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1.43MB ,
资源ID:1030816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0816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巴东滑坡概况.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巴东滑坡概况.docx

1、巴东滑坡概况研究区基本情况介绍一、巴东新城区工程地质条件1.1 自然地理 巴东县地处大巴山以东,故名巴东。县城始建于公元598年,座落天长江右岸的斜坡上,背山临水,依山筑城,长江自西向东流经城区北侧,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611025, 北纬31003105。巴东县城为209国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点。下距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68km,有公路直达恩施、宜昌等地,巴东港年吞吐量达50万吨,每天有客轮开往宜昌、武汉、重庆等地交通尚属便利。老城区面积1.05km2,新城区亦沿长江呈带状分布,即位于西壤坡、云沱、白土坡等海拔450m以下的区域。巴东县属亚热带气候区,具有平均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

2、沛、少冰雪严寒等特点,据巴东县气象站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17.50C,78月份的平均气温高达35.30C,最高气温达41.40C,12月份平均气温仅3.80C,最低气温达-9.40C,相对湿度为6668,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最大瞬时风速达24ms。区内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处于鄂西暴雨中心范围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98.21mm(19531990年),最大降雨量1522.4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694.8mm(1960年),降雨量具有连续集中的特点,59月为雨季,其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070,暴雨一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5.2mm(1991年8月6日),一日最大降雨量达193.3mm(

3、1962年7月15日),7日最大降雨量237.5mm(1991年8月7日14日)。长江水量丰沛,枯、洪变幅大,洪水期一般出现在79月,洪水位高程一般90100m左右,历史上最高洪水位高程已达100.60m(1870年),最大洪峰流量75000m3/s,枯水位出现在13月,最枯水位高程65.22m,最小枯流量约2700 m3/s。 长江三峡水库于2003年蓄水后,其调度方式是每年除1112月约两个月基本保持175m水位外,其余时间在175145m间波动,即常年水位变幅为30m。 研究区地处长江三峡中段西陵峡与神农溪口之间的过渡地带,山地高程85550m,属中低山峡谷区。长江在此段顺官渡口复向斜发

4、育,流向自北80度东转南50度东,河谷横断面为敞角较大的“V”字型,据区域资料,长江巴东河段有57级阶地,其中级阶地为基座阶地,阶面高程110m左右,级阶地为侵蚀阶地,阶面高程依次为:140m、160175m、190200m、240260m及300320m。江面宽300600米,为三峡地区相对宽谷段。 除长江外,区内冲沟十分发育,南部有头道沟、白岩沟、黄家大沟、长渡河等十多条冲沟发育,常年有水。北部有神龙溪、东壤溪、下溪沟等较大支流巴东县老城区位居金子山北坡坡脚,金子山高程890.10m,呈近东西向展布。岩层层面与坡面近于一致,构成同倾顺向的斜坡结构类型,坡角(岩层倾角)一般为3545度,上缓

5、下陡,坡面上发育有许多冲沟,为其汇水面积内地表水的主要通道。新城区一带地貌形态与金子山北坡迥然不同,为总体东西向展布的南高北低,向北东,北西呈扇形展开的斜坡,总体坡度较缓,大体为上陡,中缓,临江陡,受构造张裂隙控制,冲沟大致呈南北向展布。1.2 地层岩性 研究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中统巴东组(T2b)、及第四系(Q)。1.2.1 嘉陵江组(T1j)分布于测区岸坡地带,总厚度800m,为一套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建,自下而上可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T1j1):下部为灰色薄层灰岩,浅灰色白云岩及溶崩角砾岩,底部为中厚层生物屑、砾屑、鲕状灰岩,上部岩性为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细晶灰

6、岩,顶部为中厚层亮晶砂屑灰岩,厚度313m。第二段(T1j2):为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砾屑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夹灰质白云岩及少量溶崩角砾岩,厚度为323m。第三段(T1j3):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亮晶白云岩夹微、细晶灰岩及溶崩角砾岩,厚度132m。1.2.2巴东组(T2b)广泛分布于研究区斜坡地带,为滨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建造,与下伏喜陵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地层总厚度约1000m,共分5个岩性段。研究区出露有以下4个岩性段。 第一段(T2b1):灰绿色薄层泥灰岩与泥岩、页岩互层,夹浅灰色泥质灰岩,底部为浅灰色溶崩角砾岩夹厚层白云质灰岩,本段总的特点是,自下而上灰质成分减少而泥质成分增多,52.7m。

