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86.35KB ,
资源ID:103740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740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甘肃墓葬发掘轰动考古界 揭开齐家独特葬俗.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甘肃墓葬发掘轰动考古界 揭开齐家独特葬俗.docx

1、甘肃墓葬发掘轰动考古界 揭开齐家独特葬俗甘肃墓葬发掘轰动考古界 揭开齐家独特葬俗 2009年02月19日 09:47:1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打印】【关闭】窗体顶端【Email推荐:】窗体底端规模最大的齐家古墓葬群(图片由毛瑞林、谢焱提供) 出土的青铜颈饰 2008年7月到11月,甘肃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甘肃临潭陈旗(今王旗)齐家文化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中,意外地发现了目前规模最大的齐家古墓葬群!2009年1月14日,尚未结束的发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评为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获此殊荣的发掘项目全国仅有六个。 甘肃临潭,这块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汇之地,一时

2、间吸引了中国考古学界的目光。 本报首席记者 王文元 临潭:齐家文化考古名震华夏 轰动京城 2009年1月13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礼堂内座无虚席,中国考古界的精英云集于此。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考古研究所及考古杂志社协办的“考古学论坛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正在进行中。 叠在一起的人骨,闪烁着光泽的金饰,被铜锈包裹着的青铜器,一幅幅幻灯片,在演讲者的解说中缓缓打开,一个被人遗忘了数千年的史前部族,渐渐地浮现在中国考古学界的面前。 2月10日,记者通过网络采访了西北大学的钱耀鹏博士,他作为项目组代表,参加了“考古学论坛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学术演讲,重点介绍了此次发掘的成果。 钱耀鹏说

3、:“经专家遴选,本项目作为入选的六个项目之一,应邀参加了2009年1月13日上午的讲演。” “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大厅里坐满了来自北京的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本项目的内容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评议专家王仁湘研究员对这次大发现作了激情洋溢的评议和肯定,与会学者争相举手提问,但受时间限制,难以一一满足。演讲效果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王仁湘是论坛指定的甘肃临潭陈旗(今王旗)齐家文化墓地发掘项目的评介人,他认为:这一发现令人耳目一新,为进一步认识齐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了解西部地区古代民族的迁移及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4、。 齐家文化墓地新发现轰动京城,也当之无愧地被列入了2008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参加完论坛后,返程前,钱耀鹏博士又匆匆来到了他的博士导师、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家里,就临潭齐家文化墓地的相关问题请教了严先生。 “严先生起初尚有种种疑问,待看完演讲稿后,表情释然,不无激动地提了两点意见:一是建议尽快整理出版学术报告,二是建议乃至要求出版报告时一定要用那些揭示埋葬过程与埋葬特点的照片。” 最大墓地 人们并不知道,就在7个多月前的2008年7月18日,钱耀鹏、毛瑞林等人还在为如期开工而发愁,可他们丝毫也没想到数月后考古学论坛上专家们的惊叹神情。 说起来,临潭陈旗齐家文化墓地的发现,没有

5、丝毫的秘密。毛瑞林是甘肃省考古所的副研究员,是甘肃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抢救发掘项目的考古领队。 临潭县陈旗(今王旗)磨沟遗址,在距离陈旗乡政府南约1公里的洮河北岸,是一个马蹄形的山间台地。 临潭陈旗遗址面积为30多万平方米,经前期调查发现了仰韶中晚期、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存。其中齐家文化墓葬区在距磨沟村北面100米、靠近洮河的台地上,面积大约8000平方米。 “临潭陈旗遗址在发掘以前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发掘是为了配合九甸峡水电工程而开展的抢救性发掘。”毛瑞林说。 为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合作进行这一项目。毛瑞林和他的同事谢焱,西北大学考古系

6、钱耀鹏主任及他们的15位硕士研究生和司机,还有当地的农民参加了这次发掘。 2008年7月中旬,考古队伍抵达现场时,大片的大豆和小麦长得正旺,再过几天,就将迎来收获的日子。18日是开工的第一天,他们就遇到了难题。 薄雾在山间飘荡,山脚下大片大豆、小麦丰收在望,不远处洮河水在潺潺流淌,缓缓升起的太阳,将阳光洒在山间。 “陈旗遗址的风景非常漂亮!”面对如此美景,毛瑞林却没有心思欣赏。干了20多年考古的毛瑞林怎么也想不到,让他发愁的大豆地下面,却埋藏着一个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块齐家文化墓葬和遗址。 他们自己动手清理现场,大豆拔了,小麦割了,尽管有些可惜,但时间紧张不得不如此。 “2008年7月18日开

7、工后,只要天气条件许可,我们不分节假日投入到工作中,一直到11月中旬结束!” 齐家文化正处在文明的前夜,齐家人站在青铜时代的门槛上。 齐家文化类型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后,根据碳测年代,齐家文化出现的年代在距今4200年-4100年到3800年-3700年间。这是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处在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时期。1924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首次在广河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1996年,齐家坪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发现至今,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发掘地比较多,但墓地还未进行过较为完整的大面积考古发掘,考古学界对充分地认识这个文化还存在很多空白。 “2008年的4个多月中,共发

8、掘了1700余平方米,共清理齐家文化墓葬346座,寺洼墓葬3座。出土了2600余件(组)的各种器物。”毛瑞林介绍说。 在2600余件(组)随葬品中有陶器、石器、骨器、铜器及金饰器。石器和骨器中主要是生产工具,有研磨器、斧、凿、骨柄石刃刀、匕、铲、针、签等等。 谢焱给记者展示了一把骨制匕首的照片。这把骨制匕首长约15厘米,宽约3厘米,匕首把上雕着一个非常古拙的人头像。由于经常使用,握手处非常光滑。生活在临潭陈旗磨沟村一带的齐家人就是靠着这些简陋的工具,同猛兽作斗争,一步步走向文明。 毛瑞林说:“洮河流域发现如此规模的齐家文化的公共墓地尚属首次,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齐家墓地。” 2008年11月

