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36KB ,
资源ID:102353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353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心灵提升人生成长 2.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心灵提升人生成长 2.docx

1、心灵提升人生成长 2心灵境界提升,人生转折成长2012年10月18日至22日赴台参加第八届“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杂记马九福(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博士、副教授)我们都是常人,常常会沉沦于日常生活很少自觉自动地思考生命的本真。尽管我们都活着,但是我们常常不识生活和生命的真面目,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世俗的生活、外在的标准,整个心灵被各种欲望、要求、任务、责任填得满满的,迷失了自我、自主和灵性而浑然不觉。我们多久没有扪心自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们有多久没有跟自己在心灵中对话了?感谢郑晓江老师这次耗费极大心力安排的台湾生命教育交流之行,因为大概从一年前老师

2、就在筹划了。有了这次游学,我第一次踏上宝岛台湾,体会了温暖而亲切坦诚的交流氛围,我们坦诚地与台湾学术界和实务界进行了生命教育理论与实务交流探讨,体会了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连吃饭都开年会的分秒必争,我们也在一个个感人的生命故事中感动、沉思。这两年多来,随郑晓江老师行走了全国很多的地方,遇见了很多人,我们都知道,行走本身就有力量,行走会扩大我们生活的半径,让我们遇见各种各样的人,从而,充实我们的生命。但是最有价值的遇见,是在某一瞬间,重新遇见了自己;也许,此刻,我们会蓦然回首,也许,走遍世界也不过是为了走回自己。这次的台湾之行,就有这种感觉。总体概况2012年10月18日到22日,在经过繁杂的

3、审批手续后,我们终于顺利地启程赴台湾参加由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静宜大学、台湾生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八届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自主灵性与大学生命教育”。我们还利用了最后一天参访台北健康护理大学生死教育与辅导研究所,由林所长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愈花园和阳明山张学良夫妇居住地。会议主题安排紧凑有序,除开幕式外,一般一个单元时间(一个上午或下午)安排主题发言2个,各30分钟,茶叙20分钟后,由主持人和专题演讲人进行40分钟的与谈,回答听众提问。如此重复一次。既有足够的时间让发表人将问题讲清楚,又有时间给听讲者思考提问,反馈,形成有效的脑力激荡。从一定角度来看,这是台湾与大陆的对谈:郑

4、晓江老师与孙效智、黄俊杰和所有的参会者进行了交流。如果加上主题演讲,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郑晓江老师与主办方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孙效智老师一样各发言5次。郑晓江老师代表大陆与台湾理论界、教育行政界、教育界的交流,既体现了深厚的理论积淀,又有投身于生命教育实践的第一线的新鲜经验。茶叙时,台湾同行纷纷表示:原来我们对大陆的生命教育情况很不了解,以为很落后,没想到还有郑晓江老师团队这样高水平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务。郑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听会,参与讨论。台湾方面的生命教育由于发展时间长并取得了政府的支持,加上民间力量的大力参与,百花齐放,也由于信仰宗教的人口比例大,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理论界偏重

5、于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的构建;而大陆方面以郑老师为首的生命教育团队是凭着对教育的执着,主要是民间自发开展,但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掘,生命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方面给台湾的同行很多启示和借鉴。关于大学生命教育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研究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国家讲座”黄俊杰先生认为,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方向是生命教育的融入。黄院长作为学贯中西的学者,整个演讲深入浅出,既遗憾于现代大学生只擅长通过网络与同时代人对话,而忽略了与古代人、外国人对话(经典诵读),从而导致精神生命的肤浅化,又指明此即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首先要向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人类精神世界,用世界精神

6、文明来滋养自己。他的整个演讲,有精美高雅的中西音乐,有诗歌,有视频,让人美不胜收。孙效智老师的演讲题目是大学生命教育推动理念与愿景,他认为,人最可贵的就是人能超拔出环境的限制,形成感性、理性与灵性所统整而成的自主抉择能力。教育就是要去发展学生这个形塑自我的最重要的能力,他认为生命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活出该活的生命?此乃知行合一的问题。他首先分析了知行不一的原因在于内在的习气:执迷于“酒色财气”和外在的共业:结构性的恶和负面童年经验、灵性修炼的缺乏与自觉的阙如。孙教授还特别推荐了一些创意课程:新生入门书院和新生专题教育。他强调,生命课题的探索、追寻与实践是一辈子的功课。教师也需要在生命课题的安

7、顿和生命智慧的修养上终身学习。而且,教师不自我转化,如何带动学生转化?郑晓江老师的演讲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在促进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国的教育在抓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培养方面非常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方面非常不够,漠视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我们的老师必须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成长中,有无生存的技巧和生活的能力?有无感恩之心?有无团队精神?有无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等质量?应该说,许多学生在这此方面非常欠缺,表现为:目前部分学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如:众多学生人生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

