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6 ,大小:62.25KB ,
资源ID:103192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192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川大考博史学理论完美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川大考博史学理论完美笔记.docx

1、川大考博史学理论完美笔记第一章 历史学的起源与目标第一节 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历史是什么?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宇宙的存在也是一种历史的存在。现实的人类,是由历史的联系、历史的发展、历史的积淀构成的。一、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的生产的历史连续性1.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首先根源于人类能够借助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延长和扩展自己的各种器官,将人类的现实存在确定在物质生产持续进行和不断扩大这一基础上。工具生产被视为人类形成的主要标志。2.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除去物质生产以保障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外,还从事精神生产以满足人自身真、善、美、健等精神的文化追求。精神生产与文化包含知识、思维、道德

2、、审美、抒情等众多层面。无论哪一个层面,都同样是历史的连续、历史的积累、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变革过程。3.人类作为历史的存在,还根源于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社会关系的生产。生产关系的生产也是世世代代不断积极、不断变革、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这种历史连续性,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一样,充分证明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二、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1.每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东西继承下来的全部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总和,以及全部的精神文化遗产,从

3、各个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制约着人们。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只能在与先前历史所提供的所有条件互动关系中,才可发挥作用。事实上,人的思想、情感、动机、追求等精神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无一不是历史连续性的产物,无时无处不存在于历史的连续性与继承性之中。2.偶然性与必然性杂糅,无非是包罗万象的外在世界中为人们所不太了解的那些联系。从表面看,历史事件似乎总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这种偶然性始终为内部隐蔽的规律所支配。这里所说的规律,即事物之间历史形成的广度不同、深度不同的各种联系,尤其是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本质性联系。3普遍联系性,.任何个人、任何时间,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特点是因纷繁复杂的历史联系

4、而形成的特殊组合。只要抓住最基本的历史联系,便可大致了解这些个别性、独特性形成之主要原因。只要把握住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从人类的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特别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精神生产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去观察人类社会的活动、人类的发展,便能透过多样性与变异性,了解历史连续性或继承性的客观存在。总之,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历史就是人类存在的连续性。因之,历史就是人类活动过程,人类的成长过程。换句话说,历史就是人类进步,文明成长,人类活动延续、变迁与发展的客观过程。第二节 历史学: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2008年结合本专业实际论历史记忆与历史书写之关系)人类所生活的外部世界是历史的存在,人类的存

5、在更是历史的存在。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认识自身,认识周围的世界,这就必须努力认识历史。于是,历史记忆,历史诠释,历史反思,对于历史资源自觉与不自觉的利用,便由此诞生,历史学亦由此源起。综观中外历史学发展历程,历史记忆大致经历了族类记忆、国家记忆、世界记忆与公众记忆四个阶段;从专职治史而论,大致经历了巫史、史官、史家与公众参与四个阶段。一、族类记忆的产生(族类记忆与历史撰述)所谓“族类记忆”,是关于氏族与部落起源及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忆。文字产生之前,传递历史记忆与生活经验的主要方法是口耳相传。为了辅助记忆,人们还采用结绳记事以及刻木、刻骨、刻石、磨制贝珠等多种方法;存在于集体记忆

6、之中的历史故事和各种传说,保存了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许多资料,而被奉为族类英雄而加以讴歌之人,都是对族类发展有重大贡献者。文字产生之初的历史记录,亦多属于族类记忆。随着从酋邦(部落)逐步演变为古代国家,历史记忆便渐次演变为国家记忆。二、作为国家记忆的古代史学(国家记忆与历史撰述以中国古代史学撰述特征为例)1.治史是重要的国家行为,由国家任命太史令、著作郎、起居郎等史官和专门设置的修史局、史官总负责。为前代修史则多由宰相监修。所修之史被定为“正史”,以区别于各类别史、野史。私人修史基本是国家修史的补充。2.治史的目的,是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治秩序。如周王所说:“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

