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4 ,大小:45.09KB ,
资源ID:103912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912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食品营养学.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食品营养学.docx

1、食品营养学第一章 绪论(一)基本概念1、营养: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组织更新、体力活动需要的生物学过程。2、营养素: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建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3、其他膳食成分:植物化学物和其他成分 4、食品营养学:属于预防医学和食品科学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食品中的营养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有益作用(或饮食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作用机制),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具体的、宏观的、社会性措施以预防疾病、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 (二)合理膳食 1、合理膳食:又称为平衡膳食,是指提供给机体种类齐全、数量充足

2、、比例合适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与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进而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膳食。2、合理膳食的要求(1)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 (2)保证食物安全; (3)科学的烹调加工; (4)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人体营养需要1、营养素的代谢及生理功能 (1)营养素的代谢: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包括消化吸收 、中间代谢 、排泄 三个阶段。(2)营养素的生理功能:提供能量; 构成组织细胞,供给生长发育和自我更新所需材料; 调节机体生理活动; 2、人群的营养需要 (1)合理营养:即为平衡而全面的营养。包括为满足机体对

3、各种营养素及能量的需要;各营养素之间比例要适宜。营养失衡造成的危害:营养失去平衡可产生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由于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剩所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 (四)食品营养学的研究内容因此,食品营养学将要告诉人们如何理智地选择并摄取能满足生理需要的营养素,使机体处于最佳的健康状况。1、食物的营养价值 2、人体的营养需要量3、各种人群的特殊营养需要4、公共营养 5、现代营养学与祖国传统医学的融合研究(五)食品营养学未来发展趋势1、继续开展营养学的各项基础研究2、开展合理膳食结构与营养相关疾病防治研究3、加强公共营养及必要社会性措施的研究第二章 食物在体

4、内的过程消化:指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 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被机体细胞所利用,称为吸收。一、消化系统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素的结构总称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分为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 1、消化道:是一条长而盘曲的肌性管道。据位置、形态、功能不同可分为:口腔、咽与食道、胃、小肠、大肠。2、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唾液腺、肝和胰腺,是体内主要的消化腺。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消化腺都有导管与消化道相

5、通,使分泌的消化液能流入消化道。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由水、无机盐和少量有机物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具有蛋白质性质的消化酶。二、食物的消化机械性消化:指通过消化管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如口腔的咀嚼,胃、肠的蠕动等)把大块食物磨碎,叫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及消化酶的作用把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叫化学性消化。 (一)各种消化液的成分及作用1、唾液(1)成分:,其中水分约占99%,有机物主要为黏液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少量无机盐(Na+ 、K+、Ca2+、Cl-、HCO3及微量的CNS-),另有少量气体如N2、O2和CO2等。正常人每日分泌唾液1。(

6、2)作用:湿润与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2、胃液胃是消化道中一个袋状膨大部分,其位置和形状随人的体型体位及胃内充盈度不同而有改变。中等度充盈时,胃的大部分位于正中线左侧,小部分位于右侧。主成分是水、HCl、Na+、K+等无机物,以及胃蛋白酶、粘蛋白等有机物。纯净胃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酸性液体()。(1)胃酸:由胃腺壁细胞分泌,只有胃中才有此酸性分泌液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造成适宜的酸性环境,以利水解蛋白质。抑制和杀灭胃内细菌的作用。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刺激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并引起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胃酸造成的酸性环境

7、有助于小肠对Fe2+ 、Ca2+的吸收。(2)胃蛋白酶:主细胞分泌出来时为无活性的蛋白酶原,在HCl 作用下被激活(最适pH2),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能将蛋白质进行初步水解。(3)黏液:胃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和胃腺中的黏液细胞分泌。主成分是糖蛋白,其次为粘多糖等大分子。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常覆盖一层黏液,弱碱性,可中和HCl和减弱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故可保护胃黏膜,使其免于受到HCl 和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同时,黏液还有润滑作用,可减少胃内容物对胃壁的机械损伤,对胃有保护作用。(4) 内因子:壁细胞分泌,正常胃液中含“内因子”。是分子量为53000Dal 的一种糖蛋白,内因子与VB12结合形成

