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1.08KB ,
资源ID:103481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481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docx

1、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2009年春季学期学年论文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珍珠港事件 学院:人文学院专业:历史基地班姓名:崔鹏学号:20061010177指导老师:郭欣老师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珍珠港事件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二战的性质、战场、世界性三个方面质疑当前国内二战起点的五大主流“三一说”、“三七说”、“三九说”、“四零说”、“过程说”,进而推出以珍珠港事件为起点的观点,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性、珍珠港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二战”)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它的硝烟战火依然弥漫在研究此次大战的学者专家之间。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国内二战史学界展开了关于二战起点的讨

2、论,其中以“三一说”、“三七说”、“三九说”、“四零说”、“过程说”为主要潮流。诸多学者专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看待二战的起点问题,从而确立自己论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笔者认为,既然是讨论世界大战的起点,就应该从世界大战的性质、战场、范围等方面入手,进而确立二战的起点珍珠港事件之后,法西斯联盟和反法西斯联盟对峙局面正式形成,欧非和亚太战场最终连为一体形成世界战场,世界大战才最终爆发,此时方是二战的起点。一、关于二战起点的学者观点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了二战起点的讨论,打破了苏联“三九说”一统中国史学界权威的局面。国内史学研究者更多的是以抗日战场中搜寻二战的

3、起点,其中“三一说”、“三七说”占据主导地位,“三九说”、“四零说”还有“过程说”也居于众说中的重要位置。下面笔者将对这占据中国史学界关于二战起点五点说法进行简单概述。1、“三一说” 1946年,汪叔棣先生在自己所著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明确指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胡德坤先生在其与罗志刚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世界法西斯国家对外争霸称霸、侵略扩张战争的开始,它打破了一战后世界10余年的的和平局面,冲击着英美等西方列强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打响了长达14年之久的中日战争第一枪,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

4、战的序幕。”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在其1995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系列书中这样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发展过程,而第一个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标志的世界和平结构发出挑战的国家,是位于亚洲东部的岛国日本。1931年9月,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开始了法西斯国家以争夺区域性霸权为先导,渐次掠夺梓苑,扩充实力,抢占战略要地,摧折英法美等国家战略侧重的局部战争的过程,从而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2、“三七说” 早在1944年,文元钰就指出:“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爆发,实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这是民主主义的国家第一个起而向侵略

5、者抵抗,第一个为人类的正义、合理、和平而流血。所以,在时间上和价值上,都应该占居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第一页”。王振德先生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一书中指出:“1937年7月7日,中国6亿人口,双方参战的军事人员约400万。该战场不仅开辟最早,持续最久,而且直至二次大战结束,始终没有中断过。它的开辟,理所当然地标志着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白明福先生在“芦沟桥事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一文中主要从二战性质出发,“当德、日、意法西斯在本国掌握政权并且建立世界法西斯联盟以后, 无论哪个法西斯国家的对外政策及其侵略行为都构成了法西斯集团对世界人民的威胁, 同时也预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即

6、将到来。”进而推出“七七事变”是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对抗的二战的起点。3、“三九说” 在诸说提出之前,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被奉为二战史学界的权威起点。在80年代初的二战书籍中,多以“三九说”为基点,如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张继平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均出版于1984年。刘士田先生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九一八”和“七七”说质疑一文中从五个方面质疑“三一说”、“三七说”,从而认为“三九说”是科学的1、“只看到二战与一战所处时代的不同点,没有看到两者所处时代基本特点没有变”;2、“只强调二战时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组成政治军事同盟有一个从形成到发展巩固的过程,而忽略了战前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实际上已

7、形成政治军事同盟的事实”;3、“只看到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的联系,却混淆了两者的区别”;4、“只强调二战前夕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忽视了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5、“只引用斯大林、毛泽东有利于自己论点的论述部分,没有完整全面地理解其论述的精神实质”。4、“四零说” 有些学者认为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进攻西线的战争是二战的起点。尚鸿、张中林认为,“作为世界大战起点的事件,应是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使战争的规模很快具有世界性的事件。西线战争的爆发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结束了国际关系混浊不清的局面,政治分野明朗化,两大对立的同盟最终形成。德日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8、挑起的战争连成一体,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力量展开了全球范围内的正面交锋,战争至此才真正具有了世界规模。”5、“过程说”长期过程而无起点。 近年来,又出现了“过程说”。宦乡先生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一文中通过过程、组成部分、世界范围三个方面对一战和二战进行对比从而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绝对地把某一天、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战场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我认为,应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说法来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有一个起点的说法,这就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战区和不同的时期相继加入了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了全面大战的局面。”二、对“世界大战”的认识

