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2.20KB ,
资源ID:103431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431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和之源及内涵演变.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和之源及内涵演变.docx

1、和之源及内涵演变“和”之源及内涵演变 【内容摘要】“和”最早的造字本义及造型起源是什么样的?“和”最早的哲学解释是什么?“和”作为一种哲学的思想渊源来自哪里?为什么说“和”是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文明之源?“和”在自身的生命演变中,其内涵特征有哪些?如何对“和”的特征进行现代解释?为什么说“和”文化是最先进、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本文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探究和推理。【关 键 词】和 多元一统 开放包容 生生不息从“和”之源到其内涵的认识到其特征的解释,我们对“和”的认识不断加深,而且这个认识还将不断加深,因为“和”文化是发展的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是最先进、最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和”之源

2、(一)“和”字造字本义及造型起源“和”字最早造型是造字本义是吹奏禾管编成的乐器,使不同音高的乐音谐调共振。从“和”的造字本义看它是强调不同的,如果只有一个音高是不会产生美妙音乐的;而且不同音高的乐音之间是协调共振的关系,如果杂乱无章就只会产生噪音1。那种认为“和”就是让别人与己相同,恰恰走向了“和”的反面。“和”不是让别人与己相同,也不是让自己与别人相同,“和”是尊重不同的他者,并与他者平等互动,形成谐调群体。“和”是两者之间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寻求最佳关系、最佳状态。(二)“和”最早的哲学解释1.以他平他谓之和西周末期,周幽王的史官伯阳甫对“和”做出了哲学解释,他说“以他

3、平他谓之和2”,就是承认他者存在,他者与他者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平等互动,彼此相异而融突、和合成新事物,新方案。也就是说,他与他之间不是一个服从的关系,不是一方主宰一方,一方吃掉一方的关系,以他平他谓之和3。总之,“和”的前提是有相异的、不同的他者,然后是与他者的有机融合。没有他者就无所谓“和”。“和”是有差别的统一、多元的统一。“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和与同不是一回事,和而不同充分体现了中国智者们对“不同”、对“他者”的尊重、理解。“和”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和”是有差异的“和”,矛盾冲突融合中的“和”,动态的“和”,发展的“和”。2.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宗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4、不同的事物尽管是相对、相反的,但相反才能相成,才能生万物。“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相同因素的简单相加是不能化生新事物的。“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若简单求同,莫异于自弃。和实生物,生生不息,万物从和中来,人亦从和中来,最后中和而去,完成和的元素的转换。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和”最早的哲学解释。伯阳甫因其发表了这前所未有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被后人尊为和宗史伯。(三)“和”的思想渊源史伯对“和”的哲学阐释大大启迪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但,“和”的思想起源还要比史伯早得多。“和”的思想起源来自中华祖先伏羲对自然的思考。“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

5、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观天观地、观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风一云、一山一水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自然中得出阴阳和合化生万物,所以“和”的思想来自于自然,同时“和”又是人和自然规律的反映。伏羲画八卦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后人根据伏羲八卦画太极图,太极,是阴阳和合互动的统一体。阴阳是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阴阳和合是万物本源,阴阳和合互动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之道。这个观点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殊途而同归。(四)“和”是中华文明之源后人在伏羲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演绎概括出易经,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6、,后来的诸子百家都以太极为源4。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太极,就是阴阳和合,就是求“中”,求“和”,“中和”即最佳状态、最佳关系,极高明而道中庸5。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蕴涵着阴阳对待的关系,从而构成冲气,冲气就是“和”,“和”就是道。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继承了太极阴阳和合文化。而太极告诉我们,不仅“阴阳”,还有“和合变化”,都是中华文明的根,都是中华文明血液中不能分离的元素。西方的神创说得来的是二元对立论,而我们中华文明根上是一元和合论,但一元和合不等于不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分为二后,又重在合二为一。

7、所以西方多否定,我们是否定之否定。太极阴阳和合是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文明之源,“和”是是中华文明的根,是延续中华文明的一根线。四大文明古国,唯独中华文明不像其它古文明一样衰落、中断自己的文明,唯独中华文明历久弥新,这是因为中华文明对任何外来文化的包容和积极融合,任何外来文化不仅没有抑制中华文化的发展,反而其精华被中华传统文化所吸收。历史上曾经排他排外的国家、朝代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6。所以说顺和者昌,逆和者亡;凡是“和”就好,不“和”就不好7。我们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从太极的阴阳和合出发,在“和”的过程中,追求“和”的结果。二、“和”之内涵寻根溯源,中国文化从根本上是自然论、人本论、辩证论、和合论

