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7.38KB ,
资源ID:1040498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049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docx

1、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中医妇科学第一节 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一、由医妇科学的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 二、中医妇科学研究的范围 男女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规律基本相同 由于妇女有胞宫等特殊的生殖器官和月经、带下、妊娠、产褥与哺乳等特殊生理以及相L的疾病,故中医妇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法和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概括云:“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瘕,嗣育胎

2、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 本教材在继承历版中医妇科学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并有所发扬和创新。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妇科疾病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教材根据妇科临床实际,收编病种也有相应增删。为便于学生学习、参照。本教材还设了“附论”,系统介绍西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断技术。 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 中医妇科学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独特、病种特有、内治重“调、节欲防病的学科特点。 1理论独特 中医妇科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在认识和研究妇女特殊的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理、诊治规律和防治妇科疾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医妇科学自身独特的理论体

3、系,即重视肾、肝、脾及天癸、气血、冲任督带、胞宫、胞脉、胞络与妇女生理、病理的关系,尤其是创立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新理论。其理论独特的核心是:生理基础突出“肾主生殖”、“妇人以血为基本”;治疗中突出“调”字,以处处顾护精血为宗旨。 2、病种特有中医妇科学研究妇女特有的疾病,归纳为经、带、胎、产、杂病,并注重发挥调经、种子、安胎的特色与优势,开创对以西医命名的疑难疾病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论治。 3、内治重“调 中医妇科学认为妇科病多为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督带及胞宫的功能失调性疾病,故内治法突出一个“调!字,即按黄帝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进行调治。以调补脏腑、调理气血/治

4、冲侄督带、调养胞宫、调控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为主线,并结合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变化和月经各期的生理特点综合调治。 4、节欲防病妇科病主要是生殖系统的疾病,多与房室所伤有关,尤其是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房事不禁或平时房事不洁、房劳多产常可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故中医妇科学强调节欲防病。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保障母子健康,防治妇科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以史为鉴,是为了继承、发扬和创新。本节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十个历史时期予以介绍。 一、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

5、期,已有妇科学的萌芽。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远古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有关生育疾患和预测分娩时间的卜辞,所记载的21种疾病中,“疾育”就是妇产科病。史记楚世家记载的“陆终(妻女嫔)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是迄今有记载的最早的剖腹产手术。公元前11世纪左右已有妇科用药的记载,如山海经日:“青要之山中有鸟焉,名日鹕食之宜子”,“蟠众之山中有草焉名曰瞢蓉食之使人无子”等。当时成书的周易。在易经,爻辞中最早记载了不孕不育症,如“妇孕不育,凶”、“妇三岁不孕”,已明确提出不孕的病名和不育的概念。夏商周时期,已认识到同姓多为同族,血缘近亲结婚不利繁殖后代,如曲礼指出:“娶妻不娶同姓”,认为“男女同姓,其

6、生不藩”。古代“胎教”受到围产医学的高度重视,认为是胎儿的早期教育,而在我国周朝就有关于“胎教”的记载,如烈女传就有关于胎教”的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周朝的“胎教”具有最早的“母子医学”观点,有优生优育意义。夏商周时期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很重视婚、孕、产,并已有一定水平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妇科学的萌芽。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和医学专著,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 据春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即指妇科医生。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寤生,惊姜氏。”是关于难产的最早记载。其后

7、左传僖公17年载有:“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日:将生一男一女。”这是诊断过期妊娠和双胎妊娠的最早记载。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该书较详细地记述了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变化,这在人体胚胎发育史上是最早的论述,后被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引录。我国现存的医学巨著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也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解剖方面,记载了内生殖器有女子胞、子门等;外生殖器有毛际、阴器、廷孔。生理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女子从七岁到“七七之年”(49岁)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规律,至今视为妇科经典理论。病因病机方面,突出正邪相争的发病观和体质因素,首先提出任

