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油气运移效率的试验研究04193151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 -20220419315研究进展第9期国家重点根底研究进展规划工程973(2006CB202300顺目办公室编2021年8月5日“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06CB202305课题)2021年度研究进展罗晓容1 ,曾溅辉2 ,史基安3 ,康永尚2 ,周世新3 ,周路4(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 2.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北京102249; 3.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0 0; 4.西南石油大学,成都 610500)根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
2、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 移效率(2006CB202305) “课题打算任务书的设计安排,及 2021年研究 任务完成情形,本课题2021年要紧工作内容为:完善复合输导格架的构建方法各类输导层系有效性确定,结合输导格架的研究熟悉,对莫索湾油田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合明白得释,示踪油气差不多运移方向复合输导格架内优势运移通道确实定方法有关的流体流淌期次和样式流体流淌驱动机制及其对油气运移和集合阻碍分析复合输导格架的评判方法及技术研究另外,结合研究骨干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喝尔盆地承当协作工程的情形, 连续进行具有地区特点的有关输导体的研究,以期能够使我们关于输导体 的熟悉更为全面、更具有典型性.本年度,本课
3、题组以中国西部盆地为要紧研究区,根据课题任务的设 计,安排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了大量的实物工作量, 并开展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要紧工作进展总结如下:1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1)为熟悉二次运移效率,制作二维板状运移模型,开展系列实验, 展现逾渗主脊的存在,分析逾渗主脊形成机理,分析其分形特点,测量其 含油饱和度变化,讨论其对石油二次运移效率的阻碍.(2)通过实验验证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逾渗主脊现象,结合逾渗理 论和二次动力学机理分析,指出路径中含油饱和度的不同造成导流水平差 异、要紧运移阻力的变化和运移过程中的路径收缩卡断是逾渗主脊形成的 要紧缘故.(3)编制软件分析了逾渗主脊的
4、分形特点,逾渗主脊的分形维数小 于初始运移路径的分形维数,大于静止末梢的分形维数.逾渗主脊的存在 减少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油气缺失量,增大了石油运移速率,是油气成藏 的有利因素.(4)为熟悉油气在侧向运移过程中的效率,利用玻璃箱体填充模型 和压铸烧结三维模型,在接近实际地层的条件下,开展较大尺寸下未固结 和固结多孔介质中油侧向二次运移规律研究,重点分析运移模式、路径展 布和含油饱和度分布,并检验一维和二维实验中得出的二次运移规律的适 用性.(5)在三维模型的侧向运移实验过程中,觉察二次运移路径形成时 受到上覆盖层的限制,路径往往形成厚度有限的平板状,受倾角阻碍明显 的浮力值是阻碍二次运移路径宽度
