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2 ,大小:38.03KB ,
资源ID:103584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584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含答案.docx

1、高中语文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含答案2020届二轮 专题卷 综合检测(全国卷用)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人的感情世界。朱自清调动艺术表现手段,将蓄积已久、不吐不快的情感诉诸文字,郁积之情得以畅释、转移。在创作上,他热衷于自然。他把自然人性化、人格化。他能与自然交流对话,情趣盎然、物我两忘,达到“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执着于山水自然,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大特征,唯有在那里,才能解脱名缰利锁,潇洒自在。即便是表现“颇不宁静”,“荷”

2、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些描写既展示了作者运用比喻等技巧,也写出了作者在此境中的感受静谧的荷塘边,勾起了作者对冰清玉洁、特立独行的品格的自我期待,特有的景、物、光、色、味的浸漫诱惑下,他的灵魂潜入到另一世界那是一个由真与美组成的生机勃勃的、和谐纯净的世界;那里没有纷争,远离尘嚣,无物的困扰,无权的左右,那是朱先生苦苦追寻的“士”的家园。朱自清在你我中讲:“我依着时光老人的引导,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世界民,这条路非走不可。”为什么非要走这“忆之路”?因为现实“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暂时只有逃避一法”。为何“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

3、”?一个具有仁爱思想的“士”,当然是“不能或不愿参加”到屠杀者的行列。他逃避法之一,便是“忆之路”,而忆的结果则是对自己的解剖:“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范畴终于只是范畴,此外也只能是廉价的新瓶装旧酒的伤感。”社会形势的前逼后追、日常琐事塞实了他的心房,一颗“士”心几乎被吞没,精神家园濒于沦丧。那么,神游荷塘,仿佛梦魂归家园,漂泊的“士”魂回到了心室,心灵复苏了。这是陈酿的“旧酒”从死封的“新瓶”中潜溢出来,弥漫朱先生周身,熏香、微醉。尽管这醉意是微微的、淡淡的、暂时的,但足以慰藉他的心。既然朱先生坚守的是“士”的品格,怎样理解他早期参加的文学革命活动呢?这是一个青年儒士

4、的积极用世的态度,“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体现。这与阮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年轻时不是一致的吗?然而将近而立之年的朱先生,所志的“道”已被摧毁殆尽,“学而优”亦不能“仕”;在现实中他不可能“达”,也就无法“兼济天下”;他连“独善”的起码条件也不具备,没有“士”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自在的生存空间,没有自由自主的权利,任凭他怎样坚守而现实无“士”的立身之地。于是,他在艺术的真实中为苦闷的灵魂寻了一方宁静的乡土月下荷塘,从而获得了心灵的真实感和解脱感。(节选自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朱自清的“士”的回归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在真与美组成的生机

5、勃勃的和谐纯净的静谧荷塘中,朱自清对冰清玉洁、特立独行的品格的自我期待。B是朱自清在与自然交流对话中,达到“无我之境”,像古代文人一样,在山水自然中挣脱名利,潇洒自在。C是在“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的现实中,不使精神家园在“忆之路”上濒于沦丧,他选择的唯一逃避之法。D是朱自清在艺术的真实中为自己苦闷的灵魂寻找的一方宁静的乡土,以期获得心灵的真实感和解脱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把“忆之路”表述为“唯一逃避之法”不对,原文第二段是“他逃避法之一,便是忆之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展示人的情感世界是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朱自清将积蓄已久、不

6、吐不快的情感,运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B“颇不宁静”的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充溢着美感,这既是他的真实感受,也是他营造出的“士”的家园。C朱自清要成为一个自由的“世界民”,“不能或不愿参加”到屠杀者的行列,他就选择走那条“忆之路”。D社会形势的逼迫使朱自清的“士”心完全消失,他只能神游荷塘,让漂泊的“士”魂回到心室,心灵得以复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完全消失”错,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是“一颗士心几乎被吞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自清早期参加文学革命活动,体现了一个青年儒士积极用世的态度,与他坚守的“士”的品格并不矛盾。B将近而立之年

7、的朱自清无法坚守“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与现实中没有“士”的基本生活保障密切相关。C正如阮籍、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年轻时一样,朱自清青年时也“志于道”,但现实中他所志的“道”已被摧毁殆尽。D在前逼后追的社会现实中,而立之年的朱自清既不能“仕”,又不可能“达”,甚至“独善”都难以做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末段“然而将近而立之年的朱先生,所志的道已被摧毁殆尽”可知。“道被摧毁殆尽”不是在朱自清早期“志于道”的时代,而是在其而立之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中国大陆,传统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时期划分,

