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6.69KB ,
资源ID:104070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070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下.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下.docx

1、中国古代史复习题下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大运河:605年,隋炀帝下令开通的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长4000多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运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东北通到涿zhuo郡,东南通余杭。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巩固国家统一,加强国内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纳绢代役:唐朝租庸调制中的“庸”规定:成年的男子每年服役二十天,也可纳绢、布代役。此项规定,不仅反应了农民对封建国家依附关系有所减弱,也保证了农时,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一条鞭法: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封建统治,张居正总结了以往赋役制度改革的经验,决定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颁布于万历九年(158

2、1)主要内容: A. 服役合并,以丁田分担役银;B. 田赋一概征银;C. 计算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不再假手于分阶里长,粮长。 意义:a.一条鞭法的实行统一了服役,简化了征收项目呵手续; b.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逃避服役呵官吏贪污舞弊,有利于减轻贫困下户的负担; c.役银由以户、工为征收对象改为以丁、田分担,对于少地、无地的百姓有利; d.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呵资本主义萌芽。 e.这项改革是唐代改行两税法以来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动,它又为清代的“摊丁入亩”改革创造了前提。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类似于清朝的八旗制,它是金代女真人统治全国的基础,它最初是一种生产组织,平时狩猎

3、,战时作战,后成为军事组织,最后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为首的第一批官僚进行的政治改革。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通过提高官僚队伍的素质,达到克服统治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后在反对派的诽谤诬陷下,改革派先后被逐出朝廷,改革失败,师承此事薇“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提供了借鉴。三法司:明代的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都察院掌纠察京中百官呵地方官员;刑部主审讯;大理寺薇最高司法机构,主复审。国家的重大案件,常由“三法司”会审,当意见不一,奏请皇帝裁决。藩镇割据: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原来只在边疆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在内地大量设立,并且一些节度使乘

4、机扩充势力,在叛乱平定后仍长期保持半独立的状态。他们割据一方,被称为“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局面在唐肃宗后期长期延续,开五代十国之局面。大诰:御制大诰是洪武帝亲自执笔,具体地训诫官司民,并盼望官民勿蹈法网,勿犯过失的御书。包括大诰读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统称大诰。大诰充分反映了明太祖乱世重典的思想,因为过于严酷,大诰在洪武以后基本不再行用。靖难之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踪。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文字狱:清朝统治者为了钳制

5、思想,大兴文字狱,即从文字作品中穿凿附会,任意罗织罪名。清朝的文字狱,次数之多,株连之广,处罚之酷,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清朝的文字狱表现了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横暴,凶残和卑劣,在知识分子中造成浓厚的恐怖气氛,广大知识分子被迫逃避现实,理头故纸堆中,严重影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牛李党争:唐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李德裕、牛僧儒为首的两派朝臣发生长期的朋党之争。李党当权,尽斥牛党;牛党掌权,尽逐李党。党争持续了四十年,历经六个皇帝,最终一李党惨败告终。史称“牛李党争”。“牛李党争”使唐朝政治陷入混乱的局面中,严重损害了朝廷的元气,加速了唐朝的

6、灭亡。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女真原始狩猎组织“牛录”的基础上,建立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的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的三项职能。八旗制度把女真人严密地组织起来,使他们在生产呵战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女真的发展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入关后,其生产意义日趋缩小,主要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八旗军和绿营军共同构成了清朝统治全国的工具。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绍兴和议:1141年,宋高宗,秦桧为保东南半壁海山,杀害岳飞与金朝重订和议。南宋仍称臣于金,皇帝由金册封,保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宋每年向金纳“岁贡”银2

7、5万两,绢25万匹。两国以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宝鸡西南)一线划界。是年为高宗绍兴十一年,故史称“绍兴和议”。澶chan渊之盟:北宋和辽订立和约的事件。景德元年(1004年),辽对中原发动掠夺战争,宋迁都南逃至澶州,在澶州城打了胜仗,辽即提出和议。由宋每年输辽岁币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尊辽萧太后为叔母。澶州,郡名澶渊,史称“澶渊之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刺所俘的事件。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贵族率先攻明,王振挟持英宗率军50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惊慌撤退;后来又想要“临幸”他的家乡蔚州,行军路线屡变,至土木堡被敌追及,将士饥渴疲劳,仓促应战,死伤

