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2.86KB ,
资源ID:1033592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359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1、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一语文组 梁秀娟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道”、“由”、“文”、“至”、“其”等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现象。、 3、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4、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 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

2、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弄清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师: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明确: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师: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 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

3、、文本解读 1、解题 师: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师: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 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2、走进作者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 (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 (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

4、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整体感知 听录音(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断句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 师;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 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

5、哪一句话来概括。 生;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 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师: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生: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师: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生: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师:“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

6、应的? 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师:“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生: 至洞之深处。 师: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生: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 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师: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1 生: “无限风光在险峰”。 师: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 “随之”。 师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 的要害。(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岁时的作品。四年后(

7、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师: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段是记游部分。) (12):记叙游山经过 师: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生:“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师: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生: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师:后一点呢? 生:“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段是议论部分,分

8、别照应第、段。) (34):议论游山心得。 (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五、学习第一段 诵读第段 .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学生练习

9、背诵。 六、梳理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卒”: 死,“卒葬之”。 终于。 士兵,“疲敝之卒”。 2、 “文”: 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文字,“独其为文”。 3、 “道”(完成课后第二题) 道路,“有碑仆道”。 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类活用: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名”: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 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3)、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文言句式

10、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七、点拨答疑 明确: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 开。 师:“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 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八、课后作业 、顺畅地背诵第段,熟读第、段。 、完成练习第二

11、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2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讲读课文第、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其”宇在文中有二十多处,每个同学迅速找一处,指出它的意义同学更正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其文漫灭 6.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 7.其下平旷 8.问其深 9.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l0.人之愈深,其进愈难 11.而其见愈奇 1

12、2.然视其左右 13.盖其又深 14.则其至又加少矣 15.既其出 16.则或咎其欲出者 1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8.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9.其孰能讥之乎 20.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教师总结点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语气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表估计时,译为大概、可能 二、讲读第段 (一)梳理文言知识 补充注释 1、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

13、,形容词词尾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 3、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4、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词类活用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一词多义 由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由山以上五六里 (二)分析课文 师:第二段写了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师: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

14、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明确: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师:第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

15、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三、讲读第段 指名朗读、口译第段 (一))梳理文言知识 补充注释 1、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2、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3、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4、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3 5、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词类活用 1、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帮助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一词多义 1、至 (1)险以远,则至者少 (2)多助

16、之至,天下顺之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观” 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 心得、收获。“往往有得”。 4、“夷” 平坦。“夷以近”。 铲平、削平。“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 作介词用: 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用来、拿。“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表并列。“险以远”。 表承接。“由山以上”。 文言句式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2、

17、“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3、“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4、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5、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二)分析课文 师;本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师: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 明确:五层意思: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

18、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

19、有很大启发。 四、讲读第段 指名朗读、口译 (一)梳理文言知识 补充注释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4一词多义: 1、 “悲” 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胜” (1)“后世之谬其传”“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后世之谬其传”“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 (3)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4)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文言句式 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二)分析课文 师

20、:讨论如下问题: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 的? 明确: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 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 五、讲读第段 师: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 师: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六

21、、课堂小结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的论文,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以赴;一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 谨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七、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

22、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附材料: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

23、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5【篇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

24、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 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教具准

25、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

26、文) 学生读注释,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

27、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三、整体

28、感知: 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点拨:(12):记叙游山经过。 (34):议论游山心得。 (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

29、形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而”,表修饰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

30、词句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 助 于人为可讥: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 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 帮【篇三: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