8、是将10年内战与8年抗日战争分成两个历史阶段。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史学界出现了抗日战争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14年抗战”的意见。简而言之,“8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14年抗战”则更加强调中国人民抗战的整体性,是对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东北义勇军抗战、淞沪抗战、热河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抗战、东北抗日联军抗战、热河抗日救国军抗战、绥远抗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肯定和尊重,是为了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二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时间重大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附近铁路

9、,并栽赃给中国军队,炮轰中国军队驻地,挑起“九一八”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进行疯狂屠杀、抢掠、强奸、破坏,30万以上军民惨遭杀害1938年3月4月间中国军队在鲁南台儿庄地区击溃日军两个精锐师团主力,歼敌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一次重大胜利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获得巨大胜利1945年7月26日中美

10、英三国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发布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材料三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教育部表示,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部组织历史专家进行了认真研究,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

11、方教材修订提出了要求。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1月11日第6版)材料四日本史学家江口圭一在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也提到:“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编者注)、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不是零散、孤立的战争,而是彼此有内在联系的一连串战争。分离华北工作是满洲事变的继续,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它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是否取消满洲事变的产物满洲国,是日美谈判的大

12、争论点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满洲事变与亚洲太平洋战争之间,也存在直接的内在联系。在这十五年中,日本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持续未断,走上了扩大侵略的道路。根据上述理由,可以将这三次战争统称为十五年战争。”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8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14年抗战”则更加强调中国人民抗战的整体性,二者并不矛盾。B“14年抗战”的观点体现了对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六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肯定和尊重。C史学界出现了抗日战争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14年抗战”的意见,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而出现的。D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

13、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错在“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表述错误。阅读材料二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大事年表”可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的标志是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14年抗战”的概念进入教材,要求教材修改要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抵抗日军侵略取得胜利是从1938年鲁南台儿庄战役以后开始的。C日前基础教育二司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修订

14、提出了要求,这说明对中小学教材的修改要比大学更重要。D日本对中国的几次战争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满洲事变”后分离华北工作直接导致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的能力。B项,原文是说“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一次重大胜利”,并不是之前没有取得过胜利。C项,“对中小学教材的修改要比大学更重要”于文无据。D项,“直接导致日中战争”“直接导致了太平洋战争”表述错误,材料四是“进而引起日中战争”“日中战争的发展”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6结合材料分析,“14年抗战”概念的提出和强调有何重要意义?(6分)答: 答案“14年抗战”更加强调中国人民抗战的

15、整体性,是对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期间,中国人民进行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肯定和尊重。为了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首先阅读四则材料,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材料一说“14年抗战”则更加强调中国人民抗战的整体性,“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肯定和尊重,是为了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

16、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材料三说“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根据上述信息,从世界对中国人民抗战的态度,抗日战争在一系列大规模抗日斗争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提取、筛选、整合,有条理地分点回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江南春叶德成春迟迟,暖风拂面。草萋萋,万木葱茏。不知不觉,春天又一次来到人间。此时百花怒放,并蒂串连,把春风的多彩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算是“春天交响曲”。此情此景,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慷慨给予的春光和绚烂,

17、收获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沉静与安详。春意渐浓,人流如潮,踏春而来,足音轻叩,行走在江南斑斓的春天里。杏花、桃花、樱花,层层叠叠,多情姿媚,流香四溢,芳馨袭人。漫山遍野的花仙子楚楚动人、美艳多姿,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绿的娇嫩含羞,像一首抒情的诗,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知是春风醉了江南,还是江南醉了春风。“赏花开自在,寻恋恋芳踪”,眼中漾着淡淡花香。也不知我的脚步是否惊扰了千年繁华的“吴越春梦”。江南宝地、太湖之滨,江南地区矗立着一座座山水兼得、人文荟萃的城市。二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不久,年少不更事的我辞去优越的政府机关工作,

18、从闽南只身踏上江南这块热土打拼,历经万难千险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创出了一番天地,现在回想起来感慨万千。如今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更爱上了这里的江南风光。蠡园是江南名城无锡的一个著名游览胜地,与范蠡、西施的故事有着很深的渊源。传说当年范蠡与西施就是隐居于此,因西施、范蠡泛舟湖上而得名的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后人在蠡湖之滨又建造了蠡园,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蠡园的假山就水而叠,因水

19、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这里还有江南独秀的太湖鼋(yun)头渚,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梅梁胜迹,有乾隆皇帝下江南钦命的“天下第二泉”,有江南名园“寄畅园”、惠山祠堂群、惠山古街、龙光塔等数不胜数的胜迹,堪称“露天历史博物馆”。古城墙下的花红柳绿,荡漾着盎然春意,成为春日里踏青的最好去处。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江南的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气象万千。独占鳌头的江南太湖风景鼋头渚,山清水秀,天然胜景。赵朴初赞道“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句,更使鼋头渚的风韵名扬境内海外。春风吹来,吹开了鼋头渚畔的万树樱花,长春桥两旁的百余株单