7、第二段(T2b2):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灰绿色粉砂岩、泥灰岩、细砾岩透镜体,局部灰绿色粉、细砂岩,夹层厚度可达10m以上,本段厚度382.2m。 第三段(T2b3):下部为浅灰色、灰黄色中厚至厚层微晶灰岩、泥灰岩,深灰色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肉红色中厚层亮晶鲕状灰岩及灰绿色泥岩。中部为浅灰至灰黄色薄至中厚层白云质灰岩夹鲕状灰岩。上部为浅灰至灰色中厚层微晶白云质灰岩,灰绿色中至厚层泥灰夹灰质白云岩、粉砂岩、泥岩,本段厚度364.2m。 第四段(T2b4):底部为紫红色中厚至巨厚层含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薄层粉砂岩。1.2.3第四系(Q) 研究区内第四系分布广,成因类型多,厚度不大,其成

8、因类型有崩坡积、残坡积、滑坡堆积、泥石流堆积及人工堆积等。 崩坡积层(Qcol-dl):为碎(块)石土及粉砂质粘性土组成。碎(块)石主要为泥灰岩、细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等。 残坡积层(Qel-dl):主要分布于坡度较缓的斜坡地段,由碎石土、粘土或粉砂质粘土组成。其物质成分决定于母岩,厚度一般小于5m。 滑坡堆积层(Qdel):为岩土滑动后堆积的产物,由碎裂岩、碎(块)石土及滑带角砾土组成。其厚度取决于滑坡规模及所处部位,一般为530m。泥石流堆积层(Qael):为残留在沟内的泥石流堆积,零星分布,由碎块石土或亚粘土夹碎石组成,与残坡积物成分相近,厚度变化大,一般为0.51.2m。1.3 地质构造

9、本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川鄂褶皱带)中段,地处川鄂褶皱带与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的交接部位,主要构造形迹为一系列向北西凸出近于平行展布的弧形褶皱,自西向东由北东转为北东东,最后以近东西向嵌入淮阳山字型和秭归向斜中。在褶皱形态上,背斜多属紧闭背斜,局部有倒转现象,向斜为复式向斜,次级褶皱发育。官渡口向斜具有一定的区域规模,是控制本区地质构造的主干构造,沿长江横贯本区。轴线位于测区北部沿江大道附近。向斜总体近东西走向,核部跨长江两岸,南北宽约6km。枢纽起伏不平,在平面上也略有弯曲。官渡口向斜所卷入的地层包括三叠系嘉陵江组、巴东组和侏罗系。在滑坡区,核部主要为巴东组地层,两翼为嘉陵江组灰岩。由于

10、嘉陵江组地层岩性坚硬,控制着褶皱的基本格架,而巴东组地层岩性强弱相间,在褶皱过程中起到协调应力和应变的作用,从而在此地层中形成了大量的次级褶皱。官渡口向斜为两翼对称,轴面近直立的复式向斜。褶皱非常宽缓,两翼倾角一般在2045之间,显示出开阔的圆弧形褶皱特点。在平面上,为延伸不远的次级线状系列褶皱群;次级褶皱多发育在巴东组第三段(T2b3)泥质灰岩、泥灰岩中,旁侧往往伴生因剪切滑移形成的软弱层劈理化现象,多为不对称褶皱,尤其是次级背斜不对称特征更加明显,如大岩洞背斜等。图1一1 巴东新城区地质构造纲要图1、背斜及编号 2、向斜及编号3、逆断层及编号4、平移断层及编号5、性质不明断层6、陆相盆地

11、边连坪背斜 火峰向斜小高山背斜官渡口向斜楠木园背斜笃坪向斜百福坪向斜风吹垭向斜象鼻咀向斜金竹园背斜 f1.三溪河断层 f2。观音堂断层 f3。凉水井断层 f4。马鹿池断层 f5.龚桥断层f6.野鹿池断层 f7.梅子垭断层 f8.牛口断层 研究区发现大小断层40条,除巴东断层(F32)属规模较大外,其余断层规模都较小,延伸长度一般在1000m以内,其中较大者如F32、F22、F27、F28等断层长度大于1000m(见附图)。据断层延伸方向可划分为近EW向、近SN向、NE向和NW向四组。 近EW向断层共有17条(F32、F22、F27、F18、F20、F21、F23、F25、F26、F9、F11、

