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856.57KB ,
资源ID:103344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344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doc.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doc.docx

1、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doc微变化微分析微建议 中招语文考试情况简析河南省中招语文试题,以课标为准绳,以素养立意为主线,以有利教学稳定及学业评价为出发点,试题理念、试题结构、试题类型与往年相比,稳定格局下有微变,市区中招语文成绩也稳中有升,下面就今年中招语文试卷及考情略作分析。市区中招语文考情统计表 第一板块:积累与运用(共27分)“积累与运用” 板块考情统计表 以上表格说明“积累与运用” 板块考情试题难度差异很大,学生得分情况也千差万别。下面就部分试题及答题情况,逐题解析。第3题:考点为古诗文默写,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标规定篇目的识记、理解能力,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题型为填空题,包括了

2、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主题性默写三种类型,其中涉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爱莲说两篇古文和过零丁洋、水调歌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三首古诗词,分值8分。整体看来,这道基础题绝大部分考生答题情况还不错,但真正拿到满分的还只是少数,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因错别字导致失分。如“拂士”的“拂”误写成:佛、避、敝、鄙、弼等,还有:“浮沉”的沉,“淤泥”的“淤”,“濯清涟而不妖”的“濯”、“涟”,“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与”,“夜郎”的“郎”,“千里共婵娟”的“婵娟”等出错率较高。(2)背记不准确。如“身世浮沉雨打萍”写成“身世沉浮雨打萍”。(3)理解不透彻。最后一空水调歌头以明月寄托了苏轼对远方亲人的思

3、念和祝福的句子,个别考生因理解有误写成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第4题:本小题考点是名著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名著内容的把握及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及概括表达能力。中国名著涉及西游记、水浒,外国名著涉及安徒生的夜莺和格林的渔夫和他的妻子两则童话故事。该题为二选一,学生可自由选择。分值4分。从答题情况看,学生基本上能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名著作答。平均分在3分左右。但学生答题情况仍参差不齐,存在诸多问题。(1)审题不清。题目提示“任选一题作答”。指的是在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间选择一题,然后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名著,根据要求作答。比如选择西游记,就只介绍西游记的两个情节。而有些考生分别选西游记和水浒各一个

4、情节来写,或者介绍完中国名著西游记再介绍一个外国名著夜莺等,乱七八糟。这样,即使介绍完整、准确,也只能按第一点给2分。(2)忽略题干隐含信息。外国名著考查,要求“结合具体情节,写出“常读常新”的阅读感受”。一部分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大谈感受,不提情节,遗憾失分。还有的考生叙述完情节,只谈一点感受,没有写出之前读和现在读的不同感受,也会遗憾丢掉一分。(3)未能择要概括。介绍中国名著时,两个情节,共四分。很多考生不注意分值安排,应该均衡介绍两个情节,各两分,每个情节应该写出两个关键点。有的考生详细介绍其中一个,另一个一笔带过,遗憾丢分。或者是过于注重介绍细节内容,缺少过程关键词。比如“五行山下定

5、心猿”,大谈悟空如何与佛祖斗法,最后被压五行山下。而忽略了“大闹天宫”“玉帝请如来”等关键词。没有注意到题目“简要叙述其主要故事情节”的要求。总之,这一小题反映出许多考生对于原著内容不够熟悉,阅读量小,阅读面窄等问题,情节介绍缺乏完整性、连贯性和准确度。另外,答题应注意技巧和方法,按要求、有层次作答,注意概括性。部分学生卷面不认真,字体过小或连笔严重,错别字较多。如“佛祖”写成“佛主”,“八卦”写成“八封”等。第5题:考点为句子的补写,主要考查考生对语段语意的概括归纳和准确、完整、连贯表达能力。分值4分,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原题如下: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6、、连贯。”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从狭义上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从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 。例如,使用工具从传统的毛笔到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书写颜料从单一的墨汁到化学剂,黏合剂、喷漆等,丰富多彩;书法流派从传统书派到意象派、墨象派等,各具特色。(答案:书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书法也在不断发展)考生做该题前,要认真读题,分析空白处与前后语句的关系,准确填空。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

