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71.91KB ,
资源ID:1030795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079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docx

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一、制度建设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

2、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切实开展专家咨询工作的意见、关于制订(修订)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特别是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要“通过深入调查和深化研究,建立我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体系,要有准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匹配的专业教学计划”。“专业的市场接口、专业职业能力分解和实现专业职业能力的方式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关键和核心,这需要各教学系(部)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充分的实践探索”。这些规定,为各专业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二、各专业形成的主要人才

3、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各专业在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学院先后与34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工学结合”,双方“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育教学共同承担、学生就业工作共同完成”。如:畜牧兽医分院与大北农集团合作,共建“养猪场长预备班”,培养养猪行业的新业主;与正大饲料公司、四川旺达饲料公司、巨星集团公司等合作共建“正大班”、“旺达”班、“巨星”班等培养企业后备技术骨干;农学园艺分院与国光农化公司等合作共建“国光班”等培养现代农技人才;电子信息分院与成都巅峰软件、成都睿尔科技公司等合作,共建“巅峰”班、嵌入式技术专业等,培养IT技术人才。畜牧兽

4、医分院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四个合作,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目标,找准专业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定位,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在与企业与地方合作过程中,学院办学模式日益开放,开始逐步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与实施过程中日渐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显成效 11、校企联合办班,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努力打破传统化、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从2006年底开始,分别与企业共建了“旺达班”,。巨星班”、“隆生班”、“大北农创业班”,“正大班”、“铁骑力士班,等,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企业由过去的被动选人转为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开发

5、。企业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在这些。订单班中进行教学改革的大胆探索与实践,以点带面,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截止2010年底,通过各“订单班”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已超过500人,通过订单班班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后,多数学员已成为企业重点培养对象,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 12、校企共建生产实训基地,探索校企合作,双元互动”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订单班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分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双元互动”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将该专业三年教学全程分三个培

6、养阶段,实行递进式分段教学和能力训练,即第一阶段:学校主体企业参与完成基础能力培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专任教师担任,在校内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能适应职业潜能开发、转岗和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作入学教育和专题讲座,使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让学生认同专业,认识专业,热爱专业,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第二阶段: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专业能力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其同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企业针对自身人才的需求,由企业兼职教师为主着重强化职业方向的专业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培养

7、,专业技能训练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场和企业完成,使学生在校企共同的培养中掌握不同岗位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应职岗位(岗位群)的专业能力;第三阶段:企业主体学校参与完成职业力培养。生产实践、综合实践训练和毕业顶岗实习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外企业完成,学生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历练职业本领,掌握从事本专业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和方法,校企共同培养本专业应职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就业岗位的零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双元互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紧密联系了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育教学共同实施,课程与教学资

8、源共同开发,实习实训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评价,实现工学交替、典型工作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校内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也使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营销骨干和生产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直接成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训指导老师,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突出了职业教育特点,提高了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能力。 13、 “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院与成都芳草药业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了最优化的教育资源平台。 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

9、,引入企业培训理念与方法,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生产上的最新理论,提高实战技能;在学习方式上,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式学习方式,即每学年上学期在校完成理论学习,下学期在企业完成专业生产实训,学生的实践活动,既是教学计划的内容,同时也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使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改革,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合作教育学生的工作进展由学校主导和监控,学生在工作在中的表现由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并纳入学业成绩,实习学分单列,合作企业把录用和培养学生作为为

10、企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毕业时同时具备三个证书:即企业工作经历证、职业资格鉴定证、毕业证,并具备了扎实的理论水平与实战能力,水产专业第一届毕业生仅针对实习企业就供不应求。 14、人才培养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深度融合,创新育人机制 将人才培养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于一体,成为畜牧兽医分院人才培养改革的又一亮点。 畜牧兽医专业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长期坚持面向畜牧行业、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办学,发挥服务功能。2005年,学院与双流县政府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在该县黄龙溪镇建设科技专家大院,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校外实

11、训基地,通过分批带领学生进入专家大院,组织暑期“三下乡”小分队,为广大农民进行畜禽饲养管理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进行果园配套养殖凤凰鸡技术的示范、指导和应用推广工作,建立了将最新科技成果引进农户的快速通道。因为成绩突出,双流县科技局又先后批准建立了红碑村分院、篁筱村分院,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提供了新的平台。 2010年初,学院和郫县农发局针对新型的基层动物防疫委托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学院与德源镇政府签订集中免疫委托服务协议,结合郫县春、夏、秋冬季动物集中免疫工作,在该镇东林、永光两村联合组织学院师生进行畜禽的免疫注射;同时活动过程中,学院师生分期对郫县区域内的养殖业主进行养殖新品种、新技术

