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6.34KB ,
资源ID:103407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40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李商隐诗歌地艺术特色.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李商隐诗歌地艺术特色.docx

1、李商隐诗歌地艺术特色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师大学 包晴怡指导教师摘要:商隐,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造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杜”,又与温庭筠齐名“温”。 他的咏史、元旦诗深于寄托,工于比兴,或通过描叙史事,暗寓历史教训;或通过对历史人事别出新意的议论以借端寄慨。他的抒情诗表现婉曲,意境含蓄,诗歌感情沉潜,潜气转,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回环往复,脉络婉曲。他的怀古诗巧于用典,妙在构思,用典巧在润物声,推出新,形象逼真。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前人曾概括为“深情绵渺”或“沉博绝丽”。关键词:艺术特色 隐幽 朦胧1 第一章 绪论31.1作者简介31.2诗人所处时

2、代背景3.2 第二章 诗人诗歌艺术特色32.1诗歌真色,借物抒情32.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42.3锤炼字句,巧于造语52.4无题为首,寄托比兴62.5含蓄温婉,构思缜密83 第三章 总结9第一章 绪论1.1作者简介唐朝是诗歌的王朝,百花齐放的时代,诗人之多,诗作之丰,都是前无古人的。商隐的诗歌商隐的诗具有寄托遥深、构思细密、意境含蓄、情韵优美、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特点,构成他特有的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商隐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贫病交迫,怀才不遇。朋党之争的祸害,官场对他的排挤,构成了诗人寂寞悲惨生活的基调。“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这是珏笑商隐诗中的诗句,亦是同时代人对商隐的评

3、价,这些诗句概括出了商隐一生悲惨的遭遇和不幸的命运。1.2 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镇割据佣兵混乱,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不堪重负纷纷起义反抗。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激烈,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空有报国之志,但生不逢时,壮志难酬。而时代有不容许他直抒胸臆,所以哦心中隐微不禁地情怀只能寄情于诗:“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转。”用诗歌创作派遣心的苦闷和寂寞。他用是个为这个时代唱出了挽歌,成为了晚唐杰出的诗人。第二章 诗人诗歌艺术特色2.1诗歌真色,借物抒情在诗歌的创作中,有的作者表达的感情似乎很强烈,事实却缺乏真情实感。虽然语言很华丽,在其在却毫无生机。商隐的诗既有绚

4、丽的文采,又有真实朴素的情感,他的诗楚楚动人,情感细腻,引人共鸣。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古人有云:“昔时人篇什,为情而造文。”商隐被常人是艰辛,不幸的遭遇就造就了他向伤感的性格,心总是有着许多不能明言的苦衷。他想改变这样的现状,空有心而力不足。就像那首流莺中这样写“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晨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商隐用于抒怀的是一只小鸟,虽然高洁美丽,确是与他一样的不

5、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还有诗中那些为雨所败、凋零的牡丹,香嫩可口却被剪凌云的幼笋,飘荡的流莺等。这些借物抒怀,形象的展示了诗人悲痛欲绝的心声和冷酷无欲的环境,实为诗人自己悲剧性命运的写照。这样的艺术特色是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这些杰出诗人所没有的。商隐在这一方面独树一帜,极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2.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可以说,诗人用典最妙的是诗人杜甫,他读书万卷,能够将故事融化在自己的才气中,自然流出,直抒胸臆。杜甫之后,用典多而巧妙者就属晚唐商隐了。他的诗中典故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

6、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在安定城楼中,第二联,他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商隐开始叙事了,也就是自己感发的原因,一个是贾谊,一个是王粲,从年龄,背景,遭遇上看,都与此时此刻的商隐十分的相似,那么,通过这两个人的故事,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当时悲惨的遭遇与心的愤懑。包扩后文中“入扁舟”“猜疑鹓鶵”的典故,也有十分独到的地方。最后一联他用一个典故写的两个句子,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读出诗人的愤慨,可以说骂的很直白,甚至有些激愤。这也是商隐诗中鲜少出现的情况。典故的灵活运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

7、的思想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正因为义山潜气转,少直抒胸臆,多婉曲之作,故其在咏史怀古时往往借助典故来表情达意。借典故反映现实,非义山新创,但因其对典故掌握颇多,在诗作中往往信手拈来,熟练运用,以致其诗歌凝练警策,在艺术上收到了独特的效果。2.3锤炼字句,巧于造语。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源自于他在诗歌创作中巧妙的构思。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选材的精要,剪裁的灵巧,均见大家手笔。单就对比手法一

8、项,则足以令后人摩玩不已。高人一筹之处,往往灵活巧妙,且能翻新出奇;别出心裁之处,若自出机杼,常常能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处,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惊喜。构思巧妙,着实令人叹服。可从以下几点概括之:(1)、巧在润物无声。商隐诗的使事用典有 许多非常隐蔽,用如未用。读者即使不知典故也不会造成阅读障碍,而一旦知道典故出处,则有会心如悟之妙,对诗句的意蕴的理解敢就更加深刻。如园中牡丹为雨所败之二云“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诗从题外起以榴花作衬。虽不知用事,亦觉自然可诵。但若联系孔绍安咏石榴事,则可悟商隐借史事,以古人诗自况,抒发其早岁虽为令狐楚激赏,但终遭际不幸的一种感情。可谓是“语如己出

