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3.12KB ,
资源ID:1031147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1147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鲁教版选修《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篇.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鲁教版选修《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篇.docx

1、鲁教版选修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3篇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目的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2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3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4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教学设想1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1、4点。2 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3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4 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

2、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年11期李瑞

3、琴文)教学时数 3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导入新课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天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

4、诸侯的故事。时代背景简介(参看人教社1991年5月第1版高中第四册教参第175页)。指导预习:1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为归纳“提示”要点:(1)课文的主要内容:(2)一般传记的写法;(3)本文情节结构;(4)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5)叙事曲折起伏,精选典型事例,结构谨严的特色。2 根据要点让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堂释疑、归纳有关字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实词(除课文已有注释的):敝衣冠:敝,坏、破旧。公子执辔愈恭:辔,驾驭牲口用的缰绳。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动词。直上载公子上坐:载,乘坐。动词。实持两端以观望:端,事物的一头或一方。侯生果

5、北乡自刭,刭()用刀割脖子。虚词(据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提的几个虚词:所、者、安、何、故、且、莫,画出文中有关的例句(略),联系上下文体会其含义、用法。3 学生讨论后,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为举动。这部分分为两层:第1层:新迎侯生。(详写)第2层:数请朱亥。(略写)第三部分:第512自然段。记述信陵君窃救赵的全过程。第1层:(5、6自然段)写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不能。第2层:(7、8自然段)写侯生献奇谋,朱亥慷慨领命。第3层:(911自然段)写合符椎杀晋鄙,公子破秦救赵。第4层:(12自然段)写魏王

6、怒兵符被窃,公子留赵不归。研习新课1 讲读第一部分教师出示问题(1)(2)(见下文),对一些重点词语用现代汉语作出解说。例如:“仁而下士”中的“下士”指屈己尊人,即降低自己身分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士无贤不肖”中的“无”“不肖”作“无论”“不贤”讲;“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士”作“对士骄傲”讲。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此部分中三个“以”字的不同含义“不敢以其富贵族骄士”的“以”,作“凭”讲;“士以此”的“以”,作“因此”讲;“诸侯以公子贤,多客”的“以”作“认为”讲。(1)提问:这部分的两个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明确: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

7、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提问:这部分所写的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此问题可不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提示学生思考,在全文分析完后回答。明确:这部分的概括介绍,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文章的后两部分就具体描写信陵君“仁而下士”及他“仁而下士”所获取的成果。2 讲读第二部分。学生朗读第3、4自然段后,要求学生回答:(1)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明确: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

8、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篇赞宾客。(2)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自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寇,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

9、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略讲第4段:只须指出作者在这段对朱亥的两次描写,一是朱亥与侯生在市中久久谈话;二是侯介绍朱亥的贤能,信陵君“数请之”,而朱亥“不复谢”,是与反文相照应,表现他不以“小礼”回报,而终能舍身相报的义勇精神。归纳指出:这部分详写信陵君与侯生的交往,略写与朱亥的义往,正由于他“仁而下士”,他才能得到士的真正帮助,侯生为他谋划救赵的计策,使他能却秦救赵,建立

10、功业。在结构上这部分为下文救赵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练习:1 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词:(1)公子闻之,往请(谒见)(2)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3)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4)微察公子(暗暗地)(5)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代信陵君)(6)往请,欲厚遗之(代侯生)(7)公子怪之(代朱亥不答谢回拜)(8)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亦(在主谓间,结构助词)2 预习第三部分。第二教时教学要点讲读第三部分。研习新课1 讲读第三部分第1层(5、6自然段)。学生朗读这两段。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字词含义:“胜所以自附为婚烟者”中的“所以”表“的原因”;“以公子之高义”中的“以”作“由于”讲;“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11、”中的“安”作“哪里”讲;“独不怜公子姊邪”中的“独”作“难道”讲。(1)提问: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明确: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赵国局势非常紧张。信陵君的救赵就成为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2)提问: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及信陵君各抱什么态度?明确:“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由此可看出他自私、怯懦,屈从于秦国的压力,而取观望态度。信陵君则明确救赵即自救,见义勇为,“数请魏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欲以

12、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3)引导学生领会第6段写平原君“使者寇盖相属于魏”,接连派使者赴魏国,万般无祭,只好提到信陵君的姐姐,以求救兵,而信陵君“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始终不听。这一段描写,对侯生于危难之中巧设奇谋是一种衬托。2 讲读第三部分第2层(7、8自然段)。学生朗读这两段。(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的词语(可先写在小黑板上):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单独)约车骑百余乘。 (套、备办)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不满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表被动)(2)提问:侯生向信陵君献了怎样的计谋?要求学生据课文内容复述献计经过,即“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一段。又,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信陵君