5、的重要因素,受卡断和分段运移的阻碍, 路径中的含油饱和度会有规律地在一定值域范畴内变化.2复合输导格架量化表征研究通过对多个盆地输导体沉积成岩特点的研究及对其输导性能的分析, 加深了对输导体本质特点及其在空间分布和水动力特点上与其它输导体相 互间关系的熟悉;为能够实现输导体系的量化的研究和表征,以油气成藏 动力学研究的思想为根底,逐步总结出进行输导体研究的方法体系格架.2.1确定关键运聚时期油气成藏系统研究觉察,关于陆相沉积盆地,假设能选择适宜的盆地次级构造单元, 其油气运聚系统往往具有继承性,要紧的成藏期次受要紧盆地构造活动的 操纵,能够区分的成藏期次有限,因而通过系统的工作,能够确定出研究
6、 区块油气运聚成藏的关键期次;以油气成藏关键期次为时刻单元,通过盆 地分析和盆地模拟方法能够重建关键期次的盆地势状及要紧目的层段的埋 藏变化,从而获得油气运移的流体动力场;进一步可划分出该油气运聚期 待油气运聚成藏单元.2.2输导层模型建立方法根据实际盆地内能够获得资料的特点,及对实际油气运移通道构成的 熟悉,提出输导层模型的方法.输导体的定义:在一(空间和时刻上)确定的油气成藏单元内,微观 上具有孔隙空间和渗透水平,宏观上几何连接,内部各局部之间具有流体 动力学连通性的地质体.总结先前输导体的研究工作,提出输导层的概念:在一成藏系统内, 区域盖层之下具有一定厚度的包含有多个连通输导体的地层总
7、和.为便于 量化分析,在平面上将所研究的成藏系统划分成一定密度的网格,输导层 那么由紧密排列的网眼尺度的柱状地层组成.同一输导层内各个地层柱能够 是同时沉积的,也可能是穿时的,甚至分属不同层位的地层.一样地:(1)关于砂岩体输导体,一样以岩性地层为输导层的差不多单位, 输导层的厚度取决于资料具备程度、研究尺度及该运聚成藏期该输导层在 油气侧向运移/集合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各个柱状输导体所表征的输导性 和连通性特点相互独立,由实际地质资料确定;(2)典型不整合面输导体的要紧类型指底砾(砂)岩输导体,以底 砾岩之上的束缚泥岩盖层底面作为输导层的上界面,以底砾岩厚度+淋滤带厚度为不整合输导层段厚度,
8、关于其内部输导体连通性的分析及量化的表 征方法,与砂岩输导层的一致.(3)关于断层输导体,以研究区要紧地震资料能够识辨的断层带为 输导层单元,同样以一定的密度划分网格,由紧密排列的柱面平行断层面的输导柱构成;各个输导柱体的输导性能由断层开启概率模型的方法进行 分析.2.3输导层内输导体连通性分析方法考虑到油气在输导体内的运移方向能够变化,专门是侧向运移时受输 导体非平均性的阻碍,运移路径不一定沿着盖层底面之下输导体顶面分布; 另外通过实际地质资料也专门难处处确定输导体顶面的具体位置.因而借 鉴油田开发储层描述的思想,建立输导层模型,探究量化表征方法.关于砂岩输导体:(1)选择区域盖层之下由各种
9、资料及对油气运聚特点的熟悉而能够 确定的最薄的地层单元;(2)利用前人工作,或根据实际资料的分析,确定所研究输导层的 沉积相分布;(3)关于勘探程度较高地区,直截了当以钻井中所能猎取的砂岩分 布资料,结合地震地层及属性资料,在沉积相的约束条件下勾绘连通砂岩 体的平面几何形状;而关于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根据已有的钻井、露头 等资料,在沉积相的约束下勾绘砂地比等值线图,以砂地比20%为差不多连通,40%为完全连通,建立砂岩连通概率模型;关于勘探程度极低的地区, 那么根据研究区仅有的钻井资料,统计分析不同沉积相与砂地比的关系,参 考勘探成熟地区沉积相带内砂岩体分布的模型,建立沉积相一砂地比关系, 以
10、砂地比20%为差不多连通,40%为完全连通,建立砂岩连通概率模型;(4)系统进行砂岩体成岩特点观看,以镜下沥青所代表的油气充注 为界限,区分不同期次的成岩作用,确定关键运聚成藏期的重要成岩矿物, 以其作为砂岩体间存在流体动力连通性的标志,在几何连通输导体空间的 约束条件下勾绘流体连通输导体的平面形状.2.4输导层输导性能的定量表征方法目前只完成了砂岩输导层输导性能的量化表征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含 油层及非含油层的各种储集参数及其组合与含油气性的比照分析,确定以 “连通输导系数 H来表征砂岩输导层输导性能较为理想.关于断层带的输导性能的量化表征方法上未获得较为理想的方法,目 前只是在确定上下限的根