9、讨论二战爆发的起点,就不可避免地对“世界大战”进行定义。尉晨阳先生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之管见一文中指出:“有关战争定义的国际法, 一般都认为战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主要武装部队的冲突。每一个交战国的最后目的乃是击败敌国。为此, 世界战争, 根据以上定义则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利益相对的战争集团, 其主要武装部队的冲突。每一个交战集团的最后目的乃是击败敌对集团。”根据国际法对战争的定义而引申出“世界大战”的概念,笔者认为是合理的、科学的。既然讨论二战的起点,那么就必须从“世界大战”的定义入手两个利益相对的战争集团、主要武装部队的冲突、击败对方的最后目的等。同时,笔者认为,既然是世界大战,那

10、么战争就应该是全世界的,不能极端地理解为战火燃遍世界各地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而此时也正是中国兵荒马乱的战国时期,倘若罗马帝国的一系列征战也出现于这个时期,那么这些能否构筑成世界大战呢?肯定不行!不只是因为这些条件在客观历史中的不存在,最主要的是这三个战场是隔离的、孤立的、局部的。世界大战应客观地理解为是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争。笔者认为二战前夕的一系列局部战争虽然相比古代时候有所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无法达到世界大战的要求的。人类浩瀚历史中冠以为“世界大战”之称的战争有两次,即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同为世界大战,但是二者爆发的

11、区别却是显而易见的。一战在奥匈帝国出兵塞尔维亚之后,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相继宣战,欧洲战场战火四起,同时在各列强殖民地中,对抗也升级为战争,亚洲、非洲战火纷呈,一场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而二战不同,早在1937年作为二战重要战场的中国战场就已经硝烟弥漫。而欧洲战场则是在1939年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之后才正式开始。但是英法等大国直到1940年纳粹德国进军西线之后方参加战争。然而在二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苏联和美国却直到1941年的纳粹德国东进和珍珠港事件之后方参战。二战和一战相比在大战之前有一系列局部战争,由此为史学界提供了关于二战起点争论的空间。笔者认为,讨论二战的起点首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撇开一战的传统权

12、威影响,明确二者爆发背景的迥异、时代的更迭,然后按照世界大战的定义进行最终鉴定。三、对诸多二战起点说的质疑国内五说中,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块中国战场、欧洲战场、过程无起点。然而从笔者的基点出发,这三大块都有各自的不足和缺点。中国战场。“三一说”、“三七说”均以中国抗日战场的起点为二战起点。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三一说”、“三七说”同样纷争不已。“三一说”,首先“九一八”事变之时日本尚未建立法西斯政权,只是延续其对中国的逐步蚕食;其次,整个世界局势尚未明朗化,法西斯政权尚未建立其国家联盟;再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然后,只是中国战区的局部战场,尚未能演化为世界大战的趋势。

13、笔者认为,“九一八”事变只能算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侵略中国漫长过程中的一步,尚不能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更何况二战的起点。“三七说”,首先“七七”事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虽然全面爆发,但是严格来说,只能是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尚未列入世界的范围之中;其次,当时的法西斯国家只有日本发动了战争,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依然在英法的绥靖政策中徘徊;然后,面对中国的对抗,只有苏联担心日本的东进给予了较大的援助,美英等在远东具有极大利益的西方国家对日本依然采取绥靖政策。笔者并非以否定“三一说”、“三七说”为二战起点而忽略中国战场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但是只有在中国战场从局部战场上升为世界战场的时候,其世界性

14、的重要贡献才突出出来。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才联系在一起,形成世界性的战争。而中国战场也是在此之后才纳入二战的范畴,之前笔者认为是不具有世界性的局部中日战场。欧洲战场,“三九说”、“四零说”是在欧洲中心论的基调上形成的。但是一战和二战迥然不同,不能单纯的以欧洲战场的情况来衡量二战的爆发。“三九说”,首先在1939年纳粹德国闪击波兰之后,中国战场已经进行了两年的全面抗日战争,如果以战争为衡量的话,中国战场未必不能胜任起点的说法;然后,此时的欧洲战场如同中国战场,只是局部战争,局限于欧洲大陆的战争,虽然英法两国宣战,但是依然是波兰单独对抗纳粹德国。“四零说”,1940年纳粹