8、脉为病、督脉损伤导致带下病和不孕症,以及肾、心、脾功能失常导致闭经等病机,尤其强调“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了妇人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和容易发生“气血失调”的病因病机。可见,内经里已蕴藏了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的妇科三大病机特点。诊断方面,已明确男女诊法有异的观点和四诊的应用,如以脉候胎的妊娠诊断,以及“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的特殊望诊。治疗方面,载有因“天时而调血气”,以及石瘕、肠覃“可导而下”的治疗原则。并对崩漏、闭经、带下病、胎病癫疾、子痦、胎死、产后发热、产后失血、不孕、石瘕、肠覃等经、带、胎、产、杂病的病机、治则作了初步论述。提出了孕期用药原则

9、:“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素问腹中论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蕙茹丸”,用以治疗妇女血枯经闭,至今仍有临床治疗价值。内经对妇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病证的认识,奠定了妇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基础,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三、秦汉时期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的雏形。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闭经)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马贞索隐:“乳,生也;不乳,指过期妊娠),是最早的妇产科病案记录。秦汉时期成书的难经创立了左肾右命门学说,首论命门功能,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能和病证。难经关于肾与命门及冲任督带的

10、理论成为妇科学重要的基础理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该书所载365种药物中,直接指明治疗妇产科疾病的药物有88种,成为后世妇科用药的重要依据。该书紫石英条下还首见“子宫”之名,禹余粮条下首见“瘕瘕”之名。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设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三篇,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其中: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胞阻、妊娠小便难、妊娠水肿、妊娠眩晕、瘕痼伤胎等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与证治,并创立养胎、安胎的治法方药,共11条经文,lO首方;产后病有新产妇人“三病”: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中虚烦呕及热痢伤阴的病机及证治,共1

11、1条经文,8首方,揭示了产后病多虚多瘀的特点;妇人杂病论述病因、证候、诊治原则和月经先期、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多、崩漏、闭经、带下病、阴寒、,阴疮、梅核气、脏躁、转胞、阴吹,共计22条经文,16首方。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所论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五大类,共44条经文,载方34首,剂型多样,大多数方剂仍为今天临床所常用,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所以,金匮要略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与仲景同时代的杰出医家华佗,也对妇产科有很深的造诣,在华佗传中记录了他诊治死胎、双胎的病案。汉代还出现了“女医”义妁(汉书义纵传)和淳于衍(汉书外戚传),她们都是宫廷中的妇产科医生。汉

12、书赵皇后传中首次记载了药物堕胎的情况:“饮药伤堕者无数。”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已将堕胎设专篇论述,设“妊娠欲去胎候”,并记载了治疗性堕胎法。 秦汉时期,中医经典分别从理论、辨证论治和药物等方面对妇科学进行论述,尤其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已基本形成对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具备了中医妇科学的雏形。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妇科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版了较多综合性著作和妇科专著。晋王叔和撰脉经,在第九卷中,首先提出“月经”之名:如“今月经当下”、“妇人月经一月再来者”。月经”较前人所称“月事”、“月水”、“月信”更为恰当,一直沿用至今。王叔和还将闭经的病因病机分为虚实两类,首

13、先提出了根据脉象变化推断崩漏的预后;还总结了妇女脉诊的新经验,如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以及临产的“离经脉”;又提出了居经”、避年”、“激经”等特殊月经和“五崩的证候,其学术观点多被后世医家所接受。陈延所著小品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医学方书,该书卷一讨论妇女经、带、胎、产病,并保存了大量方药。在其序文内,引用的参考书目有治妇人方13卷。又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时有范氏疗妇人药方1卷和徐文伯疗妇人瘕l卷。由于当时战乱连绵,上述著作未见流传下来。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方,论述了胎儿逐月发育的情况以及孕妇各月饮食起居应注意的问题和针灸禁忌,成为中医人体胚胎理论知识的主

14、要内容,被宋代陈自明记载在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中得以保存下来。南齐褚氏遗书求嗣门反对早婚早育,提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这在当时和今天提倡晚婚和优生优育都是十分可贵的。隋书经籍心=L-还记载了蔓用大补气血促使子宫收缩加强、配合针刺成功治疗滞产的一个病案,对后世治疗滞产有所启迪。 五、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代,妇科开始从内科范围内分化,趋向专科发展。 隋代诸病源候论,是综合性的中医病因病

