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23.34KB ,
资源ID:102450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450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发展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发展研究报告.docx

1、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发展研究报告关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困境与发展研究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日益提高,“传统节日”正在农村各地逐步复兴。但“传统节日”文化遇到了认知上的断层,特别是面对现在蜂拥而进的西方国家的那些“节日”,我们的“传统节日”却逐步有些淡泊,影响力有些减弱。为此我们以桐庐的“传统节日”为例,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抓好内涵挖掘、着力抓好品牌推介、着力抓好文明创建、着力抓好文化创意和着力抓好整体推进。关键词:桐庐;“传统节日”;文化借助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

2、统节日”的深厚历史积淀,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内涵,丰富活动形式,注入地方乡土品牌元素,夯实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在XX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我们专门组织课题组,以桐庐为样本,通过听取汇报、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对13个乡镇街道、9个社区、15个机关单位以及部分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面临的困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日益提高,“传统节日”正在农村各地逐

3、步复兴。但从现实情况看,要有效推进“传统节日”发展并产生预期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却存在着不少共性以及个性的困难。概括地看,困境主要表现为:1.认知上出现一定的断层,思想认识有待更新。首先是群众对传统节日的分布构成印象模糊,对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内涵缺乏正确认识。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能准确地判断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传统节日”的分别为93.9%、98.8%、97.6%、86.6%,同时分别有29.3%、17.1%、23.2%、17.1%的人把“元旦”、“春分”、“国庆”、“劳动节”认定为“传统节日”,混淆了节气、政治“节日”。在“传统节日”与历史人物、节日主题的搭配上,除

4、“拜年”和“春节”、“屈原”和“端午”、“祭祖”与“清明”认知度相对较高外,其他认知度显得较为薄弱。其次是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与年龄的相关度呈现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即“微笑曲线”,青壮年群体处于塌陷状态。最后是认知与所处区域密切相关。一些新兴的村镇因聚居地变化、常住人口重新整合,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整体上较薄弱;非新兴村镇由于历史沿袭,常住人口联系度紧密,认知认同情况相对理想。根据走访了解,在元宵、端午、中秋等几个常见的传统节日里,从氛围营造、环境渲染、人员互动、活动参与几个方面看,新兴村镇与非新兴村镇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落差。非新兴村镇更重视整体上的推进,新兴村镇则个体活动有体现,两者在整体性和个体

5、性的差异比较明显。2.主体上软硬不够平衡,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在目前农村基层,相对于基础设施、经济项目这些刚性需求,“传统节日”属于柔性X畴,在保护发展的操作上缺少动力抓手,仍然摆脱不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弊端,特别是保护发展的操作主体村镇“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发展”的思想还比较明显,上级职能部门帮助发展“传统节日”的热情经常会受到村镇干部的“冷遇”,“要我发展”还未进到“我要发展”。在我们组织的调查中,围绕下一步城乡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大多数人选择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体经济”,所占比例分别为81.7%、68.3%、50%,而认

6、为应该考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挖掘传统文化”的,则只占到30.5%、27.2%。发展主体上的软硬不平衡比较明显,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3.把握上略有厚此薄彼,位置地位有待加强。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洋节”普及率高,并逐渐由城镇向农村延伸。由于在物化支撑上有阿凡达、肯德基等一些强势文化载体的介入,渗透力比较强,有越来越多的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把“洋节”当做一种时尚。相比之下,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虽然历史悠久,但它的物化支撑显得比较单一,特别是青馃、月饼等节日产品的时效性比较强,节前节后的反差很大,吸引力明显较弱(见中外节日对比略表)。另根据我们走访了解的情

7、况,近几年来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的确有所提高,但在糅合地方特色的消化吸收以及发扬光大方面,存在不良倾向:首先是重形式轻内容,对“传统节日”内涵理解不深,对其沿袭路径把握不清楚,简单套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走“短、平、快”的路子;其次是内容的淡化甚至异化,比如对于清明怀念先人这个传统,就加入了纸扎“小姐”、纸扎“相公”等庸俗内容。对于这些外在物化的发展,很多时候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使得 “传统节日”的发展“精华不精,糟粕很糟”。4.人财上储备尚显薄弱,各类保障有待夯实。人力物力和“传统节日”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困扰着其更好更快地传承光大。首先在于人才储备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