7、可不鉴于有殷”。王夫之认为,“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3.修史所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涉及王朝兴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兴衰,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4.修史所使用的方法,基本遵循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虽然一直提倡“据事直书”,反对“曲笔”,要求不掩恶,不虚美,治史之人亦需要具备史德、史学、史才与史识。但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其指导思想仍是传统经学;其判断标准虽受到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影响,但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儒家伦理道德。这样,史实的采集和取舍,史料的鉴别和删汰,便都不能

8、不完全从属于以君王为代表的国家利益。历史的诠释、历史的反思,也不能逾越这一界限。三、族类记忆、国家记忆的提升与世界记忆、公众记忆的成长(世界记忆、公众记忆与历史撰述)1.十五、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本主义人与宗教神学相对抗,它标志着作为公众自身记忆的新史学初现端倪。在意大利文意复兴的影响和推动下,以关注市民或公民生活为主要特征的人文主义史学在欧洲许多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取代了以教会、寺院、王宫和官员为中心的传统史学。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使作为族类记忆和国家记忆的传统史学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并取得新的突破与提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史学领域的扩大。举凡人类社会生

9、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人口、科学、文艺、风俗习惯、农业、工业、商业、生产技术的演进,饮食起居以及人类社会积累起来的全部经验、全部知识,都被纳入历史考察的范围。于是,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等成为各类专门史蓬勃兴起。(2)史学批判精神的树立。历史学家进一步摆脱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主宰人类的传统史学观念,努力用怀疑的态度、批判的精神,从人类生活本身解释人类历史发展。(3)史学研究方法的重视与史学真相的努力追寻,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的尼布尔和兰克。古奇在十九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中称尼布尔是“近代史学史中第一个有权威的人物”,评价他“把处于从属地位的史学提高为一门尊严的独立科学”。兰克则被古奇评定为“近代时期最

10、伟大的历史学家”,说“正是这位史学界中的歌德,使德国在欧洲赢得了学术上的至高无上的地位。”2.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开辟,大工业所创造的交通工具和现代生产力,使各地域的互相交往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质。狭隘的地域个人越来越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各个单独的个人逐步摆脱各种不同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生联系,这时,世界记忆成为历史学发展新阶段的显著特征。1756年,伏尔泰出版了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至路易十三的历史,被后来的研究者评价为“第一本以世界历史观点来写的世界史”。3.世界记忆完全超越基于传统地域性联系的族类记忆与国家记忆之标志,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

11、。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类由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解释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物质生活方式、分工与所有制关系、精神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为了解世界历史的本质特征,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历史联系提供了一把钥匙。真正的公众自我记忆,确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之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马克思晚年在人类学笔记中所开始的人类学研究,马克斯韦伯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所开展的社会史研究,以及20史记法国年鉴学派、结构主义史学、计量史学的勃兴,使作为公众记忆的新史学从理论的呼唤变成成绩斐然的实际。20世纪,中国以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历史学从传统的族类记忆、国家记忆走到新型的族类与

12、国家记忆,并形成世界记忆和公众记忆。从主要关注族类记忆到重构国家记忆,再到追寻世界记忆,知道越来越关注社会大众的历史记忆,大体上反映了人类曲折成长的过程。第三节 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群一、古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二、近代西方历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三、现代历史学学科群形成的体现或标志首先是关于史料的发掘、搜集、清理及考辨的学说。(史料整理)史料, 历史研究得以进行的直接前提,如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言“史料之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中言。”其次,历史与其他科学分野愈来愈明晰,历史学的专业愈来愈强(专业突显)。所谓“专门治史者,不惟须有史学的素养,更须有各该专门学的素养

13、。”在历史学与其他科学分野加大的同时,历史学的进步也越来越自觉地从其他学科的进步中汲取生命力。特别是史学与经济学、哲学、自然科学的结合,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最后,学者开始注重对于史学自身发展过程的全面反思(史学反思)。对于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历史编纂进行重新审视,对于历史学家和各类史学群体及其史学成就的批判性总结,对于历史教育、历史学科成果社会化的新探索,以及对于历史学科科学地位和社会功能的准确估定。与此同时,古今中外史学史、各派史学理论、历史编纂学、历史教育学科等学科,都作为独立的学科迅速发展起来。第四节 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2009年结合实例说明历史学