15、德国出兵西线,打破西线无战事的状态,迫使英法采取行动对抗。但是此时也只是英国和法国参战,战争依然局限于欧洲战场,同时和亚洲战场联系基本没有。针对有些学者提出的两大联盟的出现,国际局势的明朗,笔者不敢苟同,首先亚欧战场联系尚未形成;其次,法西斯真正同盟尚未建立(1936年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日本就单方面退出,直到钢铁同盟的建立,法西斯国家才建立起足够的联系),反法西斯同盟也未建立,直到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然后,虽然战争此时已在亚洲战场、欧洲战场以及日后的非洲战场开启,但是此时的战场依然是孤立的,从英美等国对日本的妥协态度可知。笔者认为,一战结束之后,欧洲的中心地

16、位已经不复存在,换来的多极化的国际形势,而仍以此作为二战起点判断的理论未必妥当。过程无起点,“过程说”是它的代表,虽然在学术界掀起了新颖的一浪,但是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见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量变质变。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转换成质变。而二战不同于一战那样一触即发,而是经过一个局部战争的历程,而这一历程则是二战的量变,珍珠港事件则是量变转换成质变的临界点。以一个漫长的过程来否定二战的起点,恐怕是不符合逻辑和科学的。四、珍珠港事件是二战起点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之后,美国向日本宣战,德国向美国宣战,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至此,以德意日为轴心法西斯集团和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

17、反法西斯阵营对抗明朗化,东西方两大战场由美国联系起来。笔者认为,直至此时,世界意义上的大战才真正开始,二战才正式爆发。1、二战的性质两大对抗集团的最终形成虽然都是世界大战,但是二战和一战的性质却是不同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入侵塞尔维亚之前,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均已备战多时,战火的硝烟早已弥漫。可以这么说,一战是英法俄德奥诸国为了各自的帝国主义利益,协调政策组成集团,共同挑起,具有典型的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性质。对于二战来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很难涵盖它的性质。笔者认为,二战全局贯穿着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解放的性质。由于一战之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战胜国大国

18、主义作风,分赃不均,处罚不当而埋下了之后冲突的根源。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大萧条的横行,使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集权的道路,而意大利的法西斯集权则进一步强化。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低迷,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国家走上了对内集权,对外扩张的道路,依靠军备的重整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稳定国内局势。而英法等民主国家则依靠国家政府的调控缓解危机压力,直到纳粹德国进攻波兰,它们的军备仍尚未完成。这和一战时候的瞬间火拼大相径庭。无论是从中国战场开始,还是从欧洲战场开始,直到二战结束,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法西斯国家侵略和反法西斯国家的抵抗(“三一说”,日本尚未建立法西斯政权,只是对其蚕食中国政策的延续,虽具有

19、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性质,但是不足以影响全局)。由此不难得知,二战是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战争。法西斯集团以德意日三国为轴心进行扩张侵略。希特勒上台之后,就把组织国际侵略集团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任务,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国内全面扩军备战的需要,加强同西方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实力地位。虽然在1934年6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威尼斯会晤因奥地利问题不妥而未达成任何协议。但是在1935年,意大利出兵埃塞俄比亚之后加深了同英法在非洲的矛盾,德国趁机示好,拒绝参加英法对意大利的制裁,赢得了意大利方面的信任。1936年德意法西斯第一次采取共同侵略立场,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战争。10月25日德意双方代表

20、签订了德意协定从而宣告了法西斯“柏林罗马轴心”的正式建立。日本为了打破“九一八”事变之后的国际孤立,积极响应德国提出的反苏军事“防御”同盟。1936年8月,日本内阁召开会议,通过了帝国外交方针,决定“实现日德合作”,“以牵制苏联”,并于11月25日,德日双方在柏林正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在德国的邀请之下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希特勒为了抗衡英法,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迫切要求把三国政治同盟发展为军事同盟。日本正处于北进政策占上风时期,坚决主张军事同盟的主要对象应该限于苏联,而不是西方大国,这样德日同盟陷入僵局。墨索里尼认为,意大利的扩张无法避免同英法等国的冲突,为了

