起也不叫接触。因为真正分析的话,比如,我的手上有一个一号微尘,杯子上有一个一号微尘,这两个微尘碰到一起了,是不是接触?它只是边缘相碰,不是接触。因为微尘还有反面没有接触到,还不叫真实的接触。真正的接触是什么?我的一号微尘和对方的一号微尘,全部成为一体了,真正的全方位接触。真实的接触就是这样的。边缘和边缘接触只是假立的接触,不是真实的接触。真实的接触,不是世俗谛当中的很宽松的观察。边缘接触,我们认为手

19、抓到了,这就是接触。在世俗中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他就是接触到了。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你这是根,那是境,根和境到底有没有接触?如果只是一部分接触不是真实接触。微尘和微尘之间也是这样的。如果只是边缘和边缘碰到一起,这不叫接触,因为还有很多其他部分没有接触到。只有两个完全融成一体了,才叫接触。同样的道理,我的手和境接触到之后,也必须要全部融为一体才叫真实的接触。当然这也有问题,下面还要观察。假如接触的问题解决了,真实的全方位接触了。接触是接触了,其他问题又有了:“无隔皆成一”。如果中间没有任何的阻隔,那根和境全方位真实的接触了。前面说了,只有两个法完全融为一体,才叫真实接触,如果皆成一了,“谁

20、复遇于谁”呢?谁是能遇,谁是所遇?谁是能接触,谁是所接触?它们两个已经变成一个了,自己接触自己是不可能的,眼睛看自己是不可能的。像这样,如果变成了一个,虽然接触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相遇的问题解决不了。如果是两个法,它不是接触的,所以存在过失。要么没办法全方位接触;如果全方位接触,又没办法相遇。如果是分开的,没办法相遇;如果二成一,也没办法相遇。这两方面都不行。只是边缘和边缘接触,不是真实的相遇,这是假立的相遇,因为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相遇的缘故。所以“无隔皆成一,谁复遇于谁”。这是从总体方面进行观察,总破相遇。上师在注释当中讲了,如果是真正无间隔,根和境会成为一体。如果成为一体,就没办法相遇了,有这

21、样的过失。下面详细的再观察一下。子二、破微尘相遇:前面是总破,下面是从微尘方面讲。微尘就已经比较细了,这是以比较细的方式来观察。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不入则无合,无合则不遇。微尘和微尘之间,或者根尘和境尘之间不相入,没办法融合。为什么呢?“无间等大故”,因为它是无有空间的,二者是同体积的,所以没办法相入。“不入则无合”,如果不入,它就没办法相合。“无合则不遇”,如果没有相合,也不会相遇。不相遇怎么接触呢?没有接触的因,怎么可能有受呢?此处在讲,受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是众生想当然认为有一个受?观察到后面,发现是众生想当然认为受存在。真正观察的时候,受是假立的,没有真实意义上的受。下面看,“尘

22、尘不相入”。尘和尘之间,是没办法相入的。我们前面说没办法相遇,能触和所触没办法安立。对方讲,怎么不可以呢?比如,手抓着杯子。很多传统的讲义,就说双手合掌,我的两只手已经接触了。是不是接触了?我们自己感觉也有受,觉得接触了。真正来讲的话,它只是假立的接触,没有真实的接触。原因也和前面所分析的一样。双手合掌,我们说已经接触了,但是双手只是表面这一层皮吗?其实不是的。掌心、掌背、骨头、血肉,都是手掌的一部分。左掌与右掌的组成部分,有很多很多,不只是表面的。平时我们所讲的接触,也是一个很粗大的概念。两只手合在一起,是不是两只手已经接触了?双手合掌是虚幻的、假立的接触,还是真实的接触?如果是假立的接触,

