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3.73KB ,
资源ID:104234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234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苏轼茶诗生活浅析.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苏轼茶诗生活浅析.docx

1、苏轼茶诗生活浅析苏轼茶诗生活浅析对于苏轼,我们曾努力的去概括、去总结,我们称:他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他是科举进仕中高中榜首的凤毛麟角,他是中国“文人画”的第一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是整个宋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也无可比拟、无法超越的领跑者、但这只是概括了他在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人生成就并不仅仅在于他所具有的才情和他所获得的赞誉,还应当包括他的精彩人生历程,以及他在坎坷人生中所释放出来的非比寻常的精神状态。那么苏轼的人生究竟又该如何去形容呢?这里我们引用苏轼自己的一句诗“茶味人生随意过”可见,苏轼将自己的人生用茶来表征,那么作为物质形体

2、的茶到底又是如何与苏轼如梦的人生交相辉映的呢?一青年时“奋历有当世志”如煮茗之清泉喷薄欲出当我们品饮到一杯爽滑甘醇的茶汤时,少不了对鲜嫩馨香的茶叶大加赞赏一番。如:黄庭坚用“落硙霏霏雪不如”形容茶之白;袁枚用“嫩绿忍将茗碗试”赞赏茶之嫩;欧阳修用“石上生茶如凤爪”描摹茶之形。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茶汤中默默奉献的泉水。人们常说:“水为茶之母”、“十分之茶遇八分之水,茶亦八分;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可见,想得到一杯香味馥郁的好茶,清新甘洁的水源是必须的条件。其实,茶和水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习惯在沸腾的水中放入茶叶。于是,茶汁和沸水一起翻腾着、撞击着并不断融合着向上

3、喷涌。也许,正是煮茗时泉水奋力喷涌、热烈前进的冲劲,恰好符合二十岁莽撞、执着却又积极向上的青年人的特有品质。因此,青年时期的苏轼,像煮茗之泉水一样喷薄欲出。陆羽将煮茗之泉描写成三个过程: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三沸:“滕波鼓浪”。苏轼也正是经过一沸、二沸的学习、酝酿和积聚,才能最终达到三沸的至高顶峰进仕及第,并荣获制举考试第三等的最高荣誉。苏轼出生在四川省眉山镇一个广有粮田的小康之家。因父亲常年出外游学,苏轼自幼便和祖父一起玩耍。由于巴蜀是中国茶叶的发源地,魏晋时期便有茗饮之风,如韦曜以茶代酒,王褒武阳买茶,王?水厄之约等。巴蜀饮茶的传统在苏轼祖父那里也得以延续,并直接

4、影响到年少的苏轼。一日,苏老正在家中喝酒,忽然有人前来报喜,称苏轼的叔叔赶考高中,并命人送上官家的喜报、官衣,还特别敬上苏老最喜欢的两件东西:太师椅和茶壶。由此可见,苏老肯定也是爱茶之人,而苏轼在巴蜀茶产地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更是在祖父的直接熏陶下,对茶有了最初的认识。后来,有官员到苏家拜访苏轼的叔叔,家里的侍女忙到光着脚端茶上菜,这在苏轼的童年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正是父亲和叔叔对功名的狂热追求,影响到了幼年的苏轼。也正是看到了孩子眼中对功名的向往,所以苏洵评价两个儿子时说:“年少狂勇,未尝变更,以为天子之爵禄,可以攫取。”此时,苏轼就像陆羽笔下的煮茗之泉: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边如

5、涌泉连珠”,不断背咏大量古代经典的过程,也是为他以后喷涌积聚所需要的能量的过程。青年时期,苏轼像烹煮时的茶叶,在沸水的冲击、翻腾、碰撞中,慢慢释放出自己清幽的香气,让人品尝出茶中的甘甜。苏轼20岁便开始独自游历成都。21岁时,苏轼父子三人踏上了赴京赶考的旅途。苏轼先后通过了京城组织的举人考试,朝廷礼部组织的省试,皇帝仁宗主持的殿试。这三轮考试,已经让苏轼这个名字享誉全国。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而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居然获得了宋代科考的最高荣誉制举考试。在整个宋代三百年中考中制举的只有四十多人。此时,苏轼便如煮茗的三沸之水:“滕波鼓浪”。从嘉祐四年守丧期满回京至治平二年凤翔任满,是

