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8.17KB ,
资源ID:103439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439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动物生理学 考研农学联考 第三章血液.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动物生理学 考研农学联考 第三章血液.docx

1、动物生理学 考研农学联考 第三章 血液第三章 血液一、单项选择题1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2有关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占血浆渗透压的小部分(大部分) B主要由白蛋白组成C与血浆容量有关 D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红细胞膨胀3构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 B葡萄糖 C球蛋白DNaCl(80%)4下列溶液中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9NaCl溶液 B5葡萄糖溶液C1.9尿素溶液 (非等张) D5葡萄糖盐水5全血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 A血浆蛋白含量 B红细胞数量C白细胞数量 D红细胞的叠连6维持红细胞正常形

2、态的重要因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 D血浆白蛋白浓度7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 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 D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8影响血管内外水分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晶体渗透压 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渗透压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9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 B组织液生成增多C淋巴回流量减少 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10血浆中何种物质浓度改变时,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A血浆NaCl浓度升高 B血浆球蛋白浓度下降 C血浆白蛋白浓度下降 D血浆AG 比值增大11与红细胞的许多

3、生理特征有密切关系的是: A红细胞的数量 B血红蛋白的含量C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D红细胞的比容12成熟红细胞在下列哪种溶液中易发生溶血: A0.65NaCl溶液 B5葡萄糖溶液C1.9尿素溶液 D0.9NaCl溶液 ?13易使红细胞发生叠连,导致血沉加快的因素是:A血浆白蛋白增加 B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C血清磷脂酰胆碱增加 D血浆球蛋白增加14关于红细胞功能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A运输O2与CO2 B可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C其功能通过血红蛋白实现 D溶血后的血红蛋白功能不变?15下例各项中,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A骨髓抑制 B长期慢性失血C肾功能衰竭 D内因子缺乏16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A

4、蛋白质和铁 B促红细胞生成素C内因子 D维生素B12和叶酸17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是:A骨髓的造血功能抑制 B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C蛋白质摄入不足 D机体缺铁18缺乏内因子引起贫血是由于: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维生素b12或叶酸)B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缺铁)C造血原料不足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19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 A造血干细胞 B淋巴系祖细胞C髓系干细胞 D定向祖细胞20主要调节晚系红细胞, 也能调节早系红细胞分裂成熟的是:A爆式促进因子(BPA) 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C雄激素 D红细胞提取物21红细胞在血管外破坏的主要场所是:A肾、肝 B脾、肝C肾、脾 D胸腺、骨髓22关于白细胞

5、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中性粒细胞可吞噬病原微生物 B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C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作用 D嗜酸粒细胞释放肝素、组胺(嗜碱粒细胞)等23. 机体化脓性细菌感染时,血中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C单核细胞 D嗜碱粒细胞24. 在患某些寄生虫病或过敏反应时, 增多的白细胞主要是: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C嗜碱粒细胞 D单核细胞25. 白细胞中数量最少、能合成组胺和肝素的是: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C嗜碱粒细胞 D单核细胞26. 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并参与免疫应答中抗原信息传递的白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 B嗜酸粒细胞C嗜碱粒细胞 D单核细胞27.

6、血小板参与A吞噬作用 B. 生理止血C细胞免疫 D. 体液免疫28. 血小板减少导致皮肤出现出血斑点的重要原因是:A血小板不易黏着 B血小板不易聚集C毛细血管壁完整性受损 D血管收缩功能障碍29. 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质是:A肾上腺素 B5羟色胺C. ADP、组胺 D凝血酶30. 血液凝固的本质变化是:A血小板聚集 B红细胞叠连C血细胞凝聚 D纤维蛋白形成31. 血液凝固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A血浆 B体液C血清 D细胞外液32. 血清成分的特点是: A. 血液去掉纤维蛋白原 B抗凝血液经离心沉淀的上清液C. 血浆除去血浆蛋白的液体 D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原及某些凝血因子33. 维生素K参与

7、部分凝血因子的合成,当维生素K缺乏时,可能引起A因子、X、V缺乏 B因子、X缺乏C因子V、X、缺乏 D因子I、缺乏34. 抗血友病因子是:A因子 B因子C因子 D因子35. 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A因子x被激活 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D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36. 与血液凝固无关的因素是:A血小板数量 B凝血因子多少C血浆中NaCl浓度 D红细胞凝集原的类型37.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组织中)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D前者由因子启动,后者由因子启动38. 枸橼酸钠抗凝血的机