15、理学巨著,其中3744卷共8卷突出介绍了损伤胞内、子宫、冲任是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书中还首次出现不少妇科病名,而且在妊娠欲去胎候中专论治疗性堕胎法。唐大中七年,昝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及续编二卷,内有妊娠病12论、难产4论、产后病25论全部内容均围绕妊娠、分娩和产后病加以论述,并有临证处理方法和治疗方药,不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少精辟见解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时,在一些综合性医著中,也都收集和保存了丰富的妇产科内容,并设立妇科专篇、专卷。如著名的区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妇人方”3卷,并列于卷首。孙思邈对妇科疾病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

16、如将不孕症概括为“全不产(原发性不孕瘫)和断绪”(继发性不孕症)两大类,对不孕症的病因提出了男女双方的“劳伤痼疾”均可导致不孕,已认识到不孕不只是女方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孙思邈已认识到产褥卫生的重要意义,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妇人产讫,五脏虚赢,凡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赢,百病滋长,慎之。”体现了重视产褥期卫生,积极预防疾病的思想。此外,孙氏还认识到“产褥众”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张节制生育,这是优生优育思想的体现。历史发展至唐代,中医妇科学趋向专科发展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为以后妇科的独立分科创造了条件。 六、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

17、科。 宋代设“太医局”培养专门人才,在其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据元丰备对载:“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产科十人”并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由于设立了专科,对产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妇产科专著增多。如杨子建的十产论,详细记载了各种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朱端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收集了宋以前的产科论著,还明确记述产后“三冲”,即冲心、冲胃、冲肺的证候和治疗方法;齐仲甫的女科百问,将妇产科的内容归纳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尤其突出的是三世业医的陈自明,家中收藏历代大量医籍,保存了不少祖传经验方,他在担任医学教授时,博览群书,深入研究,深感当时传世的妇产科书“纲领

18、散漫而无统,节目谆略而未备,医者尽于简易,不能深求遍览”(妇人良方序),于是揉摭诸家之善,附以家传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汇集和系统总结了南宋以前40余种医籍中有关妇产科的理论和临证经验,于公元1237年,编成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全书分9门,共260余论,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并继承发展了诸病源候论突出冲任和胞内损伤的病机,该书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后经明代薛立斋校注刊行,流传更广。后世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也以此作为主要蓝本,可见其对妇科影响之深远。宋代妇产科专著的大量出版,尤其是妇人大全良方的问世,以及太医局产科及产科教授的设置,把妇产科推上了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中

19、医妇产科学已基本形成。 七、辽夏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的独特见解和临床体验,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妇科学。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提出“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其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率先提出妇人不同年龄阶段应分别重视肾、肝、脾论治的理论,颇有临床指导价值。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学术思想,以祛邪为主。在儒门事亲中常用汗、吐、下三法以祛邪,同样以汗、吐、下逐痰以通经。他还提出“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的精辟见解c;其著作中记载了“-一妇人临产,子死于腹,急取秤钩,续

20、以壮绳,钩其死胎”的病案,是古代近取诸物、牵引助产的成功案例。 李东垣倡导内伤学说,在兰室秘藏中指出:“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继承了内经“阴虚阳搏谓之崩”的理论,又为后世医家提出以“滋阴固气”止崩奠定了理论根据。李东垣重视脾胃,在脾胃论中提出论治带下病以益脾胃、升阳泻火、清除湿热以扶脾治虚为主的理论。其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不但多用于治气虚不摄、脾胃虚弱的妇科病证,而且成为治疗“子宫脱垂”的经典方剂。朱丹溪对妇科的贡献尤多,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指出:“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较明确地描述了子宫的形态。他对真假