6、苏轼的青年时期。现将这一时期的诗作情况制作表格如下:我们由此得知:苏轼青年时期的诗作中直接描写茶的只有一篇,但描写泉水的诗作共有19篇,主要集中在刚离开家赶回京城的时间段。而其饮酒的诗篇共21篇,主要集中任凤翔府签判以后的时间段。北宋嘉祐四年,苏轼一家五口守孝期满返回京城。一路乘舟徐行、欣赏山水、拜访名贤、观察民俗,并作诗描绘沿途所见。在这些诗作中,只有一篇直接写茶,诗名为蛤蟆背:“蛤背似覆盂,蟆颐似偃月。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当是龙破山,此水随龙出。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诗中写到蛤蟆背的泉水来自“百尺苍崖裂”,而且

7、水质“洁清”不与凡水同。其实,陆羽在茶经中也曾评价煮茶之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因为山泉水的源头位于山顶,不易受到污染所以比较洁净。而且从崖缝中渗透出来的水既过滤了杂质也融入了岩石中的矿物质,所以饮用时更加冷冽甘爽而且有利于健康。因此,仅从这首诗作中苏轼对饮茶之水的娴熟判断,便可窥见其对饮茶活动的熟悉程度。虽然诗作中只有一篇直接写到茶,但很多诗篇都涉及到泉水。如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后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戏谓之调水符:“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缁,皎若鹤与。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苏

8、轼和友人游玩终南山时发现玉女洞中的泉水甘美异常,甚是喜欢。于是,便随手装了两瓶想要带回去。但又突然想到,社会上形成的一种欺谩风俗,为了避免日后被取水之人欺骗,便做出一种调水符,并嘱咐取水人每次取水必须与寺中僧人索要调水符。结果却还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苏轼气的丢了调水符并在一旁唉声叹气。我们不禁在想,苏轼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取这玉女洞的泉水,到底是为何而用呢?从诗中可知正是因为泉水甘甜,他才命人去取,所以肯定是饮用。又因苏轼出生于茶叶的摇篮地巴蜀,从小也受到祖父饮茶的影响,而且在荆州发现蛤蟆背的泉水时,他也自然联想到用此水煮茶的美妙。由此推出:虽然苏轼在诗中并未直接提到是取玉女洞的泉水是回

9、去煮茶,但是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可知,苏轼取水的目的不能排除是煮茶之用。对于泡茶所用之水的选择,茶圣陆羽早已提出四个总要求鲜、活、甘、清。而苏轼诗作中对泉水描写和赞赏的角度,恰恰也是从鲜、活、甘、清这四点出发的。描写水之清的诗句如:“蛮江清可怜”巫峡水“冷冽清心胃”荆门惠泉“清澈见肝膈”“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描写水之甘的诗句如:“石繡有洪泉,甘滑如流髓。”“居民来就水泉甘”描写水之鲜活的诗句如:“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泉源从高来,随波走涵涵。”由此可知,苏轼对水特性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而他所喜爱和赞赏的泉水也都是极适合用来冲泡茶汤的,因此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泉水也可以泡茶饮用。二壮年时“材

10、大虽难用”如泡茶之水与茶交汇融合青年时,你如泉水般喷薄欲出。但历经世事的磨炼,年少轻狂的你开始走向成熟并懂得了放弃也是另一种得到。英宗皇帝治平三年守父丧归来的苏轼,正好卷入党争的漩涡。初涉官场、性格耿直、敢言易怒的苏轼,很快便成为党争中反对派的典型。因此,他也受到改革派猛烈而恶毒的攻击。同时在王安石这样一个“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狂热派的带领下,变法虽已是天怒人怨,但他们改革的决心却无丝毫动摇。也许正是感受到身处是非之地的怒不可遏却又无可奈何,苏轼便主动申请去外地任职。那么苏轼从熙宁四年除杭州通判到元丰八年知南京常州安置期间,其诗作主要表现什么样的内容呢?现在我们用图表的形

11、式来表现:由此可见,杭州、湖州时期苏轼所作茶诗最多。杭州、密州时期酒诗最多。杭州、湖州时期与寺僧来我诗作最多。也许正是秀丽的江南景色、纯洁的朋友情谊、阔达的禅宗义理,疗助了这位初涉官场却又饱受磨练的文人心境。从乌烟瘴气的朝廷党派之争走向杭州“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林湖海之景,苏轼被此处山水胜景所吸引。于是苏轼更将公馆直接建于观览四周美景的凤凰山顶:南望风帆屹立的钱塘江,北见隐没于白云的四面环山,东眺钱塘江湾惊涛拍岸。后来杭州任期已满,便被陆续派往密州、徐州。文人喜欢游山玩水以排遣忧愁,苏轼刚遭贬谪外任,恰逢如此仙境胜景,更是将一腔不满和烦恼寄托于山水之间。杭州不仅可以让你一饱眼福,而且碧水秀山间

