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文档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报告编者按: 2015 年年初以来,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依然火爆, 各大银行在国际化方面均加快了 步伐。 2015年 3月 23日,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子银行正式开办 人民币清算业务, 而不久前中国农业银行与丝路基金正式开展合 作并办理了首笔业务, 农业银行香港分行成为丝路基金第一家境 外合作银行。 而在 20 天前,中国建设银行的伦敦子银行建行 (伦 敦)获得了人民币境外合格投资者(RQFII)资格成为首家在欧 洲获得牌照的中资机构。 2015年 2月 26日,中国银行为国际航 空集团旗下的英国航空公司成功做成全球首笔
2、离岸人民币飞机 融资业务,总金额达 27.5 亿元,期限 12 年,用于英国航空公司 购买两架空客A380型飞机。2月9日,中国银行悉尼分行的人 民币清算中心正式启动。 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引起了广 泛关注,正吸引着英、德、法等西方国家的加入,显然中国金融 的全球影响力正在提升。伴随着企业走出去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一带一 路”等多个国家全球战略的实施, 在国际排名节节上升的中国商 业银行在最近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加快了国际化步伐。十年过去 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不仅是国有大型银 行已经实行了国际化战略, 而且一些中小机构根据自身的特点开 始了国际化探索。根据中国银
3、监会统计,截至 2013年底, 18家 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海外 5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 1127 家分支 机构,总资产已超过 1.2 万亿美元。这些数字仍在上升之中。 2014 年,中国银行新设了 8家海外机构, 中国工商银行新设了 9家机 构。国际化战略的推进背景 尽管中国银行业开办国际业务由来已久, 但银行的海外发展 一直进展缓慢, 为什么直到近十年来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才取 得迅速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推 动中资银行国际化在近十年来的加速发展, 我们在国际投资领域 的专家拉格曼(Rugman 1981)提出的国家特定优势与企业特定 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以下三个
4、方面的因素。中国银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最近 10年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中国银行业不论从银行规模、资本充足性、风险管理能力、 产品创新能力、 资产质量以及盈利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 自身的 国际竞争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从而更加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中国银行业改革促进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经历 了 1990 年代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补充 2 700 亿元的资本金、 剥离 1.4 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改革后, 在 2001 年入世之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仍然较多, 于是从 2003 年底开始,实行脱胎换骨的改革。通过注资、财务重组、引入境 外战略投资
5、者、上市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中资银行增加了资本, 降低了风险, 管理状况与盈利能力也得到了改善与提升。 与此同 时,中国银行业监管体制从 2003 年开始改革,独立的监管部门 引入了一系列审慎监管办法,使银行监管更加符合国际标准。银行业的开放也促进了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高。 外资银行在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 2001 年中国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外资银行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后, 加快了在 中国的布局。 2006 年底,有分别来自于 22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 77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截至 2013年底,已经有 51 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 42 家外资法人机构、
6、 92 家外国 银行分行和 187 家代表处。外资银行的进入, 对中资银行在产品、 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向中资银行构成了压力, 也促使中资银行向 外资银行学习,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的技术合作促进竞争力提升。 引入境 外战略投资者似乎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规定动作。 尽管对外国 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至今依然存在争议, 但不可否认其对改进我国 银行公司治理和提升银行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 中资银行与境外 战略投资者一般都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这些战略合作协议往往 包含了对于中资银行曾不太擅长的一些领域, 如信用卡、 财富管 理、辛迪加贷款等业务,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管理层面(参见 表 1