14、的社会功能) 一、一切科学都是历史学1.历史学的三个特征:时序性、整体性和实证性。正是历史学这三大特征,使历史学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也是这三大特征,使历史学在推动人文科学及其他科学的发展中,在推动人文科学之外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及管理科学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没有历史学自身的不断发展,没有历史学使时序化、整体化、实证化从一般的、笼统的要求变为深入而具体的现实,所有其他学科历史内涵的发觉,就会缺失它们赖以存在与确立的坐标,以及使这种发掘不断深化的动力。2.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之一:历史学具有推动其他各门科学发展中的功能(1)历史学自身的时序性,为各门科学提供了一种以时序为基准的

15、参照系,一种对于事物或对象按其发展方向作顺时态纵向考察,以把握其演进全过程的研究范式。(2)历史学的整体性,弥补了各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专而综合不足的弊端,可以有力地保证各门学科正确的认识自身的学术地位,并促进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诞生。如:历史人类学、历史地理学、历史人口学、观念史、历史心理学、社会历史学、人种历史学、历史医学、历史统计学等。(3)历史学的实证性,成为一种最有效地尺度,其他科学中各学派、各种学说、各种研究方法、各种结论,均由历史给予证明。历史学作为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的科学,其他学科的真伪皆由历史学给予证明。二、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之二:历史学具有改造主客观世界

16、的功能历史学具有这样的特点:它以研究人类过去的社会为起点,而以服务于当今时代为归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认识历史,是认识人类自身以及人类所拥有的全部主客观条件的重要途经。这决定了我们不能不重视“历史的启示”。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2)认识历史,可以从历史中汲取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作为借鉴。我国古代先民便已明确指出这一点。如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得可资,失亦可资;同

17、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上述论述,均是“以史为鉴”之最好说明。(3)历史具有道德垂训作用。如刘知几史通直书中所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人们往往从历史的反思与借鉴中来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4)历史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马恩曾指出,历史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在人类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司马迁所谓“成败兴坏之理”;王夫之所谓“顺必然之势者,理也”;龚自珍所谓“出乎史,入乎道,欲知道者,先为史”;均为前人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探讨。此外,西方许多思想家亦致力于历史规律的研究。如孟德斯鸠、 维科、康德

18、、赫尔德、康多塞、黑格尔,他们均在论证历史规律方面做出许多开创性工作。根据历史发展规律,人们便可对以往的历史作出科学的诠释,从中汲取有益教训,并对历史发展趋势和前途作出科学预见,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及目标的可实现程度。三、如何实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如何利用历史学成就,推进主客观世界的改造)1.积极参与国家的、地方的或群体的重大决策;2.积极参与知识的、道德的、意志的、感情的社会教育,通过灿烂的而悠久的历史遗产,培育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发人们的爱国热诚,使人们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认同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和自己的文明,从而增加国家和民族凝聚力。3.参与引导人们发现自身价值、自身意义,推动自己

19、日臻完善。第五节 20世纪(上半叶)历史学概论性概观(2011年结合专业与史实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转型)一、关于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目的1.讲述历史学本身和关于历史的基本理论,其中又以前者为主,这是史学概论中的“史学”与“论”的意义。2.给初学历史之人提供一个基本指南,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学习历史有何意义。二、关于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内容三、可贵的探索历史学概论性著述在中国的大量出现,应该是20世纪以后的新生事物,是五四运动以来各种新学术思潮涌入、意识形态领域比较开放的结果。其可贵的探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门科学吗?此时期历史概论性著作最有价值之处,在于他们大

20、多开宗明义地对历史和史学概念问题进行了探索。2.在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新史学进行积极评价。3.此外,李大钊、胡哲敷、李则刚、杨鸿烈诸书,都突出强调史学功能中对人生的价值,专章论述,其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功能意识的传统,对通常关注的“资治”功能加以淡化,显示出史学发展的民主化倾向。四、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参考论文盛邦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的流程与流派,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国粹史学、实证史学、五四史学、抗战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五个阶段。1.国粹史学(20世纪初至1911年)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学冲击之下发生的,随之出现全盘