21、阴阳人也有深入的认识:“以女函男有二:一则遇男为妻,遇女为夫;一则可妻而不可夫。”朱丹溪还指出“男不可为父”、“女不可为母”的不孕不育病因。朱丹溪倡导的“阳有余阴不足”论亦涉足妇科领域,在格致余论论秦桂丸中说:“今妇人之无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摄精也然欲得子者,必须补其阴血,使无亏欠,乃可推其有余以成胎孕。”并认为“肥胖饮食过度之人而经水不调者,乃属痰湿。”丹溪痰湿论为妇科奇难病证如肥胖患者闭经、不孕癔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对妊娠安胎朱丹溪提出“产前当清热养血”,“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此说对后世影响颇大。对于妊娠转胞,创“丹溪举胎法”以救其急;对子宫脱垂,创立了以五倍子作汤洗濯下脱之

22、子宫,以皱其皮使其缩复的“皮工”疗法;对难产引起“膀胱阴道瘘”的治疗,提出补气血“令气血骤长,其胞自完”的学术观点。 八、明代明代,已设立妇人科,并对肾主生殖的理论研究予以深化。明代明史百官志记载有“妇人科”。此期出现了许多妇科专著,在大型综合性医著中妇科也占有重要地位。比较著名的有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女科、万全的万氏妇人科、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规、薛立斋的女科撮要等。明代,房劳伤肾在社会上较突出,促进了医家对肾与命门学说的研究,提倡聚精寡欲和优生,直接影响着妇科学术理论的深化。如万全养生四要提出:“养生之法有四,日寡欲、日慎动、日法时、日却疾。”在广嗣纪要-择偶篇又指出“五不女”(螺、纹、鼓、角

23、、脉),即生殖器畸形者不能婚配、生育。景岳全书妇人规是张景岳妇科专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学术上突出肾主生殖,体现了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护以及性养生保健及中年再振根基的学术优势和特色。张景岳对天癸的认识也十分精辟,景岳全书. 阴阳篇中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并根据阴阳水火之论和阴阳互根学说创制了左归丸、右归丸传之于世,成为妇科沿用至今的著名方剂。赵献可所著医贯,是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肾的专著。强调“命门为十二经之主”,指出命门在两肾之中,认为命门的功能有一水一火:“其右旁有一小窍是其臣使官,禀命而行,周流于五脏六腑之间而不息.先天无

24、形之火;其左旁有一小窍,乃真阴,真水气也,亦无形。上行脊,至脑中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故日五脏之真,惟肾为根。张景岳与赵氏所指的“无形之水”的产生及功能,与西医内分泌的概念颇为相似。明代医家对肾命学说的研究和阐述,发前人所未发,对今天研究肾与生殖内分泌的关系颇有启迪。 明代医家的进步还表现在要求四诊务求详尽。如产科百问序中说:“盖医之候病止于四术,而切脉为下。望、闻、问三事,可施诸丈夫婴儿,而每穷于女妇。某事曾否有无?某处如何痛痒?某物若何色状?问之则医危,不问则病危。”证治准绳女科还记述了女性生殖器动情时的变化。 总之,明代在妇科理论,尤其在肾藏精、主生殖方面的理

25、论及临床病证的研究更为深化,促进了妇科学的发展。九、清代、民国时期清代出版了几十种妇科专著,并改称“女科”或“妇人科”;出现了中西医汇通派;开创了中医教育的新局面。清代影响较大的妇科著作首推傅青主女斗。傅氏博学,多才多艺,又精于医学,并具高尚医德。其治疗妇产科病重视培补气血,养肾肝,健脾胃,调理奇经。临床注重辨证,理法严谨,创制的方剂如完带汤、易黄汤、清经散、两地汤、定经汤、固本止崩汤、安奠二天汤、养精种玉汤、开郁种玉汤、温胞饮、傅氏生化汤等,这些方剂实用有效,用药简易平和,形成了独自的风格,正如傅青主女科序言中说:“其立方与仲景异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峻品,辨证详