8、过半,英宗被俘,王振也为部下所杀。萨尔浒之战:明与后金的著名战役。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军攻陷抚顺,清河等地。明廷决定大举反击。次年,杨镐率兵八万八千余人,分四路进攻。后金集中八旗兵六万余人,先击破明主力杜松部三万余人,后回军击溃马林、刘铤两部。是役,明折军四万三千余人,文武官三百余人。后金军死伤人数不过数百人。这是后金与明朝兴衰史上的重大转折,为明朝与后金之间的重要战役之一。1619年,明与后金政权在辽东地区的一场有决战意义的战役。努尔哈赤以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方针,取得胜利。扭转了辽东地区的战略地位。此后,后金由防守转入进攻,明政府由进攻转为防守,后金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雅克萨战

9、争:雅克萨战争是清朝反击沙俄之战。清初,沙俄军窜犯黑龙江,抢占我国雅克萨,并去大肆抢掠和制造骇人听闻的屠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军向雅克萨俄军发动反击,俄军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被迫投降。但不久俄方又重新盘踞雅克萨,清军只得再次包围雅克萨,击毙俄军头目托尔布谨。次年,俄方被迫同意用谈判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清军主动撤围。海上之盟:宣和二年(1120),宋、金订立了“海上盟约”:双方夹击辽朝,金军攻取辽的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的南京西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宋将原来送与辽的岁币转给金朝。安西四镇:唐代安西都护府属下四个军事重镇,负责西域地区军事防御呵征收商税事务。贞观二十二年

10、十二月,安西都护府自西州移至龟滋,于阗tian,疏勒,碎叶四镇。开元七年弃碎叶城于西突十姓可汗,遂改焉耆qi为四镇之一。安史之乱后陇右陷于吐蕃,四镇虽与中原隔绝,但仍坚守至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始全部陷入吐蕃。三藩之乱:清初吴三桂等的叛乱。清初,平西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史称“三藩”,多拥重兵,久镇其地,形同割据,严重影响威胁着清朝的统一。康熙十二年,吴三桂首先发难,尚、耿继起响应,但由于这一叛乱不等人心,遭到人民的反对。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的方针,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叛军,对其余二藩及其反叛势力进行分化瓦解,最后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

11、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理藩院:中国清代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清于崇德元年(1636)设蒙古衙门;三年六月,改称理藩院,属礼部。顺治元年(1644),改置尚书、侍郎;十八年,定管制同六部,理藩院尚书亦入议政之列。咸丰十年十二月(1861年1月)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前,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改为理藩院,清亡遂废。理藩院初掌蒙古事,随着清廷全国政权的建立,更

12、为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清统治者通过理藩院实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康熙年间,修行理藩院则例,用法规固定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各项措施。以后又四次校修。理藩院六司分掌爵禄、朝贡、定界、官制、兵刑、户口、耕牧、赋税、驿站、贸易、宗教等政令。理藩院所辖,先后尚有内馆、外馆、蒙古学、唐古特学、托忒学、俄罗斯学,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机构。此外还有派司员,笔贴式等常驻少数民族地方,处理特定事务,定期轮换。唐律疏议: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律疏和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

13、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改土归流:明代洪武时在西南设立云南布政使司,永乐十一年(1413)出兵消除思南、思州两大土司,改其贵州布政使司。一些落后地区保留土司制度,发达地区实现“改土归流”。清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清雍正时,云南总督鄂尔泰建议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于是便在云南、贵州等省推行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行省制度:是元代设立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初年,仿照金朝在中央设置尚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尚书省作为其派出机构,设官与尚书省略同。后来尚书省改为中书省,行尚书省改为行中书省,其

