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2.16KB ,
资源ID:1035046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504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六年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六年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docx

1、六年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2017六年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2017六年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 21奇异的琥珀 教学目标: 1.了解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体味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或喜欢的语句)。 3.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脂、渗、裹、澎、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渗出、包裹、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教学重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人们推测琥珀来历的依据。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

2、同学们,知道化石吗?谁能说一说?(学生发言交流。) (二)老师也准备了一组化石图片,现在给大家展示一下。教师出示4张化石图片,同学生交流感受。(展示课件第三屏) (三)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种奇异的化石琥珀。板书课题,说说“奇异”的意思。(展示课件第四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师生评议。) 1.每人一个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 2.师生交流读书情况,正音。 (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介绍的琥珀化石“奇异”在哪里? 2.它是怎么形成的?解读课文第112自然段。(展示课件第五屏) (四)交流读书情况

3、。 1.首先请同学们说一说第一个问题。学生讨论,教师相机指导,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师生参与讨论。)奇异之处:“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扣住切入点,说说“奇异”的意思。 2.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师生参与讨论。) (1)请同学们思考:文章的那些段落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112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 (3)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形成这块琥珀有哪些条件? 夏天阳光强烈。“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苍蝇、蜘蛛、松脂。“一个小苍

4、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松脂继续滴下来,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 地壳变化。“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后来,陆地渐渐

5、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形成化石(时间长)。“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 (4)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请同学们按“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展示课件第六屏) (二)学生读书划分,然后交流讨论,理清脉络。重点说说划分的依据。 1.形成(第112自然段)。 2.发现(第1317自然段)。 3.样子和价值(第18自然段)。 (三)读一读第1317自然段,说说这块琥珀被发现的过程。泥沙(琥

6、珀)被波涛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了出来”。 (四)读一读第18自然段,说说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样子“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四、师生小结 五、课堂练习 1.写出形成琥珀有哪些条件。 2.按课文内容填空。 后来,陆地()沉下去,海水渐渐()上来

7、,()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地向树干冲刷,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淹没在泥沙下面。 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后面让学生体味文章中想象的合理性,并找出这样推测的依据,同时也是把读写紧密结合。 六、作业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比赛: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 1.小组复述。 2.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比赛。师生板书:夏天阳光强烈苍蝇、蜘蛛、松脂地壳变化形成化石(时间长)被波涛卷到沙滩上渔民和儿子经过 二、研读课文,探究推测琥珀来历的依据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依据并在旁边做好批注。“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

8、苍蝇,一个蜘蛛。这是很少见的。”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二)全班交流。(找出关键词句)苍蝇、蜘蛛、琥珀、好好地躺着、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三)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奇异”与“赞叹”。(展示课件第七屏)“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

9、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要从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指导学生读好。 (四)背诵这一自然段。 1.个人背。2.小组检查。 二、诵读课文,体味科学家丰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 (一)同学们觉得哪个地方写得最生动形象呢,找出来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同桌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随机展示课件第八、九、十屏) 三、读写结合,揣摩写法 (一)请同学们对比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明文。本课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或者优点呢? 师生交流小结:语言生动,文学色彩更浓,拟人化手法的巧妙运用。(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举例: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

10、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那个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它飞了大半天,身上已经沾满了灰尘。 2.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蜘蛛刚扑过去,忽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二)请同学们读一读以上段落,注意读出感情。 读写结合,为

11、习作打基础。 四、师生小结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搜集喜欢的动植物化石资料,办一期手抄报或者剪报。(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板书设计:21奇异的琥珀 形成松脂球形成埋入泥沙成为化石奇异的琥珀发现 躺着毫毛圆环样子、价值一万年前的故事有蜘蛛和苍蝇 教学反思:在学生充分想象并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归纳总结出松脂球和化石的形成条件,补充完善研究记录表。学生在自主、热烈地讨论、汇报、展示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好地得以彰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22*表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文

12、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蝎、蟋、蟀、蝈”4个字。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学生发言交流。) (二)教师展示一组自然界中生物的声音。(如狮子、百灵、鹅、鹦鹉等。)(展示课件第三屏)讨论:出了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有。如海浪、风、石块

13、撞击等。)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指名读课后生字(带词)。 (三)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五)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第一个问题。“表里的生物”及特别之处: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展示课件第五屏)(