12、F12、F29、F30、F31、F39、F19),较发育,规模也大,其中F32称为巴东断层,是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其余如F22、F27及F28规模也比较大,发育长度约10002000m左右,这些断层对斜坡岩体完整及整体稳定性都有较大的影响。图12 亩田湾巴东断层(F32)剖面图巴东断层是本区最大的断层,走向近东西,发育于T2b1与T1j接触界带,长约9km,北盘为T2b1灰绿色、黄绿色页岩、泥灰岩,南盘为T1j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该断层地貌上为一线性沟谷洼地,断层面走向上呈波状,产状在亩田湾为3505080(见图12),破碎带宽约130m。为一多期活动压性断层。近SN向断层共有11条(F36

13、、F34、F15、F7、F6、F8、F1、F2、F3、F4、F5)规模较小,其中F7、F6断层与赵树岭滑坡边界重合,对该滑坡有一定的影响。F6断层分布于赵树岭东侧,走向3500,长度1000m左右。该断层由于地表覆盖未见断层面出露,但可见断层两侧T2b3泥灰岩产状明显不协调,另外断层两侧的T2b2/ T2b3界线被错断(图13),由此推断F6为一正断层,断面西倾倾角6070。 图1-3 F6断层剖面示意图F7断层分布于赵树岭西侧,长度约900m,未见断面出露,但见断层两侧岩层产状不协调,岩性差异甚大,另外在江边可见断层两侧的T2b2/T2b3高程相差较大。NE向断层区内不发育,仅见6条(F16

14、、F14、F40、F37、F38、F17),规模小,延伸长度一般200400m左右,断层面平直,多为剪性。NW向断层区内发育有6条(F24、F35、F28、F33、F10、F13),规模较小,延伸长度一般200600m,破碎带宽度一般0.21m,具有规模较小、断层面平直且倾角较陡的特点。图14 劈理走向玫瑰图 区内岩体中劈理较发育,最密集处达50条/米,主要见于T2b2泥灰岩及泥质灰岩中。劈理走向比较稳定,多为近东西向,与区内主要褶皱枢纽走向一致(图1-4)。 在褶皱核部劈理近直立,在两翼劈理而一般反层面倾斜,泥质含量较高的岩层中劈理倾角较缓。另外,岩层中泥质含量越高劈理越发育,薄层中比厚层中

15、发育。1.4 水文地质1.4.1 岩土体透水性 本区各种岩土体的透水性及其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嘉陵江组以灰岩、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系,岩溶较发育,其透水性除与各种成因的节理裂隙有关外,更主要是受控于溶蚀裂隙和洞穴,因此,这类岩系的透水性强,是本区最强的透水岩系,但因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特点,故其透水性的不均匀性及各向异性十分显著。以泥质灰岩、泥灰岩为主的T2b3碳酸盐岩系,地表及地下岩溶均不发育,除构造断裂及层理外,因卸荷回弹、蠕变导致岩体变形破坏使断裂、层理松动拉张,是影响岩体透水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因长江深切,山高坡陡,卸荷松动带透水性较大,属中等透水岩系,其下部因裂隙闭合,透水性小,属弱微透水

16、岩系,并构成相对隔水层。以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的T2b2岩系,其透水性受构造断裂、岩性、卸荷松动及风化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属弱微透水岩系,在剖面上透水性不均匀,在断裂不发育的泥岩分布处,透水性微小,可构成上部的局部隔水层。以泥质岩为主的T2b1岩系,透水性微小,厚度较稳定,可构成区域性相对隔水层。第四纪残坡积层的透水性受控于堆积体结构,即含泥碎石土的透水性比含碎石粘性土的透水性大。据现场渗水试验,该区第四纪残坡层属中等或弱透水岩系。滑坡堆积层的透水性决定于岩体破碎程度,据渗水试验,属中等透水岩系。1.4.2 地下水的类型根据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可将本区地下水分为