26、明,一目了然。”清代乾隆年间,吴谦等奉政府之命编成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全书共90卷,其中妇科心法要诀6卷,是一本较好的医学入门书,也是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妇产科教科书,流传甚广。成书于1715年,由亟斋居士撰写的达生编,主要叙述了胎前调护、临产、难产救治及产后护理。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颇具影响。如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临床实用,广为流传,也符合今天临产调护原则。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在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影响下,“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障碍的决议,排斥、压制、歧视中医,严重地限制阻遏了中医事业的发展,甚至关乎中医存亡的命运。有幸的是此期有一批有识之士

27、,他们对中医事业的生存,呕心沥血,魂牵梦系,为振兴中医团结合作,在全国各地创办中医专科学校,培育中医药人才以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开创了近代中医教育的新局面,在艰难的条件下推动中医事业前进。 这一时期中医妇科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此期较有影响的有:张锡纯治疗妇科疾病重视调理脾肾和活血化瘀的学术思想,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创制了防治流产的寿胎丸、治疗月经过多的安冲汤、固冲汤、理冲汤等,为后世医家所常用,尤其是寿胎丸成为现代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随证加减疗效卓著。另有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强调辨证论治,他说:“相体裁衣,本是医家真谛。”并勇于吸收新知识,在书末附“泰西诸说”, 对女性内生殖器官予

28、以介绍,并以子宫、子核、子管名之。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制定了中医政策,中医药事业成为国 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现代医教研体系。1955年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1956年在全国首先创办了4所中医学院。以后相继在全国各省开办了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研究院(所)创办后,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培育人才、探求学术,成为现代医教研行列的主力,不断继承、发扬和创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并逐步走向世界。 在中医妇科医疗方面: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妇科之根本。中医妇科学调经颇具特色与优 势,对痛经、崩漏、子宫

29、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经断前后诸证、闭经等的研究广泛 而深入。如确定了宫外孕的病机是“少腹血瘀”,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治疗宫外孕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以寿胎丸加味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其安胎有明显优势,疗效高、无毒副作用;经验方滋肾育胎丸防治流产,获卫生部和国家教委科研成果奖;艾灸至阴穴矫正胎儿 臀位及其机理研究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中医药防治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医药治疗子宫肌 瘤,减低化疗、放疗毒副反应;中药制剂“三品一条枪做宫颈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等均取得显著的疗效。尤其是近30多年来,对不孕症的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获取了有价值的关于肾主生殖的实验数据。中医药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

30、功率,已得到国内外关注。此外,对许多疑难病采用辨证与辨病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共进,成果卓著。 在中医妇科学的教育方面:中医妇科的教育发展迅速。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材中医妇科学已出版了第七版,即将出版第八版。中医妇科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培养了一批全国著名妇科专家的学术继承人。这些人才不少已成为当今中医妇科的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成为中医妇科的中流砥 柱。此外,中医妇科成人教育也发展迅速,补充了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人才需求。中医妇科招收各层次的学生生源广,质量高,显示了中医妇科教育的新局面。此外,中医妇科医疗和教育还辐射到境外、国外,中医妇科学正

31、走向世界。 在基础研究方面:分别整理、校勘、注释、语译了几十部古代妇科名著,整理出版了中医四大经典中有关妇产科的论述,全国各地整理出版了数十部当代中医妇科名家著作和一大批妇科专著,由刘敏如、谭万信主编的中医妇产科学,200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医妇科学作出了贡献。在理论研究中较突出的是月经机 理、带下机理、“肾主生殖”实质研究、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补肾促排卵机理、安胎 机理、产后多虚多瘀机理以及活血化瘀机理等的研究,均取得有价值的实验数据,部分研究结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中医妇科的研究成就中,尤其值得总结的是,不少成果在科研思路、科研方法上体现了中医学术特色和手段的进步。特色在于始终把握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优势和特色,提出课题,进行研究;进步在于采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来论证中医药理论的科学牲、实践性与临床疗效的客观性。当然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研究仍比较薄弱,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还有待不断改进,不少难治之症的临床疗效还有待提高。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医妇科学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有待全国中医妇科界同仁共同努力,共创未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