14、师生参与讨论。) 2.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 (1)“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2)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3)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随机展示课件第六、七、八屏)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出“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三、研读对话,角色

15、扮演 (一)同学们,文中的对话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自由朗读对话两遍。 (二)你喜欢哪个角色?读一读。 1.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动转,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

16、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2.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却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为什么呢?”我又问。“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展示课件第九、十屏)(两部分对话选一部分指名读,并说说为什

17、么这么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师生小结 五、课堂练习 1.写一段带有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话。(不少于150字。) 2.按课文内容填空。没有请求,父亲就()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展示课件第十一、十二屏) 六、作业 大自然中的声音多种多样,选几种写一写。 板书设计:22*表里的生物 善于

18、观察我勤于思考不断探索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以充分体现童真童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充分自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加强阅读文本和解读文本的方法指导,朗读方面重点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 23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包含的道理,知道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遵从自然之道,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2.指导学生抓住描写作者和同伴感情变化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左右、一般”等词语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3.帮助学生认识“媚”字,会写“孵、鹰、穴、颓、愚、蠢、媚、霄”8个字,掌握“孵化、巢穴、颓丧、愚不可及、蠢事、明媚、响彻云霄”等词语。 教学重点:通过理

19、解为什么救了一只小海龟,会给幼龟群带来灭顶之灾,体会人类要遵从自然之道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都还记得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吧,谁能说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的确,庄稼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这就是自然之道,一旦违背了,只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课题就是“自然之道”。(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二)(展示课件第三屏)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准字音,并指出其中不理解的词语

20、。 (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理解,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交流词语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第12自然段 (一)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 (二)(展示课件第四屏)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请学生先来理解“左右”和“一般”这两个带点词语在句中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然后让学生读第三句话谈体会。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一)(展示课件第五屏)出示本课需要会写的生字,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二)重点指导以下生字的写法:孵鹰愚蠢 (三)请学生把每个生字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21、导入 (一)通读课文,回顾内容。 (二)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幼龟从龟巢到大海,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体会文章包含的道理 (一)(展示课件第六屏)出示自学提纲。 1.当看到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而被嘲鹰用尖嘴去啄时,“我们”是怎样做的?此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我们”救了这只小海龟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我们”的心情又如何?读一读,画一画相关的词句。 (二)全班交流。 1.结合课文34自然段,谈第一个问题:知道我们的做法是让向导把幼龟送到了大海里,体会我们当时紧张、焦急又迫切的心情,并说说从这紧张与焦急中感受到了什么。(展示课件第七屏) 2.抓住文中

22、描写人物心情和神态的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3.结合课文的第58自然段,理解第二个问题:“我们”救了一只小海龟,却给幼龟群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先出来的幼龟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印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结果就成了食肉鸟的“美餐”。(展示课件第八屏) 4.结合对“我们”由极为震惊到懊悔、自责的心情的体会,以及课本中的插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5.(展示课件第九屏)抓住“鱼贯而出”“成百上千”“无遮无拦”等词进行理解,读好第6自然段;然后读第8自然段,体会“我”和同伴低着头,

23、在沙滩上慢慢走时在想些什么。再结合向导的悲叹,说说“我们”错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龟群遭遇灭顶之灾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我们”太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忽视了动物界本身的规则。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1.(展示课件第十屏)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课文或与本文所讲的故事相类似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理解。(先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2.总结:这也就是本文这个故事,还有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共同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遵从自然之道,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让我们再齐读这一段。 3.(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出示以下几句从课外读物中摘记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 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

24、,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适得其反。(狼和鹿的故事) 我们人类不能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为所欲为,那样就会伤害动物,造成一些动物的毁灭。(曾有用鼻子走路的动物) 熟知自然、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小岛上的故事)这些句子都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读这些文章,相信你会收获更多。 三、拓展练笔 1.学过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很多感触吧。假如你是向导,假如你是随行的同伴,假如你是小海龟中的一员,或者你就是一位读者,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你想跟大家说点什么呢?请你以其中的一种身份,从一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吧。 2.交流写作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积累本课好的词语和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23自然之道 小龟侦察我们引向大海 自作聪明适得其反 龟群受到伤害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时,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来体会怀特森老师的做法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的价值。“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这一问题开始有学生提出,先在初读课文时进行浅显的认识,最后在自主、深入理解课文后再提出来,进一步加深对怀特森老师的认识,同时也是加深对他用心良苦引导学生的做法的认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