13、与侯生几次见面时各自的言行:(3)学生讨论评价侯生献窃符的奇谋及“公子从其计,请如姬”。明确:面对侯生的冷淡态度,信陵君“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从而“复引车”向侯生求救,说明信陵君知人善任、虚心谦恭。侯生所说:“尚安事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伦理道德。侯生在信陵君走投无路时,想到的窃符之计是救赵的万全之策。他对计策的每一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分析和妥善的安排,以至想用朱亥推杀晋鄙,解救一时之急。他对当时的国事、人事了如指掌,“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表现他料事如神,是一个出众超凡的人才。侯生献策,“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说明信陵君善纳人言、大勇大义

14、。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畏秦的暴力,扶持弱小。值得强调指出,秦的野心是要并吞六国,一旦秦灭赵,魏则势孤,也会被秦所灭。所以窃符救赵,也是自救,表现了信陵君的爱国精神。(4)提问:这两段侧重写谁?与表现信陵君有何关系?明确:侧重写侯生,表现他出众的智慧和忠诚,但中心人物仍是信陵君,反映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表现他义勇的精神。文章通过人物的相互关系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 讲读第三部分第3层(911自然段)。学生朗读这三段。(1)让学生解释下列加黑词语:矫魏王令(假传)袖四十斤铁椎(袖里笼着,名词作动词)公子遂将晋鄙军(带领)公子与侯生决(辞别、告别)(2)讨论归纳各段内容。第9自然段:写信

15、陵君夺取晋鄙军权的经过。整个过程验证了侯生料事如神。第10自然段:交代救赵结果。(所述战争过程极为简略,这是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传统笔法,上承左传,下传后人,影响深远。)并以赵王、平原君衬托信陵君。第11自然段,交代侯生“北乡自刭”与前文照应,至此情节结束。(本文窃符救赵的情节以侯生献策并誓言“北乡自刭”始,到此段而终。)(3)提问:对侯生“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如何看待?让学生讨论后,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看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考虑:战国时代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臣事君以忠”,信陵君“仁而下士”,就会有“为知己者死”之士。作者写侯生的自刭及朱亥“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

16、之秋也”,都反映了当时“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侯生自刭,是在信陵君窃到兵符,又得到朱亥,正向侯生辞别出发时。前面说到要椎杀晋鄙,信陵君马上就“泣”,侯生用这样的举动来激励信陵君,坚定公子夺晋鄙军的意志,并表明事必成功的信心。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符救赵,虽使信陵君救赵成功,但对魏王是采取了欺骗的行为,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刭。4 讲读第二部分第4层(12段)。学生朗读后归纳:这段交代信陵君救赵后的处境,突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勇精神。练习:1 熟读课文,思考分析: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2 要求用讲故事的形式有声有色地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这一片段。第三教时教学要

17、点总结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教学内容与步骤1 检查复习:用故事形式讲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的片段。提示:学生讲故事时,一要注意情节的完整,二要有角色的语言,形象、生动。讲评时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评述。2 提问: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明确:文章第一、二部分为第三部分窃符救赵作了铺垫。第三部分写窃符救赵成功,正是上文所写信陵君“仁而下士”“交结侯嬴”的结果。窃救符赵过程,是全文的主体。从情节看,第5自然段秦兵围邯郸是情节的发生;第68自然段是情节的发展;第911自然段是情节的高潮和结局;第12自然段是尾声。3 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论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学生分析信陵君和侯生的各自言行,说说两人各自的性

18、格特点(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答案参见“教参”179页)。4 本文作者对“仁而下士”“义勇精神”是持赞扬态度的,我们对此如何评价?略。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仁而下士”“义勇精神”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从目的不同去认识其作用。练习:1 完成“思考和练习”二。2 将“自迎侯生”“窃符救赵”或其他片段改编成课本剧。(教师可给学生作一些改编工作的指导)在课余时间排练,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附 板书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及“仁而下士”的品德。第二部分: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铺垫)公子(位显达贵) 侯生(位卑贫寒)虚左、执辔 坐上、不让引车、色和 入市 访友色终不变 与

19、客久谈引为上坐、为寿 坐上坐第三部分:信陵君窃符救赵。椎杀晋鄙情节高潮信陵君却秦救赵情节结局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目的1 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2 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教学设想1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首先是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文中用不少笔墨描写了侯嬴的形象,必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侯嬴在关键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正是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所结出的硕果。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才有利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形象。本文布局看起来不难理解,学生凭