20、瓣早樱,远望如雪花飞絮,近看浓淡相宜,花枝水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从山下俯视,感觉那阵阵春风吹皱了湖水,吹绿了山野。在春日姹紫嫣红中,在苍翠绵延的山峰里,忽见樱花的粉红、雪白,铺天盖地缀满枝头,那种明快的青春气息和撼人的气氛,让人屏住呼吸,让人心潮涌动,让人过目难忘。醉在江南的旖旎风光之间,坐下来喝茶聊天让人醉意更浓。“太湖翠竹韵飘香,壶中清友自芬芳。”最美江南,春茶最好。江南茶品种很多,除了太湖翠竹还有洞庭碧螺春、无锡毫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

21、中外。这套茶艺共12道程序,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太湖毫茶外形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茶汤晶莹隐翠,叶底嫩匀。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别具风味。若以二泉水冲泡,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细细感受一下春的诗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调心安适,通透人生,处处美景也。(选自华夏散文,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描绘了一幅万木葱茏、百花

22、怒放、多姿多彩的绚烂春景图,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又为后文具体描写江南春天作了铺垫。B“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漫山遍野众花盛开、花繁似锦的场面。C作者还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南春风的醉人和花开时节的繁华,丰富了文句意蕴,比如“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D第段正面描写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心特别浮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至关重要,要给自己感受春的诗意和享受生活的空间。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段正面描写“人心特别浮躁”不当,原文第段“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

23、并未正面写“人心特别浮躁”。8文章为什么讲述关于西施和范蠡的传说?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点明了江南名胜之地蠡湖名字的由来,表明江南的春天自古以来就美丽迷人,所以西施和范蠡才会隐居于此;(3分)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江南春天神奇迷人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热爱之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特征,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入手。内容上一是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二是丰富了文章内容。情感上借西施和范蠡对江南春天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春天的喜爱。9概括文章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主旨的理解。(6分)答: 答案(1)主旨:珍爱春天

24、,热爱生活。(2分)(2)对主旨的理解:春光难觅,值得珍惜。我们应该珍爱春天,热爱生活。自然的春天易逝,生命的春光应该永驻奋斗者的年华中。生活中,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要学会偶尔停下来,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去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春天的美好纯净,去顿悟生命的可贵,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境界。(三点中答出两点给4分)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概述主旨:“珍爱春天”全文均在透露这一信息,“热爱生活”由文章最后一段可以提炼出。对主旨的理解,应该包括三点:一是热爱自然界的春天,二是热爱生命的春天,三是热爱生活、懂得体味生活。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5、)(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

26、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

27、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节选自三国志魏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B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C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D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答案C解析

2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对于本题来说,对“承制”“得”“拜假”“假”的理解是关键。“拜假”“假”的理解,前文提到“袁公假我为单于曹公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三方所做的事是一样的,都是“持印绶”封峭王为单于,由此可见,“假”“拜假”是授予、给予之义。“得有所拜假”表示同一个意思,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更假真单于”再次拜您为真单于,不能断开,排除D项,选C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通称开国皇帝,这里指曹操。其他如赵匡胤称宋太祖,朱元璋称明太祖。B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C席,古代供人坐卧铺垫

29、的用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D太学,古学校名,由国家设在各地的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设在各地的教育机构”错误,太学,应是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B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C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

30、时,加强战备,远探敌情,敌人来了就被打败;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D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河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还亲自教他们”错,原文“还相授教”的意思是让被送到太学读书的人再回故里,传授他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5分)译文: (2)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5分)译文: 答案(1)你们君臣倚

31、靠天险地远,违抗王命,还想擅权封拜,正当杀戮,怎么竟敢轻慢诋毁曹公大人?(“恃”“拜假”“慢易”“咎毁”各1分,句意1分)(2)牵招既教百姓打仗列阵,又上表请求恢复乌丸五百多家的赋税,并让他们备好鞍马,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战陈”“表”“复”“侦候”各1分,句意1分)日积月累文言实词:1招随 业2苗、隐见害3道遇寇钞4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单于印绶往假峭王5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6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7何敢慢易大人8文帝践阼9招既教民战陈远遣侦候10又构间离散11还相授教12数年中庠序大兴文化常识:1太祖2印绶3承制4太学参考译文牵招,字子经,是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东)人。十多岁时跟随同县的乐隐求学。后来,乐隐任车骑将军何苗的长史,牵招跟随他结束学业。这时京城大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的另一门生史路一起将乐隐的尸首收殓起来,送回家里安葬。路上遇有强盗抢劫,史路等人都逃跑了。强盗想砍棺拔钉,牵招含泪请求赦免。强盗认为他讲义气,就放走了他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