8、。这也是“和”文化的主要内涵。(一)自然论中国是个农耕社会的国家,中国人与自然关系最亲密,或者说中国人与天关系最亲密,中国人称天为老天爷,皇帝称自己是天子,这个天就是自然、天然。“和”就是来自于自然,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是朴素唯物论,是无神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其中儒教尊奉的孔子是人不是神,佛教尊奉的释迦牟尼是人不是神,道教尊奉的老子是人不是神,这与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不同。(二)人本论从古至今,中国人观天观地观社会的重要目的是使人活得更好,其人本思想自古而来。自私无私辩证而存,西方的天赋人权是重视个人,个人利益至上;中国的人权强调群体,群体利益至上,家、国利益至上。上升

9、到国家层面,西方强调自己国家的利益至上,我们重在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吸收西方人权思想,人本论不是绝对的无私,也不应是绝对的自私。“和”文化正是因为在自身生命演变中不断吸收融合,存优去劣,才能始终保持其最先进,最有生命力。中华文明人本思想自古而有,而且不断发展不停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公开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为美国利益而来”,这种说法在世界上正常,我们原来说我是为非洲人民的利益,西方人不理解,非洲利益与你们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会说我们是为了中非人民的利益,或者说为了美中人民的利益。党中央提出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也是历史创造成果的享有主体,这是人本思想在现代的集中体现。 (三

10、)辩证论“和”是多元一统,万物共生共存,人类历史在和与不和的矛盾斗争中发展, 不会发展到哪一天不和完全消失了,“和”是理想,是极限,只有不断接近,永远无法达到。没有最“和”,只有更“和”。对立统一,追求多元,强调一统,阴阳辩证,务求实际,阴阳和合,生生不息,发展、和谐发展才是硬道理。(四)和合论和合是融突,有冲突,有融合,在万物融突中致力于追求“和”:佛家道家重求心和、天人和,儒家重求家和、人和。和合肯定冲突,但又强调积极融合,融突目标是和谐。自然论、人本论、辩证论、和合论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国人的信仰之根,也是“和”文化的重要内涵。三、“和”之特征“和”包容万物,但一个无所不包的词必然一无所

11、指,我们必须找出“和”最本质的特征。和宗史伯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思想渊源上看,“和”是自然论、人本论、辩证论、和合论。“和”从自然中来,阴阳辩证,融突和合,生生不息,追求人、人与天的和谐。用我们现代语来解释,笔者认为“和”的本质特征有以下五个关键:(一)多元一统多元是“和”的前提,什么事搞一刀切都不行,要多样化,政治、经济、文化、信仰莫不如此。不是说我们信“和”了,就要求所有人都信“和”,他能信我们“和”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笔者相信,在所有的信仰中,“和”的信仰具有普世价值的部分最多。多元化再比如政治制度,光靠任命不行,光靠选举不行,光靠考试也不行。再比如经济制度,

12、只讲市场经济,必然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债务危机;只讲计划经济,那又效率低下。文化更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一体化是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阶梯水价、阶梯电价、不同等级的酒店、不同运输方式组成的道路系统等等,这是发展到什么时候都变不了的,不会发展到哪一天,就变成一刀切了。当然,多元也不是越多越好,多少合适,以”和”为目标,以“和”为准绳,再多就不利于“和”了,那就不要再多了。再说一统,西方主分析东方主综合,一统是东方综合思维、整体思维的表现。祖国大家庭,世界大家庭、民族大家庭、地球家园这些家观念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统情结。一统与统一有区别,统一意在用强制、武力的手段消灭别人,或

13、使别人站到自己这边服从自己。而一统是多元和谐共处,像不同音高的乐音谐调共振,也像一个和美大家庭。政治、经济、文化、信仰多元和谐共处。不过国家、民族的存在是世界多元一统的前提,有分有合才是“和”。不会“和”到哪一天把别人“和”没了,或者把我们自己“和”成别人了。多元是一分为二,一统是合二为一。合二为一的“合”,不是简单的1+1,是协调、统筹、整合,是整合利益、整合意见、整合价值观、整合各个方面,寻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和”是多元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是优缺点、长短处的互补。(二)开放包容把双臂彻底张开,满怀自信,请进来,走出去,迎接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积极与各种文明交流,在交流碰撞中吸收融合一切有益

14、于和谐的文明。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学东学西,学强者学弱者,学朋友学对手,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科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切有益于和谐的我们都包容进来,为我所用,也为大家所用。当然,开放包容要注意方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就是国际东西本土化,本土东西国际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吸收融合。(三)规律规则伏羲画八卦寻求自然规律,不同音高的乐音协调共振产生各种美妙音乐要依据各种规则。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依规律来。比如,有的人说私企好,有的人说国企好,但私企有倒闭的,国企也有倒闭的,不管国企私企遵循规律才能发展得好。所有者、经营者、监管者各个