23、我们就承许这是接触了。如果是真实的左掌和右掌接触,我们说,手背与手背还没有接触,没有完全接触。假设两只手分别有三百个微尘,在表面、中间、手背各有一百个微尘。双手合掌的时候,三百个微尘接触没有?最多来讲的话,左手掌心的一百个微尘与右手掌心的一百个微尘有接触,那中间的一百个和手背的一百个,都还没有接触到,不是真实接触。我们再分析表面的一百个微尘之间有没有接触?其实也只是在一百个微尘的边缘有接触。假如把表面上的一百个微尘又分三份,前面、后面和中间。左手一百个微尘和右手一百个微尘,只是三分之一表面上有接触而已,其他并没有接触。所以这是假立的接触。我们不观察的时候,觉得双手合掌就接触到了。但真正分析的时

24、候,它们都没有接触,只是非常表面的接触。真正来讲,微尘与微尘之间都还没有真正的接触,只是很少很少的接触。但是我们自己认为,接触是真实的,是实有的。其实并不是实有的。为什么没办法接触?我们说微尘与微尘之间,“尘尘不相入”。因为没办法真实接触,最多只能在微尘与微尘的表面,有一点点所谓的接触而已。为什么没办法真正的接触?这地方讲得很清楚,“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根上面有微尘,境也有微尘,根尘和境尘都是微尘的自性,尘尘不相入。为什么?因为所有的色法都有质碍性,有互相阻隔的自性。当甲号的色法处在这个位置的时候,乙号色法就没有办法同时处于一个位置。比如座位,这个位置被你坐了,其他人就坐不了;别人坐了你

25、的位置,你就没有办法坐在这里,只能换一个空位置。因为这个地方已经有色法了,两个色法不可能在一个位置同时存在,它们互相之间有抵触,有阻碍的自性。我们堆放东西也是一样的。这个房间堆满了,因为空间有限,这些东西堆满之后,其他东西再也进不来,已经把空间占完了。微尘与微尘之间,色法与色法之间,有一种阻碍的自性。“无间等大”,“无间”是说甲号微尘与乙号微尘,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微尘存在,里面是满的。“等大”,不仅里面的空间没有余地,体积也相等。这样一种微尘,怎么可能相入呢?“尘尘不相入,无间等大故。”讲得很清楚。“不入则无合”,“不入”就是没有办法入,如果不入则“无合”,没有办法结合。“无合则不遇”,不结

26、合在一起,就没有办法相遇。我们这里要讲相遇,必须要合,才能相遇。只是表面与表面之间,不叫真正的合。尘和尘的体性决定了没办法入,没办法合,就没办法相遇。真实的接触的确是没有的,只有假立的接触,不观察的接触可以有。但是真实意义上,微尘与微尘之间接不接触?如果微尘之间都搞不定的话,粗大法的两只手还有接触,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觉得把水倒在牛奶里面,就融合了,或者把一杯水倒在另一杯水里面就融合了,这也是很粗大的融合。我们感觉是已经融合了,是不是融合了呢?其实水里面有很多水尘,水尘分析到最后,也是微尘和微尘之间没办法相入。只不过是很多东西挤在一起,如果杯子容量够,倒下去之后,水位会上升,把这些空间占用

27、了,体积就增大了。所以即便是一杯水倒在另一杯水里面,也没有真正的融合。我们说倒在一起,融在一起,变成一体了,其实是很粗大的观察。如果真正变为一体,它的水位不可能增长。为什么水位会增长呢?说明有一个挤压,互相都有自己的位置,倒进去之后,没办法占用其他的位置,水位就只有抬升。水位抬升说明里面没有融合,尘尘不相入。水与水之间的融合,其实都是没有的。“不入则无合”,没有真正的接触。我们平时所说的是假立的接触,真正的接触到底哪里有呢?没有。当我们了知了没有真正接触之后,会对我们修行有帮助。当然有些人会想,我了知这些又能怎么样,即便理论讲了这么多,在接触的时候,我还是有感觉呀。比如男女之间的接触,或被人扇

28、耳光的接触,你再说不接触,反正我还有感觉。我对这样的执著,还是打不破。这说明,我们还是处在妄执当中,没有走出以前错误的思想模式。我们的妄执还没有遇到真正强烈的对治。此处告诉我们着手观察的方法,当我们观察接触是假的,在胜义谛当中,接触是空的,受是不存在的。当我们对受不存在产生很强的认知,就像前面举的例子一样,如果我们的心真正安住在这种状态,或者反反复复观察,知道胜义当中的的确确是空性的、它的本体就是空性的,如果我们能看穿它的本质,我们对它的现象的看法就会改变,这是一种规律。如果我们只是看表面,没办法透视到本质,就会受到表面的显相迷惑,当我们透过它的本质,了知了本源,对它的根根底底知道的很清楚,再