21、欧化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输入西方学说,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批判。西方文化甚嚣尘上,渐有取代中国文化之态势。中国国粹主义即作为这种此思潮之反思而出现。其代表人物如: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等。2.实证史学(始于1911年,余波达20世纪30年代)实证史学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与陈寅恪。(1)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他的主要精力在经史小学与历史地理研究方面,尤其在甲骨文考证古史方面做出了里程碑的贡献。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流沙坠简、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2)陈寅恪是实证史学另一个领军人物。其史学研究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3年至1932年),“殊族之文,塞外之文”的研

22、究;第二阶段,致力于“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的研究,第三个阶段(1949年以后),以妇女的志节反衬民族变化时代男子的变节;同时也是为了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3.“五四”史学 中国历史风起云涌的“五四”时代,史学思潮为之变向。同时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社会运动,以批判传统为思想目标的文化批判主义史学为主要史学潮流。其代表学派有:胡适之自由主义学派,顾颉刚之“古史辨学派”,傅斯年以“史学即史料学”为口号之史料学派。这些学派均是上述学术思潮的直接诠释。4.抗战史学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史学思潮重新向民族史学方向转化。从20世纪30年代起,宣传民主自主,确立民族自尊、坚定民族自信、树立抗战信

23、心成为这一时期许多历史学家的指导思想。研究国史,探讨国学成为显学。其代表人物是钱穆与陈垣。以钱穆为例,其力作国史大纲就是一部抗日救亡,宣传爱国的国史教科书。5.马克思主义史学 李大钊是最早向中国史学界介绍与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并开启中国唯物史观研究之第一人。其代表作史学要论是其代表作。20世纪40年代以后,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侯外庐、郭沫若等历史学家在中国古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通史及中国哲学与文化史研究上所做的努力,终于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出现蓬勃发展之势。随着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与胜利,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中国史学界的主导地位。五、史学导论著作涉及的范围及主要内容1.历史认识活动的基本概念;

24、2.历史认识活动发展历程及其规律3.历史认识的特征、方法、过程、范围、表现形式、检验,历史认识的作用与功能4.历史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二章 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重点)(2010年论历史思维的方法:结构、过程、方式、范围)第一节 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与过程一、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历史思维的结构)(一)西方学界关于历史思维的观点1.18世纪康德:人类对于过去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文化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实际上,过去决定我们对现在的态度少,而现在决定我们对过去的态度多。2.19世纪末至20世纪,德国哲学家狄尔泰、齐美尔、李尔凯特等人沿着康德的思路,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等都对

25、上述观点有所批判和发展。概括而论,他们均突出强调历史学家本身的自在经验、主观精神、价值取向、现实需要对历史认识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甚至被判断为决定性作用。3.柯林伍德在历史哲学的性质和目的认为:“知觉是最简单的历史思维形式”,他不但强调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认识之中的作用,而且揭示历史事实本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事件本身这一实际。4.意大利历史历史哲学家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伍德实际上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历史知识是对囊所欲先进思想结构之中的过去思想的重演,现今思想与过去思想相对照并把它限定在另一个层次上。5.英国著名史学家爱德华霍尔特卡尔:“对话”论上述观点,无论是以过去或历史资料

26、所记载为事实重心,还是以现在或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重构和诠释为重心,抑或是前述两者观点的调和,究其实质,他们其实都是基于同一思维模式,这就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意识与自然对立两极思维模式。(二)历史认识本质上是一种三极思维活动。他是历史认识的主体人、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实际经由中介历史资料在社会实践及历史研究科学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统一。1.主体人:历史学家、社会精英层级全体社会成员2.历史客观实际:个别历史事实、完整的历史过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3.历史资料:文献、文物、传说、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历史因素 (三)历史认识是一种三极思维而不是两极思维的原因1.历史认识的客体、主体与中介都是相对独立的