7、)。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随着外汇储备越来越多, 2005年外汇储备突破 1 万亿美元, 与此相适应,中国也积极推进了企业“走出去”战略。 2005 年 中国对外投资 122亿美元, 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是 1 208 亿美元,是 2005年的近 10 倍。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 国公民出境旅游、留学、移民等人数也持续增多。出于追随客户 的商业考虑, 中国银行业需要设立更多的境外机构, 以便为客户 提供更方便、更全面、更及时的服务。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巨大商机。 2009年 7 月 1 日开始试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来, 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 列有利于跨境贸易、
8、 跨境投资、 跨境贷款以及人民币资金回流方 面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需要银 行国际化为之服务, 而人民币国际化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业务 发展空间。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非常迅速。根据国际清算 银行(BIS )的报告,2013年人民币的场外交易外汇成交量已达 1200 亿美元(日平均值),占全球外汇市场的成交量的 2%,在所有外汇中排名第九。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也实现了从每季度 1 亿元到 1.53 万亿元的巨大飞跃(见图 1)。人民币国际支付全 球市场份额和排名从 2011 年末的 0.29%和第 17 位,攀升至 2014 年 10 月的 1.59%和第 7
9、位。海外人民币使用的意愿也不断提升, 中国银行 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调查显示,已有 41%的境外企业与中国大陆以外的第三方之间发生过人民币跨境 收付。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是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巨大发展 机遇。第一,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海外人民币回投国内金融市场, 为国内商业银行拓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 吸收国际先进投资经 验和增强金融市场盈利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二,人民币国际 化也可以促进国内银行海外分行或代理行人民币贷款通道实现 境内企业的海外直投, 从而利于海外分支机构拓展业务、 扩大客 户群、壮大实力,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第三,人 民币国际化与中资企业“走出去”相
10、互促进, 由于中资企业“走 出去”会产生对国际结算业务和跨境财富业务的需求, 从而促进 了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首先,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一方面带来利 息收入、 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中资银行的海 外分支机构承担起当地清算行的角色,或者提供投资银行服务 (比如作为债券的承销行),增加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也提升了 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 其次,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大幅 度降低汇率风险, 以及及时应对中资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动的风险 再次,人民币结算与投资业务的巨大需求也必然会推动中资银行 国际化进程。 当然, 中资银行人民币融资的优势以及发放人民币 贷款的优势也使得其在全球范围内筹
11、集、 运用人民币资金的能力 得以提高。 全球金融危机的中国机会 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出于政治、 经济和监管方面的考虑, 对中资银行的进入并不实行对等的政策。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 工行和建行就向美国政府申请设立分支机构,迟迟没有取得批 准。这并不完全是出于银行监管上的考虑, 还有重要的政治因素。 招商银行属于业绩不错的银行, 2007 年才获得纽约分行的申请 批准, 这是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中的成果之一。 显然其中限 制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出于政治原因, 而与银 行资质并无太大关系。 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申请则到 了 2008 年才获得批准。 2008 年发源于
12、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一些 国际上的大银行普遍陷入资本不足和流动性短缺而不得不向政 府求助的局面, 不得不实施信用紧缩政策和收缩政策, 而竞争力 不断提升的中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银行业形成了截然对比。 这场 金融危机也成了中资银行扩张的一个重要机会。 美国金融危机和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这些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受到 了巨大的影响。 出于需要依靠中国帮助走出危机的考虑, 发达国 家对中资银行的进入开始持正常态度。 中资银行在发达国家的进 入变得更为容易。 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改变了全球银行业格局, 更 改变了人们认为西方主流银行安全、 可靠的印象, 使各国认识到 中国银行业的实力和能力, 从而使中资
