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397.06KB ,
资源ID:1030141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014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免疫学最终修改版.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免疫学最终修改版.docx

1、免疫学最终修改版食品免疫学期末复习总结绪论 食品免疫学绪论1、免疫的含义: 现代概念:机体识别并排除抗原性异物( “己”或“非己” )。2、免疫的功能:功能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超敏反应、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和清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乃个体接触特定抗原而产生,仅针对该特定抗原而发生反应,故亦称为特异性免疫。特点:(1)后天获得,一般不能遗传(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多样性,个体差异大(4)记忆性5、18世纪末,Jenner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我国1

2、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第一章 免疫系统1、中枢免疫器官分类: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骨髓:人及哺乳类动物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造血多能干细胞所在地腔上囊:鸟类B细胞分化、成熟场所2、外周免疫器官(二级淋巴器官): 淋巴结:产生免疫应答,过滤、清除异物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产生免疫应答,血液滤过作用,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皮肤、黏膜免疫系统3、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递呈细胞接触;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细胞也参与再循

3、环,其接触相应抗原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5、自然杀伤(NK)细胞:不依赖于抗原刺激,能自发溶解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胞浆:含有很多颗粒,颗粒内含有可溶解细胞的穿孔素和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力的颗粒酶。6、抗原递呈细胞(APC):定义: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称为抗原递呈细胞。第二章 抗原1、抗原的概念: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免疫原性: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4、(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免疫应答)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免疫反应)3、决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条件:异物性异物:结构与宿主成分不同的“非己”异种或异体物质。异种抗原:指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理化状态分子大小:分子量:10x103 Da有免疫原性,5x103 Da无免疫原性.化学组成与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芳香族氨基酸直链氨基酸 物理性状:颗粒性(细胞性)可溶性(分子状态) 分子结构与易接近性分子结构:抗原分子中某些特殊化学基团的立体构象,是决定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结合的关键,

5、是启动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易接近性:指抗原表面这些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的难易程度。常与这些化学基团在抗原分子中分布的部位有关。与宿主相关的因素:机体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年龄等,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抗原的完整性)、数量(剂量)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抗原决定簇定义: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功能基团.它是淋巴细胞受体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分类:构象决定簇 定义: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II顺序决定簇定义: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5、交叉反

6、应:由于存在共同抗原造成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此称为交叉反应。第三章 抗体1、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2、重链与轻链(1)根据重链分类:根据重链靠近羧基末端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不同,将重链分为:、它们组成的免疫球蛋白被相应的分为五类:IgG、IgA、IgM、IgD、IgE(2)根据轻链分型:、型3、超变区(HVR)/决定簇互补区(CDR)/独特型决定簇(Id)事实上: IgV区的超变区、决定簇互补区及Ig的独特型决定簇指的是Ig分子V区中的同一结构部分,所不同的是分别从其

7、结构特点、功能及该区抗原性三个不同角度来表示的。4、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由可变区完成与抗原结合后激发的效应功能,由恒定区完成。包括以下几方面中和作用:中和毒素,阻止病毒感染靶细胞、抑制细菌黏附。激活补体:IgM,IgG1-3;IgG4,IgA,IgE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发挥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功能)、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xicity )介导超敏反应 穿过胎盘和黏膜选择性传递5、IgG: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IgG的特点: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6、IgM的特点:

8、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7、IgE:介导食物过敏的主要抗体8、单克隆抗体,第二代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第四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某一物种某号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第五章 补体1、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2、补体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 MBL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旁路激活途径(替代途径)3、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使靶细胞裂解M

9、AC 在胞膜上形成的小孔使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胞膜 , 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 , 细胞溶解。此外 , 末端补体成分插入胞膜,可能使致死量钙离子被动地向胞内弥散 , 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4、补体系统的激活三条途径比较:第七章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1、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是一个有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并在遗传基因调控下进行的复杂反应过程。分三阶段:识别启动阶段: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递呈和特异性识别增殖分化阶段:指免疫细胞(T、B细胞)识别抗原后传递活化信号,自身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效应阶段:引发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

10、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2、免疫突触:T细胞与APC相互作用过程中,由TCR和肽-MHC复合物及聚集的黏附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圆柱状结构3、T细胞活化的过程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第一信号:TCR特异性识别结合于MHC分子凹槽中的抗原肽T细胞激活的第二信号第二激活信号(即共刺激信号): APC和T细胞表面多种黏附分子对结合。 4、活化淋巴细胞凋亡涉及两条途径: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活化的T细胞可高表达FasL,与靶细胞Fas死亡受体结合可启动caspase(半胱天冬蛋白酶)途径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活化内切酶,使DNA片段化、染色质浓缩、胞膜泡化、细胞皱缩)。第八章 B细胞对抗原

11、的识别及免疫应答1、 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激活有两个作用:BCR特异性结合抗原,向B细胞内传递抗原刺激信号;为B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一刺激信号。BCR特异性结合抗原,通过内化作用将其摄入胞内,并将抗原降解为肽段,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供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2、 Th细胞向B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3、抗体类别转换:B淋巴细胞在IgV区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细胞均表达同一个IgV基因,但IgC基因的表达在子代细胞受抗原刺激而成熟并增殖的过程中是可变的。每个B淋巴细胞在开始均表达IgM,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也可以表达IgG、IgA或IgE,但所有这些Ig的