11、底上采纳线性分割的方法,较为简单.新的方法 正在探究中.2.5复合输导系统的建立方法一输导层空间格架搭建的方法探究在油田油藏描述及一些国外小区块快速油气地质评判的工程中,在油 气成藏系统内采纳三维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建立真三维输导体的方法时有应 用.但关于盆地尺度的勘探的成藏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技术难 题,要紧在于:1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区范畴较小,专门难在遇到区带范 畴的全三维地震数据体;2依据地震属性确定砂岩体在专门多条件下还 存在辨论率不够、识不率较低、多解性强等咨询题;3不管关于地震数据的处理依旧关于运移模拟,全三维的数据体的实现算法需要专门长的机 时;4模拟的结果专门难根据已有资料和
12、熟悉来检验.因而,考虑目前流行的盆地模型均以地层平面二维模型为根底搭建层 状叠合三维模型的情形,从不同勘探程度盆地能够提供资料和数据的统一 性动身,我们选择了层状输导层模型与层状断层输导层模型相互交叉构建 三维输导体系格架的思路,来建立关键运聚成藏期成藏系统内输导格架的 方法.目前正在研究解决两个关键咨询题:1层状平面网格相互交错关键三维输导格架的软件实现2不同类型输导体的统一表征量化方法探究2.6复合输导格架内优势运移通道确实定方法输导层内优势运移通道确实定不能只考虑运移的动力.在输导体差不 多平均的条件下,流体势方法能够专门好地给出优势的运移通道或日路 径,所谓的构造脊确实是优势通道的实例
13、之一.但关于非平均的输导体, 油气运移的优势途径就难以确定,由于运移的油气在动力指向上遇到较大 的阻力后会发生偏转,另寻新路,使得流体势方法失效;另一方面,也不 能只考虑孔渗性较好的通道的连接,由于假设运移的油气在该通道上受到的 运移动力的方向与通道延伸方向不同,油气的运移也会受到阻碍.因而我们在物理模拟实验的根底上,以逾渗理论为根底,研制了能够 将运移动力和阻力耦合在一起的运移数值模拟方法,能够较好地平稳运移 动力和阻力的关系,在实际盆地运移模拟中使用,获得较为理想的成效.3准嚼尔盆地腹地侏罗系输导体系系统分析3.1准嚼尔盆地腹地侏罗系典型成藏系统解剖对莫北2井区进行了典型油气藏解剖:莫北
14、2成藏与深-浅部断裂组合 有紧密关系;目前凝析气层具有高 GOI值,讲明它早期是油层,被后期注 入的气驱替,气注入后驱替出油,从莫北 2井被气驱替出的油沿圈闭溢出 点溢出后,进入莫北005井区,油气运聚格局服从差异集合原理,在喜山 期前进入到局部构造的油气在喜山期发生局部调整,与区域上油气近距离 侧向运移的规律一致.补充分析了水化学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变化规律,完善了纵向流体动力 系统划分;开展了纵向上流体势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对流体势、MnO含量变化的分析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的结论,分析了纵 向上流体沿断裂的交换机制.依据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的划分,分析了 不同流体动力系统的成藏
15、差异,并初步认为二叠系一八道湾组系统要紧受 储层和高压层操纵,三工河组系统要紧受深、浅层断裂联合作用操纵,西 山窑一清水河组系统以及白垩系呼图壁河组系统要紧受油源和储存条件的 操纵.通过莫北地区油样密度、粘度变化的研究,以及J1s22流体势平面变化 规律分析,认为油气在沿断裂进入J1s22后,未发生大规模、远距离的侧向 运移,只在局部构造中发生过调整,略有向北调整运移的趋势.综合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莫索湾一莫北地区两种要紧的成藏模式, 即深部高压侧向运移成藏模式和中上部垂向运移成藏模式,提出喜山运动 前后,油气运移格局发生了变化的熟悉.根据莫索湾一莫北地区油气来源和成藏条件的不同,对该区做了成