7、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但部分学生答案不正确,总结概括主要是以下症状:(1)语言表述不完整,句子没主语如:书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直接写成“分广义狭义”。(2)没有认真读题或以偏概全,如把的主语“书法”写成“毛笔”、“书法的书写工具”等。(3)文本概念把握不正确,如答案其实为:“书法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些学生写成:“书法的意义分为两层”。或许参照下面的统计表,能更清晰、更直观反映本题答题情况。其实,补句的命题规律还是非常鲜明:(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

8、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很可能有字数限制。只要掌握了补句的命题规律,就会提高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第6题:考点为语言综合运用,内容以青少年备为关注的中国校园足球为题材,体现了积极健康的人文主题,时代感非常强。分值7分,包括两个小题。第(1)小题:考点为信息筛选与概括,通过有关中国校园足球新闻标题的探究,主要考查提取概括主要信

9、息能力。答题要点分明。这种题型类似一句话新闻,要求简明扼要。分值3分,第(2)小题:考点为图文转换类型,选取了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标志,要求“要结合图案和文字具体介绍设计意图。分值4分,紧扣“课标要求”。徽标即徽记、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炼,蕴涵着丰富的寓意。近几年来,徽标类读图题悄然走进中考试卷,它一般要求诠释徽标的构图设计及含义、概括徽标蕴含信息、评价构图思想等,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及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等。今年考查的就是构图设计及含义,这也是读徽标题最基本、最主要的类型,不偏不怪,近乎“送分题”,但评过一万多份的试卷,满分4分的题均分近为

10、2.5。细细归纳,还是有不少地方需我们教学要注意的:(1)读题不够,不按题目要求答题,两大方面内容丢了其一,或是“没有阐明设计意图”,或是“没有结合图案与文字”;2读图不够细致,造成对图文本身说明不够具体到位,特别是细微的关键点的缺失,如英文“csf”及八个汉字的上下错落;(3)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从“大语文”生活中感知的有用东西少,看清楚了图上所画,但就是不知其寓意是什么;(4)不看分值,“按分踩点”的习惯不够,4分的题只答1、2点,草草一两行结束,不够认真;(5)语言表达不够准确,语言组织不够条理。以上问题的出现,和平常训练、积累不够,学生未能熟练形成答题技能有关,但也和学生毛毛糙糙、不够

11、镇定的应试心理有关。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共29分)该板块包括两篇现代文,从感恩到阅读经典,内容丰厚,文质兼美,熏陶渐染,正能量突出。现代文阅读(一)题为滴水之恩的记叙文,选文通过两个助人为乐小故事,从友善与关爱角度,揭示了助人要维护受助者尊严的义理,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感恩主题。共涉及第7- 10题,分值16分。纵览以上统计表可见,多数试题分值较大,得分率较高,但满分率差异明显。第7题:考点为整体把握情节,主要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故事梗概的脉络概述能力。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 没有按照题目中的要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而是按文章中

12、的记叙顺序插叙来概述的。(2)没有注意事情的发展变化,漏写要点。例如只写“他给我讲自己之前在马山得到帮助”,漏写“这一帮助改变了他”。只写“他把我送到马山”,漏写“他专程(特意绕远路)送我”,因而无法突出“他的乐于助人、善行的传递”。(3)不是用简洁的概括性的语言,而是用细致的语言具体描述细节。例如引用原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的对话。第8题:考点为理解分析,主要考查学生人物在文本中的作用,限制词是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各占2分,共4分。 分析以上统计表揭示考情的深层次原因,学生答题存在概括局部内容能力薄弱,理解文本不够清晰,结构情节用词混淆的现象;很多考生将“作铺垫”的“铺

13、”写成“辅”,“垫”写成“堑”,应加强语文阅读术语正确书写并理解的教学;存在(只答一点)要点不全,(情节结构用词颠倒,即情节用词写在主题作用上,主题用词写在情节点上)要点混杂的问题,应先答(1)情节作用:锁定有效段落3到8段,(结合内容占1分)即交代“我”面临的困境,写出我步行返回的原因,(作用1分)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再答(2)主题上:(结合内容占1分)即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作用1分)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和关爱,使主题更丰厚。也有极少部分学生答题思路清晰,书写整洁,要点齐全,眉目分明,和答案如出一辙。为此我们应教会学生认真谨慎审题,文本意识要强,学会抓住叙述对象和事件要点概括局部情节