12、V区不变。这种变化称之为Ig类别转换。即发生Ig类别转换后,只是Ig的类或亚类发生改变,但抗原的特异性不变。4、生发中心发育成熟的B细胞的分类:B细胞在生发中心经历上述增殖、突变过程,可分化为两类细胞:浆细胞记忆性B细胞5、初次免疫应答:病原体初次侵入机体所引发的应答。再次免疫应答:初次应答后,再次遭遇相同抗原刺激,记忆性淋巴细胞可迅速、高效、特异地产生的应答第十章 消化道黏膜免疫1、粘膜免疫系统指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所构成的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也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的黏膜淋巴滤泡弥散的黏膜淋巴组织3、SI

13、gA的地位:SIgA在抵御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原体侵袭中发挥关键作用,也是通过母乳使婴儿获得被动免疫的关键成分。4、IgA在消化道中的功能:免疫屏障;聚合IgA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细菌和中和毒素:母乳喂养;防止食物过敏;清除血液中的抗原。第十一章 食源性感染免疫及免疫预防1、外毒素: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胞外的毒素,也有存于胞内当细菌溶解后才释放的如痢疾志贺菌的肠毒素。2、常见食源性感染疾病:多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便血。3、人工免疫:人为地给机体输入免疫原或直接输入免疫效应分子,使机体获得某种抗病能力的方法和措施。4、不同方式免疫的特点第十二章

14、 超敏反应1、超敏反应:指机体接触抗原时,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分类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型超敏反应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型超敏反应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3、生物活性介质预存介质:组胺、肝素、蛋白酶、嗜酸性粒细胞 趋化因子等新合成介质:LTs、PGD2 、PAF等等第十三章 食物过敏2、食物过敏的分类:速发型(显著型, IgE依赖型食物过敏) ;迟发型(隐蔽型,IgE非依赖型食物过敏) 3、至少90%的严重过敏反应是由8种食物引起的牛奶、鸡蛋、花生、鱼、甲壳类、大豆、坚果类、小

15、麦4、皮肤点刺实验:用于IgE依赖型食物过敏的诊断第十四章 免疫分析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中的应用1、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的结合反应。体内:表现为溶菌、杀菌、促进吞噬或中和毒素等作用,有时亦引起免疫病理损伤;体外:依抗原的物理性状(颗粒状或可溶性)及反应条件(电解质、补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沉淀、细胞溶解和补体结合等反应。2、疏水作用力:作用最大3、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的沉淀现象,其特性与经典的抗原抗体反应相同。4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由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5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比例性:抗原与

16、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阶段性。第一阶段: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不可见。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反应慢,出现凝集、沉淀和细胞溶解等现象6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定量试验: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合形成沉淀环。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相关。7双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鉴定抗原抗体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不同的对应孔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形成白色沉淀线。8火箭免疫电泳:电泳时凝胶中抗体不移动,样品孔中的抗原向正极泳动,随着抗原量的逐渐减少,抗原泳

17、动的基底区越来越窄,抗原抗体分子复合物形成的沉淀线逐渐变窄,形成一个形状如火箭的不溶性复合物沉淀峰,抗体浓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原量呈正相关。9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红细胞或细胞性抗原等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10三大经典标记技术:酶免疫技术(EIA) 酶免疫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酶催化底物反应的高效性和专一性结合起来的一种免疫检测技术。酶结合物既保留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对底物的催化活性。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应用同位素标记技

18、术来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灵敏度方法。荧光免疫技术: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荧光物质检测的直观性和敏感性结合起来的一种免疫分析技术。11封闭: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消除固相载体表面未结合的位点,消除非特异性吸附。12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MTT法:当T淋巴细胞受ConA刺激后发生母细胞增殖反应,活细胞特别是增殖细胞通过线粒体水解酶将 MTT(一种淡黄色的唑氮盐)分解为兰紫色结晶而显色,其光密度值能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 迟发型变态反应实验:迟发型变态反应是细胞免疫的体内检测法,当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接触,引起T细胞活化,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致局部组织发生以

19、单核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一般在2448h达高峰。可任选下列方法之一试验。二硝基氟苯诱导小鼠DTH(耳肿胀法) :二硝基氟苯(DNFB)稀释液可与腹壁皮肤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由此刺激 T 淋巴细胞增殖成致敏淋巴细胞。47d 后再将其涂抹于耳部进行抗原攻击,使局部肿胀,一般在抗原攻击后2448h达高峰,其肿胀程度可以反映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 绵羊红细胞(SRBC)诱导小鼠DTH(足跖增厚法) :SRBC可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成致敏淋巴细胞,4天后,当再以SRBC攻击时,攻击部位出现肿胀,其肿胀程度可反映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13体液免疫功能测定:抗体生成细胞检测: 溶血空斑试验是检测产生IgM、IgG等抗体分泌细胞数体外试验法。用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的小鼠脾细胞悬液与一定量的SRBC混合,在补体参与下,使抗体分泌细胞周围的SRBC溶解,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斑。 血清溶血素测定:血凝法:用SRBC免疫动物后,产生抗SRBC抗体(溶血素),利用其凝集SRBC的程度来检测溶血素的水平;半数溶血值(HC50)的测定 :用SRBC免疫动物后,产生抗SRBC抗体(溶血素),在补体参与下,与SRBC一起孵育,可发生溶血反应,释放血红蛋白,通过测定血红蛋白含量反映动物血清中溶血素的含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