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45.92KB ,
资源ID:10239271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392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西生死观比较.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西生死观比较.docx

1、中西生死观比较(八)中西生死观比较邓晓芒(2006年11月4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的演讲)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关于生死观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我们当代青年,我们在座同学这个年龄段应该关注的比较核心的问题,一个人一辈子得有一段这样的时间,专门把这个生和死的问题考虑清楚了,而这个时间恰好就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是最恰当的。小时候儿童时期还不太懂事,而现在正是要研究我这一生想干什么,想要什么的时候。很多哲学家都认为死亡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问题,学哲学就是学怎样对待死亡。当然除了死亡,以外还有生活,如何对待生命,但这两个问题是相关的。你怎样对待死亡涉及你怎样对待生命。生死观我认为是最能体现出一个

2、人的人格的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那么我这次生命应该怎么过,这问题具有个别性。没有谁能代替他人生活,正像没有谁能代替谁去死一样,每个人都过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死都得自己去面对。不管你再知心的朋友,甚至在你临死之前,很多亲人在你身边,还是只能你自己去死,没有任何人能代替你。一个人面对死神特别能突出个人的孤独无助。每个人都有一死,那么在临死的时候,你对自己这一生是后悔还是不后悔?有的人一辈子没【280】有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到临死的时候觉得自己活得不值,因为受到外界的种种干扰或束缚:这也是不能不做的,那也是必须要对付的,结果就这样对付了一生,最后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对死亡的问题,涉及我们对自己个人

3、一生的总体的评价。“我是谁”,我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讲只有“盖棺论定”了才能够决定。但是如果你预先想到这一点的话,那你就能决定你这一生的目标,自觉地支配你的人生。但我今天讲的不是一般的哲学生死观的问题,而是中西生死观的比较。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呢?这个问题对我们拓宽在生死问题上的视野有极大的作用。我们作为中国人历来继承的那一套对待生命和死亡的观点,当然是有它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据。那我们现在再把西方的生死观也拿来讨论一番,检查一番,做一个比较,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上更自觉地决定我们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总的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都要面对生死,但态度上有一种根本的区别,我通过我的一些考察,把

4、它归结为有如下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对待生命、对待生活。中国人通常把个人生命看作一种手段,用我一生去达到某个别的目的,比如说为了历史,为了“天下”,为了家庭和种族等等;而西方人一般则把个人一生当作目的,看作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快乐,它不是用来达到别的目的。因为西方人讲究个人主义。从古希腊开始,他们那种社会环境所形成的希腊人的性格就是强调个人。因此,中国人把人生看作一种义务,而西方人则看作一种权利。当然在道家那里是不用义务来规范人生的,所以他们也淡化生死问题;在儒家那里则必须把自己的个人生活融入集体的义务中去得到规范。这是对人生观总体上的一些区分。对死的方面,中国人将死亡看作是向群体生命的过渡的一个环节

5、。我死了以后,我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是一个家族式的链条,我则处于其中的一环。个人死了,他这一环就结束了,向下一环过渡。而西方人通常将死了以后看作是个体生命以另外一种【281】方式延续,比如说灵魂不灭,死了以后还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活着,或者到上帝里,或者到地狱里。中国人要用自己的一生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西方人则将死亡看作是对个人生命的一个凝聚点,就是因为有死亡,所以我要把我的一生当作独立的,好像原子一样,跟其他人、群体、后代、前辈都没有什么粘连。中国人要追求死后的一种不朽,这种不朽是历史的不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就是历史。人死了以后若能流芳百世,这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

6、。而西方人对这个东西不太感兴趣,或者说无所谓。在不在历史上留下名字这个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灵魂不朽。这些是一个大体上的差异。下面我们将这些差异展开来讲。首先,我们来谈在生命观上中国人和古希腊人的对照。古希腊人也连带上罗马人。我们在古希腊神话中,曾听说过这么个故事,即一位国王在森林中打猎时抓获一头怪物,据说这怪物最有智慧,能预见未来,知生死。于是国王问他:什么是最好的事?那怪物回答说:最好的事情就是不要生下来。国王又问:那次好是什么呢?回答:次好就是生下来以后尽早地死掉。这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为什么不要生下来,或生下来就尽早死?前提就是人生不幸,而人生应该是幸福的。如果人生没有幸福就不要生下来,不

