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4.46KB ,
资源ID:104308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308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1、甘肃省武威第五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1、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2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2、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3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4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格守“士”的通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

3、明当时A.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C.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5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C. 当时社会对君权的藐视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6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

4、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7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8“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

5、在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9“阳明学派对理学学派是一个正面的打击,至少儒家阵营中已并行有两支主流。但使理学家痛恨的是,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符合材料中观点的思想是A. “致良知 B. “心即理也” C. “知行合一” D. “存天理,灭人欲”10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6、市民阶层的要求 所呈现的思想反映了中国文化正在向近代转型A. B. C. D. 11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指出:“但学风之提倡于上者,民之受之,犹在被动地位,不如濂洛关闽诸儒之自行集徒讲学,转足以正人心而维风化也,故宋末忠义之气,实胚胎于讲学诸儒。”据此判断,张亮采认为A. 宋代儒学教育注重提升个人的素养 B. 私人讲学之风在宋代最盛行C. 理学最初形成于宋代的私人讲学中 D. 民间讲学更易塑造忠义气节12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世学者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学者们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C

7、.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13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A. 励志入世救民 B. 批判重利轻义 C. 固守儒学传统 D. 倡行经世致用14明清时期的某思想家评论当时的政局曰:“人君之尊,如在天上,与帝同体臣日益疏,智日益蔽虽有善鸣者,不得闻于九天;虽有善烛者,不得照于九州。”解决此问题的方案应是A. 通过加强君主权力来实现尊君目的 B. 实行言论自由来和谐人际关系C.

8、 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D.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15柳宗元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针对皇帝制度,二人作出完全相反的评论。以下解释合理的是柳宗元的说法是为帝制辩护,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符合明废相后皇帝专权的史实二人所批判的帝制因时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实质内涵二说恰好相反,所以两种说法中应该有一个是错误的A. B. C. D. 16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

9、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A. 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B. 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C. 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7普罗泰(塔)格拉出生于公元前480年前后,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挚友,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关于普罗泰(塔)格拉的表述,下列正确的是A. 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的奠基时期 B. 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C. 否定了神的权威,受到神

10、的报复 D. 他的思想具有主观主义的特点18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这一时期东西方先哲的下列主张中,与中庸思想不具有相似之处的是A. 孔子:“过犹不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 亚里士多德:“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C. 印度的释迦牟尼:“避免两种极端,即理性自觉”D.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19陈衡哲在西洋史中说:“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宇宙的发现,却是智识的加添和科学及地理上的种种

11、发现,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材料意在强调A. 智者运动的意义 B. 文艺复兴的意义 C. 宗教改革的意义 D. 启蒙运动的意义20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C.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 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21托克维尔说:“一个中央政府,不管它如何精明强干,也不能明察秋毫,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这表明他主张A. 尊重人民主权原则 B. 实行三权分立C.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

12、 进行地方分权22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23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上述主张的主要

13、意图是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24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 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 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C. 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 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2、非选择题(其中第25题32分, 第26题20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西方,“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

14、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材料二: 超越性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它往往是经验范围里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我们人还是去追求这个答案。所谓超越性就是要为生命寻找一个意义,寻找一个比生命本身更高的意义,并不满足于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这就是超越性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材料三: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民以新的观

15、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大国的崛起(1)依据材料一对“人性”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人文主义的含义。(6分)(2)依据材料一对“理性”的阐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兴起的社会根源。(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启蒙运动在核心思想、批判对象、政治追求方面是如何超越文艺复兴运动的?(8分)并简要分析其根本原因。( 6分) (4)依据材料二对超越性的解释,请你从古希腊的思想家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思想观点。(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18世纪的欧洲人阅读中国历史时,他们感觉,这个帝国从早期到晚期好像没多大变化,于是就产生了“停滞”的说法。随着

16、研究的深入,中国历史前后期的各种交迁不断被揭示出来,“传统现代”成为观察历史的基本参照系,“停滞论”被“分期论”取代了。不过“停滞论”虽有不当但却不是向璧虚构,它也是基于一定史实的有感而发。这在20世纪,更多地被表述为“连续性”。与“停滞”不同,“连续”的提法不含贬义,可以容纳“发展”和“变迁”。阁步克谈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阅读材料,选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高二历史月考参考答案1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结合所学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有利于思想的活跃,促进各国变法的进行,即为社会

17、发展增添了活力,故D项正确;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不利于贵族政治的巩固,故A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是“百家争鸣”的背景,故B项错误;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与打破“学在官府”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2B【解析】分析题干可知,材料肯定了儒家文化对中国统一所起的巨大作用,B正确;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天下之害”的原因是由于“国之与国之相攻”“ 不相爱”。因此可以推断是墨子,符合墨子的观点是B项,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此C正确。AD为儒家思想故排除,C项为道家思想,故排除。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

18、学知识可知“孝义”属于儒家思想,勇武女性是为孝义而杀仇敌则说明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勇武之风而是强调为孝义而杀仇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武士精神不是衰落而是增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B【解析】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加强,豪强不敢称帝,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几百年的忠君爱国教育在士大夫心目中已经形成了,深蒂固的观念,地方豪强称帝将挑战正统主流思想,所以他们不敢轻易采取行动,故B正确,C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儒家经世致用的思

