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27.87KB ,
资源ID:102924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924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docx

1、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第二版)复习总结第1章、绪论1、地理学按二分法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按三分法分为自然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2、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 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二、区域 研究的传统。三、空间分析的传统。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4、 希腊伟大诗人荷马在公元前9世纪时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被 认 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希腊学者把荷马推崇

2、为地理学的祖师。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被人称为“地理学之父”。5、 德国洪堡和李特尔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6、 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文地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 学科。7、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当推禹贡成书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该书全文虽只1200字, 但全面记述了当时全国的地理特征,九州的山川、土壤、物产、田赋、交通、贡品以及少数民族,反应了当时我国各地的人文和经济面貌。8、 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的贡献有:一是产生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之间关系 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9、

3、 近代人文地理的代表人物: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勇、张其昀、李旭日等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2、 三种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石基础,精神文化石核心。3、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4、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

4、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5、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6、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7、 功能文化区是指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8、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9、 文化扩散可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10、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气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11、扩展扩散可分为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5、12、 扩展扩散的特点:1、空间上的不连续性。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13、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的现象。14、迁移扩散的特点:1、易于保持原文化的本身特点。2、在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3、传播速度快。15、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生产发展方向和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有一定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16、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17、人地关系论包含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

6、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 决定论、和谐论。18、环境决定论核心观点是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代表人物是 拉 采尔和森普尔。可能论核心观点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和创造力,代表人物是白吕纳。和谐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 优化调控。19、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1、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人地关系的表现 A、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 生产活动的内容。 B、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 C、自然环境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

7、活动的地域分工。 D、社会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E、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且以负作用为主资源数量减少、自然环境质量下降。2、人类活动中的人地关系表现: 表现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体如: A、不同环境中的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居住方式,饮食习惯,劳动内容和手段等各种差异 B、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突出的例证是人种的差异,这又进一步造成人们对环境适应性方面的不同,举例:南北方人,西藏人,爱斯基摩人。 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也有着一定影响。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一、确定研究课题。二、

8、制定研究计划。三、收集、整理资料。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五、分析研究。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一、地理社会调查。二、科技文献资料法。三、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世界人口的发展历程: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把时间尺度缩至10万年,其间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两阶段呈现大幅度增长的状态。2、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特征: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农业社会的人口特征:

9、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4、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特征:A、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高。B、出生率有上升向下降转变。C、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D、人口移动规模大。5、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的人的转变五阶段:A、高位静止阶段。B、早期扩张阶段。C、后期扩展阶段。D、地位静止阶段。E、减退阶段。6、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7、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中还包括社会机制的作用,如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文化以及政策等方

10、面。8、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9、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10、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作用:A、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B、有效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C、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D、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11、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A、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B、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C、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

11、抵消经济发展成就。D、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12、人口分布的四个指向:A、中纬指向:北半球中纬人口分布占世界总人数80%。B、低地指向:1000米以下占90%。C、近海指向:占世界近一半人口。D、城市指向: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报告,2007年世界上已有33亿人生活在城市,超过了全球人口总数的50%。13、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客观基础,包括气候、地势、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进步、历史影响: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国家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14、人口移动分为

12、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15、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至外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16、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做人口流动。17、人口移动的空间规律:A、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B、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C、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D、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一经济为主。18、人口移动的

13、社会经济后果:A、人口移动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a、是某地区人口在短期内发生数量上得明显增加或减少。 b、造成移入地和移出地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因为移民多以男性的青年为主,造成移入地的男性。、人口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促进科学技术、经济、文化交流,紧密联系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调节地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等。19、人口移动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对迁出地的积极影响:人口移动可以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就业问题,同时增加了迁出地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外出人口的劳动收入汇回迁出地,成为本地收入的一个来源。外出工人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到新的技术和接受一定的教育,

14、回到家乡后对本地区的生产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外出获得的经济收入可以改善家人的生活质量,教育经费投入加大。缓解人口压力大的农村的人地矛盾,可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等。、对迁入地的积极影响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开发新地区的自然资源,改变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等。、消极影响:、对迁出地的消极影响:使迁出地带来人才的流失及抚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损失。造成迁出地经济上的依赖性和脆弱性。农业生产因缺失劳动力而降低单位产量,出现老弱病残留守家乡而导致很多赡养抚育缺失亲情心理问题等。、对迁入地的消极影响:移民者因户籍问题地位低下,无政治发言权;流动性的人口因两地往返而导致生

15、活质量下降;交通拥护问题、住房问题、环境恶化问题、情感问题等亟待解决。20、人口迁移的机制:A、移动机制:改善生活是移动的主要机制。B、城乡移动规律:城市化进行中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C、人口结构规律:性格结构男性多,年龄结构青年多。D、迁移距离规律:迁移量与距离成反比。E、圈层递补律:人口迁移的递补现象。F、双向移动律:正向移动和反向移动并存。G、居住聚集地:移民居住在聚集性和文化差异上成正比。21、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22、世界种族按三分法分为: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按四分法分为: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

16、色种族群。23、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24、地理人种的三级系统:地理人种、地域人种、小人种。25、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26、我国现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其余55个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我国民族的分布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主要特点。27、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17、,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俗、习俗。28、民俗形成的三大根源:地理根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29、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语言民俗以及民间艺术传承。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农业发展阶段:A、原始农业迁移农业。B、传统农业生计农业。C、现代农业商业农业2、原始农业(迁移农业)的特点:、土地轮种而非作物轮种刀耕火种、种子多种多样,杂乱无章、土地不断更换,恶性循环时村落搬迁D、主要解决的是土地养分问题、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的特点:A、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B、是一种生计农业 C、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生活贫困。4、传统农业的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