7、要在世界上活:后面隐藏着一个价值观,就是说只有幸福的生活才值得过。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正面的例子,比如说荷马史诗里讲的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中最有名的希腊英雄,他在参加特洛伊战争前,有神谕说他如果参加的话,那他必死无疑,但是特洛伊战争只有他去了才会赢。于是阿喀琉斯在短命的辉煌生活跟长命的无聊生活之间选择了前者。他加入了特洛伊战争,去建立功勋。后来果然如此:战争打赢了,但阿喀琉斯因其脚后跟有一致命弱点,被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毒箭射中身亡。死了以后,希腊另一位英雄奥德修斯到阴间去看他,发现他在阴间当冥王,羡慕地说:“你很划算啊,你在人间获得辉煌,你在阴间还是冥王啊!”阿喀琉斯【282】却说:

8、“我宁可在人世间当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冥王!”人世间多幸福啊,有战争,有荣誉,有美色,什么样的欲望我都可以去追求。在阴间,阴风惨惨的,连光明都没有,所以他宁可在人世间当一个帮工。这是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说他认为人世间是有幸福的,他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在人世间,哪怕他要战斗,有各种各样的担忧,有各种困惑,他都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人生是值得过的。这跟刚才讲的怪物所说的话好像截然相反。但是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把人生当作一个追求幸福的场所。如果你认为在人间追求不到幸福,那么你就不要生下来;如果你认为在人间能追求到幸福,那么再好的死亡也比不上在人间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把人生看作追求幸福,

9、不幸福毋宁死。所以希腊人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乐观开朗的。人们说希腊人是快乐主义者,他们成天都是不想未来,也不担心死亡,只追求现世的幸福,自由自在地寻欢作乐,以发展他们的个性作为生存目的。他们对祖先不太尊重,对历史毫不关心,他们把全部的价值都放在了此生。再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直到今天还在讨论的哲学话题。苏格拉底经常找人辩论,特别是年轻人。他提高希腊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希腊人的理性,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就说他败坏青年人,不敬神明.于是就把他告上法庭。法庭判决他死刑。当时他的学生求他逃走,说已经买通了监狱里面的看管人,外边有人接应,也很容易。但是他不逃跑。不逃跑的理由是什么呢?很怪。他说

10、我现在巳经七十岁了,正好是死的时候了。如果再过几年,随着年纪的增大,舌头也笨了,思维也不灵活了,跟人家辩论也辩输了,那时候再死,有损于我的名誉!(笑声)而且像他这样一个讲究理性的人,有义务以身作则服从法律的判决,以这样的方式从容就死,可以树立一个完美的人的形象。虽然法律对他的判决不公,他仍然要服从法律,不要因为自己觉得这个法律判决不公,就以非法的途径逃避法律的惩罚。所以他说,在我今天这样的成就下,正是结束生命的最好时候。对于个人来说【283】就好像一场人生的戏剧,最后要落幕,要划上一个辉煌的句号。所以他最后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到全雅典去问一问,有谁比我苏格拉底生活得更幸福!”可见他是把他的死

11、以及他一生当作一个艺术品在那里打造,在那里雕琢。应该怎么死?应该获得最高的荣誉而死。所以他的死有人说是以身殉道,有人说是大义凛然,但其实他跟我们中国人讲的那种仁人志士还有所不同。他是立足于个人幸福,只有这样的死法,才最符合自己的幸福观。所以,他是个人主义的,虽然他对于国家法律抱着一种神圣的观念。到罗马时代,情况有所变化。就是说人间的幸福,已经被压低到最起码的水平,人们对此已经不再抱很大的奢望了。虽然罗马时代是一个奢侈享乐的时代。但是也是一个充满着危机的时代。那些帝王、贵族、大臣们,享尽了人世间的欢乐,但是说不定哪一天就成为阶下囚,甚至是掉脑袋。人人都觉得自己命运难保,生死未卜。所以在罗马,诞生