8、传承人”、“民间文化艺人”、“民间艺术家”等民间骨干力量的年龄构成序列看,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多在50岁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更在70岁以上,而且很多已经迁居到城镇,农村相对稀少。发展保护“传统节日”的人才青黄不接,未能形成较为合理的梯次,“有人办事”较难。其次是经费来源上,受发展“传统节日”的经济效应受制于社会效应的影响,其财力保障的渠道较为狭窄,而急功近利的心理短视,又制约了村镇争取发展“传统节日”各项活动资金包括社会资金的积极性,要实现“有钱办事”还有一定距离。二、近几年来桐庐开展“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近几年来,桐庐立足于“潇洒桐庐”品牌的内涵挖掘,以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各

9、项成果特别是硬件改善为物质支撑,发展依托抓基础,内涵挖掘抓锻铸,品牌推介抓活动,文明创建抓合力,文化创意抓眼球,整体推进抓氛围,在推动“传统节日”的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之路。1.着力抓好内涵挖掘。在2007年开展的“共建潇洒桐庐,共享品质生活”大讨论活动中,为进一步明晰潇洒桐庐的品牌定位,桐庐对“潇洒桐庐”的传统内涵进行了挖掘整理,认为“潇洒桐庐”富裕、山水、人文、活力、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至少包括了四个方面的指向性内蕴,即潇洒秀丽的山水环境,潇洒安逸的物质生活,潇洒飘逸的文化传承,自由洒脱的社会氛围。其含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风情较为浓郁:

10、既有春节(“祭灶”、“开门”、“拜年拜到正月半”)、花朝(二月二,吉日栽树)、立夏(吃鸡蛋、小笋、乌饭)、端午(裹粽为食,吃“五黄”)、中秋(团圆)、重阳(登高,上桐君山进香)、冬至(做麻糍祭灶神)、除夕(“辞岁”、“坐岁”)等岁时习俗,又有横村三月初八、旧县三月二十八、江南时节等村社节日,更有善举(修桥、铺路、造凉亭)、敬老、乡约等传统风尚,还有富春江上特有的船民风俗和莪山畲乡风俗。2008年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和2009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发展。2.着力抓好品牌推介。围绕“潇洒桐庐”品牌定位,桐庐着力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加大县域城市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潇洒桐庐

11、”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利用悠久民俗,嬗变升华活动主旨:以向离退休干部、“五保户”拜年,凸显春节大团圆氛围;以祭扫革命先烈,彰显清明“尊重生命”内涵;以“清洁桐庐”等爱国卫生运动,丰富端午生活;以组织老年人开展登山等文体活动,让重阳“温馨在点滴”;以做义工、捐资助学,弘扬光大善举等。同时,组织开展桐庐旅游消费券发放宣传、“潇洒桐庐富春江山水”旅游促销、“潇洒桐庐之生态魅力”专题宣传、华夏药膳文化节、省兰花博览会、山花文化旅游节、中韩文化交流节、XX什邡XX桐庐书法艺术交流、“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外来创业人员集体婚礼、“种文化”活动成果集中展示宣传、桐庐县非物质文

12、化遗产展示宣传等活动,为“传统节日”的发展注入了厚重的乡土元素和时代因子。3.着力抓好文明创建。围绕“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目标,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进“传统节日”发展。一是抓乡风评议。在各个村镇以“建设新农村,文明在行动”为基础,结合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把孝道、进取、善良、和谐等传统融入“知荣辱,树新风”评议主题,通过破除陈规陋习、修订村规民约、参与文明实践等各类活动,丰富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新农村。二是文明创建。以创建省级示X文明县城为总抓手,围绕“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道德风尚良好、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科教文化事业繁

13、荣、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等要求,深入开展文明街道、文明村镇等各项创建活动。三是千镇万村种文化。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际,挖掘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养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民文体团队和文化能人,扶持特色文化村镇,树立先进典型,展示活动成果,扎实推进农村群众性、经常性、普及性的“种文化”活动。富春江渔歌、深奥高空狮子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着力抓好文化创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孝道、团圆、和谐等内容,成为引领支撑文创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因子。一是抓资源开发。根据桐庐城市性质和城市“文脉”,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自身价值和文化特色,大力开发旅游特色商品。培育严子陵钓台旅游文化、白