14、辖区逐渐稳定下来,成为常见的地方机构。到元成宗大德年间,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中书省外,共划分为是一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称为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行省制度是我国区划建设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东林党:东林党时明代中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要求改良社会的政治集体,它是在统治集团内部激烈斗争中形成的。1604年,被革职还乡的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无锡东林书院,与好友高攀龙等人在讲学其中,“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大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这种政治性的讲学活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15、。“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代表人物,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聚集在以东林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东林党人在明代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宦官势力的增长,最终被宦官势力逮杀殆尽。考据学:考据学即清代所谓汉学又称朴学。其内容主要是从文字音韵,名人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并推广到其他书籍,以及由此形成的史料整理的专门学问。(清代宋学,汉学之争,宋学即理学,尊程朱空谈性理;汉学即儒学,尊孔孟,主张经世致用。明清之际,汉学派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反对理学家主张的经义,主张从小学入手,从字音义上考据阐发,从而兴起考据学,并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稍后由于“文字狱”的兴起,思想钳制增强,清

16、政府提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以转移人们反清斗争的视线,顾炎武等提倡的研究现实社会问题已经不大可能。考据学逐渐走上了寻章摘句,烦琐考证的路子,稍后,顾炎武、黄宗羲、胡谓诸家的著作树立了考据学的范例。二.简答题简述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意义:第一, 郑和下西洋,船以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0余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打通了中国到东非的航道,把亚非的广大海域连成一片,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第二, 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和平交往,发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人民的勇敢精神;第三, 郑和下西洋,推

17、动了华侨向南洋的移动。这些华侨不仅带去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从事各项劳动,还从事商业,既促进了中国与南洋的贸易,也繁荣了南洋地区的经济,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元朝汉化迟滞的原因:第四, 蒙古在进入中原以前从事比较单纯的游牧,狩猎经济,对汉族农业文明几乎全无接触和了解。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接受相关的一套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他们来说相对比较困难。第五, 蒙古建国后除汉文化外,还受到吐蕃喇嘛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乃至欧洲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对本土贫乏的蒙古统治者来说,汉文化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药方。第六, 尽管横跨欧亚的蒙古国已经分裂薇元朝和四大汗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元朝

18、在名义上是一直还是蒙古世界帝国的一部分。漠北草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存在着一个强大而保守的草原游牧贵族集团。这就使得元朝统治集团仍不能摆脱草原本位政策的影响,长期难以做到完全从汉族地区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忽必烈推行“汉化”的内容和意义:第一,仿汉族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建年号,立法度,定管制,整顿赋税,建立汉式官僚机构中央中书省,下辖六部。设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统治机构的职官制度。地方创立行省制。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元朝正式建立。第二,坚决放弃把农田牧场和掠夺人口为“驱口”的政策,设立农司推行中农政策。第三,提倡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第

19、四,定都汉地。将燕京定为首都,改名大都(“汗八里”)影响:“汉化”改革使蒙古社会从奴隶制转化薇封建制,为后来元朝的统治政策打下了基础。清朝的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雍正七年(1729),对西北蒙古用兵,军报频繁,在雍正寝宫附近的隆宗门设立了“军需房”,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更名为“军机处”。军务缓和以后,军机处并未裁撤,反而职权范围渐广:撰拟谕旨呵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审理大狱,参与重大案件重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权利所及,均系朝廷军政大事。 特点:1.军机处是皇帝个人的工作班子,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

20、皇帝; 2.关访严密,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宦官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 3.保密性强,勤于政事,办事效率高。 实质:军机处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是临时机构,也没有专职,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军机处是清代君主的最佳工具。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第一, 政治因素:北方战乱不断,破坏严重。南方相对安定,且统治者较为重视发展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第二, 大规模移民:两晋之交,唐中期,两宋之交,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第三, 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