8、复合物,保护VB12免被消化酶破坏,并促进其吸收。3、胆汁的作用(胆盐)A、促进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B、促进脂肪吸收:与脂肪代谢产物形成混合微胶粒以促进其转运;C、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随肝胆汁排至小肠后,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再合成胆汁,而后又被排入肠内,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使有限的胆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维持了脂类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进行。4、胰液 (1)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A、HCO3-浓度:145mmol/L (比血浆高4倍),与胰液的分泌速率有关。作用:中和HCl,保护肠粘膜;为各

9、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环境。B、胰酶C、蛋白酶原D:其他消化酶:羧基肽酶、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E: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和胰蛋白酶结合成无活性的化合物,防止小量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而发生自身消化。5、小肠液成分: 呈弱碱性。成人分泌13L/d。小肠中除含多种粘蛋白、肠激酶外,还含多种消化酶,此外还常混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白细胞和微生物等。作用:进一步分解肽类、二糖和脂类使其成为可被吸收的物质。如蔗糖酶分解蔗糖;麦芽糖酶分解麦芽糖;乳糖酶分解乳糖。6、大肠液成分:分泌少量碱性液体,主成分为黏液蛋白,保护黏膜和润滑粪便。作用:含酶很少,没有明显的消化作用。大肠内容物主要受细菌的分解作用。细菌所

10、含的酶能使食物残渣与植物纤维素分解。对糖类和脂肪进行发酵式分解,蛋白质进行腐败式分解。正常情况下,机体一方面通过肝脏对这些毒物进行解毒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大肠将这些毒物排出体外。大肠内细菌还能合成少量Vk 和某些B 族维生素。其中一部分可被人体吸收,对机体的营养和凝血有一定生理意义。三、营养物质的吸收1、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口腔和食道内不被吸收。胃只吸收少量酒精和水分,大肠尚能吸收水、无机盐和部分未被小肠吸收的养分。食物经消化后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其中,大部分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当其到达回肠时通常已吸收完毕。回肠被认为是吸收机能的储备,能主动吸收胆汁酸盐和VB12。

11、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食物已被充分消化;吸收面积大:长56m,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 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绒毛伸缩具有唧筒样作用;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2、吸收原理(1)被动转运:包括滤过、扩散和渗透等作用。滤过靠膜两边的流体压力差,如肠腔内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压时,水分或其它物质可借压力差滤入毛细血管内。渗透则有赖于半透膜两边存在的压力差,水分从渗透压低的一侧进入渗透压较高一侧。(2)主动转运:有些营养物质可由浓度较低的一侧穿过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需耗能量及载体协助。物质主动转运中的载体是一种脂蛋白,它具高度特异性,载体转运物质时的能量来自ATP。(3)胞饮作用:一种通过细胞膜的

12、内陷将物质摄取到细胞内的过程。可使细胞吸收某些完整的脂类和蛋白质。也是新生儿从初乳中吸收抗体的方式。这种未经消化的蛋白进入体内可能是某些人食物过敏的原因。四、代谢物质的排泄排泄就是指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以及多余的水分和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由排泄器官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机体的排泄器官主要是肾,其次是肺、皮肤、肝和肠。 肾脏以尿的形式排出多种代谢终产物和某种异物,如尿素、尿酸、肌酐、马尿酸、水及进入体内的药物等。 肺借助呼气排出CO2 和少量水,以及一些挥发性物质。 皮肤依靠汗腺分泌,排出一部分水和少量的尿素与盐类。 肠和肝把胆色素和无机盐排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这些器官中

13、,由肾脏排出的代谢终产物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肾脏还可根据机体情况调节尿的质和量,因而肾脏的泌尿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三章 蛋白质一、蛋白质的功能:1.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2.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物质3.供给部分能量二、概念1、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2、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这类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或半必需氨基酸。蛋氨酸转变为半胱氨酸,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3、非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可以自身合成,不一定需要从食物中直接供给的氨基酸。4、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

14、反映人体蛋白质和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上的差异。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l,分别计算出其它必需氨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氨基酸模式。5、限制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为第一限制氨基酸,余者依此类推。大米、面粉缺乏赖氨酸,大豆缺乏蛋氨酸。6、参考蛋白:是指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接近,用来测定其它蛋白质质量的标准蛋白。 完全蛋白:动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相似,能维持成人的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如动物性食品中的肉、蛋、乳蛋白质及大豆蛋白。半完全蛋白:大多数植物蛋白质能维持成人的健康,但是不能促进儿童生长、

