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8 ,大小:37.53KB ,
资源ID:1025428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5428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docx

1、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3、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

2、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6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民主性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性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7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8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10古代教育学思想:(1

4、)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产婆术)来启迪他人思想。主要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11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

5、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把一切事情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1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称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

6、育观念。(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1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14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3)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1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第二章 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定义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教育功能的类型(基础)(一)从作用对象看,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社会功能(工具功能或派生功能)(二)从作用方向看,分为正向

7、功能和负向功能(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指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四)多纬度的复合分类3、教育功能类型(生存为基、发展为本、幸福为上)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正向功能)(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是什么?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对其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思想上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行为上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角色上(二)教育促进社会个体化的功能1、促进人的主题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自主性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独特性3、开发人的创

8、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正向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成“才”的教育,是成“人”的教育通过个体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学生“学会生存”。个体把教育当作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人的成长必须接受教育。教育教人“成为人”。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知识的传授,促进人的知情意、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自由人。一个人受到的教育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意志自由。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标准化

9、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过重的学业负担,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管理模式,对学生管得过宽、过严,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和创造性培养。 因此,应克服和矫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其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不平衡性。(2)顺序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互补性。5、学校教育及作用:(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教育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学校教育

10、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三章 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包括: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4教育目的的结构: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

11、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酌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

12、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7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8素质教育:(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

13、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9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10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制性质。第四章 学校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直接影响决定教育权,受教育权,教育观念。经济提供了一定了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文化 不同文化类型必须会影响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尤其是科学技术)3、教育制

14、度的历史发展在原始时代,教育还未分离出来,无学校,没有教育制度。古代阶级社会初,简单的学校系统产生,产生古代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完善(教学内容、学校规模、学校结构)当代教育制度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幼儿、校外、成人未来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及其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

15、单轨学制),中间的叫分支型学制。6、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指定现代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1904年,“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日本学制为蓝本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错误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化大革命”7、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985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致了解,抓住要点即可。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1、教师中心论

16、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条件。3、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1)人身权最基本 最重要。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2)受教育权最主要。包括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5学生的义务:(1)受教育的义务。(2)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17、(3)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4)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5)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6教师职业性质:(1)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7教师职业的特点:(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8教师劳动的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18、。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11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1)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2)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能力。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

19、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14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16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与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17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社会、对学生的作用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三个方面:(1)在社会发展中教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3)教师在教育活动18、教师最基本的权利

20、是教育教学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19、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针对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而言的。其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方针、教育计划的执行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发展。(2)教师受过专门的训练,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丰富的知识20、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即由高到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具有年龄特征,即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要求教育工作循序渐

21、进,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2)稳定性和可变性处于一定社会环境的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大体相同。在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中,同一年龄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又有差异。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保持相对稳定,同时据时代特征、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3)不均衡性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教师要把握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4)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差异。要求教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5)整体性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教学要着眼

22、于学生整体性,做到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科学与艺术等各方面的统一。第六章 课程(重点章)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课程类型的划分:(1)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社会、知识和儿童。(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

23、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4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还是联想心理学。(2)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以学科教学为中心,关心的是知识的传递,强调知识的系统,而相对忽视儿童兴趣及儿童心理发展逻辑。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5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6课程目标:(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3)

24、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 具体性 预测性 操作性(4)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结果。7、课程目标特征: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8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10、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1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1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的是赫尔巴特。13、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整

25、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1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15、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16、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17、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18、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1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

26、标评价模式。 泰勒(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3)CIPP评价模式。20、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21、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22、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课程计划)的构成: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23、教学计划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材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2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

27、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他。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22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23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24国外课程改革趋势:(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2)

28、注重信息素养的养成;(3)创造性与开创性思维的培养;(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个性25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教学(上)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

29、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包含以下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教学的地位和意义。地位:在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3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30、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4历史上的教学过程:(1)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学派,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思考和实践。(3)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从对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5)杜威,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表现:间接性;教育性;领导性;交往性。6教学过程的特点:(I)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7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8教学原则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