12、了三个不同的哲学流派,他们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精神上没有痛苦。这是当时对幸福的理解,就是“不动心”。这三派,一个是斯多葛派,这一派的哲学家们主张一个哲人要做到“不动心”,怎么做到?就是要用一种坚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的情欲,对于情感的生活表示蔑视,用理性、用逻辑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这种理性和逻辑他们认为是世界的命运,所以一个理智的人要按照宇宙的逻辑、宇宙的理性来生活。“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总而言之你得走。所以不如愉快地走,按照必然性,按照命运的规律,去做我应当做的事,克制自己的感性的冲动,这样才能达到“不动心”。他们认为德行本身就是幸福。至于感官的幸福,他们认为那是微不足道

13、的。所以这一派人被后人称之为禁欲主义,有点像中国人讲的“存天理,灭人欲”。但是这种禁欲主义还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幸福主义。他们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这种对幸福的理解跟古希腊人不一样。和它相对立的一派就是伊壁鸠鲁派。伊壁鸠鲁是一个感觉论者,他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感官的幸福。所以后来人把这派称为【284】幸福主义或者享乐主义。他要追求感官的享乐,但是他的幸福仍然主要是精神上的,肉体上当然也要没有痛苦,但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没有纷扰,不动心。伊壁鸠鲁本人是享乐主义者,但不是纵欲主义者。他认为纵欲并不是享乐,纵欲会带来痛苦。所以真正的享乐主义就是适当地享乐,要适中,要有一点节制。当然不像斯多葛派所讲的那种节制

14、,节制到没有任何感性的享乐。他主张适度地节制,以便更多地享乐。那么这两派在人生观方面,用同一个“不动心”升华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他们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斯多葛派的创始人芝诺,据说他活了七十二岁,最后是上吊死的。他有个弟子,比他活得还久,活了九十八岁,最后是绝食而亡。(笑声)也是自杀。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按照他们的理论,整个世界是由逻辑、由“逻各斯”控制的,这被称之为命运。整个世界是逻辑构成的,那就很简单了!我们所看到的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现象,在斯多葛派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唯有现象后面的那些逻辑才是真理。而逻辑翻来覆去变不出什么花样来,不过就那几套规律,所以他们

15、有一句名言叫做“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后来基督教也吸收了这样的说法。为什么没有新东西呢?看起来好像是新的,外表很时髦,冲击着人的感觉,但实际上背后是千篇一律。所以他们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其实活到七八十岁啊,就够了,你已经把逻辑理解透了,那你活了一辈子就相当于活了好几辈子,就相当于永恒了。这个世界没有新东西嘛,永远都是这样周而复始,按照逻辑的程序,不断地重复,所以你活到了七八十岁,也应该活腻了,没有什么新东西,那还不如死掉。所以他们的自杀,是有他们的道理的,也不能说完全是失常。与此相反,伊壁鸠鲁就是另外一套风格,伊壁鸠鲁虽然主张享乐主义,但是由于他一生贫穷,所以他也享受不到什么东西。据说他死的时候

16、,他知道自己差不多要死了,叫他的仆人来,放了一浴缸温水,坐在澡盆里面,要他的仆人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把那杯葡萄酒喝了以后就非常平静地死掉了。这是另外一种风格,他认为【285】他这一辈子很划得来,该享受到的,都享受到了。这是他们这两派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第三派就是所谓的怀疑派。怀疑派既不赞成斯多葛派的理性,也不赞成伊壁鸠鲁的感觉,他们认为理性和感觉都不足以把握真理。那么有没有真理呢?他们认为真正的真理就是不要对任何东西发表任何意见。(笑声)你如果想保持你的真理的话,不要做任何判断,你就能保持你的“不动心”的状态。感觉的东西动摇不了你,理性的逻各斯也吓唬不了你,你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的代表人

17、物是皮浪。这个人是一个很怪的人,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不信邪”,什么都不信。你讲的道理他一概不信。他活到九十岁了,人家认为他应该休息了,但是他还去参军!(笑声)跟随亚历山大去远征波斯。远征波斯的途中又不安分,他还去刺杀一个州长。(笑声)结果被逮住,就是这样被处死了。这个人确实是不信邪。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比如说他跟弟子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突然就用自己的头照着墙壁撞上去,被他弟子拉住了。他就不相信这个墙能撞死人,(笑声)他就要试试看!(笑声)还有一次,他站在车道上,马车奔驰而来,他就站在那里不动,看这个马车能不能把他压死。(笑声)但也是被他的同伴拉开了。有一次在海上航行的时候遇到风浪,很多人都