16、藏 体系划分,并初步划分为2个成藏体系,即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成藏体系 和昌吉凹陷一莫索湾成藏体系.3.2利用地震资料建立砂岩输导体系统计了研究区各井各岩性的测井响应特点,进行了各岩性不同测井响 应平均值交会图分析,建立起了各岩性与测井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反 演类型的选取与反演后各岩性的识不奠定了根底.在对研究区36 口井进行井震储层标定后,对研究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地层进行了储层波阻抗反演与 参数反演,比照地震数据体中能反映储层的具有地质意义的属性,从纵横 向上描述了储层在空间和平面上的展布.由地震属性分析可知剖面上属性对砂层的反映不太明显,且均方根振 幅属性辨论率高于反射强度属性;而平面上均方
17、根振幅属性、平均能量属 性、平均峰值振幅属性、振幅变化属性与岩性的对应关系较好,其中均方 根振幅属性与井上砂体的分布对应关系最好.由联井砂层比照、地震反演及地震属性综合研究可知三工河中下段 J1s 22砂体厚度大,砂体连续性好,利于油气的运移;而三工河中上段J1s21砂体厚度较小,砂体延伸距离短,连通性较差,较利于油气运移,但输导 性差于中下段砂体;三工河组上段J1s1腰紧为泥岩,中间夹少量砂层,砂 层连通性差,不利用油气的运移.3.3利用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建立砂岩输导体系的量化表征方法对研究区三工河组中段储层沉积相特点进行了描述,三工河组中段属 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其中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各类
18、砂体为有利的储集 地带.利用测井统计,地震属性提取,井震反演等技术描述了三工河组中段 砂体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得出了三工河组中段砂体在北东、东部较厚, 而南西、西部地区砂体较薄的结论,砂体厚度的变化显示了物源的方向以 及各物源中的优势物源所在.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三工河组中段储层的储集空间要紧为剩 余粒间孔和原生粒间孔,粒内溶孔要紧见于长石,微量高岭石晶间微孔, 偶见微裂缝,组成“剩余粒间孔-原生粒间孔-粒内溶孔-微裂缝的孔隙 组合类型,且三工河组中下段J1s22腌导性能优于三工河组中上段J1s21.利用测井讲明,井震参数反演等不同的技术去描述三工河组中段储层 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平面上的
19、分布特点,通过比照分析得出三工河组中段储层的孔隙度在研究区东北部、 东部地区较大11%,向南部方向逐步减 小,西部、东南部地区较低10%,然而在莫10井显现较大值.三工河 组中段储层的渗透率存在明显的分区性,在平面上沿北西-南东向可分为两个区,西部地区渗透率较大,在盆 5井、莫3井邻近都显现局部高值大 于20毫达西,向东部方向值逐步减小,显现一个北西-南东向的低值条带 小于10毫达西,然后值逐步增大,在莫11井处显现局部大值大于20毫达西.通过孔渗交会图分析,研究区三工河组中段储层要紧属于低孔低渗性 储层,孔隙度范畴在4%14%,而渗透率均小于100豪达西,且三工河组 中下段J1s22股性明显
20、好于三工河组中上段J1s21.综合储层输导体的剖面、平面及孔渗分析,可得出结论:三工河组中 下段J1s22渺层输导性能最好,其次是三工河组中上段J1s21、最后是三工 河组上段J1s1.3.4准嚼尔盆地腹部油气源分析准嚼尔盆地腹部原油特点多样,局部原油发生了降解,并有天然气的 产出.从原油的地球化学特点看,石南、石西、石东、莫北和莫索湾能够 初步划分为一类,其全油同位素值分布在-29%.-31 %.之间,Pr/Ph分布范 畴为12之间,油源为二叠系炫源岩.而在阜东、东道海子及古牧地,明 显为不同类型的原油,其同位素分布范畴为-26%.-28 %., Pr/Ph值大于2, 表现为侏罗系油源的特点
