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 doc浅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摘 要】 本文从介绍社会印象及其意义着手,结合现实生活诠释了影响社会印象的六大心理因素,具体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定型效应等,点出了每个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启迪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关键词】 影响 社会印象 心理因素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认知客体在头脑中的像,可以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是人和人群、社会,还可以是由人和物及其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事件。社会印象一般地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对群体和对社会的印象也是对人的印象。但在实
2、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成为社会印象,这种物像转化为社会印象,是因为其中渗透或体现了人的东西,是物化了的人像。总之就是社会上的一切东西在你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反映出来就是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是一个个体的特征在另外一个或几个个体眼中或心目中的形象的复制。而在其中,常常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取向,即总体感觉是好还是坏,或者说是喜欢还是憎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本的情感取向就给今后的判断定下了基调,而作为一种主观的形象复制,它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己情感取向的影响。常言说的一白遮百丑就是这个道理。在措综复杂的心理中,主要以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定
3、型效应等六个因素对社会印象的影响最为深远。一、首因效应的影响 (一) 首因效应的定义。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二)首因效
4、应的现实示例。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在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就有记载,大才子庞统准备效力东吴时,面见孙权。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将其拒于门外,导致东吴与一位旷世奇才擦肩而过。这就是首因效应中以貌取人的典型例子。日本民族就非常注重首因效应,初次与日本人接触,我们会惊讶的发现,他们是那么的谦虚、有礼貌,他们
5、挂在口头的话最多的是“请多多关照”、“给您添麻烦了”之类的客套话,也许世界上所有初次与日本商人接触过的企业精英都会产生这一印象吧,这让日本企业在商战中加分不少。不仅如此,尽管日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国民带来伤害,但今天,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国民给人的第一印象与世界大战中的杀戮者相去甚远。(三)首因效应的启迪。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而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
6、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二、近因效应的影响(一)近因效应的定义。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二)近因效应的现实示例。心
7、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小A与小B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小A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小B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小A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小B认为小A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再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
8、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二)投射效应的现实示例。投射效应的在生活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感情投射,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把他人的特性硬纳入自己既定的框框中,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理解。比如,自己喜欢某一事物,跟他人谈论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件事,不管别人是不是感兴趣、能不能听进去。引不起别人共鸣,就认为是别人不给面子,或不理解自己; 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越来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因而表现出过分地赞扬和吹捧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
9、人或事是丑恶的,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的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举个例子,电影天下无贼中所讲述的人物傻根,是投射效应的典型体现之一。傻根从老家出来打工,涉世未深,把人与人的交往想象得单纯而美好,觉得天下没有人会偷别人辛苦赚来的血汗钱,殊不知,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障碍,这一致命的认知障碍,最终牺牲了男主人公而保住了他的血汗钱。(三)投射效应的启迪。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由于人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与人之间毕竟有差异,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的投射一番,就会出现错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错误地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丝毫不顾忌孩子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身上。我们得记住,人与人之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以已度人,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了解别人,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