12、、新理念的培训、宣传和现场指导。并在充分总结几次防疫工作经验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与地方政府反复商榷,以将这一服务模式固化下来,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真正实现“在实践中教学、在服务中育人”,培养学生“亲农、事农、爱农”的职业情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识,提早做好职业规划,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一代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动物检疫防疫人才。 512大地震后,分院组织学生参与了由李嘉诚基金会支持的“学生感恩行动”。该小分队在地震灾区彭州小渔洞太子村和阆中市凉水乡推广生产土鸡生态养殖项目,通过实际行动将所学专业知识帮助灾区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生产。项目组利用李嘉诚基金会提供的资金统一购买鸡苗,项目前期(

13、112日龄)项目组采用统一供温饲养进行育雏,1322日龄采用队员到农户家中跟踪指导,22日龄至上市采用“农户+专业技术咨询”综合饲养方式,将脱温鸡苗无偿送到农户手中,并进行养殖技术培训、生产指导、跟踪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灾区农户积极恢复生产,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成功完成了此次项目。学生们的工作由四川电视台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制作了专题报导,并在四川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及港澳台播出,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通过每年的“三下乡”活动,学院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金堂帽顶村、崇州鸡冠乡等地灾后重建与扶贫工作,使专业教师和学生一起把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带到农村,开展实用技术服务与培训,到田间地头、养殖

14、户家中去帮助解决生产问题,手把手教给农民创收致富本领,开展养殖调查,使同学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服务在农家,受教育在农家,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拓宽学生专业实践的渠道,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15、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注重实践导向,并开始向社会评价方向发展 在计划的修订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例如,在考核目标上,实行“双证书”甚至“三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及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并重且互通;在考核主体上,实现校内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考核与企业实践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评价,探索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改变以往的一考定乾坤考核方式为强化过程

15、考核,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多种途径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有为力保障 畜牧兽医分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办出专业特色”的办学理念,通过院县合作、校企业合作、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21、校企合作,从无到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2005年10月,学院第一个产学研基地在崇州旺达公司挂牌,成为学院改革发展重要的里程碑。随后由学院流转130亩土地,承担土地流转费用,由崇州旺达饲料公司独立投资成立四川民旺公司,引入世界一流种猪及繁育设施设备,完成相应的

16、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教学场地和住宿等条件,校企共建畜牧兽医专业生产实训基地,并为分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此基地为依托,率先在畜牧兽医专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此后短短的几年间,学院先后与成都市大永发种鸡公司、温江农友家禽研究所、英惠尔公司、四川乾坤集团、四川隆生集团、大北农集团、四川巨星集团、正大集团、铁骑力士集团等十多家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在水产养殖专业建设过程中,以四川芳草公司为媒介,加强了与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国内著名的水产养殖与加工企业的联系,建立水产养殖专业、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实习基地,从生产管理、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

17、舞台,满足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近几年,企业已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提供了数千人次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促使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逐渐与市场接轨,人才培养改革落在实处,品牌效应目益显现。 22、院内实训基地逐步完善、校内校外相辅相成 从2005年开始,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到目前,学院已建成专业实验室25个,建筑面积5600余m。,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30万元;建有兽医诊断中心和饲料分析与检测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达80万元,修建了配套完善的院内畜牧兽医实训场、牧草园,实训场按现代化养殖场标准进行构建,并按企业的运作方式进行管理,为教师

18、的科研和学生实训营造仿真环境,同时也成为辐射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推广试验和示范的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在总结旺达公司合作共建生产实训基地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学院与旺达签订了种猪代养协议,引入智能养殖设备,从旺达引入种猪,在校内建成种猪养殖实训基地,校内基地与校外生产实训基地紧密对接,教师的教学与生产直接对接,提高了生产实训的实效性。 3、育人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人才培养改革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3 1、围绕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年级分层次设计教育的主题和重点 一年级重点突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让学生认同专业,热爱专业,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二年级

19、重点通过专业实践活动与行业专家讲座,强化学生对未来所从事工作特点的了解,指导学生设计职业规划,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现状,使学生在个性化发展方向选择上更有目的性和规划性;三年级则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了解养殖业相关岗位的工作特点与性质,结合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3 2、学生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专业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始终 在教育工作中设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去热爱专业学习。精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对本专业才培养方案有所了解,对本专业所实施教学改革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意

20、义产生认同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将学生的专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过程中。畜牧兽医分院实施的不同人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其共同点在于将生产实习贯穿于教学活动当中,因此学生管理和教学部门紧密配合,高度重视学生生产实习的组织工作,将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前的思想准备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以辅导员为主体,充分利用班周会、学生走访座谈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把课堂办在养殖场”、“把课堂办在鱼塘边”是畜牧兽医及相关专业学生成才的必要途径,反复做好学生的“强化免疫”:和学生一起认真考虑并明确:学生到企业后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要做哪些准备?尤其是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踏实的工作态

