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编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通用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新 编 精 品 地 理 资 料 2019.4 模块综合检测(一)第一至第五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下图为某地一处完全淹没在海面下的珊瑚礁体的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该珊瑚礁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中部较高,四周较低 B.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C.礁体南部的坡度较陡 D.为淹没在海面下的洼地2.图中E、F两地的相对高度最可能是()A.5米 B.15米 C.20米 D.30米【解析】1选A,2选B。第1题,图中为等深线,数值越大,海拔越低,故选A。根据等深线的疏密程度,可判断礁体各处的坡
2、度和地势。珊瑚礁应为外力(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E处位于礁丘突起处,其海拔为-36-28 m,F点海拔为-20 m,两点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816 m。2016年9月45日,中国在杭州主办G20峰会。据此回答3、4题。3.杭州G20峰会举办期间()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北移动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南移动C.杭州昼长夜短,昼渐短,夜渐长D.杭州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少4.我国在杭州主办G20峰会,对杭州的影响有()改变杭州的主体格局促进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杭州国际化水平促进杭州气候的改变A. B. C. D.【解析】3选C,4选B。第3题,杭州主办G20峰会期间,是在夏至之
3、后,秋分之前,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杭州昼长夜短,但是昼渐短,夜渐长。第4题,G20峰会在杭州举办,不会改变杭州的主体格局,更不会改变杭州的气候类型,但能促进杭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2016延安模拟)下图是黄土高原局部黄土分布等值线图,实线是黄土表面等高线,虚线是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等高线(单位:m)。读图完成57题。5.甲、乙、丙、丁四地黄土覆盖层最厚的可能是()A.甲 B.乙 C.丙 D.丁6.黄土高原民居窑洞冬暖夏凉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暖温带 B.降水少、晴天多C.黄土表层吸热强 D.墙体厚、保温性能好7.窑洞选址在图中丁处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夏季风迎
4、风坡 B.位于阳坡C.地势平缓 D.靠近河流【解析】5选C,6选D,7选C。第5题,由材料可知,黄土覆盖层厚度应该是黄土表面的高度减去黄土底面(基岩表面)的高度,甲地的黄土覆盖层厚度差值在040,乙地的差值在2060,丙地的差值在60100,丁地的差值在2060,由此可知黄土覆盖层可能最厚的是丙地。第6题,窑洞冬暖夏凉是这种民居的特点,与当地的气候没有关系;黄土表层吸热强会导致夏天更为炎热,不会是凉爽,所以应该是因为窑洞的墙体厚、保温性能好。第7题,丁地与其他三地最大的不同就是黄土表面等高线最为稀疏,因此地势平缓,这样有利于修建窑洞。(2016衡水模拟)某人随队友于12月进行极地考察,他发现考
5、察站某物体的影子达到一天中最短,随即拍下了照片(如图所示),休息了12个小时,正好是19点(中时区),他观察到物体的影子变长了很多。据此回答8、9题。8.图示的照片他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A.东 B.西 C.南 D.北9.据此推测他们所在的考察站的位置最有可能是()A.(70W,75N) B.(75E,80S)C.(75E,68S) D.(105W,80S)【解析】8选A,9选B。第8题,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物体影子最短;极地考察应该在极地气温高、昼长较长时;结合12月可判断位于南极附近,南极附近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影子朝向正南方;图中照片影子在左侧,太阳应该位于右侧;结合东南西北方位,可判断
6、该照片从东方拍摄。第9题,结合材料可知,拍摄时该地为12时,中时区为7时,则该地经度为75E;休息12小时后应该是当地0时,物体还有影子,说明该地为极昼;南极圈只有在12月22日为极昼,则12月为极昼,最有可能是较高纬度地区。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左图)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右图)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10、11题。10.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
7、,植物难以生长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11.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解析】10选C,11选A。第10题,湿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在山顶和山麓,植被覆盖较好,而“腰身”地势陡峭,难以形成土壤和生长植被,并不是植被遭破坏,A错,C正确;丹霞地貌是构造运动的断层及升降运动所形成,并非河流下切,B错;岩石硬度和风化差异,在干旱地区可形成风蚀蘑菇,而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砂岩和砾岩,在构造运动中形成断层和节理,由风化侵蚀形成裸露的“腰身”,D错。第11题
8、,干旱地区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在常年累月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变得“圆头圆脑”,正确选项为A。【知识拓展】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指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解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下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读图回答1214题。12.我国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该带强大的西风漂流常使船员感觉非常不舒服,该带的位置在()A.地附近 B.地附近C.地附近 D.地附近13.以为中
9、心的环流圈()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C.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14.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在该洋流影响下,会形成世界性大渔场B.该洋流会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故该洋流沿岸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C.该洋流会使自南向北行驶的船只航速增加D.在该洋流的影响下,沿岸地区形成了沙漠气候【解析】12选A,13选C,14选B。第12题,南半球三大洋的西风漂流连成一体,环绕在南极洲的周围流动。第13题,结合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位于印度洋的南部,该环流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其西支是马达加斯加暖流、东支是西澳大利亚寒流;位于北印
10、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才会随季节而变化。第14题,由图可知,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该洋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就与该洋流有关。(2016淮北模拟)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5、16题。1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1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15选A,1
11、6选C。第15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16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2016广州模拟)读20002007年开都河径流变化图,完成17、18题。17.开都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A.冰川 B.雨水 C.地下水 D.湖泊水18.开都河下游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 D.波浪作用【解析】17选A,18选C。第17题,读图可知,该河径流量很小,应该是内流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应该是冰雪融