15、发育。如植物蛋白。不完全蛋白:按计算种类不全,既不能维持成人的健康,也不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如玉米胶蛋白、动物结缔组织蛋白。7、蛋白质互补作用: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而达到以多补少的目的,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如肉类和大豆蛋白可弥补米面蛋白中赖氨酸的不足。原则:搭配的食物种类越多越好;各种食物要同时食用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一)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消化过程中需要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肽酶的参与; 蛋白质经过消化过程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在小肠黏膜

16、被吸收,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运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被利用; 氨基酸通过小肠粘膜细胞是主动运输的过程,分三种系统分别转运中性、酸性和碱性氨基酸; 氨基酸吸收过程中存在竞争机制,肠道按食物中氨基酸的含量比例进行吸收;蛋白消化的最后阶段是在小肠肠腔内由分布在肠绒毛的肠上皮细胞完成. 在肠道吸收的蛋白质包括食物来源和肠道内源性蛋白质两部分。 肠道内源性蛋白质是指脱落的肠粘膜细胞和肠道分泌的消化液,每天约70g。 单一饮食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速度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类型有关,并影响到餐后蛋白质的合成、分解和沉积。根据对餐后蛋白质代谢快慢的不同,将其分为快膳食蛋白和慢膳食蛋白。如乳清蛋白的消化速度快于酪蛋白,

17、因此乳清蛋白为快膳食蛋白,酪蛋白为慢膳食蛋白。(二)蛋白质的代谢 1、氨基酸池: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统称为氨基酸池,包括外源性氨基酸和内源性氨基酸,主要用于合成机体蛋白质。 2、粪氮:未被吸收的由粪便排出体外的蛋白质。 3、尿氮:由尿液中排出的蛋白质。 4、必要氮损失:指机体每天由于皮肤、毛发和粘膜脱落,妇女月经期失血以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氮消耗,每日在20g以上。5、氮平衡 氮平衡:指机体摄入蛋白质和排出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氮平衡摄入氮(尿氮粪氮皮肤等氮损失) 零氮平衡:摄入氮和排出氮相等,如健康成人应维持在零氮平衡并富裕5%; 正氮平衡:摄入氮多于排出氮,如

18、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怀孕妇女、疾病恢复期、运动及劳动强度较大时的人群 ; 负氮平衡:摄入氮少于排出氮,如在肌饿、疾病及老年时的人群,要尽可能减轻或改变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的状态。四、蛋白质营养学评价(一)蛋白质的含量:(粗)蛋白质含量 = 氮含量 (二)蛋白质的消化率:反映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的程度;消化后的氨基酸和肽被吸收的程度。1、真消化率 粪代谢氮:指肠道内源性氮,即试验对象完全不摄入蛋白质时,粪中的含氮量。成人24小时内粪代谢氮一般为。2、表观消化率真消化吸收率 表观消化吸收率,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用表观消化吸收率,以简化实验,并使所得消化吸收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影响蛋白质消化率的因素:蛋白质

19、的来源; 其它的膳食因素如食物纤维、多酚化合物(包括单宁),以及改变蛋白质酶促水解释放氨基酸的化学反应等。不同食物、同种食物的不同加工方式,其消化率不同。动物性蛋白消化吸收率一般高于植物性蛋白。 因为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影响因素较植物性的要少。(三)蛋白质利用率1、生物价(BV) :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吸收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 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性氮) BV越高表明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主要用于合成人体蛋白质,极少有过多的氨基酸经过肝、肾代谢,从而减轻肝、肾的负担。2、蛋白质净利用率(NPU):是反应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即机体利用的蛋白质占

20、食物中蛋白质的百分比。较BV更为全面,该实验以10%的被测Pro作为膳食Pro来源。3、蛋白质功效比值(PER) :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和摄入蛋白质的量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常用于婴幼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评价指标。 4、氨基酸评分(AAS):是用被测食物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评分模式和推荐的理想的模式或参考蛋白的模式进行比较,因此是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的关系。 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S):可替代蛋白质功效比值PER,对除孕妇和l岁以下婴儿以外的所有人群的食物蛋白质进行评价。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氨基酸评分真消化率五、