17、以下四种类型。1.4.2.1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以碎块石和碎石土为主,厚度一般为110m,最厚可达数十米。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向下伏补给基岩含水层,在有局部隔水层的地方形成上层滞水,并有泉水出露地表。水位埋深浅,动态变化大、泉流量小。1.4.2.2 碎屑岩裂隙水 含水介质为三叠系巴东组碎屑岩地层。这套红色岩愈向深部亦属于基本不含水的隔水岩组,在浅部由于风化裂隙发育,含裂隙潜水,其富水性弱,动态变化大。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主要受微地貌控制。该类型泉点较多,且分布广,流量小。1.4.2.3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 含水介质为三叠系嘉陵江组T1j及T2b3碳酸盐岩系地层。岩溶强

18、烈发育,地表多见有岩溶漏斗,地下水水量丰富,在排泄区常有流量巨大的溶洞泉,如长渡河源头泉及无源洞泉,泉水流量一般大于0.15m3/秒,研究区嘉陵江组分布于南部和东部山区,为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区。 本区地下水及长江水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1.5 物理地质现象 研究区地处长江三峡峡谷地带,出露以泥质灰岩、泥灰岩为主的沉积岩,特定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岩土类型构成了本区较为发育的物理地质现象背景。主要的物理地质现象类型有滑坡、小型崩塌滑、岩溶及岩石风化等。1.5.1滑坡本区是长江三峡库岸滑坡最为发育的地段,分布大小滑坡37处,其中规模较大(指分布面积大于5万米2)的滑坡有黄土坡滑坡、赵树岭滑坡、谭家湾滑

19、坡、童家坪滑坡、太矶头滑坡、和红石包滑坡等十多处。滑坡的存在对区内斜坡稳定性及城市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表11为研究区大型滑坡的主要特征表。研究表明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规模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控制。研究区地处长江三峡,山高坡陡,在沿江陡坡处易产生坡积层滑动或基岩顺层滑动,形成一系列圈椅状滑坡。区内主要地层为巴东组易滑地层,构成了滑坡发育的物质基础,沿长江展布的官渡口向斜构造及近东西向发育的破劈理为滑坡形成提供了构造条件。三峡水库蓄水及水位波动和人类工程建设又为今后斜坡变形失稳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都是本区滑坡十分发育的主要原因。1.5.2 小型崩滑体主要指近几年发生的崩滑体,

20、特点是时代新、规模小、结构疏松,成因主要是人工开挖加上降雨等因素造成的。由于测区地形陡峻,斜坡多为顺向坡,出露地层为T2b3、T2b2易滑地层,构成斜坡诸多不稳定因素。在城市建设及公路建设中,由于边坡开挖造成的小型崩滑体随处可见,如中环路及沿江大道白土坡云沱段就可见大小崩滑体十多处。这些崩滑体的规模大小不一,从百余方到数千方不等,最大的一处是白崖沟中环路大桥西侧,规模可达2万多方,小型崩滑的成因绝大多数是近期人工开挖造成的,且多为结构面切割的岩块顺层滑移体,另有一部分为崩坡积层崩塌。如中环路白土坡黄家大沟内侧边坡以顺层坡为主,由于边坡开挖切脚,产生顺层滑动,滑动岩体除受层面控制外,另有二组节理

21、(一组近于垂直边坡,一组近于平行边坡)也影响崩滑体的规模和破坏方式。崩滑方式往往从坡脚开始逐次发展,最后到达坡顶。表11 巴东县新城区大型滑坡表名 称前后缘高程分布面积(104m2)主要特征黄土坡滑坡100/640130发育于T2b2、T2b3地层内,前缘不稳定红石包滑坡75/25012.3发育于T2b4内,潜在不稳定谭家坪滑坡175/2608.7发育于T2b3、T2b4地层内,局部不稳定榨坊坪滑坡80/31016发育于T2b3地层内,前缘不稳定赵树岭滑坡100/40050发育于T2b3地层内,前缘不稳定童家坪滑坡90/36038.5发育于T2b2地层内,潜在不稳定官渡口滑坡90/32040发