15、责任明确,回报清楚,遵守市场供求规律,怎么会破产,凡是破产的都是违背实际规律的。什么音乐要有什么谱,这个谱遵循音乐规律了,然后按这个谱来,音乐就有了,不好听再改谱。这个谱就是制定的规则。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按照礼来处理一切事情,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就能够彼此和谐、融洽;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我们平常只说和为贵,而孔子强调的是以礼节和。这个礼在现在就是指规则,就是国际公约、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各种条约、议定、规章、制度,总之要有法,有法天下和。比如门外的大马路,没有交通规则,那不挤一块去了,还有什么交通和谐。我们国家现在强调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和”的保障,没制度就没真“和”,只有

16、假“和”。(四)传承创新“和”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明,但“和”的过程中不会把别人“和” 没了,也不会把自己“和”没了。西方文明重“斗”,我们重“和”,“斗”的创新性强,但破坏性也大;我们强调创新,但也不忘继承。变与不变辩证而存,不是什么在“和”的过程中都变,总有些元素保持不变。每一种文明里都有和谐部分,而这一部分往往是最有生命力,最有民族特质,最不变的一部分,我们过去全盘西化,现在抓物质文明,导致社会普遍没有判断的标准,没有精神皈依,回过头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孝、谦、诚、俭、廉、耻、义、友、恕被丢弃在角落里,但还在我们家里,没有当垃圾扔出去,现在我们又要把它们拿起来充实我们的精神。这些中华文明中

17、的精华是不会被别人“和”没了,这些和谐的内容是我们民族特质的一部分,也是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当然别的文明也不会学了我们就把他们特质丢弃了。这就是历史中形成的民族性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继承、有创新,在继承基础上创新,这样才能传承下去,才能使各种文明不断进步不被吞蚀,世界文明才能多姿多彩。有些文明消失了,那绝不是因为“和”,多是因为强势文明的侵入或自身没有文化自觉、自信造成的。我们有文化自觉、有文化自信,我们传承创新,经过“和”,我们还是自己,“和”出一个更好的自己。(五)生生不息“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阳地阴,男阳女阴,阴阳和,则万物育。现代科学证明最简单的有机物也具

18、备碳氢两种元素,而有机物是生命出现的前奏,不同的有机物“和”成生命,最终“和”出人类,所以,没有“和”就没有生。 和生人,和生万物,生生不息。只有和,才有生;只有生,才有不息,才有不断发展。正是在和生中,天地万物男女才呈现一派生生欣欣的兴旺景象8。故宫中轴线上规模等级最高的宫殿是太和殿。什么是太和?朱熹讲“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太:太极的太,太和:是万事万物,变化运转、生生不息中的“和”。有科学家说人类年龄还有6000万年,那时候人类文明什么样,我们无法预测,“和”是务求实际的,过去“和”的元素不一定是现在“和”的元素,现在“和”的元素不一定是将来“和”的元素。比如农业文明时搞农垦,使用

19、简单的生产工具是天人和,现在世界在历史中发展到今天,人口如此之多,工业革命的双刃剑作用,我们搞农垦加速荒漠化,还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连地球上人类的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我们必须用科学,在用科学的过程中采用更多环保可持续的方式,原始生产方式不是现在的“和”,有毒有残留的化肥农药也不是现在的“和”。利用科学可持续农业是现在的“和”。总之,我们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不断的求“和”,只要我们结合人类发展实际,不断的扬弃,不断的追求“和”,相信不“和”虽然永远存在,但“和”应该越来越多。人、社会、环境将会发展不息,越来越和谐。多元一统、开放包容、规律规则、传承创新、生生不息,这是“和”的五大关键特征。当然我们对

20、“和”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一切停滞的都不是“和”。一刀切不是“和”,封闭排外不是“和”,脱离实际不是“和”,没有扬弃不是“和”,停滞不是“和”。“和”还可以用党中央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来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和”的方法;与时俱进是“和”的特征;和谐社会是“和”的目标;科学发展观就是和谐发展。四、结论:“和”文化是最先进、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和”是诸子百家之源,是中华文明之源。“和”是自然论、人本论、辩证论、和合论。“和”文化在自身的生命演化中,因其多元一统、开放包容、规律规则、传承创新、生生不息的特质,使其在自身的生命演化过程中不断的存优去劣,与时俱进,“和”文化是最先进,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参考文献:1李海玲.论“和”J.学理论,2011(9).2关鋒,林聿时.春秋哲学史论集M.人民出版社,1963(6).3张立文.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7(2).4罗炽.中和文化论纲J.江汉论坛,2007(2).5曾仕强.易经的奥秘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6李海玲.论“和”J.学理论,2011(9).7王殿明.中国和学年鉴2011M.青岛出版社,2011:12.8张立文.和合、和谐与现代意义J.江汉论坛,2007(2). XX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