21、蛋白质营养不良及营养状况评价(一)蛋白质的缺乏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蛋白质和(或)能量的供给不能满足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时,就会发生PEM。PEM有两种:(1)水肿型:指能量摄入基本满足而蛋白质严重不足的儿童营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腿部水肿、虚弱、表情淡漠、生长滞缓、头发变色、变脆和易脱落、易感染其他疾病等;(2)消瘦型:指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均严重不足的儿童营养性疾病,患儿消瘦无力,因易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二)蛋白质过量 引起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容易导致发生肥胖、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增加肝脏、肾脏负荷:过多的蛋白质在肝脏脱氨分解后的氮由尿中排出体外; 过

22、多摄入含硫氨基酸,加速骨骼中钙的丢失,引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与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 与痛风密切相关;六、蛋白质供给量和食物来源:1、RNI: 保证一定数量 ,质量 (优质蛋白质);2、食物提供的蛋白质应满足维持机体零氮平衡:30g/d;3、食物来源: 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第四章 脂脂类是用脂溶性溶剂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各种化合物的总称,它们通常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还可溶解其它脂溶性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又称甘油三酯,约占体内脂类总量的99%,类脂主要包括磷脂和固醇类,约占全身脂类总量的1%。食物中的脂类95%是甘油三酯, 5%是其他脂类。一、甘油三酯及其功能

23、脂肪酸结构不同;脂肪因其所含的脂肪酸链的长短、饱和程度和空间结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性和功能。(一)体内脂肪的生理功能1、贮存和提供能量:1g脂肪能量(1)脂肪细胞可以无限制的贮存脂肪;(2)脂肪不能给脑、神经细胞及血细胞提供能量;2、维持正常的体温3、保护作用4、节约蛋白质作用5、机体构成成分:细胞膜6、内分泌作用:瘦素、雌激素、肿瘤坏死因子、血管紧张素原等。(二)食物中脂肪的营养作用 1、增加饱腹感:脂肪进入十二指肠时,刺激十二指肠产生肠抑胃素,使胃蠕动受到抑制;2、改善食物的感观性状;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三)脂肪酸的分类及功能1、分类(1)按碳链长度分为: 长链(14)、中链(8

24、12)、短链(6)脂肪酸(2)按饱和程度不同分为:饱和(如棕榈酸)、单不饱和(如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且脂肪随其脂肪酸的饱和程度越高、碳链越长,熔点越高。(3)按空间结构不同分为:顺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氢化: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不饱和键与氢结合 饱和键。氢化过程中,一些不饱和脂肪酸由顺式转为反式脂肪酸。植物油发生氢化后可以加工为人造奶油。反式不饱和脂肪酸: 不具有必需脂肪酸的活性和对脂蛋白的作用; 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可能诱发肿瘤、2型糖尿病等; 人造奶油、蛋糕、饼干、油炸食品、花生酱等是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4)按双键位置不同分为:通常从CH3-的碳起计算第一个不饱

25、和键的位置。如油酸:C18:1,-9,亚油酸:C18:2,-6 ; 国际上也可以用n来代替的表示方法。 目前认为营养学上最具价值的脂肪酸:n-3和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包括EFA和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2、必需脂肪酸(EFA)和其它多不饱和脂肪酸(1)EFA 人体不可缺少且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EFA包括亚油酸(n-6)和-亚麻酸(n-3)。 人体其他脂肪酸可从食物获得,也可利用糖、脂肪和蛋白质合成。 EFA的生理功能:A、磷脂的组成成分 构成细胞膜;B、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血管舒缩、神经传导等C、与胆固醇代谢有关;D、参与类二十烷酸合成:血栓素、白三烯等,调节血压

26、、血脂、血栓形成及免疫反应等。EFA缺乏和过量: 机体EFA的摄入量每天应不少于总能量的3%。 缺乏:发生于婴幼儿(脱脂或低脂)、长期全胃肠外营养者、慢性肠道疾病患者。 影响:生长迟缓、生殖障碍、皮肤损伤(湿疹样皮炎)及肾脏、肝脏、神经和视觉疾病等。 过量:导致有害氧化物、过氧化物及能量增加;(2)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 链长在14个碳原子以上,含有多个顺式不饱和双键的脂肪酸。AA、EPA、DHA,可由EFA转化,但速度缓慢。 哺乳动物由于缺乏12或15去饱和酶,因此 n-3和n-6系列的脂肪酸不能相互转化。n-6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花生四烯酸,来自植物油;生理功能: 降低胆固醇;一些特