21、交通便利),加上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变化,使北方自然条件更劣于南方。简述后周世宗改革:经济方面:实行恢复发展生产,鼓励农耕的政策。1. 鼓励垦荒,将无主荒地分给逃亡的人耕种;2. 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徭役;3. 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疏通运河;4. 抑制佛教,打击寺院经济。政治军事方面:整顿吏治和进一步加强中央禁军。1. 选用人才,整顿吏治。提倡节俭,颁布大周刑论 ;2. 加强中央禁军,严肃军纪。意义:后周的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后周立国不及十年,而实行改革成绩斐然。可以说,周世宗的改革,迎来了五代十国历史时期由分裂

22、到统一的历史契机。 辽朝的南北面官及其不同点: 自辽太祖阿保机天葬以后,契丹奴隶主贵族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逐步建立了一套双轨制的或二元化的统治机构,即所谓背面官和南面官。之所以叫做北、南面官,是因为他们的办公机关分别设在皇帝帐殿的北面和南面。北面官主要是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南面官主要是管理汉人、渤海人的事务。 北、南枢密院分别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机构。北枢密院一下北面管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旧制,包括北、南大王院、大惕隐司(管皇族事务)、大国舅司(管后族事务)、夷离毕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书)、敌烈麻都司(管礼仪)等。南枢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则设

23、有中书省、御史台、大理寺、翰林院等汉地传统机构。契丹、奚以及其他草原民族居住地实行部族制,设节度使管理,汉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设置州县。 北面官与南面官的区别,主要在于北面部落以下和南面州、县以下官属的不同。至于南北两班朝官,称号固然有异,其职掌则多相同。结合史实简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台湾在隋时称为琉球,与大陆早有来往。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令羽骑蔚朱宽到过琉球,次年,隋炀帝又命朱宽前去安抚,琉球不从。大业六年(610年),虎贲郎将陈凌、朝请大夫张振洲等奉命率军进入琉球,隋朝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遂达于台湾。其中,大陆有许多人移居台湾。两岸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到了唐代,两岸的经

24、济、文化往来更加频繁。不仅大陆人民经常把各种手工业品运到台湾,高山族人民也经常来大陆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在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的作品里,也提到“海外琉求”商人常来两广贸易,近年,台南发掘出土了许多唐、宋时代的瓦瓶、古钱等器物,证明这一时期中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历更五代,终止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以北港为互市。蒙古侵灭女真,金人泛海避乱,漂如台湾,宋末零丁洋之败,残兵义士亦有至者,故各为部落,自耕自瞻,同族相扶,以资捍卫。元代与台湾地区的政治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元初台湾地区隶属江浙省,后归福建。1360年在澎湖设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代中央政

25、府通过巡检司管理台澎军政事务,征收赋税。明承元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及周围岛屿,并经常驻有明朝的军队,郑和下西洋后,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人民纷纷渡海到台湾定居,他们与高山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16世纪中叶以后,高山族与汉族人民共同反对倭寇、西班牙、荷兰殖民者的侵略,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662年,台湾收复后,郑成功在岛上实行了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的措施,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1683年,施琅攻克澎湖36岛清军乘胜在鹿耳门登陆,郑克爽投降,清军进驻台湾、郑氏归附之后,康熙采取施琅建议,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设置台湾府巡道、总兵、副将以及驻军,对台湾进行稳固的统

26、治。从此,台湾正式归入清朝版图。 简述金熙宗改革熙宗改制专制皇权的建立废除勃极烈制,全面采取汉官制,加强中央集权,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颁布“天眷新制”。废止勃极烈制,建立三省六部制,把军权和行政权分开。中央政务机构为尚书省,中书、门下两省为虚设,以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执政。创立法制: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8),主要唐、宋、辽法律,编撰皇统律。改革朝廷礼仪制度:在会宁府仿汉致修建都城和宫殿,建号上京,制定百官朝见的礼仪和有关制度。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财、整军、教育三个方面)理财: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整军:保甲法、将兵