9、,无斧凿痕”(说诗粹语)。(2)、巧在腾挪跳跃,纵横驰骋。商隐善于把本来不相关的故实巧妙地织入一联之中,跨越时空,通过对照显示其间的因果联系,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如马嵬(其二)的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用笔非常灵活,运用对比,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跳跃。(3)、巧在推出新。义山对典故的运用往往有别出新意的发挥,在艺术上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南朝)。“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本来只反映帝妃的不和,缺乏社会意义,作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巧妙地将“半面妆”与“分天下”联系起来,对腐朽昏聩的封建统治者以辛辣的讽刺,不仅使事灵变,而且思想深刻。义山用典还注

10、意将意、情、事、典融入象中,又以“新语”出之,所谓“熟事新用”(说诗粹语)。如和人题真娘墓“虎邱山下剑池边,长遣游人叹逝川”。即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此“熟事”出之,而仅取“逝川”二字,所谓“新语”也,省却了许多文字,而能使语义涂上一层浓重的岁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感慨。(4)、巧在形象逼真,立体可感。如七律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有暮鸦。地下若逢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颔联以虚拟推想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渊的手中,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而尾联活用广与叔宝梦中相

11、遇的故实,却又问而不答,余味无穷。不仅突出了炀帝纵欲妄行,至死不悟的淫昏性格,而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这个亡国之君的揶揄嘲弄,讽刺对象和讽刺者的形象都跃然纸上。2.4无题为首,寄托比兴纵观商隐诗歌,我们会发现,他特别喜用“有”“无”二字进行诗中对比。如“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竞无渺”(梓州罢吟寄同舍)“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峰俱有情”(二月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舆高秋!”(重有感)。通过“有”“无”的对比,达到一种无中生有,似有却无的境界,营造出一种“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禅趣。如无题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它的妙处在于

12、:一为情人相别设置背景,时在暮春三月,春风绵绵(东风无力);二在于移情于景,春花凋,木叶飘零(百花残),从而使情人相别更加具象化,为两情相别营造、泻染一种悲愁伤感的氛围;三在于暗示与象征此情已如春亡消逝,不可复返,如百花凋残,不可复开。商隐继承并发展了古代诗歌比兴寄托的艺术传统。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咏史中云:“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对金陵龙盘虎踞的雄奇之势,用一个有力的反问句作了彻底的否定,“三百年来”均为“晓梦”一场,看来“龙盘”是无处可觅的。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能幸免么?诗人似在为古人哀叹,实为今人忧虑。与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比较,可谓异曲

13、同工吧。寄托之深,由此可见。商隐咏史或假托前代帝王勋贵,以喻指现实中的同类人物。如富平少侯,“富平少侯”虽是个假托性的人物,但清代注家徐逢源根据唐敬宗少年继位,好奢喜猎,宴游无度,和汉武帝每自称富平侯家人之事,推断此诗系借讽敬宗,其说颇为人所信。或通过对历史人事别出新意的议论以借端寄慨。诚如黄世中先生概括云“商隐诗多托物寄情,亦物亦人;借史兴怀,亦古亦今;以仙喻世,亦道亦俗。物之与人,古之与今,道之与俗,或同构对应,或隐喻暗示,或比兴象征,言此意彼,故多含隐之致”。诗人笔下,似无不可寄托之物。举凡枯荷败柳、危楼清池、飞蜂舞蝶、鸣蝉流莺,信手拈来,均成可托之物;前人故事、神话传说、历史迹,也往往

14、成为诗人伤时叹事的契机。商隐寄托比兴之诗,选材之广、寄托之深、意旨之隐,每每令后人望尘莫及。黄世中先生论及商隐诗歌的隐秀特征时曾说“比兴是商隐诗旨义含隐的重要手段”。正是商隐工于比兴手法的运用,在他的诗歌中创造了许多出色的意象。王泽龙先生把比兴手法看作是诗歌意象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商隐是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诗人之一。每每由感物而兴会,再到感物而兴思。如“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触物抒怀,将家国之感、身世之痛,与时光流逝之叹熔为一炉。情景与哲思化而为一,耐人寻思。前人论及商隐七绝,曾有“寄托深而措辞婉,可空百代”之说,这种藉艺术形象的整体来托寓较为概括、抽象

15、的感情容的写法,是元旦诗的一个特点,也是商隐对比兴寄托这一传统手法的一种发展。2.5含蓄温婉,构思缜密商隐诗歌的抒情,情调幽美,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常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朦胧。如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首诗凭借作者敏锐的感受力,展开飘渺的遐想,营造了幽深精微的意境。这种意境极有层次感:秋空明净,霜华月光,似水一色的自然景象,是一层意境;霜月之神在争妍斗美的美丽遐想,又是一层意境;诗人向往在幽冷环境中一试身姿的“耐冷”的精神,又是一层意境。这些霜月交辉、“水接天”等意象,美丽而又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意境的重叠交错,诗境遂显得幽约朦胧。商隐之所以能把诗歌表现得委婉迂曲,不直不露,在于他常用近离远合、点情染景、翻转透跌、宕出远神等艺术手法。商隐诗很少纯为情语,也很少纯为景语,从出句到对句,常先情语点之而后景语染之。商隐诗少直抒胸臆之作,多深情婉曲之篇。咏史、怀古诗虽揭露嘲讽尖锐辛辣、不留余地,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很含蓄蕴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