18、很惊慌,“这个船要沉啦!怎么办?”皮浪若无其事地看着船上一头猪在那里安静地吃食。他说,哲人就应该像这头猪一样,(笑声!)不为所动,这才是哲人的境界。所以这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但他这个不信邪好像看起来非常冒失,好像很惨烈,要以性命相拼。拼什么呢?要证明他的怀疑,要证实他的“不动心”。所以他的“不动心”实际上还是这个心在动,他总是在求知。他这种怀疑实际上是一种求知的态度,要证实自己的怀疑,你们如果不信我就去试一下。所以尽管不动心,但他内心有一种想要超越现实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寻找真理的冲动。所以在怀疑派这里开始有一种西方精神的分裂,就是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开始拉开距离。黑格尔把它称之为“苦恼意识”,

19、就是开始有了灵肉相分。现实世界是一个世【286】俗世界,而彼岸世界是一个信仰的世界,是不可以用任何现实的东西来加以理解的。与此相比,我们可以看看中国人。前面讲希腊人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中国人呢?总的来说是一个“责任的民族”。中国人是讲责任的,讲义务,讲报恩的。中国人把自己的一生看作是一场责任。你生下来就已经有责任了。因为你生下来,父母就对你有恩哪!你就得报答,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和养育之恩。你生下来,是父母的功劳;养大你,也是父母的功劳。所以你这一辈子就在这里头,你要报答父母的恩情。人长大了,到了父母双亡,守孝,这些都过去了,那么人的一生就在报恩中过了一大半。自己有什么想法呢?其实没什么想法。

20、接下来的想法就是养育后代。(笑声)所以现代社会强调个体,强调个人的价值,这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的一种新的追求。但是中国人发现当我父母的恩报完以后,我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余地留下来,给自己去创造自己的成就。我唯一的事业就是养大我的孩子。所以现代中国人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自己这一辈子没什么希望了,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把儿女培养成超人。(笑声!)这就是光宗耀祖了,这才觉得自己的义务已经尽到了。中国人一辈子就是责任。首先是报答父母的恩情,报答完了以后呢,就是要抚养子女,也是责任。这两方都是家族的责任,个人只是在这个责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谈到自杀问题。中国人也有很多自杀的,好像有个统计说现在中

21、国人的自杀率在世界各国来说,比例还不低。那么中国人自杀又有什么理由呢?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当然是表明自己的清白了。(笑声)这是中国人自杀很重要一个理由。我们经常说“跳到黄河里也洗不清”。洗不清,那怎么办呢?去死啊!当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已经想到死了,要以死来表明自己的清白。我用放弃生命,来说明我没有干那件事情。而且大部分人也相信他既然连命都不要了,那确实不是他干的吧。(笑声)第二个理由,是羞于见人。因为责任没有完成,或者是有伤【287】面子。所谓面子也就是责任,对别人的义务啊!没有尽到,羞于见人,赶紧死了算了。第三个理由,就是惩罚别人。用一死来惩罚别人,这在过去非常多,在现在也

22、还有。一个人自杀了,按照现代的法律很难追究,只要你是自愿死的。以前古罗马有一条法律:如果有充分的理由自杀,官方可以免费提供毒药。(笑声)西方人对这个东西看得非常的个人化。而中国人不一样。过去中国人有一个自杀的,那是要惊动官府的,要追究他为什么自杀。如果真的找得到线索,那么某个人就有责任,这叫“逼死人命”,是要判罪的。当然这个理由在现代刑法这个角度看起来是不充分的。你的死和生都是由你自己掌握的,人家能够逼你去自杀啊?人家如果不动手的话,你自杀那肯定是你自己的责任,这个你怪不了别人。但是中国人就有这一说,所以很多自杀的人往往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惊动官府,讨个说法。有时候官府也没有说法,那怎么办呢?中国