14、,规范语文阅读术语,写对字,用准词,言简意赅,有的放矢,高屋建瓴,从内容、人物、中心入手,答题务必全面化、条理化。 第9题:考点为人物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学生从两方面概括“文中的 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分值4分。学生答案典型问题是:(1)不分点答题,近半数学生没有分点答题的意识,往往叙述啰嗦,没有重点。(2)不审题,答非所问。有的理解为人物形象在行文中的作用;有的复述了故事梗概,不作分析;有的只写总结形象的词语,如“善良”,不作分析。(3)理解能力差,概括分析过浅,抓不住重点,甚至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出现偏差,

15、分不清人物身份(男女)、年龄。(4)字体太差,不整齐、太潦草;错别字太多,如“尊严”写成“尊言”;“乐于助人”写成“乐与住人”。第10题:考点为写作特色简析,以文本结尾入手,主要考查局部与整体把握文本关系的理解。具体要求是“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分值4分,得分点比较复杂,满分率仅10.39。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主要问题在于不联系文本内容答题,简单重复第9题的人物形象分析,结尾表现了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其实只需联系结尾内容完整表述“结尾通过人物语言(对话),补充交代他本来不到马山,是专程送我,表现他的善良有爱心。”即可获得一个得分要点。(2)学生答案中提到与前文照应,解

16、释了“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交代了他“迟疑”的原因,学生认为前文“迟疑”是一个伏笔,此处正好照应,结尾解开了悬念,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答案。和答案中的第一个得分点相近,给1分。(3)学生答出在我的感召下,他由一个落魄的赌徒成了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即使不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也可以得到第二个得分点的分值。有同学只谈点明主旨,发人深思,不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只能得到其中一个要点的分值。(4)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的余地等术语,有1/5的学生谈到了,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套用术语,如承上启下、引起下文等离谱的答案都往上堆。还有部分同学分析的很多,但都在重复一个要点的意思

17、。(5)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如有学生分析到:结尾的对话表明他认出了我,只是为了给我面子,不揭穿我,体现好人有好报。不作为给分要点。 现代文阅读(二)题为为什么不读经典的议论文,从经典的本质、经典的尴尬处境及原因、经典和平庸作品的不同等方面多角度论证,提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的东西的观点。议题针对时弊,对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分值13分,涉及11-14题,得分情况良好。第11题:考点为内容概括,分值4分。要求结合全文内容,筛选、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两个原因。文中有明显的中心句可以帮助概括。多数同学能够抓住中心句及中心句层次关系按题干要求从两方面准确概括,但也有少部分或不能找出

18、中心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答题不全面,只答一点;或审题不严谨,题干要求从两方面答题,罗列出四、五点,没有归类。下面统计表,也许能帮助我们对得分情况构成元素更透彻了解。第12题:考点为首段作用理解,主要考查第一段内容在议论文中的作用。分值2分,题型为简答题,是现代文阅读常见的一个题型。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分清文章体裁样式,因为不同文体中段落或句子的作用是不同的。解答此类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即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首先就本题来看,内容上引用名人名言引出论题或论点,结构上用了一个设问句引起下文的论证,所以本题两点2分,如果是3分,还可以从表达及个人感受方面加一点“引起读者兴趣”。大多数学生失分严重,

19、其主要原因为:(1)把第1段的作用和第1段引用名言的作用混为一谈(引用名言作用是引出论点或论题,作论据证明论点,吸引读者兴趣。三点3分。)(2)不懂从内容、结构两方面来解答问题,思路混乱没有章法。(3)不分文体乱用术语,语言表述不规范。如:提出论点,有人写成“点题”“揭示主题”“点明中心”“说明了-”(4)对三大文体没有清晰的概念,对所考知识点不明确,胡言乱语一通。第13题:考点为议论文的论证结构, 立足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考查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的掌握。分值4分,虽常规题型,但难度较大。满分率与零分率几乎持平,接近50的学生得3分。所给参考答案如下: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

20、西。(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经评卷小组协商,第一得分点确定不变,第2第3得分点也可这样:对比论证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再举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的事例,论证“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这一分论点。第4得分点也可这样:最后得出“经典作品总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这一结论。少数考生思路清晰,答题规范。依据“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四个得分点逐点作答。但学生失分现象仍然突出:(1)审题不明,没看到