14、云源大型旅游文化等精品,打响富春江山水文化品牌,以独特鲜明的文化特色吸引游客,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促、互补、互兴的格局。二是抓非遗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剪纸和布鞋的保护和传承,挖掘保护地方曲艺、民俗传统、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桐庐民间剪纸被列入XX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剪纸人才荟萃,现有剪纸基地9个,剪纸艺术馆和研究基地已建成开放,集装饰、欣赏、收藏于一体的剪纸工艺品开发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三是抓项目包装。包装全省“民间手工艺虎头鞋”创意设计邀请赛、畲乡传统武术推广、富春山居图和富春山居新图系列文化产品的开发利用等一批乡土气息浓郁

15、的项目,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提升传统文化力。5.着力抓好整体推进。桐庐以“传统节日”的渊源探掘、本义解读、嬗变演绎、本土化传播等为基本支撑,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手机短信、家长里短等为主要依托,横向突出“传统节日”的各项民俗纪念活动,纵向突出“传统节日”的创新传承,着力抓好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环境宣传。一是新闻宣传抓梯度。围绕“传统节日”主题,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和专题节目,既有“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民俗小贴士的文化普及,又有对其内涵的挖掘阐释以及感悟,实现深刻性、大众化、感染力等的有机结合。二是社会宣传抓对接。统筹教育、文化、社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在各个“传统节日

16、”前后组织开展讲座、咨询、征文、图板展等各种活动,扩大交流,丰富内容。同时重心下移,通过“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千镇万村种文化”等的创建资源,把“人人都是传统节日的主人,人人都能在传统节日中有所作为”的理念渗透到田间地头。三是环境宣传抓引导。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党员远程教育、手机报等平台,定期推荐传统节日方面的学习书目,刊登短小精悍的体会文章,播放民俗短片和以传统节日为背景的情节片。借助横幅、标语等形式,在健身苑、休闲公园、村“两委会”等人员集中场所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营造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深化“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思考下一阶段,要让“传统节日”在深化新农村

17、建设背景下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应当着力突出后危机时代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要求,更紧密地结合地域品牌的特色,更关注外在推动力,更关注内在普及性,更关注个性化发展,更关注个体参与率,多管齐下,着力彰显传统节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1.要进一步借助外在推动力。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处于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外在面貌改观到内在品质提升的关键阶段。相对于硬件设施、村庄建设等“一投见效”式的“立竿见影”,深化阶段所要关注的文明素质、文化熏染、政治和谐等要求更高、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无论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愈来愈强烈的角度,还是新农村发展提升档次品位的角度,增强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凝

18、聚力、向心力都是内在要求,而用文化作为纽带来强化群体认同感则是基本前提。在这个过程中,“传统节日”显然具有别的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无论是破解新农村建设纵深掘进的困境,还是吸取周边国家“抢注风波”等经验教训,“传统节日”都应该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另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使得当前“传统节日”正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时期,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的“节假日改革”,通过做加减法,为“五一”国际通用假日瘦身,增设清明、端午、中秋为法定假日,以国家意志用刚性规定来体现对“传统节日”的“国家倡导”,其覆盖面、作用力都大大增强,让“传统节日”的发展有了更为明显的法理意义,可资借鉴的各类资源

19、也就更多。2.要进一步发扬内在普及性。把从2007年开始的乡风评议活动与“和事佬”、“老大哥”、“老娘舅”等整合起来,以“六个一”(即一个村民动员大会,一次乡风评议会,一次进村入户宣传活动,一次文体竞赛活动,修订好一份村规民约,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的外在框架为基础,突出“传统节日”的内在要求,把春节的团聚祝福、清明的怀念先人及颂扬生命、端午的奔放休闲、重阳的孝老爱亲等内容,通过乡风评议的各项组成活动扎实推进,外在形式和内在实质实现有机统一。具体可以抓好以下环节:一是上下联动抓机制建设。针对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薄弱点、富裕起来的农民需求以及“传统节日”切入点等问题,拟定实施方案,做到有人管事,有