18、农业、游牧业。5、现代农业(商业农业):的特点:商品率高、劳动力少、单产高、生产规模大、社会化程度高。6、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7、农业的形成对社会的影响:、生产单位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带来村落的出现、人类文明的出现:A、埃及 、巴比伦C、印度 、中国E、墨西哥、玛雅和印加9 、小麦在世界粮食作物中居首要地位。它的播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除南极以外,遍及世界各地。10、小麦的分布:、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B、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D、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11、

19、玉米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亚洲中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是世界棉花的主要产区,世界第二大棉花种植区是美国南部的棉花带。糖类主要产地有南美、中美、加勒比海地区、大洋洲、南亚、东南亚和南部非洲等地。12、世界上三大饮料主要是茶、可可和咖啡。13、农业区位论概念: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于工业区位1、工业革命最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2、北美工业带的有力条件:、与欧洲的市场和技术有紧密联系B、各种原料和能源丰富C、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裕D、有综合交通体系,为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地带分布:北

20、美工业带、欧洲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日本工业带、其他国家的工业区4、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5、工业分布的新变化:A、钢铁工业的变化:美国、西欧等传统工业大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和钢产量都呈下降趋势,日本处于停滞状态;俄罗斯、东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能力持续增长。、纺织业和成衣业的变化:世界纺织工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纺织业日趋衰落,而发展中国家纺织业则急速是上升,生产地域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世界汽车工业基本呢形成日本、美国、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一些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汽车工业的发展也

21、十分引人注目,例如韩国、巴西、墨西哥和中国等。、当前全球经济形势:(1)需求不旺;(2)生产力过剩;(3)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4)发展中国家:优势在于资源和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的范围: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村落:是规模较小的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我

22、国城镇建建制的设置:(1)城市:A、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镇;B、人口不足,但是省级国家级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2)镇:A、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B、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或超过10%;C、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可按上一条放宽;D、小型矿区、物资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确有必要。、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

23、展水平的体现。、城市化的进程: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郊区的城市化、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的机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10、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11、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1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等级规模法则、首位城市法则。第八章、语言

24、类型与语言景观1、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 交际性工具性2、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语言是人类认识交流的媒介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3、北方 吴方言 湘方言 客家 粤 闽 方言第二节:1.世界语言谱系的等级系统 (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 (3).语支: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 (4).语种:分类中最小的单位。 (5).一般将世界语言划分为10个左右的语系,40多个语族2.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第三节:3、语言传播的特

25、性 (一)外延性和连续性 (二)距离衰减性 (三)层序性和阶段性 (四)复合性 (五)竞争性和同化性 (六)演化性4、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1.行政区划的影响 2.经济条件的影响 3.人口迁移的影响5、语言扩散及其环境(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 (二)新来移民接受当地语言 (三)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四)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后成为特殊语言 (五)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六)多语言国家第四节:地名景观的特点1.特殊性:每个地名都与具体所指的地域相联系2.符号性:用于地名的语言与普通的词汇不同,主要作

26、为一种特殊的符号3.变异性:地名的特殊性发生在不同程度的偏离,产生不同地域同名的现象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1. 宗教的分类? 依宗教的起源和演化阶段可分为: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现代宗教、近现代宗教;依流传范围可划分为名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一崇拜神灵的数目和变化可分为一神教、二神教和多神教2. 旅游资源特征:1空间特征a广泛性b区域性c组合性2时间特征a季节变化性b时代性和变异性3经济特征a可替代性b价值的不确定性c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3. 旅游资源具备的两个条件 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b、对旅游业有一定的经济、社会、

27、文化价值,能够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5.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道和领土竞争6.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宗教影响生态环境2.宗教影响政治地图变化3.宗教影响文化景观4.宗教影响人口分布、增长和迁移模式5.宗教影响区域经济活动6.宗教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功能7、宗教景观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人文景观称为宗教景观第十章、旅游地理1、旅游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应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2、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

28、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的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3、中国对游客的定义:、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逗留不超过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国内旅游者: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个月的国内游客。、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旅客出游的条件:旅游的动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游游者的空间行

29、为规律和资源与市场的空间关系:在大尺度空间上,旅游者行为规律为做闭环状旅游,避免走回头路。因此,交通线路的建设应遵循这种规律,把规模、等级相当的景点和旅游地以最经济的、最有利于旅游活动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闭环交通线。在中、小尺度空间上,旅游者的行为规律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中心旅游地)为依托做节点状旅游。因此,中小尺度的交通线路的建设应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呈放射状与低一级的旅游地(点)相联结。、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于集中。、旅游地文化的要素:一是旅游地文化的物质要素。二是旅游地的文化行为要素,包面。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

30、、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域性、大众型、综合性、直观性、季节性。10、评价方法:体验性评价、技术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11、旅游资源: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B、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旅游开发会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产生影响。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节1.政治地理现象的特点:(1)政治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文化(地信3班版权所有,翻版

31、必究,本章王广福制作,找工作找兼职,请联系我)(2)政治是一种追求权力的社会文化现象(3)政治也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2.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下形成、有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3.政治地理结构及其包含的内容:(1)政治空间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2)政治实力结构,政治实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4主要的政治地理过程:(1)政治扩散(2)政治整合(3)政治分离(4)主权的变化第三节国家权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