19、想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没有积极作用,排除D。6.C【解析】根据“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判断,A时间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儒学中治国平天下”,排除B;根据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故C正确,D错误。7A【解析】“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表明儒家思想成为适应国家政治统治的思想,故A正确;B不是材料的主旨;C材料无法体现;D不符合“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排除D。8A【解析】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

20、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C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D错误。9C【解析】由材料中“阳明学派显然在指责理学家都是假仁假义、只说不做的骗子”结合所学可知,明中期,理学学派逐渐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主张以心学来更正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被称为“阳明心学”。其中,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学说反对了理学的“知先行后”主张,即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故本题正

21、确答案为C;A、B、D不符合材料“只说不做”,排除。10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尊者、长者、贵者凭借理来批评卑、幼、贱者,这是顺应理的,反之,则是与理悖逆的,人如果因为礼而死的话,谁会可怜你?材料揭示了理学对人的压抑,不管是否有理由,凭借理的都是正确的,故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刑罚的严苛,故错误;这些对理学批判的产生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的扩大,是市民阶层的要求,故正确;思想家对理的批判可以看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预示着中国文化将向近代转型,故正确;故选C。11D【解析】由“故宋末忠义之气,实胚胎于讲学诸儒”可知,张亮采强调宋末忠义等民族气节的形成“胚胎”于民间讲学,故D项正

22、确;A项从材料中不能直接体现,排除;材料侧重于学校教育与民间自行集徒讲学的成效对比,B项不符合这一角度;C项违背史实。12B【解析】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取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符合理学思想,“以课家塾”体现出世俗化趋势,故B符合题意;材料与“儒学的政治地位”无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CD。13D【解析】题中主要体现了古代“国士”经世致用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并非仅仅为了“救民”、还有“天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目标,故A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

23、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强调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道德,没有涉及“批判重利轻义”“固守儒学传统”信息,排除B、C;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故D正确。1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至高无上,容易造成君臣隔绝,大臣的谏语忠言传达不到君主耳中,使君主成为一个“闭目塞听”的独夫寡人,结合所学知识,这种现象是由专制制度造成的,故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独治”, 通过实行众治来取代君主专制,故D正

24、确,A错误;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故“加强中央的权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错误,排除C16D15.D【解析】“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体现出肯定帝制存在的合理性,故正确;黄宗羲对帝制的批判,体现出明废相后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 正确;柳宗元肯定了封建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的合理性,黄宗羲批评皇帝“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反对君主专制,都体现出“一己之私”的君主专制的实质内涵,错误;柳宗元指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柳宗元肯定了封建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的合理性,但“天下之公”是不符合史实的,正确;故选D. 。16C【解析

25、】从材料中“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山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一个学者,主张经世致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人是顾炎武,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理学家的思想;B选项错误,这是黄宗羲的主张;D选项与其不符。点睛:本题难度较大,很难从材料中判断出这个人物是谁。如果了解吴晗历史的镜子这本书的话可知这本书记载的是明代的历史,所以可以确定时代是明朝。再根据材料的描述可以基本确定这是明朝的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明末清初的大儒之一,进而根据主张来判断出这个人是顾炎武,选项也就明确了

26、。17D【解析】根据材料“他曾与雅典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结为至友”,可知他生活在伯利克里改革时代,这一时期是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的黄金时代,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苏格拉底继承了普罗泰格拉的人文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因不敬神灵被控告和逐出雅典,最后因沉船失事去世,没有体现神的报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思想具有主观主义的特点,故D项正确。18D【解析】“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地思考我们的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然后真正做出

27、自己的决定,与中庸思想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能体现出中庸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19B【解析】“人的发现”指文艺复兴,重视人、和人性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的发现,便是敢于尽量地生活着,敢于丰富地生活着”“它们大抵也是人的发现的效果”是文艺复兴的影响,B正确;“宇宙的发现”指牛顿的经典力学,智者运动、宗教改革没有促进牛顿的经典力学的产生,排除;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牛顿的经典力学等自然科学解放了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D错误。20C【解析】根据材料 “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西方的文

28、艺复兴时期,不是人文精神的起源时期,A项错误,排除;文艺复兴主要反对宗教神权,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项错误,排除;根据“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知,文艺复兴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C项正确;D项表述“摆脱了”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21D【解析】根据“一个中央政府不能依靠自己去了解一个大国生活的一切细节”说明中央政府不能够管理好全国各地,需要进行地方分权,故D正确;AB与材料无关;C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2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伏尔泰逝世于1778年,这是法国大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B;在大革命以前法国

29、处于封建统治时期,但题干史料“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可以看出不是对旧的传统的肯定,而是对新的制度或者思想(理性主义)的赞美;故排除C和D,选A。23B【解析】“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马丁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A项错误;“可见的教会”“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C项错误;“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

30、灵之中”,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项错误。24B【解析】“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发展,故A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D选项与题目无关,故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需要掌握苏格拉底思想以及智者学派的异同,解题时注意对“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解。所有选项都要突出这一句话,都则被视为无关选项,排除。25(1)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社会决定作用.(2)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3)核心思想:文艺复兴 的是人文

31、主义思想,启蒙运动的是理性主义思想。 批判对象: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高度。 政治追求:启蒙运动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建立,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德性。26答案示例: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墓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经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取得不断进步。思想:儒家学说产生后,通过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得以发展、更新,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中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主流。总之,中国历史在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本体可以从“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来归纳答案;论证结合所学从“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和思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