20、章理事,有钱办事。尤其要突出各行政村的主体地位,以村“两委”为核心,充分调动老年协会、妇联、共青团、民兵、村民小组等组织积极性,形成以县文明委牵头、乡镇(街道)、部门联动、各行政村主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互动局面。二是因地制宜抓自主创新。围绕乡风文明主题,编写一批入耳入心的宣传标语,一本形象生动的墙景美化图片,一首朗朗上口的乡风文明新风歌,一篇拿来即用的评议大会讲话稿。更重要的是做到“自选动作出亮点”,“缺什么补什么”,或突出“体育创强”主题,对接传统节日的“踏青、休闲”,完善文体活动阵地,开展“体育活动辅导员”培训班,组织篮球、乒乓球等适合农村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或突出“卫生创强”主题,对接传

21、统节日的“扫尘、扬灰、晒蒸”,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动员组织村民群众定期开展卫生清扫活动,建立长效保洁机制,让活动合实际、有内容、出成效。三是民间运作抓实际成效。应当根据当前农村涌现的新人新事和存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发挥村道德议事会等传统草根力量的作用,重点对村里的环境卫生、居家道德、赌博歪风、邻里和谐等方面进行评议和即时调解,着重开展“说一说村里的好人好事”、“评一评村里的新鲜事”、“议一议村里的不文明行为”等评议活动,让道德评议经常化,做到大事广泛评、小事简易评、发现苗头及时评、突发事件就地评、热点难点重点评,将“传统节日”的目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细节。3.要进一步落实个体参与率。首先是点、

22、线、面要渐次推进:点“一乡一品”建设示X点,抓好“传统节日”发展的综合演练,立足既有基础特色和群众基础,用好用足上级各项政策优势,综合政策经济文化各项资源,集中力量孵化出彩,着重抓参与核心群体的培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点做靓,发挥样板示X效应;线商贸农业旅游等各线齐头并进,着力抓“传统节日”发展的外延,或突出民俗传承,或突出美德沿袭,或突出古为今用、仿古嫁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抓参与的线上铺陈,“线线有特色,线线有精彩”;面“传统节日”综合大型活动打组合拳,有声有色,抓参与的覆盖群体。其次是考核、引导、激励要多管齐下:考核把“传统节日”发展的相关内容予以适当细化量化,纳

23、入乡镇街道年度精神文明考核,还把它作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街道)、文明社区等创建的必要条件,使之进入传统精神文明创建的X畴,通过刚性约束设置基准线,带动提高村镇、社区等实施主体的自觉性;引导“有所为有所不为”,利用邻居节、扶贫帮困“一户一策一干部”、片组户民情联系等形式,结合公民爱心日、公民道德日的活动要求,把“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以鲜活的行动体现出来,带动更多的人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激励围绕“传统节日”,县、乡、村分级设置活动载体,在县城中心广场、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健身苑、休闲广场、学校操场等地,通过草根大擂台、乡村大舞台、农家越剧秀等平台,糅合排舞、唢呐等群文活动,以适当的物质、精

24、神激励,让参与的群众在互动交流中增进感情陶冶情操,实现有所得有所乐。最后是“传统节日”要走入各个群体:一是校本课程有体现,培育“传统节日”潜在发展群。依托校本课程载体,作普及的工作,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感;作横向交流,同组异质与异组同质并举,扩大辐射半径;利用社会综合实践的形式,进一步自主追踪探究地方文化的内涵影响,以实践、体验来扩X文化影响。二是制作“传统节日”全攻略小册子,做好“传统节日”基本知识的普及文章。利用各类阵地阵地,开展“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把“传统节日”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依托图书馆、文体站、农家书屋等场地和人才资源,由宣传部、文明办、新闻媒体等一起,定期举办内容丰富、贴近群众的“传统节日”人文专题讲座,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素养、丰富生活、弘扬传统的目的。同时,通过“三下乡”、“五走进”(走进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等动态发放小册子,通过景区、休闲会所、交通工具等静态摆放小册子,动静两相宜,让“传统节日”的基本知识得到更好普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