21、第段把此题答成全文的或是其它段落的论证思路;(2)概念不清,把举例论证写为举例子或是举例等;(3)理解失误,把此题理解为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作用;(4)术语混淆,不是议论文的“论证了”而是“说明了”“突出了”“升华了”等说明文记叙文术语;(5)套词杂烩,把答阅读题的多种套词一窝蜂拿来“引起下文”“点明中心”“升华主旨”“体现语言准确性、严谨性”等;(6)漏掉题点,第二个答题点漏掉的较多,直接在先引出分论点之后写举例论证;(7)题点不详,第一题点只是答出先提出观点或分论点,至于是什么没有答出,中间论证了什么和结尾得出了什么结论都没说明;(8)张冠李戴,明显在此题的答题卡空间答的是相邻的下一题

22、。第14题:考点为论据的使用,主要通过两个论据材料内容的探究,选出适合作为第段的论据并简述理由,进而考查学生对论据与论点内在联系的理解。本题共3分,得分情况良好。本题的正确答案是: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段的观点相符。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要点,得到3分,他们能够读懂第段所论述的观点,以及材料一、材料二分别能够论证什么观点,思路清晰。然极少数考生得分较低,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答题不完整,选择了材料一,但是没有简述理由。这种情况可能是没有真正读懂材料一和第段所论述的内容。(2)答题错误,选择了材料二。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考生没有仔

23、细阅读文章以及材料内容,没有读明白第段所论述的观点,没有抓住“匆促的生活节奏”、“娱乐化信息”、“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匆忙、浮躁、粗浅读物”等关键词来进行阅读理解,也不知道材料二能证明什么观点,只是想当然地写到,作为一个学校就必须有丰富的书可读,大家都要爱读书,没有书怎么可以称其为学校等等。(3)答非所问,答案写成了道理论据或事实论据。这类考生答题偏离了方向,原因可能是没有读懂题意,没有仔细审题,不明白题目是考查选择哪一个材料作为第段的论据更合适,而不是判断两个材料属于论据的哪一种类型。 第三板块:古诗文阅读(共14分) 该部分包括了古文阅读和古诗阅读两部分,均系课标规定篇目,而且是传统经

24、典名篇。古文阅读采用课内外比较阅读题型,一篇为课内曹刿论战一篇为曾国藩挺经选段,两篇内容均阐述勇气与战争胜负联系,相关性极强。分值10分,涉及15-18题。 以上主要从数据统计表角度简要勾勒了学生答题情况全貌,下面侧重从考点与答题详情角度稍加解说。第15题:考点为重点词语的解释,题型仍为四选一客观题,要求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分值2分。选项C中将“小大之狱”的“狱”解释为“过失”,显然是错误的,符合选项要求。第16题:考点为句子翻译,潜在要求是在翻译整句意思时关键词语的翻译要准确无误。该题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一句翻译的考查,分值为2分,1分为对“伏”的解释,即:埋伏;另1分是句意正确和

25、句子通顺。学生答案中,“伏”字解释较好,“测”字的解释百花齐放:“推测、估计、预测、判断”,符合汉语言丰富多彩的特征,但有少部分学生对“夫”“测”的理解也存在明显错误。总之,以上两个题为客观性试题,比较简单,满分4分,表明学生掌握较好。第17题 : 考点为比较阅读,本题以标题作支点,撬动全文,考查对全文文意整体把握。原题为: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另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参考答案:语段(一)主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制胜之道的议论,表现曹刿的远谋;而对长勺之战中双方对峙交锋描述不多。不难看出,答案是从文段内容角度作答,意思要涉及”主要“和”次要“、”详写“和”略写“之类

26、的关键词方可得满分。难度系数0.65,满分率40%,考生平均得分1.291.不偏不难,得失分正常。主要失分为以下方面:(1)不结合文段,答题笼统。只说更能表现主要内容,主题之类的套话,导致丢1分。(2)不涉及内容,而侧重人物曹刿品质,导致丢分。第18题:考点为理解概括,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士气取胜这一中心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尤其重点考查了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迁移能力。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学生整体得分率并不高。集中体现在对课外文言文的理解程度上不足。此题共计四个得分点,其中课内占一个,90%以上同学可以分析得到,即得分点 “敌人士气衰落,我方士气高涨时要进攻”;课外占三个,需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清