27、殊脂类(磷脂)的组成成分,维持组织膜结构的完整性和最佳不饱和水平;AA是类二十烷酸的重要前体物质;促进伤口愈合、生长发育及妊娠等作用;n-3多不饱和脂肪酸: -亚麻酸 EPA DHA 哺乳动物组织中n-3脂肪酸的水平比n-6脂肪酸低; 两种脂肪酸在体内代谢和组织分布是不同的;其生理功能: 对机体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 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EPA ; 对脑和视网膜的发育:DHA; 对癌症的影响:改善恶病体质、控制转移、增强抗癌药物作用,鱼油可以辅助治疗结肠癌、乳腺癌等;3、中链脂肪酸(C8C12) 可直接与甘油三酯酯化; 水溶性好,可直接被小肠吸收; 无需形成乳糜微粒,直接进入肝脏; 在细

28、胞内快速氧化提供能量。 但很快被氧化产生酮体,不能用于糖尿病、酮中毒及酸中毒、肝硬化者。4、短链脂肪酸(SCFA)(1)来源 SCFA是碳原子数在6个以下的脂肪酸,包括醋酸、丙酸、丁酸等。体内主要来源于膳食纤维、抗性淀粉、低聚糖和糖醇等在结肠被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2)生理功能 提供能量; 促进细胞膜脂类物质合成; 可能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可预防结肠肿瘤; 对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有抑制作用;二、磷脂及其功能是指甘油三酯中一个或两个脂肪酸被磷酸或含磷酸的其他基团所取代的一类脂类物质。含磷脂较多的食物: 鸡蛋、肝、大豆、麦胚、花生等。卵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肝脏可以合成卵磷脂。大剂量使用

29、卵磷脂可导致胃肠应激、多汗、丧失食欲等。其生理功能 提供能量 细胞膜成分:双重特性 利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乳化剂:脂肪悬浮 促进脂肪吸收、转运、代谢。 改善心血管:防止胆固醇沉积、降低血黏度 预防心血管疾病。 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释放胆碱 乙酰胆碱 促进和改善大脑组织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三、固醇类固醇是一类含有环戊烷多氢菲结构的脂类化合物,因其环外基团不同而不同,与所有醇类一样,可与脂肪酸形成酯。固醇依来源不同而分类:(1)动物固醇中最主要的是胆固醇;(2)植物固醇中主要的有谷固醇、豆固醇、麦角固醇等;(一)胆固醇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人体90%的胆固醇存在于细胞中。2、来源:食物摄入和机体自身

30、合成体内胆固醇70%80%由肝脏合成,10%由小肠合成。合成原料是乙酰辅酶A。人体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受以下因素控制:能量及胆固醇摄入的多少;膳食脂肪摄入的种类;甲状腺激素、雌激素类水平;胰岛素等。3、胆固醇的转化(1)转变为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等;(3)在体内转变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为维生素D3 ;(二)植物固醇植物中含有,结构与胆固醇不同,在侧链多了一个甲基或乙基基团,常见的有: -谷固醇、麦角固醇、菜固醇。植物固醇很难被吸收,但可干扰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植物固醇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油、种籽和坚果类食品。四、脂类的消化、吸收及转运 乳糜微粒(CM):小

31、肠黏膜细胞合成,运输外源性脂类进入血液循环;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细胞合成,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至全身;低密度脂蛋白(LDL):VLDL的降解物,转运胆固醇到全身组织被利用;LDL升高,预示可能有动脉硬化的风险。高密度脂蛋白(HDL):肝、肠壁合成,将胆固醇、磷脂运回肝脏代谢; 机体每天从肠道大约吸收50100g甘油三酯,48g磷脂,300450mg胆固醇。 磷脂的消化吸收与甘油三酯相似。 胆固醇可直接被吸收,是胆汁酸的主要成分。 胆汁酸乳化脂肪后,一部分被小肠吸收重利用,另一部分与食物胆固醇一起随粪便排出体外。五、膳食脂肪的营养学评价1、脂肪的消化率:熔点低于体温的脂肪易消化;2、EFA的含量:植物油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高。 3、提供的各种脂肪酸(FA)的比例 饱和FA :单不饱和FA :多不饱和FA =1:1:14、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