9、中旬,天气寒冷,地面已经开始上冻了,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收工。经过紧张的整理,一份发掘报道于12月24日刊发在中国文物报上,小半个版介绍了他们的最新成果。出土的骨质匕首 消失之谜齐家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一直是个谜团。现在,一般认为,齐家人是因为气候发生变化,从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来到甘肃的,但他们是如何消失的呢?却是众说纷纭。 “4000年前后,一个神秘的骑马部族带着他们精湛的玉石加工技艺出现在甘肃的大地上。于是,齐家文化和齐家古玉如春笋般猛然出现在历史舞台,三四百年后又倏然消失,只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玉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有人曾经这样写道。 临潭陈旗磨沟齐家墓地的发掘,或许会为寻找齐家人消失方向提

10、供重要线索,甚至有可能成为解开齐家文化谜团的钥匙。 发掘结果显示,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寺洼文化的基本要素可能在齐家文化晚期即已孕育发生。 “此次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两座寺洼文化类型的墓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座墓葬和齐家文化墓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毛瑞林介绍说。 专家们发现,齐家文化墓葬和寺洼文化墓葬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初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神秘消失的齐家人,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在甘肃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三五百年后,最终都流向了四面八方,其中有一部分人在陈旗这块地方,逐渐向寺洼文化类型过渡。 “这是一个空前的发现,为这两个文化类型之间相互关联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证据。”毛瑞林强调说。

11、 首次发现 伴随着发掘进展,墓葬还发现了人殉,一座被编号为M100的墓葬,是目前发现人殉较多的墓葬之一,发现了5人以屈肢侧身葬的方式被埋葬在竖穴中。 这座编号为M100的墓葬是去年9月中旬发现的,发掘时颇费了一番周折。 当时,因为挖探方的缘故,原本距离地表两米深的墓室,实际上距离地面只有一米多了,发掘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即便如此,对发掘人员来说仍然是一种考验。 “由于墓坑狭小,人在里面工作本来就施展不开,既要确保文物的安全,又不能将清理对象移动;还要将其完整地暴露出来,的确有些难度。” “我们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挖到一定深度后,在墓坑中铺上塑料布,人站在塑料布上,一边挖,一边后退,这样就比较容

12、易了!”谢焱说。 全部清理出来后,考古专家发现,这5个人埋葬在墓室中,呈现出侧身屈肢的样子,似乎在向偏室中的主人卑躬屈膝。 而主人在偏室中享受着奴隶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然而,更多的发现还在等待着他们,而这个发现更让人们激动不已,也震撼了中国考古学界,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齐家人。这是什么发现呢? 这就是临潭齐家人神秘的葬俗。齐家人的葬俗非常独特,他们采用的是竖穴偏室墓,而且出现了多人多次葬。 竖穴偏室墓就是从地面挖一个土坑下去,然后再向两边开挖,挖出偏室后,再分别挖出头龛和脚龛,作为摆放随葬品的地方。 此次发掘的竖穴偏室墓以单偏室居多,其中又以左偏室居多,也有部分为右偏室。双偏室墓相对较少,还有少

13、量上下偏室、内外偏室。 这些竖穴偏室墓多为合葬,少量单人葬。合葬者少则2-3人,多则10余人,成人、儿童皆有,部分墓道中也有埋葬死者的现象,人数1-4人不等,但头向多与位于偏室者相反,且多俯身或屈肢。内侧人骨大都被扰动,靠近墓道者则多为未经扰动的一次葬。 毛瑞林说:“发掘现场的迹象表明,这些合葬墓,有的是偏室塌陷后才填埋墓道的;有的是对同一偏室的人骨进行二次整理埋葬;还有的是重新挖开墓道进行埋葬。” 钱耀鹏博士说:“本次发掘不仅证实了齐家文化中还存在大量竖穴偏室墓(约占70%),并揭示出了磨沟齐家文化墓葬结构、埋葬过程及埋葬习俗的复杂性。” 竖穴偏室墓是齐家文化类型墓葬中的首次发现。为齐家文化

14、的发掘和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并为研究齐家文化的葬俗、葬制、社会结构、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的关系等学术问题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悬念 2008年的发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在发掘的346座墓葬中,竟然只出土了一件玉凿。 采访中,谢焱伸出中指说:“那个玉凿仅仅比拇指略宽一点。” 众所周知,齐家古玉被文博界列为中国三大古玉之一,其知名度和良渚、红山古玉不相上下。这些年,在武威黄娘娘台等地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出土了近百件玉器。为何临潭陈旗磨沟遗址的346座墓葬中仅仅出土了一件玉器呢? 是发掘到的墓葬标准不高呢?还是这个部族本身就不擅长制作玉器呢?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些墓葬中出现了两种器物群共存于同一墓葬中的现象,并不混放,这是需要解释的一个重要现象。 “这是齐家文化的新迹象,是外来文化的融入,还是后来者的借墓现象?”有专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所有这些对探索齐家文化渊源是非常重要的,并进而为探讨甘青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提供材料。 整个齐家墓地的面积大约8000平方米,2008年已经发掘了1700多平方米,2009年继续进行发掘的面积近6000平方米,如此大的面积内究竟有多少墓葬,能出现哪些令人惊奇的东西,无疑是非常值得人们期待的。 相信2009年的发掘将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