23、人还有一说,就是死后变成厉鬼!(笑声)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来报复,可以制造一些灵异现象来吓唬你,让你不得安生,最后积郁成疾,暴毙。这是一种报复的手段。这三条理由,我想是中国人自杀最重要的理由。很少是由于像斯多葛派那样,对幸福绝望,“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再没有幸福了,活着不耐烦了。活着不耐烦的时候就死,中国人觉得那很可笑。我们经常骂人的一句话就是:“你活得不耐烦了吧!”(笑声)实际上中国人没有一个是活得不耐烦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耐心的,最有耐力活着的。“好死不如赖活”。这是中国人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余华有一部小说叫活着,写得很好。我曾经写过一个短评,主要讨论活着的作者前言。余华的前言说他要写活着

24、的意图就是为了表明活着没有任何别的意义,它唯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这样一种观点当然很令人沮丧了。活着的意义就在活着本身,那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动物也活着,它不追求别的意义,它就是活着。我原来看余华的活着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很悲惨,中国人几千年来,仅仅这样活着而已,没有任何幸福。人那样活着,仍然没有去自杀,很了不起!但是,也【288】很无奈!因为我们人生跟动物总要有些不同吧?人总有一些精神上的追求啊!总有些更高的追求吧!仅仅是追求着“我还没有死”,这个未免太低了。所以我认为余华这部小说的这个主题是启蒙的主题,或者是批判的主题,批判中国人这种悲惨的活法。没想到余华自己认为,人就是应该这样活着,要把所

25、有意义都取消。我说作家有时候往往并不知道自己作品的意义所在,其实活着真正的影响还是批判性的。就是说人不应该这样活着!这样活着当然有值得钦佩的地方,就是说忍耐力之强,中国人世界第一!(笑声)在西方人看来也许是不堪忍受的,中国人都能忍受。中国人心理最容易平衡,不管有多么悲惨的经历也能够忘掉,能够向前看,继续过正常的生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长处,不能不承认。但是这个长处也是我们的短处。就是说,你那么能忍耐,这肯定就要扼杀你的创造力、创造一种新的活法的能力。我们世世代代都是在这样一种动物式的状态中活着,太悲惨了!我们中国人的忍耐力特强。你活的内容怎样、质量怎样都不管,如果你能享尽天年,这就让人羡慕了。

26、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长寿。福、禄、寿,其中长寿是最平民化的,老百姓就是希望可以活得久,哪怕身边一个亲人没有了,我还活着,还可以值得高兴!像活着里面的福贵就是这样子,所有的亲人都死光了,他居然还活着,没事唱小曲儿,过得挺滋润的。(笑声)对于人生,西方人比较关注的是:人的灵魂最终要有归宿。中国人关注的是死后家庭要能延续,家族能够光耀门第。中国人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就是“断子绝孙”。(笑声)阿Q正传里面那个小尼姑骂阿Q就是“你断子绝孙”!阿Q听就觉得很不好受了。这是最厉害的一句话,断了香火。个人死了不要紧,你死了有你儿子给你烧香,(笑声)这还是值得安慰的。(笑声)为什么要生儿子呢?儿子可以保持你的香火,

27、我们这一姓能够传宗接代,能够有人继承香火,这是最重要的。儒家也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关心的不是死,而是死后有没有后来人给他继承香火。【289】孔子有一句名言叫:“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问题还没搞清楚,人际关系的问题还没搞清楚,去探讨死的问题干啥?那是没用的。不要去想那些事了。这恰好印证了,中国人对死亡问题的忽视,就是中国人对个人忽视的表现。中国人对个人,特别是儒家,是非常忽视的。个人不要紧,死,是不成问题的,只有生才成问题。怎样“生”?怎样完成人生的义务?“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怎样“事人”?至于人死了以后有阴间,灵魂不朽,中国人这个观念主要是从印度传来的。像马王堆的帛画里面也有地

28、上和天上之分,但是好像没有阴间。我们关于阴间的观念,完全是佛教里面来的。那么对这样一些观念,中国人通常是半信半疑的,而在知识界流行的是无神论。王充就讲:“人死如灯灭。”人生就像蜡烛点燃了一样,蜡烛灭了人就死了,没有什么死后的灵魂。从孔子开始,儒家就比较反对谈鬼神的东西,“子不语怪力乱神”。也讲“祭神如神在”。祭鬼神,你要好像有鬼神在那里一样。但是事实上有没有鬼神呢?这个东西他不讲,存疑。其实这是一种政治谋略,就是叫做“神道设教”啊!让老百姓相信有鬼神有好处,他们就会知道恐惧,有些事情他就会不敢去做。所以他主张统治者应该让老百姓祭鬼神,祭天地,这些都可以。要敬神如神在,其实是做样子给老百姓看的。