29、来看它的表象,我们就很清楚。比如一个人在外面装得像模像样,大家如果不知道他的根底,觉得这个人不得了。另一个人说,你们不知他的本性,我对他的根根底底知道得清清楚楚,他外表显现的东西根本诱惑不了我。知道他的本性之后,他的外表再怎么样显现,都不会有什么欺惑性。受的本性也是一样的。当我们不了知它的根本,会受到它表面的乐或者苦的状态,受它的诱惑。当我们真正了知它的本性,而且了知的很清楚,非常确信的了知,有了这种能力,再回到表象上来看受的时候,对它的看法一定会改变。只不过在我们观察的时候,方式正不正确,力度够不够,时间够不够长?如果观察方式正确,观察的时间也很长,观察生起定解的力度也很深,这些因缘都具足,

30、比如我们上座的时候,观想受无自性、空性,在定中把受空性修的很有感应,能够和它相应,当我们起座的时候,再遇到受的时候,自然而然会引发受是无实有、无自性的。因为看破了,所以就会放下,就像前面我们所讲的一样。并不是这些没什么用,而是我们还没有体会到它的妙用而已。没有体会到它的妙用,不等于它没有用。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的,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们不了知,会说这到底有什么作用啊?当我们真正体会到妙用的时候,内心当中就不会有丝毫的怀疑。但是一般而言,往往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用处。一旦体会到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很主动的学习、修行。以上是“无合则不遇”,讲到了微尘。下面讲更细微的无分微尘。微尘没办法融合可

31、以理解,毕竟微尘有质碍。但是无分微尘应该可以吧?下面讲无分微尘。无分而能遇,云何此有理?若见请示我,无分相遇尘。既是无分,又能相遇,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呢?如果你见到无分又能够相遇的微尘,请你指给我看。根本不可能指示。所以寂天菩萨让他指示一下,既是无分微尘,又能够相遇的情况。前面我们讲到了“尘尘不相入”,是指微尘。下面是无分微尘。无分微尘就是没有方向可分的微尘。一方面解释的时候,因为实有的无分微尘不存在。世界上没有实有的无分微尘,又怎么可能有相遇的情况呢?没有办法的。因为实有的无分微尘不存在,所以也没办法指示出既是无分微尘,又可以相遇的情况。上师注释当中是这样讲的。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分析

32、。为什么他是这样理解的?这里有一个矛盾的地方,我们认为无分微尘可以相遇,其实它的本性已经决定是无分了,它本身是一个无方向的,又能够相遇,怎么可能呢?如果可以相遇,说明它肯定是有方向的。能够相遇,就不是无方分,是有方分。它又是无方分,本来已经确定没有方向了,你又说它可以相遇。如果要相遇,它肯定要接触。如果接触,这不是一个方向吗?接触的地方和不接触的地方是不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不一样的地方,两个微尘肯定会成为一体。比如两个微尘接触了,只是边缘和边缘接触,还是全方位接触?如果是边缘和边缘接触,就说明还有很多部分,接触的部分和不接触的部分当然不一样,说明不是无分微尘。如果是全方位接触,两个微尘成一体了。前面讲了,无分微尘成为一体,有须弥山王也可以容纳在一个无分微尘的过失。这里讲了,一个微尘既是无分的,又能够相遇。寂天菩萨说,云何有此理?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呢?既然是无分的,就不可能相遇。如果相遇,就不可能无分。又是无分,又能相遇,两个矛盾的法处在一起,绝对不可能存在。所以“若见请示我”,如果你看到了,请给我指一下,又是无分又能相遇的情况。到底哪里有?根本没有“无分相遇尘”。这里的无分和相遇本身就是矛盾的。如果是无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