13、银行在全球新兴经济体和 世界金融中心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此外, 金融危机之后中资银行 海外机构的客户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 2007 年以前中 资银行的纽约分行可能主要服务于中资的中小客户,但 2007 年 后一些本土企业也开始选择与中资银行合作, 也提升了中资银行 国际化的层次。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战略 在我国,以中行和工行为首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走在国际化 道路前列,其经营路径均为先占领亚洲市场,后突破欧美市场, 再完善海外整体布局, 最后协调海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四步走” 发展路线。中行行长陈四清认为应该“积极推进中国银行业的国 际化经营步伐, 强化与国外银行业在人民币支付清算、 资金拆放
14、、 报价做市等方面的业务合作, 为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资本输 出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银行服务”。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则认 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应当采取购建并举、 管理先行、 本地化 经营以及立足本土四大策略”。 当然, 不同的银行有着不同的扩 张战略且路径各有不同。由于中行最早开始国际化经营, 也是目前中资银行中国际化 程度最高的银行, 基本完成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 因此其海外 营业收入、海外利润所占份额相对较高。但是 2007 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中行的海外经营成果遭到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 国内的营业收入及利润相对可观,因此中行开始调整其发展重 心,更多地注重国内业务和“走出去”企业的
15、海外业务需求, 其 海外扩张的策略也变为:填补空白市场,发展空白业务,以及使 分支机构融入当地市场。 为填补空白市场, 中行在俄罗斯和巴西 设立了子公司,在阿曼、加纳、秘鲁、阿联酋等国设立中国业务 柜台,不断扩大和填补全球服务网,并且注重强化总分行、海内 外、部门间的穿透合作,增强集团联动协同。相应地,中行的发 展战略总体要求也从“立足本土, 海内外一体化发展”转变为把 中国银行建设成“在全球化进程中优势领先的银行”。 前中国银 行行长李礼辉离职前这么评价过去十年中行在国际化方面的表 现:中国银行“充分发挥了国际化、多元化优势,积极服务中国 企业和个人走出去,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行作为规
16、模最大的银行, 在国际化布局上十分积极, 非常 强势。经过过去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搭建起全球化的布局, 其推进自身国际化进程的策略是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海外扩张, 成 为当地主流银行。因此,借鉴桑坦德银行和汇丰银行的经验,工 行近年来进行了十几次海外并购, 使其海外扩张战略得以迅速推 进。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认为, 工商银行在 20 年的国际化过程中, 始终坚定贯彻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紧扣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 要,把握不同时期的战略机遇,稳步加快了国际化进程。正是由 于坚持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匹配的国际化战略, 工商银行的 海外扩张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果。 而目前工行国际 化建设的重点
17、则是继续稳步推进国际化、 综合化经营发展, 加强 对“走出去”企业和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支持, 着力推动海外机 构的内生发展,并且加强内外联动、外外联动的能力。在 2006 年以前,建行的国际化进程远远落后于中行与工行。 但2006年建行的一次战略调整一一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向批发 与零售业务并重转变 ; 全面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向传统与新兴 业务并重转变 ; 努力改进盈利模式,向利差与非利差并重转变 ; 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向多功能银行转变 ; 加快拓展海外业务, 向国际化银行转变使得建行的海外扩张开始加速。 在“巩固亚洲市场, 扩大欧洲市场, 在美洲、大洋洲、以及非洲寻求突破” 这样的战略目标
18、的引导下, 建行的海外布局提速, 综合化经营格 局日臻完备, 海外业务快速发展。 尽管目前建行的海外机构和海 外资产仍少于工行和中行, 但是无论从地理分布还是人均利润来 说,建行海外扩张的每一步都是以高于同行的水平在扎实推进。 另外,建行于 2014年 8月完成的对巴西工商银行( Banco Industrial & Commercial S.A. )的收购,也使得建行实现了在每个大陆均拥有分支机构的布局。交通银行从恢复成立之初就将国际化发展作为自己的特色, 其第一家海外分支机构纽约分行也早在 1991 年就成立 了, 1993年又在东京设立代表处,因此交行的国际化起步相对 较早。交行