8、制是:A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 B与血浆中的钙结合而沉淀C加强抗凝血酶的作用 D与血浆中Ca2+ 形成可溶性络合物39.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A血清中的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抗原C血浆中的凝集原 D白细胞膜上抗原40在一般情况下,ABO血型之间相互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 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C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D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41ABO血型系统相互输血关系中,严禁: AO型输给B型 BO型输给AB型CA型输给O型 DB型输给AB型42献血者为A型,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 受血者的血型为: AB型 BAB型

9、CO型 DA型43某人红细胞与A型及B型标准血清均有凝集反应,其血型应为: AB型 BA型 CAB型 DO型44关于Rh血型系统的说明,正确的是: A血清中含Rh抗体者为Rh阳性 B红细胞中含D抗原者为Rh阳性CRh阴性者血清中含Rh抗体 DRh阴性血不能输给Rh阳性者45下列关于Rh血型中的Rh抗体的内容,错误的是: ARh抗体为天然抗体 BRh抗体属于IgG CRh抗体可以通过胎盘 DRh抗体能凝集Rh阳性红细胞46Rh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一般发生在: ARh阳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Rh阴性胎儿 BRh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二胎Rh阴性胎儿CRh阴性母亲孕育的第一胎Rh阴性胎儿 DRh阴性母亲孕

10、育的第二胎Rh阳性胎儿47. 已知甲某的血型为B型,通过交叉配合试验发现其红细胞可被乙某的血清所凝集,但甲的血清不能凝集乙某的红细胞,乙的血型可能是:AB型 BA型 CAB型 DO型48红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无线粒体,进行无氧呼吸)A糖原异生B葡萄糖的有氧氧化C脂肪酸氧化D糖酵解49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A释放肝素(碱)B吞噬作用C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酸)D产生抗体(单核)50下列关于生理止血机制的描述,错误的是:A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占中心地位B生理止血与局部血管收缩及血小板血栓形成有关C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不起主要作用D生理止血与血凝块的形成有关51血液凝固的外源性激活途径与内源

11、性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别在于A凝血酶激活过程B纤维蛋白形成过程C有无血小板参与 DFX的激活过程52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A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B加速FX酶复合物形成C激活FX D促进血小板凝集53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B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200倍)C抑制血小板聚集 D抑制FX的激活54目前认为血液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A抗凝血酶B肝素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D蛋白质C55一般血型抗原都是红细胞膜上的A糖脂或糖蛋白 B蛋白质 C脂蛋白 D单糖56Rh血型抗体是AIgG BIgD CIgA DIgM57Rh阳性是指红细胞膜上含有AC抗原 BD抗原 Cc抗原 De抗原二、简

12、答题1.血液有何生理功能血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有何关系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3.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4.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5.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6.简述Rh血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三、分析论述题1.分析引起贫血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防治原则。2.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析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3.试述ABO 血型系统的组成和相互间输血的关系。四、实验题1.何谓红细胞最大脆性和最小脆性?2.如何制备全血、血浆和血清?3.红细胞凝固、凝集、聚集有何区别?4.根据血液凝固实验,指出临床上延缓(或阻止)和促进血凝的方法。5.实验兔采血的方法有哪些?参考答案

13、一、单项选择题1D 2D 3D 4B 5B 6C 7D 8B 9B 10C 11C 12C 13D 14D 15B 16D 17A 18A 19A 20B 21B 22D 23A 24B 25C 26D 27B 28C 29C 30D 31C 32D 33B 34D 35B 36C 37D 38D 39B40B 41C 42B 43C 44B 45A 46D47D 48D 49B 50C51D 52A 53B 54C55A56A57B二、简答题1血液的基本功能有:运输功能: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都需通过血液运输,以满足细胞代谢活动的需要。调节功能: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

14、性物质,如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活动(激素调节)。血细胞亦可合成、分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血液可吸收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参与体温调节。防御功能:白细胞和血浆中的抗体、补体等物质,可对抗或吞噬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在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防止小血管破裂时发生大量出血。4、营养功能、5、维持内环境稳定血液的生理功能与其成分有密切的关系,如运输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红细胞、血浆蛋白、水分等;血液的调节功能主要借助于血液中含有的激素及血细胞自身合成、分泌的激素、细胞因子等;血液的防御功能主要通过白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实现。2