21、.腹部产出天然气C1/C1-5分布在0.810.99 66范畴,总体平均为0. 93.81个腹部天然气样品的乙烷碳同位素的分布范畴 -22.6%.-31.4 %., 其中分布在-25%.-29%.范畴的样品占90%,反映出腹部天然气母质以腐 殖型母质为主,但与准嚼尔盆地典型的侏罗系煤成气田,呼图壁和齐古天 然气有明显的差不,腹部天然气中乙烷碳同位素轻于南缘侏罗系成因天然 气,这可能讲明两者在成气母质来源的不同.天然气和原油所反映的成炫 母质也明显不同,原油多来自于腐泥型有机质.腹部天然气甲烷同位素的 分布范畴为-31.2%.-45.6 %.82,平均值为-36.9%.从同位素的分布特点看,石西
22、和石南的局部天然气的成熟度较高,莫北局部天然气成熟度较 低,陆梁那么为次生生物气的特点.3.5分析运移优势通道,检验砂岩输导体系模型对腹部原油样品开展了芳煌成熟度指标研究.一样认为原油的成熟 度变化,能够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早期充注的原油一样成熟度较低,而 晚期充注的原油的成熟度较高,即关于同一油源,成熟度较高的原油离炫 源岩较近.通过对腹部原油芳炫甲基菲成熟度参数研究,运算获得了不同 原油样品形成时Ro值.从腹部原油成熟度的分布特点看,石南、石西油田 近邻盆1井西凹陷的原油成熟度较高,向东北方向成熟度有明显的减小趋 势,讲明油气有从盆1井西凹陷向东北方向运移.在莫索湾和莫北油田, 注入点为两
23、油田的结合部的西北角,注入后在莫北油田油气可能向东北方 向进行运移.比照井上统计有效输导体展布特点与井震反演的有效输导体平面展布 特点,结合研究区的油气分析,对研究区内三工河组中段砂体连通情形做 出了推测,其中三工河组中下段J1s22H勺油气运移的可能路径为:北一 北东东南东盆1井西凹陷一莫17井砂体一莫9井砂体一莫10井砂 体;北一北西-西盆1井凹陷一盆5井砂体一莫3井砂体;三工河 组中上段J1s21的油气运移的可能路径为:北-北东一东-南东盆 1井 西凹陷的油气第一运移到最近的盆 5井砂体及莫17井砂体,莫17井砂体 的油气运移到与其相连通的莫9井砂体,油气进一步运移到与莫 9井砂体 相连
24、通的莫10井砂体.将储层输导体系路径图与现今油气显示进行比照:三工河组中下段J1s22高产井:莫3、莫7、莫8、莫10、莫11、莫12、莫17、盆5、莫103; 次高产井为莫5、莫101、莫107、莫108、盆6;低产井:莫102、莫109、 莫201、盆4.三工河组中下段J1s21扃产井:莫11、莫15、莫17、莫10 1、莫109、莫201、莫106;次高产井:莫4、莫7、莫8、莫108;次高产 井:莫5、盆参2.在油气运移的要紧路径的井要紧对应高产井,远离运移 路径的井对应中产井或低产井,两者的符合度专门高.4准嚼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油田复合优势通道特点与成藏关系分析本年度在对准嚼尔盆地西
25、北缘要紧含油层系二叠和三叠系沉积和成岩特点研究的根底上,对乌夏地区乌尔禾油田乌16区块油藏的成藏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该油藏构造和骨架砂体疏导体系进行了分析,建 立了该油藏要紧成藏时期断裂系统和要紧储集骨架砂体及不整合面的三维 疏导格架,研究了不同疏导体系对该油藏成藏的操纵过程,并根据该油藏 的实际油气地质情形,对骨架砂体形成时的沉积微相进行了深入分析,提 出了骨架砂体的成因机制,推测了有利储层发育区带,提出了有利储层发 育区带和油气可能集合的部位,为该油藏的滚动开发提供了根底资料和目 的区带.4.1研究区概况乌尔禾油田油气勘探始于50年代中期,勘探主力目的层为中生界三叠 系和古生界二叠系
26、,勘探成果要紧集中在三叠系.乌尔禾油田在乌5、乌16、乌33、乌36等区块三叠系已累计探明石油 地质储量7000X 104t.乌16井区块位于乌尔禾油田南部,构造上位于乌夏 断裂带乌尔禾断鼻南翼,乌5、乌33等开发区与其相邻.1地层乌尔禾油田自上而下钻遇的地层有白垩系吐谷鲁群厚度650m800m、侏罗系的齐古组厚度 25m60m、三工河组厚度100m 180m、 八道湾组厚度120m150m、三叠系的白碱滩组厚度 0m200m、克 上组厚度0m190m、克下组厚度80m150m、百口泉组厚度80 m200m、二叠系的乌尔禾组厚度 700m800m、夏子街组厚度700 m1200m、风城组厚度4