27、法、保马法、设立军器监。教育:制度“贡举新制”科举考试中保留进士科,罢明经诸科,新增明法科,进士科考试中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以经义论,时务策为主。扩大太学规模,新增名额。实行“三舍法”。学行优异者可直接做官,后来还在京城设立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富国强兵”,新法施行了十几年,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成效; 暂时解决了财政危机,部分达到“富国”的目标; 农田水利事业得到发展; 由于新法的推行只是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广大自耕农和佃农得到的好处极少,有些措施甚至引起农民的反抗; 新法缺少群众基础; 由于新法的推行触动了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

28、他们强烈的反对,新法很快被废除掉,但是还是造成深远的影响。简述唐宪宗平定藩镇的斗争安史之乱后,藩镇大增,威胁唐政权。宪宗时期,由于政府财政好转,加之吐蕃势力衰退,西北边患减少。另外各地藩镇长期战乱,实力削落。政府针对地方具体情况,确定了平藩计划。首先采取“先落后强”方针,先后讨平川王和镇海节度使,提高政府威望,使魏博镇归附于唐。其后,改用“先强后落”的方针,平定淮西之乱,之后又恢复了对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的管辖,藩镇叛乱基本上被清除。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但中兴之局为持久,因藩镇割据基本条件仍在,宪宗死后,河朔三镇复叛,割据局面再次出现,一直持续到唐灭亡。评价贞观之治在唐太宗统治

29、时期,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所以历史上吧这一较为清明的封建统治称为“贞观之治”。所谓贞观之治,除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外,还有四个重要特点,也就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A唐太宗的君臣论治,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重视隋王朝瓦解的教训,并引以为戒。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B他认识到一个政权如果暴虐,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就会被人们推翻,所以对人民剥削要有节制,不能超过节度;C唐太宗在用人方面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任人唯亲,而是任人唯贤,重要一批大臣,如杜如晦、魏

30、征、李靖等人,都是当时基础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同时,非常重视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D兼听纳谏: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重兼听众议,虚心纳谏。鼓励大臣直言纳谏,因此,一时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气氛。太宗兼听纳谏,纠正了不少错误,使政治保持清明;E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的赋税徭役都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减轻了许多,在征发力役时,比较有节制,不躲农时。为减轻人民负担,太宗精简政府机构,节约政府开支。F华戎同轨,爱之如一。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他注意采取以怀柔为主的政策,不改变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注意保存其部落体系,尊重其习俗,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G加上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出现了一

31、方繁荣的大唐盛世景象。影响:.贞观之治的经济发展,为开元盛世提供了物质基础; .唐太宗的虚怀纳谏,广听博采,政治空气极为活跃,为大唐的政治生活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重农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的生产和发展。评价“地丁合一”一 地丁合一的原因:清初的赋役制度因袭明朝的一条鞭法,地有丁税,丁有丁税,丁税银有的按地征收,有的按丁征收,由于土地兼并和土地集中进一步发展,贫富不均的情况也在发展,这样情况下,继续按丁征收丁税,时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力负担,出现了“逃或欠”的情况。这不仅使封建国家征收丁税失去了保证,有造成人口不实的严重问题,因此,为了掌握人口实数,保证丁税征收,清廷进行了赋税改革。二 地丁合一进

32、行的过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这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活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 .实行地丁合一,这种办法先在康熙末年开始推行于广东、四川省,又相继在各省普遍推行起来; .所谓地丁合一,就是摊丁入亩,即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而把固定下来的丁税摊到地亩上。三 影响及意义:.实行地丁合一表面仅仅是一种赋税征收方式,但其进步意义和社会影响却是巨大的。因实行之后,独立的丁税不存在了,而是丁随地起,田多者,丁税也多,田少者,丁税少;无田者,亦无丁税,这消除了“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者无立锥,反多徭役”的状况。 .贫民再也不必因担心丁税而杀生,逃匿,这对家庭人口增长,国家人口统计有好处;地丁合一之后人口迅速增长,人口统计比较正确及人口增长加快。两税法与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