21、确保其计划的实行,决心同德国同盟。1939年5月22日,德意两国外长在柏林缔结德意同盟友好条约,即钢铁条约。三国虽然集聚在反共产国际协定之下,但是在德国和苏联于1939年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意大利,特别是日本,对于德国的单边举动甚为不满而将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约束力置于边缘地带。直到1940年法国即将战败之际,意大利才真正绑上德国的欧洲战车。随着法国的败亡,英国的溃退,日本为了解决中国问题,实施南进计划,转变对德态度,于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署三国同盟条约,承诺相互“承认并尊重”在欧洲和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保证“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中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

22、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互援助”。此时,作为世界大战定义中的一个集团才业已形成东西方三个轴心国家为谋求世界霸权正式建立军事同盟。法西斯侵略联盟的建立并不代表反法西斯集团的出现,虽然英法中等国已经开始反法西斯战争,但是并未组成如同法西斯式的同盟,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各自为政。直到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苏中四大国为主体的26个国家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才正式宣告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就开始寻求国际援助,但是以英法为主的国联和美国为保护各自在远东的特殊利益而持有妥协心理,不敢触犯日本。1937年“七七”事变后,英法美等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是依然不敢过分

23、刺激日本,对于中国的正义呼吁半推半就一方面对中国给予一定的援助,希望中国继续地扛下去;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同日本交涉,以求达到妥协。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之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美国依然保持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状态,实行1935年通过的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军械。1940年法国战败,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之后,美国感到自身安全受损,于1941年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英国,从而结束了美国长期坚持的“中立”政策。1941年6月纳粹德国东进苏联,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演说保证英国将在可能的范围内给苏联以帮助,并于7月签订了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的协定。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凡是抵抗法西斯轴心国的国家,其中

24、包括苏联在内,都将得到美国的援助。”并派特使霍普斯金访问苏联,并给予援助。1941年8月英美首相在纽芬兰发表联合声明大西洋宪章,提出了许多民主原则,鼓舞动员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组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虽然美英苏三国已经站在统一战线,但是苦陷鏖战的中国战场却仍在半隔离状态。直到珍珠港事件前夕,美国对日态度依然暧昧持续同日本谈判而忽略对华的全面援助,英国紧随美国远东政策而不敢单独行动,苏联虽然一直保持对华援助,但其态度也有几分迷离苏日中立协定的限制。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接着,美国向日本宣战,从而将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联系在一起日本盟友德意两国向美国宣战,尔后中国对日本宣战,英法等

25、联合国家宣言签订国家相继向日本宣战,整个大战在珍珠港事件的引线下爆发。法西斯联盟建立于1940年的钢铁联盟,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于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大战所必需的两大战争集团最终形成,而大战的起点就应该立足于两大集团的完成。而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引起的近期的一连串的各大国反应促成了反法西斯国家联盟的建立,最终促成了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之间的世界性对抗,引发世界大战。2、二战的战场局部战争和全面战争有些学者认为,二战前夕的局部战争和全面战争是量变和质变的发展过程。笔者认同这个观点,但不敢苟同他们的量变起点论按照战争的开启来作为二战的起点。如果以量变起点论来考虑的话,恐怕作为二战根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

26、系建立的时候,量变起点就已经开始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事物发展演变的起点的应该是量变和质变的临界点量变达到这个点的时候只有转换质变的惟一的选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都是量变向质变过程中的插曲,每一个战争都有可能走向另外一条质变的路程,就像日本的“北进”和“南进”策略的转换。但是珍珠港事件之后,不只是法西斯国家,还有反法西斯国家都失去了所有的和平退路,它们只有以战争对待战争美国对日本不可避免,无法拖延的宣战,继而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国家的相互宣战,这些都是别无选择的!局部战争和全面战争虽然拥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具备必然的因果关系。局部战争不一定会导致全面战争的爆

27、发,同时全面战争也不一定必须由局部战争引起。一战并没有所谓的局部战争,但是却直接开始了世界大战。二战虽然不同,但是一系列局部战争并不能预言之后世界大战的爆发。早在“九一八”事变之时,世界其他地区一片和谐景象,很多当时的政治家也只是认为这是日本对中国蚕食政策的延续,世界大战的预测恐怕为世人所疑虑。“七七”事变之时,虽然非洲有意大利的入侵埃塞俄比亚,欧洲有德意暗中支持的西班牙内战,但是英法等西方大国认为这只是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其绥靖政策就是很充分的证明。欧洲战场开启之后,虽然中国战场已经战得如火如荼,但是独立的欧洲大国英国跟随美国的政策对日本采取妥协政策,对华采取半援助政策,即放任中国战场局势的发