12、更是孕育了灵草茶叶,让你漫步于其中便可嗅到一缕馨香,从而倍觉气爽神清。新城道中二首云:“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九日寻臻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有云:“试碾露芽烹白雪,休拈霜繢嚼黄金。扁舟又截平湖去,欲访孤山支道林。”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亦云:“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苏轼本想借游玩山水、寄身自然的活动,打发时间、遮掩心灵的创伤。但高山秀水间的默默生长的茶叶却意外走进诗人的眼中。“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这枚小小的茶叶可以帮助诗人涤除尘烦、抛却旧虑,从而达到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在游山玩水之中还可以融入自然、陶冶情操、看淡得失

13、。置身宇宙自然万物之间,本就才思敏捷的诗人看到的并不仅仅是品饮的茶叶。他们更是借茶叶禅悟到人世间的舍与得、进与退、生与死之间不可言说的道义。如和蒋夔寄茶: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金玉脍饭饮雪,海螯江柱初脱泉。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自从舟入东武,沃野便到桑麻川。剪毛胡羊大如马,谁记鹿角腥盤筵?厨中蒸栗堆饭繣,大杓更取酸生涎。柘罗铜碾弃不用,脂麻白土须盆研。故人犹作旧眼看,谓我好尚如当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清诗两幅寄千里,紫金百饼费万钱。吟哦烹噍两奇绝,只恐偷乞烦封缠。老妻稚子不知爱,一半已入姜盐煎。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

14、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这首诗作于熙宁九年,苏轼刚从杭州调往密州。从朝廷到杭州再到密州,四十一岁的他也由莽撞激烈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并能从生活细处参悟出人生的哲理玄思。诗中就南北饮茶方式孰更甚一筹,从而引起世人的争论这件事给出诗人自己的看法“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诗人觉得南方清饮茶与北方饮茶加芝麻桂圆共饮,两者无所谓争个谁贤谁俗。因为在整个宇宙中,像死与生、祸与福这样生命攸关的事情我们都无从选择,那么细微的茶饮甘苦以及茶饮方式的妍媸又有什么好刻意追求的呢?就像他在首句中所说到的“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诗

15、人追求的是随缘自适生活心境。在经历太多的浮沉之后,苏轼一改“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的失落惆怅,而将自己融入进茶和水之中,形成“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绝景中人。”茶和水:一个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七道工序,一个须经择水标准、试水之法、辨水之计万般评比。但是,将千锤百炼之茶放入脱颖而出的水中,茶和水又经历了一次痛苦的交汇,并最终融合在一起,茶和水奉献出各自的心。却因先苦后甜而遭庸人质疑,惟独爱茶之人才能体会苦尽甘来的别外风情。也许正是看到茶的这种异样品性,而这种难得的异样品性恰与苏轼人格极为相似。因此,苏轼对茶的喜爱便超过了物质,而上升到心灵的对话。“草茶

16、无赖空有名”恰和了苏轼的“才大虽难用”;“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正对应苏轼的“君为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三老年时“人生所遇无不可”如品茶之味苦后甘的淡泊知足茶,如人生!年轻的茶叶,经历千锤百炼打造成茶;成熟的茶,承受艰难险阻浮沉出茶汤;点燃一烛昏黄,选择一处清幽,静心细品中体会出原始茶叶的馨香。此时,当你再回首曾经的过往,再多的辛酸、挫折和积怨,都如水中冲泡的茶叶一样舒展开。真水无香,却滋养着不平凡的人生。苏轼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人生:“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确实,苏轼是上帝精炼的天才,但又遭受如此的磨难。古人常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尚未