27、00m900m.其中,白垩系和侏罗系、侏罗 系和三叠系、三叠系和二叠系为不整合接触,东北方向构造高部位三叠系 逐层遭受剥蚀.乌16井区块自下而上地层发育比拟完整.2构造特点乌16井区块克拉玛依组构造上位于乌尔禾大型鼻隆南翼,工区内断裂 较发育,要紧断裂有:乌南断裂、沥青村断裂、乌17井断裂、乌25井断裂、风10井断裂表1,五条断裂夹持而成一断块,断块内地层由北向南 倾斜附图4、附图5.克上组断块圈闭面积7.8km2,高点埋深1020m,闭合度440m;克下组断块圈闭面积7.2km2,高点埋深1040m,闭合度460m.(3)沉积与储层特点乌16井区块三叠系西南方向构造位置较低,沉积完整、厚度大
28、;北东 向构造位置较高,受剥蚀及沉积阻碍,三叠系厚度减薄.此次评判目的层 克拉玛依组及兼探层百口泉组为扇三角洲沉积,工区内砂层发育,横向变 化大.百口泉组沉积厚度80m200m,砂层总厚度在15m80m之间,岩性 为灰色、棕红色砂砾岩、含砾砂岩与红褐色泥岩、含砾泥岩互层,为扇三 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克下组沉积厚度80m150m,砂层总厚度在15m60m之间,岩性为 灰色、绿灰色细粗砂岩、砂质不等粒砾岩、含砾砂岩与深灰色粉砂质泥 岩、泥质细粉砂岩、泥岩互层,为扇三角洲相前缘亚相沉积.克上组沉积厚度40m120m,砂层总厚度在1050m之间,岩性为灰 色、绿灰色砂质不等粒砾岩、小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
29、以及薄层泥岩、砂 质泥岩等,为扇三角洲相前缘亚相沉积.储层物性据该区岩心物性分析资料,克上组孔隙度为7.6%25.4%,平均16.9%,渗透率0.24mD680mD,平均6.9mD.油层平均孔隙度17.7%, 平均渗透率8.6mD;克下组孔隙度为3.9%22.6%,平均15.3%,渗透率0. 01mD518mD,平均2.46mD.油层平均孔隙度 18.3%,平均渗透率 4.3m Do乌16井区克上组在物性上好于乌 5、乌33井区克上组,克下组在物性 上与乌5井区克下组相当,差于乌 33井区克下组.乌16井区块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为中等孔隙度、 低渗透率的较差储集层.(4)油藏特点乌16井区块三叠系
30、克拉玛依组油藏为受断裂操纵的构造岩性油藏乌16井区块克上组油藏高度 440m,油藏中部埋深1240m (海拔-940 m).地层温度39.6 C (根据乌5井区地温关系运算所得).原油密度为0.8 6880.8828 g/cm3,平均原油密度 0.8753g/cm3, 50 c粘度为 31.6mPa.s5 9.2mPa.平均粘度41mPa 含虫t量2.6%,凝固点-6.7C.地层水为 NaHCO3型,氯离子含量为12031mg/l,总矿化度为21745mg/I.乌16井区克上组原油性质为低密度、低粘度、低凝固点的原油.乌16井区克下组油藏高度460m,油藏中部埋深1270m 海拔-970m.
31、地层温度40.2 C 根据乌5井区地温关系运算所得.原油密度为0.8708 g/c m30.9168 g/cm3,平均原油密度 0.8912g/cm3, 50c粘度为 31.1 mPa.s 537mPa.s ,平均粘度77.9mPa 含虫t量3.9%,凝固点-5.3C.地层水为 N aHCO3型,氯离子含量为9700mg/l,总矿化度为30532mg儿克下组原油 性质为中等密度、粘度略高、低凝固点的原油.4.2三维疏导格架类型及特点1断裂体系分析乌16井区块克拉玛依组构造上位于乌尔禾大型鼻隆南翼,工区内断裂 较发育,要紧断裂有:乌南断裂、沥青村断裂、乌17井断裂、乌25井断裂、风10井断裂.构造的典型特点为:由沥青村断裂、乌17井断裂、乌25井断裂、乌尔禾南断裂切割而成的由北向南倾斜的的断块.其中乌尔禾断裂对油气的运移及油藏形成具有明显操纵作用,该断层倾向为300320.,倾角为4565 ,其下降盘为二叠系和三叠系炫源岩发育的玛湖凹 陷,乌16区块油藏要紧分布于该断层与沥青村断裂所夹持的三叠系克下组 和克上组.可见该断裂对乌16区块油藏具有明显的操纵作用,是该油藏油 气运移的要紧通道优势通道.2骨架砂体成因分析通过对乌16区块油藏储集砂体沉积体系分析,该区块储集砂岩要紧发 育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本工程在细分层根底上对克下组三个小 层和克上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