28、展,全力关注欧洲战场的局势,这难道可以证明二战的爆发?倘若日本面对当时的局势,专注处理中国事变,而无其他非分之想,那么孤立的欧洲战场和中国战场能够构筑世界大战的局面吗? 局部战争不一定引发世界大战,但是临界点的局部战争一定会引发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之后,事态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纳粹德国此时已深陷苏联战争的泥潭,希望日本能够调转兵锋夹击苏联,同时它也过高估计了日本的军事实力,局限于珍珠港的战绩,加上对美国战争的不可避免,1941年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而法西斯仆从国则紧随其后。虽然美英苏中是反法西斯联盟中的四大核心,但是英国已经退守英伦三岛而无法影响战局,苏联则在弥补纳粹德国闪击损失的情况下拼

29、死奋战,中国尚不具备反击日本的力量。只有美国,处于两洋之间而避免本土作战,具有足够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同法西斯抗衡。面对日本的无端战争挑衅,美国唯一的回应就是宣战,而其对欧洲特别是英国和苏联的援助计划已经开启,和纳粹德国应该处于半战争状态,这样以它为核心,欧洲、非洲、亚洲战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世界大战。3、二战的范围世界性大战世界大战区别于其他战争的最主要的特征莫过于其世界性。而直到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后,世界性大战才正式开启。在欧战爆发之后,特别是英法战败之际,虽然苏联仍旧沉醉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英国被占领之前不会有苏德战争”的迷幻中,但是视英国为其大西洋屏障的美国却不乐意纳

30、粹德国的登陆占领。罗斯福认为:“随着英国和它海军的覆灭,我们关于大西洋安全的一切传统概念门罗主义,海上航行自由原则,西半球的团结都将成为明日黄花,美国人民也将生活在纳粹大炮的经常威胁之下。”1940年9月2日,美国开始了对英国的首次租借以50艘旧驱逐舰交换英国在加勒比海8个岛屿的军事基地,美国租用99年。这标志着美国对欧战的非战争插手,而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签署的租借法案,以及之后的对苏援助则是美国对欧战的全面非战争干涉。此时,欧洲、非洲、大西洋、美洲已经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了统一的对抗战线,而激战已久的中国战场却有几分与世隔绝。1931年,面对日本赤裸裸地无理侵略,以英国为主的国联派出的李

31、顿调查团报告书竟然如此写道“中国人之抵制日货为中日双方冲突之重要原因”,应承认“满洲在日本经济发展上之重要原因”,甚至提出“满洲自治”的想法。即使到了日本侵吞中国东北之时,英美等国的视线依然注意在与日本交涉,希望日本能够顾及英美在华利益。“1935年英国甚至准备了承认“满洲国”的方案。”“而在1932年1936年间,美国对日本出口的战略物资和原料占美国总出口的1/3。”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英国也只是表示担忧自己在华权益和利益。而美国依然在顾及自己的经济利益而继续向日本输血“1937年-1939年,美国输日战略物资、设备的数额连年上升,到1939年已达2.3亿美元。与1928年相比,石

32、油制品增长2倍、废铁增长10.5倍、铜增长11.7倍、及其及设备增长2805倍。据国务院远东司的巴兰坦于1939年1月7日提出的报告,日本进行对华战争,有54%的军需物资依赖美国”随着中日战争进入僵局阶段,日本对各国在华利益的无视而欲独占中国的野心,促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转变半援助半妥协使中国政府不至于崩溃,也尽可能避免刺激日本,导致美日的冲突。1938年,美国给予对华第一次贷款桐油贷款,之后英国宣布对华50万英镑的贷款。1939年,美国终止美日商务条约。1940年,美国给予对华第二次贷款锡贷款。同年,美国鉴于日本对印度支那北部的威逼采取了部分制裁措施。1941年8月,日本驻兵印度支那南部,美国断绝了对日本的石油输出和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同时英美两国也对汪伪政权给予否定态度。部分政策的改变无法扭转英美等国的总体绥靖政策,它们依然在打擦边球,对日本抱有幻想而继续妥协。1940年6月,日本借着英国退守英伦三岛之势强烈要求其关闭中国抗战的输血管滇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