27、实体,是各自具有独立品格的客观存在。 2.历史实际、历史认识者、历史资料构成各具独立性的三极,他们之中的每一极都积极能动的作用于其他两极。这种相对独立而又积极作用于其他两极的能动性,使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结构,使历史认识超越了两极思维(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意识与自然对立)的一般模式,而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三极思维活动。3.历史认识、历史思维离不开社会实践与历史学家的科学实践。历史认识中的三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达到统一。(1)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准,决定着历史实际显现的程度,决定着历史资料存留的情况及范围的大小,决定着历史认识者思维方式及研究手段的时代水平,决定着三者互相作用的总方向、总水

28、平、总限度。(2)历史学家个人的科学实践和历史学家总体的科学实践(3)历史,从本质上讲,无非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是自身历史的创造者和行动者,人在持续不断的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实现自我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学就是一门社会实践科学。复习思考:(1)德国史学泰斗兰克:“一分材料说一分话“。(2)傅斯年:“近代的历史,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提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这是典型的两极思维模式,即以过去或历史资料记载为各种事实为中心,将过去留下的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与客观历史存在的历史实际视为一体,认为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就是对真实史料或史料中的真实记录的复写、反映)二、

29、历史认识的感性、知性与理性认识过程(历史思维的过程)纵观人类认识历史全部过程,可以看出,历史认识者、历史资料、历史实际三极的统一,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依次推进历程。(一)感性阶段(族类记忆)感性阶段,人的思维处于感性直观占据支配性地位的阶段。历史意识这时已经萌芽,表现为:(1)简单而质朴的记忆工具的运用,(2)口头传说的广泛传布,(3)各种现象之间神秘主意的联想与猜测,(4)神话与图腾信仰的世代相袭。这一阶段的历史意识,相当于黑格尔历史哲学中所说的“原始的历史”。历史认识者将他们所熟悉的各种行动、事变变为一种观念的作品,随后又变为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着重描绘短暂时期内有限范围

30、中人和事变之个别形态,表现为若干单独的、无反省的,具有明显感性直观性质。(二)知性阶段(国家记忆)知性阶段,人们要求比较完整的了解历史沿革的全过程,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历史活动作出价值判断,从历史经验与教训中获得鉴戒。黑格尔将其称之为“反省的历史”。历史认识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把感性直观资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理的知识。他将历史看成一代又一代互相类似的循环或反复重演,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本身的稳定甚至说是停滞,社会历史确乎近于同样生活现象的不断重演。这种历史认识,主要是通过先前社会生活秩序的梳理与评价,为人们提供榜样、例证与鉴戒。(三)理性阶段(世界记忆乃至公共记忆)理性阶段,力图

31、对历史内在的联系、内在的规律作深入研究,黑格尔将其称之为“哲学的历史”阶段。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将历史认识的这个阶段,称作“科学历史的滥觞”及“科学历史”阶段。柯林伍德认为,只是到了十七世纪,当自然科学的后中世纪改革获得完成的时候,历史方法才开始两种运动,一是对权威们作有系统的检验,以便确定他们的可靠性;二十通过使用非文字的材料来开阔历史学的基础,形成了“批判的历史学”,成为“科学历史”的滥觞。这一阶段,历史学家的历史活动表现出鲜明自律性与创造性,历史思维总是反思,即总是思维者思维的行动,而研究历史正是为了认识人类自我。三、“历史思维过程”在史学研究中的具体实践人类认识历史的总进程,可以说,大体

32、经历了上述感性的、知性的、理性的三个依次推进的阶段,就认识每一重大历史事变、每一阶段历史进程、每一重要历史人物而言,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通常也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具体而论:(1)从相互矛盾的历史资料中清洗出一个历史事实(必须做大量的博采、钩沉、辨析、选择、确证、核实工作),相当于历史认识的感性阶段(2)集合相关清洗出来的历史事实,以复原历史过程,相当于历史认识的知性阶段。具体而言,人们分别按照时间、空间范围及各种模式范畴来整列和编次历史事实,复原历史过程。(3)通过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与内在规律,提高人们在历史所提供的现实基础上创造新的生活的自觉性,相当于历史认识的理性阶段。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一是历史认识者主观条件极其发挥程度,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托马斯库恩所谓之“范式”即特定的理论、观念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