20、直观即可将它划为三个部分;但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布局,这跟史传的要求有什么联系,对于诸如此类问题,学生就不易理解了。而讲清这些问题,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史传体裁的特点是很有益的。史传体裁是高中文言文篇目中的重点,学生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学习过若干篇史传,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能算是过分。2 教学方法。本文可以交叉运用阅读和诵读两种教法。第3、7、8三段写人物语言、行动和神态栩栩如生,内容十分深刻,能背诵下来,可以终生受益,宜用诵读教法,使学生当堂基本成诵,以减轻其负担。其余部分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3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有关背景,朗读全文,补充注释。第二课时分析结构层次,阅读第1、2

21、段,诵读第3段。第三课时阅读5、6段,诵读第7段。第四课时诵读第8段,阅读第9至12段,总结全文。做课后练习。预习安排1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注音正音,准备朗读全文。2 读传后“太史公曰”,体会作者对自己所写人物的态度。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遗址),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因、缘故)。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汉高祖刘邦)每过之而令民奉祀不绝也。”(注:这段话可以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照抄。)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有关背景常识。1 本文虽是节选,却占原文三分之二篇幅。被删节的部分有:信陵君有客能知赵王阴事(中华书局版本第3段)

22、;留赵后,却赵封,与赵处士毛公、薛公游,倾平原君客(同版本第1011段);秦日夜伐魏,魏数请信陵君,乃归国(同版本第12段);将五国兵破秦军于河外,逐秦军至遂谷关(第13段);魏王曰闻毁言,使人代公子将,公子病卒(第14段)。以下略叙魏亡及汉高祖常祠公子。从传记的大体内容可以看出,信陵君是个悲剧人物。他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得到发挥。课文中说:“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这大约是指前266年以后的事。尽管如此,“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窃符救赵,又是违背魏王意愿的,虽然取得很大胜利,但公子仍不敢回来。留赵十年,秦军“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才迫不得已请他回

23、来,做了上将军;可是击败秦军后又免去他的职务。“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卒后18岁而魏亡。信陵君的悲剧命运跟魏国的衰亡过程是相始终的。2 课文中以较大篇幅描写侯嬴,这涉及战国时期的养士制度。士,即知识分子。这些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他们或走公室,或入私门,以自己的才学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能以布衣而取卿相,如苏秦、张仪、蔺相如等。当时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所谓四君:“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司马迁为四君立传,都提到门客的事迹,重视这些人在关键时刻所发

24、挥的作用,如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平原君列传中提到毛遂,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朱英。但比较起来,信陵君最善于结交士,得到他们的帮助也最大。读史传要注意传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窃符救赵推迟了秦灭六国的进程,这是信陵君对六国反秦斗争所作的杰出贡献。这贡献是在侯嬴的帮助下作出的,也是信陵君善于养士的最有力的证明。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弄清有关的背景常识。二、朗读全文并作补充解释。基本方式:逐段进行(较短的段落可以合并)。步骤:先作补充解释,接着朗读,读后让学质疑并作解答。补充注释如下:方数千里不是确数,泛指全国各地,古人计算土地用截长补短的方法,凑成正方形。方数千里,就是每一边都是数千里。孟子说“

25、天下方千里者九”,可见“方数千里”是指全国各地说的。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课文注释只有合注,无分注。关键是这个“为”字,照译文容易误读为。其实,此“为”字应训“助”,古书中多有此训,译为“为尽力”“为效劳”都是对的,集解训为“羞”,非是。留军壁邺课文注释训“壁”为“驻扎”,误。古时说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即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的意思,表示要做较长时间的停留。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下句主语仍是“公子”,意思是信陵君跟宾客辩士一起劝说魏王(出兵救赵)。我岂有所失哉课文注释用“过失、错误”解释“失”,不确。此句与上文“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对

26、针,“失”即“不备”,意谓失察或考虑不周。屏人间( )语间,应训“隔离”。课文注释以“悄悄地”释“间”,不确。“间”在此句中可以引申为“秘密地”,间语即密谈,这样才符合下文内容。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四、留作业。1 归纳各段大意。2 准备诵读第3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结构层次。1 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

27、侯嬴的经过(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9)写朱亥椎杀晋鄙(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11)写侯生北乡自刭(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2 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前四段跟这

28、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附板书(可以边讨论边写):(板书见192页)3 教师小结。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

29、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三、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1 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2 给第3段划层次。提问学生: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

30、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俾”应读 ,课本上误作 。)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划分为三小层: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写侯生自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