15、血浆渗透压由大分子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正常值约为300mmolL(300mOsmkgH2O,相当于770kPa),其中血浆晶体渗透压占99以上。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主要由NaCl等小分子物质构成。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基本相等,使水分子的跨膜移动保持平衡。当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时,可吸引红细胞内水分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引起红细胞皱缩。反之,当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使进入红细胞内的水分增加,引起红细胞膨胀,甚至红细胞膜破裂而致血红蛋白逸出,引起溶血。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的

16、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正常值约1.5mmol/L(25mmHg或3.3kPa),主要由血浆白蛋白构成。由于血浆蛋白分子质量较大,难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而且血浆蛋白浓度远高于组织液。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能够吸引组织液的水分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维持血容量。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具有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其数量多、变形能力强,在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其数量常明显增加。当炎症发生时,中性粒细胞受细菌或细菌毒素等趋化

17、性物质的吸引,游走到炎症部位吞噬细菌,并利用细胞内含有的大量溶酶体酶分解细菌。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放出的溶酶体酶能溶解周围的组织而形成脓汁。 (2)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约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成熟为巨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其吞噬能力大大增强。在某些慢性炎症时,其数量常常增加。单核巨噬细胞能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并在抗原信息传递、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3)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有关。嗜酸粒细胞可抑制嗜碱粒细胞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并吞噬、破坏嗜碱粒细胞所释放的活性物质,限制嗜碱粒细胞的活性。嗜酸粒细胞还可通过释放碱

18、性蛋白和过氧化酶损伤蠕虫体,参与对蠕虫感染时的免疫反应。当机体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蠕虫感染时,常伴随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4)嗜碱粒细胞能合成并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肝素等,可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荨麻疹、哮喘等过敏症状。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粒细胞,限制嗜碱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5)淋巴细胞具有后天获得性特异性免疫功能,在免疫应答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其中T细胞可通过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完成细胞免疫;B细胞可通过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完成体液免疫。NK细胞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等作用。4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9、有: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称血小板黏附。当血管受损后,血管壁下的胶原纤维暴露,血浆中的某些成分首先与胶原纤维结合,再与血小板膜糖蛋白结合,形成胶原血浆成分血小板,使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聚集:血小板彼此黏着的现象称血小板聚集,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统称为致聚剂,ADP是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重要物质。血小板聚集可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聚集由局部组织释放的致聚剂引起(可逆性聚集)。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引起不可逆的第二时相聚集。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或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称血小板的释放。这些物质主要有ADP、ATP、5羟色胺、血小板因子4、纤维蛋白原、Ca2+等。收缩:

20、血小板含有收缩蛋白A和M,其作用类似于肌原纤维中的肌纤蛋白和肌凝蛋白,在Ca2+的参与下可发生收缩,可使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挤出血清,有利于止血过程。吸附:在血小板膜表面可吸附一些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当血管破损时,大量血小板可黏着、聚集于血管破损处,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血小板发挥其生理止血的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可以融入血管内皮细胞,成为血管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促进生理性止血:当小血管破损出血后,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及黏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组织的血小板释放一些缩血管物质,使血管破损口缩小或封闭;同时,血管内膜

21、下组织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堵塞破损口,实现初步止血;与此同时,血浆中的血液凝固系统被激活,形成血凝块。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内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变硬,形成牢固的止血栓,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膜表面可吸附一些凝血因子。同时,在血小板内还含有一些血小板因子(PF),如PF2、PF3、PF4、PF6等。当发生血管破损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可使局部凝血因子的浓度升高,促进血液凝固的进程;血小板所提供的磷脂表面(PF3),可大大提高凝血酶原的激活速度。5纤维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纤溶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

22、解酶原(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的激活物和抑制物。纤溶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1、纤溶酶原的激活和2、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原的激活是一个有限水解的过程,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通过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的有关凝血因子,如a、激肽释放酶等激活纤溶酶原。外源性激活途径是通过来自各种组织,如由肾合成的尿激酶和血管内皮细胞所合成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被激活成纤溶酶后,可作用于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分子中的赖氨酸精氨酸肽键,使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水解为可溶性的小肽,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溶对于保持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动的动态平衡,使凝血和纤溶局

