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28.98KB ,
资源ID:1032847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284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docx

1、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 (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

2、怒”。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 “兴观群怨”是孔门诗学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孔安国认为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即说“兴”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是“感发志意”,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和审美感受。“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的品行志向。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看到了诗的对国家社会的反映功能。“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

3、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 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

4、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2.名词解释:“兴观群怨”。 (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

5、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 1、诗言志:语出尚书尧典,意为情态形诸语言即为诗,主要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志”侧重于指与政治交往和道德教化有关的感情意志,不同于一般所言的个性情感,同时也有与社会化和政治教化有关的民情方面的内容。“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认为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诸如周易、春秋、诗三百篇和离骚等名著都是在“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的不幸遭遇中为了抒发愤懑才发愤著书的。这说明作家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动力来自生活的

6、挫折感和对现实的义愤,义愤愈强烈,则思想性越深刻。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

7、大的影响。 4.名词解释:“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总结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往往在逆境中作出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因而提出“发愤著书”说

8、。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品,大抵是作家在遭到统治势力迫害后,为了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和政治主张,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即是“发愤著书”的产物。他自己的伟大的著作史记就是“发愤著书”说的最好实践。 3、西汉楚辞批评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西汉武帝时期,以刘安和司马迁为代表。刘安对屈原的怨刺、人格乃至于艺术上比兴寄托的手法都予以肯定,并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司马迁在本传中又在刘安评价的基础上又作了重要的发挥,肯定了离骚的怨刺价值,并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阶段是以扬雄和班固为代表,扬雄对屈原的文学才华评价很高,对他的赋更是推崇,“赋莫深于离骚”,对他的悲剧结局是充满痛惜的,他不理解甚至否定屈原,

9、他认为屈原的思想里少了些道家的全身远害,以及儒家的进可治国平天下,退可独善其身的观念。而班固明确地表明了对屈原及离骚的否定态度,认为他“露才扬己”,不符合汉代经学所提倡的“发乎情,止乎礼”。 第三阶段是东汉学者王逸对班固和扬雄的反驳。王逸肯定了屈原的创作动机是出自于“忧愁愁思”;认为屈原言行品格是“绝世之行,俊彦之英”,班固对他“露才扬己”的批评以及其他的责难是有失公允的。对于屈原所采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给与充分肯定,从儒家思想出发,把离骚提到儒家经书同等的“经”的地位。 4、诗大序中毛诗派对“诗言志”的理论开拓意义 “诗言志”一语首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又屡次出现于

10、先秦典籍中,而“志”的含义每每不同,如春秋时代外交场合所谓“赋诗言志”,常常是断章取义来表明赋诗者之“志”,而非作诗人之志。而在此问题上诗大序明确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明确把作诗和言志联系起来,志是作者之志,诗是作者言志之诗,这就给后来“诗言志”确立了后来通行的含义。 诗大序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音”、“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在“志”之外开拓出以情作为诗歌表现的重要基础,为后来“缘情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从理论视野上,毛诗派把诗学关注重心从孔子的实用功利,孟子的文本阅读转向诗歌创作,对诗歌欣赏和创作方法作了系统阐述。 1(庄子的)”虚静

11、”说: (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广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这是要人;以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趴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山和造化天丁完全一致的作品。 虚静说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

12、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15.名词解释:“心斋”、“坐忘”。 (1)庄子

13、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

14、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

15、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5.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16、(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6.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学见解在后世发展为文论的基本观点,如文质观、文德观与文学自然观等。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多有建树,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代对诗经、楚辞的比较批评,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7.名词解释:“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

17、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8.名词解释:“知人论世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

18、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9.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观物取象。此说原是对易象起源的说明,但其揭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文学创作规律和法则的探索。“观物”理论是古代文论“物感”说产生的基础。取象理论则涉及到文学想象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性。 (3)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

19、史上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4)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5)观民生民。易表达了通过观察民风以正君道的思想,它启发了后代文学家提出“观风”和“风化”的艺术规范,鼓励文学创作去讽谏社会政治得失,从而促进古典批判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形成。 (6)情见乎词。自易提出“情见乎词”之后,启发了后人讲究语言艺术如何与内在情理完美统一的问题。对情的规范和对这一规范的突破,构成了古代文

20、论的重要内容。 (7)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8)言语枢机。周易强调语言运用,注重修辞,要求切合事理,反对矫情,对后代批评家讲究语言艺术有直接影响。 (9)称名取类。“名”指事物名称,“类”指事物的异同。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以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无限的生活内容。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等即受此影响。 (10)贲饰尚素。原意强调本真,但不排斥文饰,而是否定极饰灭真,体现了文饰与质素辩证统一的观点。

21、此说对后世平淡的美学观念以及平淡与华饰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0.名词解释:“思无邪”。 (1)“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无邪即雅正的意思。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3)孔子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论诗和乐时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11.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

22、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13.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1)

23、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16.名词解释:“自然”、“素朴”。 (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

24、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17.什么叫“得意”“忘言”? (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

25、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

26、“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18.名词解释: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相传是汉人毛苌所撰诗毛氏传在首篇国风关雎题下的一篇序言,它不仅说明了关雎一篇的创作主旨,而且总论诗歌理论,提出了文学上的许多根本问题,故亦称诗大序。 (2)它是综合了汉代学者关于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如诗歌的本质、诗歌的社会作用和诗歌的体裁以及表现手法等。 (3)毛诗序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即“情”与“志”的关系)的? (1)毛诗序继承了

27、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毛诗序的这一观点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20.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 (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

28、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21.毛诗序是如何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的? (1)毛诗序总结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说是继承周礼春官的“

29、六诗”之说。 (2)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风雅颂是诗歌的体裁,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此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3)毛诗序主要论述的对象是诗歌的体裁,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言志抒情反映一国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其中“大雅”说的是朝政大事,“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颂”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这一概括大体符合诗经的基本内容。 (4)毛诗序虽提到赋比兴,但未作阐释。此后刘勰和钟嵘都作了阐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比兴说”。 “ 诗言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书舜典的“ 诗言志,歌永言”,后来的许多书多采用这种说法。比如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

30、志,发言为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也有“诗以言志”的话。至于“诗言志”到底为何意?朱自清先生经过缜密的考究认为“诗”和“志”原来是一个字,表示记忆、记录和怀抱的意思,但在“诗言志”和“诗以言志”之中,“志”指怀抱的 意思。比如(左传召公二十五年)中说: 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先大夫子产曰: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刑信令,祸赏罚福,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 孔达颖正义说:“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

31、“,在己为情,情志以也。”汉人又以“意”为“志”,又说志是“心所念虑”,“心意所趣向”,又说是“诗人志所欲之事”。情 和意都指怀抱而言;但看子产的 话跟子太叔的口气。这种志,这种怀抱与“礼”分不开,也就 是说与政治教化分不开的。论语先进载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言其志”,子路等三人所说均是政治方面的怀抱及诗经中讽喻诗和一些史书中关于这方面的 记述得出结论: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诗的意义是政治教化的作用。 另一种观点为缘情说.起源于西晋陆机的文赋,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专门谈创作的理论作品。其中,在谈到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这一问题上,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意为,诗歌因情而生,所以要求文词美丽,赋是铺写 其事,所以要清楚明确。这是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的提出,诗是主情的,主情为诗的特点。今人裴斐诗缘情辨解释说:“缘情,即源于情”,无论从诗的抒情功能来解释,还是从诗歌之来源看,都能解释得通。其实,早在屈原时代,与“诗言志”相比照的“抒情”之说就已产生。如楚辞惜颂中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这是最早提及诗歌“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