17、到而立之年的苏轼便一举获得北宋制科考试最高级别,可谓功成名就!接近不惑之年的苏轼,虽尽职尽责、建言献计,但也多少明白了朝堂的危机四伏,所以主动请求外任以避之!而今,已到不惑之年,苏轼也学会去遮掩一点嫉恶如仇、直言不讳的豪情,在他的诗作中体现出老年人的那种冷静、沉稳、乐观和淡泊。而他对茶诗的描写恰好印证了他从中年积极豪爽过渡到晚年清闲淡泊的这种心理变化过程。归思是透彻世事后的一种期待。晚年的苏轼,正像久经浸泡、已失原味的茶叶,他不再喷涌向前也不再跌宕浮沉,他静静的在杯底守候,但那份不屈仍让他站立于此,殊不知他所期待的仅仅就是归去。赏茶之时,他会因“茶为西南病,岷俗记二李。”而想到归去,以致“永夜

18、思家在何处”,甚至得知他人奉诏还乡,他也会“空羡骑鲸得所归”。品饮之时,他会在“鬓丝强理茶烟中”细数人生:“八年看我走三州,月自当空水自流。人间扰扰真蝼蚁,应笑人呼作斗牛。”如今只好“却思三十年前味,未饭钟时已饭茶。”饮罢回味之时,“焦坑闲试雨前茶”竟然让苏轼有了归的感觉,“只疑归梦西南去,翠竹江村绕白沙。”诗人似乎看见了久违中静谧安宁的家乡。自由是挣脱束缚后的一种精神。晚年的苏轼,厌恶了朝臣的尔虞我诈、谙熟了党派的权利争夺、也体会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于是,远离朝堂之后的苏轼真切感受到自由的快乐。正因为这份自由的心劲支持着久已心力交瘁的苏轼,因此无论是自求外任还是被贬流放,他都是乐观、快乐的苏

19、轼。在杜沂游武昌以酴繤花菩萨泉见饷二首中说道:“君言西山顶,自古流白泉。上为千牛乳,下有万石铅。不愧惠山味,但无陆子贤。愿君扬其名,庶?文字传。寒泉比吉士,清浊在其源。不食我心恻,于泉非所患。嗟我本何用,虚名空自缠。不见子柳子,余愚污溪山。”朋友赠送菩萨泉泉水,苏轼品尝之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不愧惠山味”,同时也道出无人为此泉水评价等级,使其名扬四海的遗憾“但无陆子贤”。但随即诗人话锋一转,认为这些外在的虚名都是将人束缚的枷锁,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并推论出“水的清浊在其泉源,人的清浊在其内心”的哲理。其实,苏轼晚年的很多诗句都表达了一种归于淡泊的心性,让人感受到苏轼试图在一路抛弃或尽力让人淡忘那

20、些他所拥有的让人艳羡的名利。如:“功名一走兔,何用千人逐。”“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芒繥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感恩是历经磨难但不离不弃的情思。苏轼晚年惨遭迫害、辗转流离且又穷困潦倒。但坚固的友情没有因权势而离弃他,真挚的朋友没有因贫穷而嫌弃他。虽然他们也受苏轼牵连而降级遭贬,但他们无怨无悔。苏轼贬谪流放蛮荒之地时,友人们没有忘记茶人之间的默契。或亲自拜访共赏芳茶,如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昆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中:“柳絮飞时笋繦斑,风流二老对开关。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或寄诗馈茶共品醇汤,如谢曹子方惠新茶,曹子方当时任福建转运使,因福建是产茶之乡,诗人得到甘醇的

21、新茶首先想到的就是好友苏轼。苏轼无以为谢便作诗一首,以表感谢。或赠巧器以助茶香,如次韵黄夷仲茶磨:“前人初用茗饮时,煮之无问叶与骨。浸穷厥味臼始用,计其初碾方出。计尽功极至于磨,信哉智者能创物。”诗人没有极品茶叶寄送友人,但所幸衡山石磨天下有名,于是赠于友人一助茶香、二解思归之心。对待曾经的敌人,苏轼没有耿耿于怀。紫团参寄王定国诗中:“欲持三桠根,往侑九转鼎。为予置齿颊,岂不贤酒茗?”诗作中,苏轼放下了积怨,正举起杯盏祝福友人康寿。茶如人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种渐悟。“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年轻的你,莽撞、热烈,不懂得静谧品茶,更愿饮酒歌楼、醉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壮年的你,挨过了坎坷、承受了挫折,想要放下名利、游走山水,却又“贪恋君恩退未能”“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老年的你,一路看过,回首时才知忧乐、荣辱、名利都如浮云,不若放下念想、冥思静坐,在静心品茗中参悟人生。以此看来,老年时期不失为品赏茶汤的最佳时宜。苏轼茶诗生活浅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