19、的战略定位为: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 管理为特色的公众持股银行集团(“两化一行”战略),因此为 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 交行专门成立了战略实施领导小组。 其目 前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则是希望把握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 依托 日趋完备的全球化结算体系, 大力强化境内外两个市场之间的联 动,抓好跨境人民币和离岸等重点业务, 使得海外业务贡献度可 以持续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 ; 同时进一步强化 境外行全面风险管理,使得海外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而作为五大行中最晚完成重组上市的农行是五大行中国际化发 展最缓慢、 国际化程度最低的银行, 其现阶段的发展策略也是希 望借助企业“走出去”
20、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来加强其 跨境金融服务建设, 稳步推进海外市场的地理布局, 提高境内外 机构的联动能力,加速贸易融资业务以及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 展。随着成为中国第三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后, 农行正在加强 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衔接,势头不可小觑。近几年来,更多的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了国际 化。目前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银行、 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都已经具有海外分支 机构。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银行 (CMB。虽然招商银行1987 年才成立,但是却被大家认为是一直保持良好业绩的银行的代 表,也是第一家开启离岸业务的银行。 由于其海外机构
21、建设仍处 于开始阶段, 因此目前海外扩张的策略为稳步拓展海外市场, 重 点拓展港澳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在城商行中,富滇银行借助地理上的优势于 201 0年在老挝设立了代表处, 成为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 城商行, 后成立了老挝合资银行。 北京银行借助于其外资战略投 资者荷兰银行的便利在荷兰开设了代表处。海外扩张的区位选择 在一个银行考虑如何进行海外布局的时候, 通常应该综合考 虑地理距离远近、 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情况, 以及当地制度安排与 文化背景等因素,我们可以用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政治距离与 制度距离来分析。 地理距离很容易理解, 相对短的距离可以降低 沟通
22、和管理的成本, 而且地理距离近的国家通常也具有相对紧密的经济关系, 比如日本银行在亚洲的分支机构多, 而欧洲银行在 欧洲的分支机构多。 经济距离则是指经济关系的远近。 经济距离 与地理距离是紧密联系的, 而通常经济距离是决定一个银行设立 分支机构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些学者认为跟随客户的策略、 贸易 投资关系是决定银行国际化布局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 而一些学 者则认为以GDP弋表的市场机会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政治距离指两个经济体的政治关系。 因为一个银行是否入驻一个国家或地 区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涉及政治考虑。 如果与该 国的政治关系较为紧张, 银行的海外经营风险也相应加大。 制
23、度 距离则是指两个经济体间的文化、制度、法规、语言等之间的差 距。由于银行提供的是服务是无形的, 因此沟通是银行运营与管 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量研究和实践都表明银行的海外扩张更 容易发生在制度距离小的国家。 因此,中资商业银行的国际化一 般优先选择存在紧密联系的市场或者主要金融中心作为主要扩 张区域。截至 2013 年年底,中资银行的海外机构已经覆盖到了包括 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的 51 个经济体以及除南极洲外的各个大 洲。对于目前走在国际化前列的 6 家中资银行来说, 其境外机构 覆盖率最高区域的均为港澳台及亚洲其他国家, 其次为欧洲, 再 次为南北美洲, 非洲的覆盖率最低, 大洋洲的情
24、况视各家银行情 况有所不同,但覆盖国家也只有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见表 2)。因此,目前各家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南美洲、 非洲以及大洋 洲的海外分支机构建设相对欠缺。 甚至在非洲只有中行、 工行与 建行拥有分支机构, 不过,中行在非洲的海外机构建设相对领先, 已经在赞比亚拥有一家子银行, 在南非有一家分行, 以及在肯尼 亚和安哥拉设立了代表处。而在美洲大陆,除了工行与中行,其 他银行的海外机构覆盖国家仍局限于美国与加拿大。 如果不考虑 永隆银行,目前招行的海外机构仅覆盖了香港、新加坡、美国与 伦敦 4 个国家及地区。中资银行的网点布局有着如下特点:香港发挥着特殊作用。 在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
25、, 香港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香港既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也是 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因此香港一般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第 一站,也常常是内地非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站。 作为中 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中资银行在香港仍然有不少优势, 如发行 港钞和人民币清算方面。至 2014 年年底,有 17 家中资银行(含 国开行)在香港设有分支机构,不少银行在港有多种金融机构。 香港分支机构对银行海外业务贡献占很大的比重,以 2013 年的 数字为例,中国银行在香港的网点数占到全部海外网点数的 81.9%,资产数占到了全部海外网点的 62.5%, 中国工商银行这 两个数分别是 31.6%和 4
