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章物质与世界哲学要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考察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事物、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世界以 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这是一切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社会、人类都是在物质 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学说,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前提,是正确解决一切哲 学问题的前提。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以及
2、运动观和时空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前提。物质、运动、时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之 一。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 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 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 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 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古代朴
3、素唯物主义的物 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古代哲学家们从世界的“本原”、“基质”、“统一性”问题,引出了物质问题,并把火、水、土、“元气”、“原子”等所谓的“原初 物质”当做世界的本原。古代中国的“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由客观的元 气所生成,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 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共同基础。不难看出,这些朴 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对客观世界穷根究底,试图说明 世界的物质性,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猜测,在当时没 有也不可能被科学所证实;它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
4、质形态,这就把问题简单 化、片面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 段。近代自然科学揭示: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而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 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原子是近代科学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 人们由此认为原子就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原子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 性,并进而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得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特性是一切物质的 特性的结论。这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自然科学为根据,并以此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宗教神学 和唯心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深化和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科
5、学发展水平的 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它把在质 上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粒子(原子)在量的 组成上的不同,而看不到原子本身的质的多样性、复杂性,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穷 尽的;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 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从而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关于物 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为一谈;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的物质统一性,没有把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特征,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 了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自
6、然科 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从而把哲学物质观推向现代 阶段。恩格斯对哲学的物质观做了唯物辩证的说明:“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 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物质是各种具体实 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列宁确 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给“物质”下了经典性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确认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把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具体形态、具体结构、具体属性区分开来,把哲学的物质范
7、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同时,由于“客观实在性”不仅概括了自然物质的本质属性,而且概括了社会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为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根本特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正是从这个最普遍的关系、最基本的矛盾中,列宁深刻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各自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物质作
8、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这同时又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因此,意识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不是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本原。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可以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当
9、然,有些东西,如原子以及更小的微观粒子等,是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物质技术手段感知它们,通过人的理性思维去反映它们、把握它们。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还有许多难以感知的事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必定为人们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表明,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第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不是作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是作为物体性质的支撑者,而是对人们意识所反映的一切现象、事物、过程,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
10、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是物质的个性,是可变的、相对的;一切具体形态和不同结构的物质又都是客观实在,这是不变的、绝对的。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物质即客观实在这一学说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引起的变革是深刻的,以至于一些只熟悉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科学家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不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了”。实际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
11、观的创立,标志着人们对物质的哲学理解的现代转折,并且同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第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旧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的自然”,它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对于社会事物,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性原则,结果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以至于把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这就制造了“物质的自然”和“精神的 历史”对立的神话,而旧唯物主义本身也成了“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12、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唯物主义乃至整个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二、耐间和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设想的。物质
13、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物质也有某种静止的状态和稳定的形式,但这种静止和稳定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不能只重视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而要在坚持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并充分强调静止的重要作用。离开相对静止来谈运动,就会使一切都变成不可捉摸、无法认识的东西,从而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运动的物质又
14、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过程进行的久暂,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间隔的长短。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这是指时间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而不返,不可逆转。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这种广延性表现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通常,人们又把时间和空间联结起来,称之为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
15、离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的运动,它就成为无法度量、神秘莫测的东西;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同物质运动一样,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时间和空间同运动着的物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和空间可以脱离物质的运动而独立存在,具有不受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变化影响的绝对不变的特性。在这种观点看来,时间是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
16、性;空间是与物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架,虽有物质充塞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牛顿的时空观就是如此。在牛顿看来,“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五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同时,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现代科学,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更深刻地揭示出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
17、的联系:物质的运动、质量都制约着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和变化形式。爱因斯坦以真空中光速不变 和狭义相对性原理为基础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用光速不变重新审定了时间的概 念。按照狭义相对论,某一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确定的、不可逆的,如炮弹 总是先发射后落地,发射和落地不可能同时发生,更不可能先落地后发射。但是, 两个事件的“同时”性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同时”或“不同时”只有和运动着的 物质体系联系起来才能确定。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在地面上的观察者看来是同时 发生的,在高速运动的观察者看来则不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说,“同时”的概念随 着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不变的时间,没有绝对不变的同时性
18、;物质客 体尽管有其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持续性,但在不同的物质运动体系中,空间广延 的长短和时间间隔的快慢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根据相对论的公式,尺子的长 度在不同的运动着的物质体系中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缩短,运 动的速度越快,长度就变得越短,即空间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 而变化的。同样,同一个时钟的时间间隔性在不同的物质运动体系中也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变慢,运动的速度越快,指针的速率就变得越慢,即时 间的间隔性是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的。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
19、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特点:抽象性和普遍性。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区别: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过程、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联系: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20、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 (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三)唯物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上,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2.唯物主义有哪几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 (1)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
21、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它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它的哲学论证以近代自然科学为基础,但缺少古代哲学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 (四)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心主义? 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上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2.唯心主义的理论形态有哪些?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
22、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其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3.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1)社会历史根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2)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其统治的需要大肆宣扬唯心主义。 (3)认识根源: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特
23、征、成分、判断、方面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分离。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特性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两个基本规定:首先,真理意味着“真”,即确凿可靠性。“真”这个规定性是一个事实规定性。这个规定性,首先把那些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认识排除在真理范畴之外。其次,真理意味着“理”,即本质与规律性。“真”这个事实规定性,还只是真理的一个可能性条件。这个条件,是真理的最低限度的条件。确凿可靠的认识并不一定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确凿可靠是真理的基础,本质与规律是真理的内容。在确凿可靠的基础上,只有那些上升为对事物内在本质和般规律的把
24、握的认识,才是真理性的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即“理”,是真理的逻辑规定性。 所以,所谓真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反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我们称之为谬误。人的认识充满着真理和谬误的冲突。认识过程就是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过程。人类认识是真理和谬误的矛盾统一体。真理和谬误作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于人类认识中。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二)真理的特性 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特性。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在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因此,真理又叫客观真理。真理之所以具有客观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作为真理认识对象的客体具有客观性。 第二,作为真理认识的基础的实践具有客观性。 所以,真理虽然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但其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主观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存在,因而必然具有客观性。一种认识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对象,就具备了客观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