29、这是中国人对待人生的看法,最看重的是“留得青山在”:我家里有后人,我家里有几个儿子,那将来的香火要比别人都旺盛。当然,更高的考虑就是刚才讲的不朽。什么叫不朽?历史不朽。怎么样做到历史的不朽?左传里面有所谓“三不朽”的说法。哪三个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最高的不朽当然是立德。你作出道德的楷模,这就是最大的不朽。世世代代的人都会向你学习,你做出了榜样,该怎么做人,这是儒家最强调的。其次呢,就是“立功”。就是你这一辈子要做一些事情,留给后人,让后人得到你的实惠。你人虽死了,但是你留下的政绩,能够泽惠后世,世代人都能享受到。一享受到这个恩惠就想起这个人,那你岂不是不朽了吗?最后呢

30、,当然是“立言”。那就是知【290】识分子了:著书立说,宣扬天命天理,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嘛。而所有这些影响都着眼于历史。历史上的人都能读你的书,都能享受你的恩惠,能推崇你的道德,就是不朽了。所以中国人对不朽这个观念,是局限在历史中,而这个历史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家族史。为什么是家族史?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一个血缘贯下来的,都是从炎黄延续下来的,有共同的祖先。所以我们大体上可以把中国人看作是家族中人,不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用这个家族史上的环节来给他定位,他就在这个位子上。而个人呢,是暂时的,个人的死是不足惜的。主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或者死维系家族的链条。对死亡的看法我们刚才讲了,中世

31、纪西方特别关注这个问题。中世纪此岸和彼岸的两分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新柏拉图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创见,就是世界是两重的,一是现实世界,那是感性的;一是理念世界,那是彼岸的,是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是彼岸世界的一个摹本。这种思想在基督教那里,就表现为重死亡,认为死亡才是真正的生命,我们此生的这样一种生活实际是来世生活的准备,不是真正的生活。人的灵魂要去的彼岸世界是一个正义的世界,我们现实世界是没有正义的,是一个不正义的世界。而死后,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在上帝的正义审判面前,一切都是公平的,所以彼岸世界的生活是比此岸世界更值得过的。这看起来跟古希腊完全是倒了个个儿,古希腊人重视此生,此岸,重视现实的

32、幸福,而基督教徒重视彼岸的“永福”。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是幸福,但是对幸福的理解已经不同了。对于中世纪基督教来讲,死亡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说里面讲:某人临死之前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光明的世界。神甫在他临终时要为他进行忏悔,要引导他上天堂之路,这个时候他脸上就有幸福的表情。死亡恰好是另外一种更好的生活,我们现实的生活反倒是不值得过的。你没办法,上帝安排你非得过完一生,那就忍着吧。在忍着的过程中为来生做准备,你要积德,要做好事,要信上帝,那么上帝就【291】许诺你:在死后上天堂。你将会获得比地上的财富多得多的财富,而且天上的财富是小偷偷不走的,是虫子也蛀不烂的

33、,是永恒的。所以天上的幸福叫做永福。死才是真正生命的开始。所以基督徒对于人生的忍耐力也是惊人的。但他这个忍耐力跟余华笔下的福贵的忍耐力是完全不同的。福贵的忍耐力就是着眼于现实生活本身,而基督徒的这种忍耐力是着眼于他们将要去到一个更加光明的世界。我们知道基督教在历史上遭到过迫害。特别是古罗马的尼禄皇帝,在迫害基督教的时候非常残酷。但是那些人非常驯服地让人赶到斗兽场里面被猛兽吃掉。他们面对狮子的利爪也不反抗,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将要到一个光明的世界去了,所以他们能够忍受。基督教认为人生在世必须为死后的幸福或者拯救做准备,那么生的痛苦就是你死后幸福的代价。他们在家族里面并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只有追随上帝的灵,向往死后更高的生存,这才能够得到拯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