23、限于创伤局部具有重要的意义。6通常将含有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Rh阳性,不含有D抗原的称Rh阴性,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人群中,属Rh阳性的约占99。Rh血型的特点是无论Rh阳性还是Rh阴性,其血浆中均不存在天然的(先天性)的抗Rh抗体。但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者红细胞后,可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后天获得性抗Rh抗体,凝集Rh阳性红细胞。 Rh血型的临床意义:Rh血型不合引起输血溶血:当Rh阴性受血者首次接受Rh阳性供血者的红细胞后,因Rh阴性受血者体内无天然抗Rh抗体,一般不发生因Rh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凝集反应。但供血者的Rh阳性红细胞进入受血者体内,可通过体液免疫刺激机体产生抗Rh抗体。当R

24、h阴性受血者再次或多次接受Rh阳性供血者的红细胞时,其体内的抗Rh抗体可与供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而发生溶血。因此,重复输血(同一供血者)仍须做交叉配血试验,以防止Rh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当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第一胎),因Rh阴性母亲体内无天然抗Rh抗体,此胎儿一般不发生因Rh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但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的Rh阳性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当母亲再次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第二胎)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凝集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因此,Rh阴性母亲在生育第一胎Rh阳性胎儿后,应及时常规注射特异性抗D

25、免疫球蛋白,以防止胎儿Rh阳性红细胞致敏母体。三、分析论述题1引起贫血的原因大致可从生成的部位、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红细胞的成熟过程、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过程和红细胞的破坏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出生以后主要在红骨髓造血。若骨髓造血功能受物理(X射线、放射性核素等)或化学(苯、有机砷、抗肿瘤药、氯霉素等)因素影响而抑制时,将使红细胞和其他血细胞生成减少,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其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 (2)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若长期慢性失血(内源性铁缺乏)或食物中长期缺铁(外源性铁缺乏),均可导致体内缺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的小细胞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26、,其特征是红细胞色素淡而体积小。 (3)红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维生素B12 和叶酸作为辅酶参与核酸代谢。维生素B12是红细胞分裂成熟过程所必需的辅助因子,并可加强叶酸在体内的利用。食物中的叶酸进入体内后被还原和甲基化为四氢叶酸,并转变为多谷氨酸盐,作为多种一碳基团的传递体参与DNA的合成。当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时,红细胞的分裂成熟过程延缓,可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特征是红细胞体积大而幼稚。 (4)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 B12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不被胃肠消化液破坏,并与回肠末端上皮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内因子缺乏可引起维生素

27、B12吸收减少,影响红细胞的分裂成熟,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或受损的红细胞其变形能力减弱而脆性增加,在通过骨髓、脾等处的微小孔隙时,易发生滞留而被巨噬细胞所吞噬(血管外破坏)。当脾肿大或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的破坏增加,可引起脾性贫血。(6)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上的EPO受体,促进其增殖并向可识别的红系前体细胞分化,也能加速红系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并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当肾功能衰竭时,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能引起肾性贫血。2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

28、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形成。据此,可将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其中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过程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凝血(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和外源性凝血(启动凝血的因子来自组织)两条途径。 在血液凝固的三个阶段中,Ca2+ 担负着重要作用,若去除血浆中的Ca2+,则血液凝固不能进行。在实验室工作中常用的抗凝剂如草酸盐、枸橼酸钠,可使血浆中游离的Ca2+ 浓度降低,达到抗凝的目的。由于血液凝固是一酶促反应过程,因而,适当加温可提高酶的活性,促进酶促反应,加速凝血,而低温

29、则能使凝血延缓。此外,利用粗糙面可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保持光滑完整,因子不易激活,因子不易进入血管内启动凝血过程。在血液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 细胞抗凝系统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的吞噬灭活作用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限制血液凝固的形成和发展。体液抗凝系统主要有:组织因子抑制物(TFPI):TFPI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糖蛋白。目前认为,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蛋白质C系统:包括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抗凝血酶:抗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主要由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肝素: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产生。这些抗凝物质的基本作用是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3ABO血型是以红细胞膜表面A、B凝集原(抗原)的有无及其种类来作为其分类依据的。凡红细胞膜上只有A凝集原的为A型;只有B凝集原的为B型;A、B凝集原均有的为AB型;A、B凝集原均无的为O型。人类ABO血型系统中,还有溶解在血浆中不同的凝集素(抗体)。A型血血浆中含抗B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