26、8.3%(参见表 3)。中资银行在香港的 分支机构发挥着诸多作用: 除了服务于香港企业和居民之外, 还 服务于内地企业和居民, 更重要的是服务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同业 业务,当然,为向内地员工特别是需要派往海外工作的人员提供 培训等。尽管随着中资银行不断在更多的海外国家或地区扩张,香港的地位日渐减弱,但其作用依旧不可忽视。亚洲特别是东亚是重点。 中国身处亚洲, 与东盟以及日韩的 经济联系较多, 从地理和文化上都比较接近, 在亚洲的布局比较 集中。以 2013 年的数据为例,在亚洲 49 个国家,中国内地银行 在 22 个国家拥有分支机构(参见表 4)。金融中心全覆盖。 由于全球金融中心具有产业集聚
27、效应、 很 强的辐射效应和很高的品牌效应, 银行都将入驻全球金融中心作 为国际化的目标。 近年来,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都盯上了人民币国 际化带来的商机,鼓励中资银行进入。因此,在全球最大的金融 中心都有中国的银行分支机构, 在不同的金融中心有着独特的定 位,同时,在同一金融中心可能有多家中资银行进入 ; 此外,即 使同一机构在同一金融中心可能有不同机构分别扮演着不同的 角色。非洲和拉美是努力的方向。总体而言,在非洲和拉美地区, 中资银行的进入仍然有限, 与正在发展的对外投资关系似乎并不 相称。以 2013 年的数据为例,如果从对外投资的角度来看,各 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中资银行的覆盖率也并非完全
28、一致:比 如,在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率高达 60.4%,然而中资银行 海外机构的覆盖率只有 8.3%,因此可能是南美洲同中国的地理 距离远、文化差异大、以及经济合作关系弱所造成的 ; 再比如非 洲的对外直接投资覆盖率也高达 85.7%,而其中资银行海外机构 的覆盖率只有 6.7%,可能是当地经济相对落后使然 (参见表 4)。随着中国经济开始下行,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快, 国内业 务利润增长的减速和信用风险的回升, 为了分散风险和保持持续 的盈利能力, 中资银行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特 别是大型银行的战略选择。 从 2013和 2014年的情况来看, 国际 化战略已经收到
29、了明显的效果。根据刚刚公布的年报, 2014 年末,中国银行海外资产较年初增长 18.11%,海外资产在集团中 的占比达到 27.41%,比年初上升 1.65 个百分点 ; 海外机构利润 总额增长 29.91%,利润总额对集团的贡献度达到 22.98%,比上 年上升 3.60 个百分点,这两项都高于整个银行集团的增长。中 国工商银行最新公布的业绩表明, 2014 年,工商银行境外机构 实现净利润折合人民币 151 亿元,同比增长 35.6%,拉动集团利 润增长 1.4 个百分点 ; 同时,海外机构的不良率很低,境外及其 他不良贷款率仅为 0.41%(见图 2a、 2b、 2c)。对于商业银行国
30、际化程度的衡量,联合国贸发会议在 2001 年提出了一个跨国公司国际化指数(即对海外收入占总收入比 率、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率、 海外当地员工数占总员工数比率三 者赋予相同的重要性,然后取平均数)。根据 2013 年数据计算 的结果,中行为 17.6 ,工行为 5.3 ,交行为 4.8 ,建行为 2.2 , 农行为 1.3 。这也印证了我们对各家银行国际化程度的判断。当然,对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不能仅从短期来看, 也 不能仅从海外机构的直接贡献度来看, 还需要从长期视角, 从对 产品创新能力提升、 银行品牌、 市场影响力以及整个业务发展的角度综合来看。前景展望诚然,中国银行业的全球扩张取得了
31、突破性进展, 对银行的 整体支持能力和对实体经济以及国家战略的支撑能力大大提升, 但相比全球大银行而言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不同银行之间也 面临不平衡的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海外机构仍存有空 白之处;第二,海外机构的贡献度仍然不高 ; 第三,海外机构的整 合仍未到位。第四,产品还比较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 于面临如下矛盾:国内发展和海外扩张的矛盾。 由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发展 的不同步,当其他国家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下行之时, 中国经济却逆势上扬, 这种快速的发展, 可能使一些银行面临着 国内发展和海外扩张的权衡, 可能一些银行出于业绩的压力而将 精力放在国内市场。 这最终
32、是取决于银行的战略定位, 海外业务 的战略定位以及每一个网点的战略定位, 定位不清和游离是造成 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国家战略和商业利益的矛盾。 中国银行业机构特别是大型银 行都是国有银行机构, 服务于国家战略是银行的应有之义, 而且 从长期和全局来看, 服务国家战略并不意味着牺牲商业利益, 就 像履行社会责任不一定以商业利益为代价一样。 但是, 我们不得 不承认商业银行有其自身的利益, 为了国家战略就得让出一部分 商业利益。比如,事实上,在双边关系发展中存在政热经冷的情况,存在对方经济体经济总量偏低的情况,但从国家利益出发, 商业银行应当有相应的商业存在或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这可能 会影响到银行的商业利益。当然,从国家层面来说,应当给予一 定的补偿, 事实上类似补偿也一直都有, 如人民币清算银行的地 位就是某种程度的补偿。问题的关键是这笔账如何来算。本土人才和文化融合的矛盾。 海外机构在当地的生存发展需 要当地的人才,因此,人才本土化是银行国际化的一般策略。但 是如何将当地人才融入本行的文化当中仍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 任务。中国工商银行采取的邀请海外机构当地雇员回中国培训的 作法当然不错,但可能不够。同样地,银行派出人才也面临一个 如何尽快适应当地监管、 法律和商业环境的问题, 这对人才的挑 选和激励机制都提出了挑战。展望未来,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