12、水。第18题,内陆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砂砾岩则是陆相碎屑沉积岩。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据此回答19、20题。19.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海退海进B.海进海退C.海进海进D.海退海退20.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解析】19选A,20选B。第19题,据题意可知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
13、排列的,据图例为石灰岩到页岩的更替,说明从深海变为浅海,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为海退;为砂砾岩到砂岩的更替,说明从浅海变为深海,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为海进,故A正确。第2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褶皱,乙为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丙为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岩浆岩应晚于所侵入岩层,故甲先于丙,而岩浆岩附近因岩浆喷出产生的高温使附近岩石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故乙又晚于丙,故先后顺序为甲、丙、乙,B正确。“葱茏青山舞银蛇”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西藏林芝地区,蓝黑的森林尽头是壮丽的雪山,巨大的冰川沿着沟谷深入森林,雪山、冰川和森林景观在这里实现了完美融合。据此,并读图回答21、22题。21.图中景观呈现的森林类型为()A.季
14、雨林 B.阔叶林 C.针叶林 D.灌木林22.在这里出现“葱茏青山舞银蛇”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高 B.气候寒冷C.水循环活跃 D.森林耐寒【解析】21选C,22选C。第21题,根据图中的景观可知,该树林叶片为针状,应为针叶林。第22题,森林因地处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形成;冰川因海拔高、气温低、有降水而形成。如果只具备海拔高的条件,而气候干旱降水少,无法出现“葱茏青山舞银蛇”的景观。故该地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循环活跃。二、非选择题(共56分)2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与欧洲相似,第四纪时期北美洲曾经冰川广布,下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15、。材料二“西北航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2012年3名探险家驾驶帆船历经半个月自东向西驶完“西北航道”北端的路线。(1)分析甲海域附近形成世界大渔场的成因及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条件。(2)分析乙半岛地势特征及其对河流分布的影响。(3)分析乙半岛东北部海岸线破碎、多峡湾的原因。(4)推断这次驾帆之旅的季节,并简述有利于驾帆之旅的自然原因。【解析】第(1)题,甲海域位于纽芬兰岛附近,有世界著名的纽芬兰渔场,形成原因是寒暖流交汇。冬季不利于渔业生产的条件主要从气温低易结冰,风浪大以及多阴雨天气三个角度分析。第(2)题,结合图中河流多自中间流向四周,即可判断地势特征。第(3)题,
16、海岸线破碎主要从冰川侵蚀和海浪侵蚀两个角度分析。第(4)题,西北航道位于北冰洋附近海域,因此一般人们出行都会选择在气温比较高的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相对安全,同时位于极地东风带,自东向西航行,节省能源;同时气温高,冰川消融,利于航行且安全。答案:(1)成因:纽芬兰岛附近海域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或答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容易发生扰动,下层的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吸引大批鱼群的到来。冬季渔业生产不利条件:冬季气候寒冷,风力大,操作不便;水温低,洋面、港口易封冻;多气旋、锋面活动,多阴雨天气。(2)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17、向四周分流。(3)纬度较高,靠近北冰洋,受冰川侵蚀作用强;沿岸风浪大,受海水侵蚀作用强。(4)夏季。白昼时间长;气温较高;海冰面积小;盛行极地东风。24.下面图1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图2为某河段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1)简述该河的水文特征。(2)简析乙段和丙段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差异的成因。【解析】第(1)题,图例中显示有冰川,河流有时令河,会发生断流现象;结合该地纬度可以推断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河流为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位有季节变化,夏季气温高为汛期,有结冰期,为内流河。第(2)题,河床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和水流速度呈正相关,水流速度大,流水沉积作用弱,颗粒大
18、的能够沉积;水流速度慢,流水沉积作用强,颗粒小的会沉积。答案:(1)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水位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2)乙段为河流出山口,流速较快,流水沉积作用较弱,较大颗粒的沉积物在此沉积,沉积物颗粒较大;丙段水流较缓,流水沉积作用较强,沉积物颗粒较小。25.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6月20日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19702010年中国稀土资源占世界比重逐年下降,中国的稀土行业存
19、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中国在减少出口的同时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下表示意中国稀土矿比重分布状况。类型分布状况轻稀土内蒙古白云鄂博83%、山东微山8%、四川凉山3%重稀土南方9省3%(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1)说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原因。(2)根据表格简述中国稀土资源空间分布特点。(3)我国自限制稀土出口以来,很多稀土工业部门受到影响,试说明原因。【解析】第(1)题,限制稀土出口的原因应从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生态等角度回答。第(2)题,从稀土南北分布、主要省区分布等方面归纳稀土的空间分布特点。第(3)题,我
20、国稀土企业大多是粗放的开采企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企业,限制稀土出口,许多企业库存积压、利润下降甚至倒闭。答案:(1)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的稀土资源总量在减少,减少出口有利于保护稀土资源;我国稀土出口创汇总额较少,减少出口有利于发展我国稀土的深加工工业(调整结构),进而提高稀土资源的附加值,增加收益;减少稀土出口也有利于保护环境。(2)中国稀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北方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3)我国稀土企业大多是粗放的开采企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企业,产品价格低廉,一旦减少出口量,本地市场供过于求,很多企业库存积压,资金难以周转,相继减产(或破产)。26.(能力挑战题)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
21、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环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1)从气候、水文和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甲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2)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地相同,分析其原因。(3)丙地虽然地处沿海地区,却出现荒漠景观,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湿热的气候决定了该地的水文和植被特点。第(2)题,乙地与甲地自然带都为热带雨林带,其形成与地形、信风和暖流有关。第(3)题,丙地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虽然地处沿海地区,但降水稀少。答案:(1)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湿热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该地的热带雨林景观;充沛的降水使该地的河流径流量丰富且流量较稳定。(2)乙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巴西暖流流经,起到增温增湿作用,因此乙地形成了与甲地相同的热带雨林带。(3)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难以获得西风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