21、度、高昂的工作热情,树立劳动观念、组织纪律观念,并了解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和教学部门、企业充分沟通协调,尽最大努力安排好学生的工作与生活,减少学生实习中不必要的“应激反应”;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走访不同的实习单位,通过网络定期跟踪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疏导学生实习中的不良情绪,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所服务的企业,以便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为企业创造价值,最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实施。 (三)园艺技术专业群“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园艺技术专业(群)“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的诠释: “学做一体”是指:学

22、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做交替,学习与实践融于一体。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交互融合,相互贯通,着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双能导向”是指:既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强调创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弓I导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的同时,培养能弓l领一方农民致富的农场主和新型业主。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创业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使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继续支持帮助毕业生创业,使学生创业产生实效,以此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图2 “学做一体,双能导向”人才培养

23、模式示意图 该模式同时强调了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具备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新一代园艺产业经营者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适应现代园艺产业对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从业人员的人才需求。 农学园艺分院 2 011年3月1日 农学园艺分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

24、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分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变化,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高质量的农业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一、分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概况 近年来,学院坚持“特色求发展,质量求效益,服务求支持,贡献求地位”的发展思路,将提高育人质量作为强校根本,在此发展思路的弓I领下,分院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各专业自身特色及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以突出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为人才培养主线,始终坚持并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并实践适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人才培

25、养新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分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革新和完善,目前在分院原有“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各专业群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初步形成了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做一体,三转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园艺技术专业群与企业共同探索完善“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分院“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一)“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近年来,分院结合四川省和成都市农村产业发展的趋势,突出作物栽培、蔬菜栽培、花卉苗木种植、病虫防治技术等核心技能的培养。为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分院通过加强同元丰公司

26、、四川国光农化有限公司的深入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性地实施“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元丰班”、“国光班”,以工学交替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 “元丰班”和“国光班”等“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加强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就业导向更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更高,能充分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积极性,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真正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共赢”,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 (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一是实施面窄:“元丰班”、“国光班”的组建都是首先

27、由学生自愿报名,然后企业进行严格筛选,筛选合格的学生才能加入班级进行学习,实施面较窄,学生由来自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组成。 二是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脱节:“元丰班”、“国光班”等班级的教学活动由于受人数等的限制,没有纳入现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教学活动,而且教学过程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做支撑,也未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导致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组织管理较松。 (三)“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解析 分析“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现行背景,发现其面临着深层的 矛盾和问题,制约其在农业类高职院校中的广泛推广。 首先,该模式中的校企合作基础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总体上处在一种就

28、业市场疲软的状况,几乎很少存在短线专业,人才的相对过剩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具有较大的挑选余地,因此,从企业角度出发去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开展cc定制式,培养的热情不是很高。相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寻求“定制式”合作培养的积极性却很高。在合作双方积极性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开展“定制式”培养,其难度很大。学校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搜寻过程中的一种“偶遇”,而且,连续性不高,因此,难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其次,“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合作企业经营风险的约束。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市场扩张的能力就强,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cc定制式”培养的人

29、才也就不愁没有岗位,一旦企业经营处于一种萎缩状况,按“定制式培养的人才就业就成为问题。高职学生的培养周期一般需要3年,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企业出现了经营风险而导致对人员需求的下降,则这种风险将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由于定制式,培养方案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的,针对性较强,专业能力过窄,学生转岗的困难很大。 第三,“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约束。企业与学校的协议一般是在学生开始专业学习之前就确定的,其中,关于对毕业生的接收是协议的重点内容。在专业学习之初,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但是到了就业阶段,如果有些学生找到了自己更加理想的单位需要毁约,这将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相反,若经过3年的培

30、养,部分学生难以达到该企业的要求,企业又不愿接受该生的就业,对学生又是一种更大的打击。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将会处于两难境地。诸如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定制式”培养的目标和效果。 三、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基本思路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需求,但在现行社会背景下必须探索合理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办法,建立该模式顺利运行的有效机制。而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现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并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

31、最根本的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调研,制定好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员工培训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注重课堂学习、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联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知情意、教学做、讲练用的辩证统一;在学习评价上,要注重学业测试、产品展示、实践考核的综合运用;注重学生文化基础、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三者整合渗透。 目前分院经过不断探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逐步形成了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做一体,三转式”人才培养模式;园艺技术专业群建立起“学做一体,双能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做一体,三转式”人才培养模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

32、基于生产过程的“学做一体,三转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诠释: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做交替进行;教学进程围绕“农时(季节)安排,教学内容围绕“农事”设计,教学场地围绕“农田”布置。基于作物生育周期,在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两年四季(两个生产循环)的生产实践,从而达到三个层次(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目标。 图1 “学做一体,三转式”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该模式打破了学期的概念,围绕农事活动安排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运行一年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还有许多环节有待完善和深入研究,如:传统学期制和按生产季节安排教学的矛盾;基于生产过程的实践教学与课程实验、实训的有机联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协调;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