22、育于T2b2、T2b3地层内,前缘不稳定太矶头东滑坡80/27526.1发育于T2b2地层内,潜在不稳定五里堆滑坡80/22520发育于T2b2地层内,潜在不稳定杜公祠滑坡75/26018.5发育于T2b2地层内,不稳定孔台河北滑坡150/25016.5发育于T2b2地层内,基本稳定除人工开挖造成的小型崩滑体外,在一些坡形陡峻的冲沟两侧,也可见到数处自然崩滑体,这些崩滑体一般为崩坡积层浅层崩滑,其规模从几十方数余方不等,如赵树岭村西沟小崩滑体、田家梁子西侧小型崩滑体及四方田南小型崩滑体等,就是测区几个规模较大的崩滑体,其规模最大可达万余方左右。1.5.3 岩溶本区出露地层T1j、T2b3多为灰

23、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岩溶较发育,尤以T1j灰岩中岩溶发育。最常见的岩体现象是溶蚀裂隙,其次为小溶沟、溶槽和溶洞。溶蚀裂隙主要发育于泥灰岩和泥质灰岩中,多沿原有层面或节理等裂隙发育。在岩性较纯灰岩、的泥质灰岩或灰岩中常见有溶洞发育,溶洞直径一般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T1j灰岩中的溶洞较多,规模大,区内最大的溶洞如无源洞、牛岩洞等发育在T1j灰岩中,在T2b3泥质灰岩中也有较大的溶洞发育如大岩洞等,位于铜盆溪上游东侧高程500m左右部位,直径可达数米。1.5.4 岩石风化 本区岩石风化较为强烈,且受地形、岩性、岩体结构影响较大。不同岩性的地层岩体抗风化能力亦不同,总体上,巴东组地层相对较软弱,抗风

24、化能力差,地貌上形成相对较为开阔的谷地。其中T2b2地层中的粉砂岩和T2b3地层中的泥质灰岩相对较坚硬,地形上形成陡坎。而泥岩、粉砂质泥岩抗风化能力差,地貌上形成缓坡。沿断裂破碎带和节理密集带风化强烈。岩体的完整性越好,抗风化能力越强,风化就弱。另外地形坡度对岩体风化及风化产物的保存和风化壳的厚度也有控制作用。据有关勘探资料,测区风化带厚度:强风化带,斜坡上一般为1040m,至江边逐渐变薄为05m,弱风化带一般为1545m左右。1.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自第三纪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间歇上升运动,形成了多级剥夷面和多级阶地。第四纪开始本区地壳隆升强度有所加剧,尤以全新世时

25、期隆升速度最快,在长江两岸形成了高陡岸坡和多级阶地的峡谷地质景观。从川东至鄂西长江各河段阶地相对高差和高程分析,本区现今地壳运动具有继承性。据50年代精密大地水准测量和区域地形等资料,本区现今地壳运动总体上以差异性不大的整体缓慢上升为主,属地壳稳定区。据研究,区内及邻近地区未发现活动性断裂形迹,区域上的几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均距测区数十公里以上。据历史地震记载和1959年以来三峡地震台网记录资料,三峡水库区域历史上发生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共47次,其中震级大于6级的有4次,震中距分别在100km或200km以外的竹溪、咸丰、常德和南阳等地。30多年来,地震台网直接观测记录的最大地震为5.1级的

26、龙会观地震,发生于1979年,震中烈度为度,距测区约15km,烈度衰减后至测区为度(图15)。按国家地震局1990年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巴东县城及邻近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均属于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据三峡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成果,秭归的牛口巫山的培石之间为可能诱发水库地震的库段之一,巴东县城西段及官渡口镇新址为度区,据此,测区斜坡稳定性校核地震烈度应为度。图1-5 区域中强震震中分布及等震线图二、区内典型滑坡介绍2.1赵树岭滑坡赵树岭滑坡发现于1992年,巴东新城发现黄土坡滑坡后,建设重心西移至白土坡、西壤坡一带,在城市拟建场地勘察中发现赵树岭一带的地形及

27、地质结构与周围不协调,当时将其界定为“古滑体”或“异常体”,异常体边界东至狮子包东沟F6断层,西至黄家屋场东F7断层;南至上李家坡南陡坡。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勘察局结合场地勘察对该滑坡进行了初步勘察论证,但因该滑坡成因上及结构上的特殊性,对它的形成机理、稳定性及开发利用可行性等问题未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巴东县新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赵树岭及邻近地区岩体褶皱轴线近东西向,与斜坡走向大致,斜坡以顺向坡为主,与区内黄土坡地区甚至区外巫山、奉节地区十分相似。区内基岩岩性主要为三叠系巴东组泥质灰岩、泥灰岩及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是三峡地区典型的易滑地层。赵树岭地区位于三峡中段巫峡与西陵峡间的过渡地