27、作者的思路,从中概括总结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三个方面(得分点善于保存士气,不宜“初气过锐”,士气衰竭时要振作士气善于蓄养士气),43.4%考生往往只能考虑到其中一点,以居多;11.2%的考生能够分析得到两点,以居多;只有2.5%的考生能够全面分析,得到完整答案。课外文言文是曾国藩的挺经,此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套为人处世哲学。作者从前人经验中感悟有所得。其实中心论点是“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即“用兵者应善于保存士气”。接下来列举不同事例,分别从正反三种情况论述善于用气者的三种状况:(1)不宜“初气过锐”;(2)士气衰竭时要振作士气;(3)不能迅速取胜时,要

28、善于蓄养锐气。失分原因就在于作者观点隐藏于事例之中,不易总结而已。 第19-20题:古诗阅读选取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设2小题,赋分4分。第19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20题考查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题干为两问,因命题限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降低了难度,缩小了选择范围。“如何表现自然理趣”给考生搭建了个性阅读的舞台,此题有限制有开放,张弛有度,难度适中。考生可以在对作品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表现手法、修辞、诗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整体看,大部分考生能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情感,陈说自己对诗句的感悟。但在阅卷中,也发现如下一些问题:(1)记忆不牢固,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

2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有些考生写“我们无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又有新事物的出现,生命不会因消逝变得虚无。”这显然与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的哲理混淆了。“是如何表现这一自然理趣的”有的考生答“运用夸张、想象,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景象,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乐观的情怀。”与观沧海诗中的内容发生混淆。(2)审题不清,答题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不强,表达效果不到位。具体体现在20题第2问“如何表现自然理趣,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部分考生未结合原句,空泛地答“通过描写景物表现自然理趣”,或景物描写概括的内容不准确,如“残月还未退去,太阳

30、已经升出,旧年还未过完,新的一年就开始了”等。还有一些考生在用拟人修辞手法赏析时,只简单写“运用拟人修辞,表现自然理趣”,未将“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具体写出。(3)书写不规范,关键词出现错别字。部分考生字体潦草,关键词如“新陈代谢”写成“新尘代谢”,拟人写成“似人”,“生”写成“升”等,暴露出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今后诗歌教学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古诗词的理解、记忆。初中三年课标里的诗歌,在中考几轮复习中要有科学、有序的计划,不偏废,扎实复习,让学生夯实基础,记忆准确。(2)教给学生从多角度赏析古诗词的方法。诗歌教学中可从诗句内容、情感表达、炼字、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

31、度引导学生分析,拓宽思维,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有效进行学生准确审题,书写规范的训练。第21题:作文一 里的微感动第一个是半命题作文,“感动”这个话题很接地气,学生有事可写,有话想说,“感动”前面加了个“微”字,体现了命题者与时俱进。主要新在题眼“微”字,“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微”相关义项有:细小;轻微;少。精妙。表示程度不深,相当于“稍”“略”。在这里,“微”的隐性要求有三:(1)内容方面:通过一件或几件小事情,捕捉内心的小感动,体现小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与对感动内涵的独特感悟。(2)立意方面:以小见大,立足身边寻常人、寻常事、寻常景、寻常物等,挖掘其中所体现的真善美,以微见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3)选材方面:选材范围很广,感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感动是藏匿了一冬的小草破土而出的坚韧;感动是狂风过后的花枝毅然挺立的倔强;感动是对不幸之人伸出的援手;感动是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老师脸颊上的汗珠和沾满粉笔的双手,感动是父母雨中送伞、深夜伴读及考场外默默无言的守候;一个耐心的等待,便是对他人最深的体谅;沉浸一本书、一幅画、一首乐曲中,透出淡泊宁静之心,也透出平凡中的感动; 一株生于路边微弱的小花,蓦然回首间的风华绝代,微小中透出生命的伟大;午后细细碎碎的阳光,少见的蓝天白云,唤醒多少人对雾霭天气治理的期盼;时光斑驳错落,流年缠绵微长 ,也何尝不让人感慨万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