28、带,属峡谷区相对宽谷段。地形剖面呈缓坡平台与斜坡相间的折线形,地形上后部及前缘江边较陡,中部见上、下李家坡和饿肚子坡等三个坡度平缓的缓坡平台,平均坡度1015左右,缓坡平台之间为陡坡,其坡度大于35,局部甚至更大。另外铜盆溪、黄家大沟及云沱东沟、白岩沟等冲沟两侧沟壁地形坡度也很陡,局部坡度可达50以上,这些部位是近期斜坡变形及潜在不稳定部位。赵树岭滑坡总体上为一巨型勺状滑坡,是经多次局部滑移和弯曲倾倒滑移形成的综合滑体。它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下产生的斜坡破坏方式。2.1.1滑坡基本特征2.1.1.1滑坡周界及形态特征赵树岭滑体平面上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中前部大致等宽。滑体东西宽约550m,南北长

29、约900950m,面积约50万平方米(见附图)。滑体后缘位于下李新坡变电站屋场坪一带,高程约380400m左右。后缘为一陡坡,坡上基岩较完整,并见T2b3/T2b2界线。T2b3为黄灰色厚层、中厚层泥灰岩,T2b2为紫红色中厚层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岩层产状:倾向160170,倾角2034。下李家坡变电站所在地为一缓坡平台,地表为残坡积碎块土所覆盖。滑体前缘临长江边,高程100110m左右,前缘绝大部分为第四系崩坡积层所覆盖,仅在一些冲沟边见T2b2紫红色粉砂质泥岩零星出露,滑坡剪出口和滑带均不明显。滑体东侧边界大致为沿F6断层展布,地形上为一凹槽形小冲沟,小冲沟东面狮子包前沿临江岸坡上见T2b

30、3 /T2b2界线,高程约120m左右,小冲沟以东为田家梁子基岩山梁,高出滑体数十米至百余米。小冲沟西面T2b3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出露于100m高程左右。滑体西侧边界大致为沿F7断层展布,地形上没有东侧边界明显,大致为一凹槽形小冲沟,界线两侧地形起伏不大,但两侧地层岩性、产状及岩体完整性均有明显差别。滑体表面总体呈阶梯状,其中可见二级缓坡平台。高程150m以下至长江边为陡坡,坡度3550;高程170200m间为第一级缓坡平台,380400m间为第二级缓坡平台,高程200380m间坡度较陡,400m以上为滑坡后缘陡坡。2.1.1.2滑坡体物质结构特征通过地面调查、勘探等手段揭示,本区物质结构与黄土

31、坡地区物质结构既存在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也就是说赵树岭地区物质结构也是由表层崩滑体层向完整基岩逐渐过渡,滑坡区物质总体上可分为二大层,即表层崩滑体层和基岩。表层崩滑体层主要由岩体经滑移形成的块裂、碎裂岩、含泥碎块石及碎块石组成,主要来源于T2b3。基岩则以T2b2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滑移块裂、碎裂岩主要分布在中部高程225350m部位,岩体呈层状结构,层序基本正常,岩性为T2b3灰、灰黄色泥质灰岩,泥灰岩。含泥碎块土分布于下李家坡等地,其成因主要为残坡积层。碎块石土分布范围较广,特别是在陡坡前缘分布较多,成因上主要为不同时期崩坡积或崩滑堆积层。崩滑体层最大厚度约5065m左右。与黄土坡地区不同的是本区表层崩滑体层多比较完整,特别是中部中环路以下至饿肚子坡南(高程225350m左右)岩体完整,层序正常,地质构造上为一较完整的背斜。滑坡区出露的T2b3地层中见多层软弱破碎带,这些破碎带具有不顺层、不连续、厚度变化大等特点,且各层软弱破碎带也互不平行,各具特点,它们构成了各不同期次滑坡的滑动面(或滑带),其中最低一个滑带位于T2b3 /T2b2界面附近,该滑带形状上基本与地形起伏一致,前部及中部较缓,后部及下部较陡。据长江委勘探资料:在探硐深170240m深度范围内,可见三层滑带。其埋深分别为:178180m、186193m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