8、性与主动性,并导致其生存质量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当下此在的生活感觉,淡化了生命的意识,有关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精神生命的求取等皆隐而不显,此可统称为“生命的困顿” ,轻则陷入了郁闷、无聊、纠结、“活得很累”;严重者则发展到网瘾、自闭、斗殴、自残;再严重者就沦入到吸毒、性乱、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中寻找一种新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来加以解决。应该在学校中大力推广生命教育,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以之来增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谐生命,使学生们摆脱生命困顿,获得健康的成长、快乐的生活与幸福成功的人生。郑老师

9、特别澄清了,提出“大学生的生命困顿”问题,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生命困顿,也不意味着过去及未来的人没有生命困顿,更不意味着提出“生命困顿”者就没有生命困顿。同理,提出“当代大学生之生命困顿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亦非说其他人就没有这个问题,但应该说,其表现及性质会有差异,所以,生命教育是公民教育。应该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肯定会产生不同的“生命困顿”、不同的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因为现代的青少年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家庭的影响,也就产生了性质、程度不同的生命困顿。比如:网络化生存、少子化与独生子女、社会及教育的极端功利化发展、社会价值观的紊乱、人生终极关怀

10、的消解,等等,这一切都对当代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生命成长及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负面表现就是所谓“大学生的生命困顿”。而大学里的“生命教育”,就应该主要去解决这些独特的“生命困顿”问题,而非进行另外一套“系统知识”的学习,这不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任务,可能也是生命教育难以完成的任务。康瀚文生命教育期刊与学位论文之分析发展与前瞻他通过搜寻1997年到2012年间,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期刊论文与博硕士论文并进行筛选。他得出结论,近15年来台湾生命教育的期刊与博硕士论文呈现稳定发展的情况。台湾生命教育的研究领域以“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为最大宗。台湾生命教育相关的博硕士论文,以师范院校及教育类系所

11、的论文数最多。台湾生命教育相关的博硕士论文,以国民小学的相关研究最多,大专院校场域的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康博士的建议是,生命教育的理论性研究需要再加强。生命教育的应用型研究可持续拓展。生命教育的学科定位应再思考。东海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林薰香论自主之基础海德格基础存有学之观点认为,奠基于负责的自主,乃由于自主者本真地领会自身并持驻于自身,因此能以尊重和自由的生存样式体现负责与自主根据自主作为自身持驻性之诠释,笔者除了发现自主具有向来我属性之特质,并且从层层追问发现,自主之基础不仅是自主与负责之间的单纯论证而,而是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它是由负责、良知(良知之呼与决心)、死亡的交互关系所构

12、成。基本而言,自主之基础结构乃是负责良知死亡,因为:负责乃回应自身、返回自身的行动,所以,若不负责即是未曾回应自身,未回应自身则无法返回自身,也就无法自主(自身持驻),因此可知,一方面,负责是自主作为自身持驻性的第一层(最切近“自主”之)基础。另一方面,人若要自主(持驻于自身)就必须负责以回应自身、返回自身。而且,负责作为回应与返回自身乃是对良知呼声的本真领会与回应,于其中,必须借助良知的决心与决断才可能真正地返回自身,而非仅仅只是听到与听懂良知的呼声。据前可知,良知与良知的决心乃是负责的基础,亦是自主更深一层的基础。于如此结构之下的独立自主者,必是能够负责而且已在负责、正在负责的人。从向来我

13、属性与良知之为自主第二层的基础,不难发现死亡透过本真性及向来我属性而与自主有着某种关联。由于海德格所谓的良知乃是对死亡本真领会之知的集置,另一方面,死亡的本真意义所开放出来的可能性与自由存有,乃是自主作为返回自身并持驻于自身之必要条件。据此,透过良知与死亡本真领会的关联,笔者认为在海德格的基础存有论观点,死亡的本真性与向来我属性乃自主更为源初的、第三层的基础。自由与尊重亦是自主之体现。死亡于生存结构所揭示的自由一方面是作为自主的基础,另一方面,藉由自由、自由存有所体现出的乃是自身持以为真的持驻性,而尊重则将自我提升至自身的本质,并且作为自由本质的自我而公开于世。以自重、敬他、尊重法则的方式,自

14、主的人有尊严且自由地在世上行动着。正因如此,所以可进一步看出来,守法与自由二者并非冲突的对立者,反而是相互彰显的自身存有之本质。换言之,自主的存有者不仅不会因守法而不自由,反而因尊重法则而体现了自由的本质。透过尊重法则与守法所彰显出来的负责态度,其实乃是自主的存有者以源自回应自身的负责为基础并于其上所显现出来的生存样式;借用海德格的术语来说,透过尊重法则与守法所彰显出来行为上的负责态度即是去蔽后显现出来的生存样式;而作为自主基础的负责则是基础存有论式的,它乃去蔽的源始,乃存有者从不自主的常人状态抽身迈向自主的开始。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副教授李丕洋让良知做主略论阳明心学对于现代人自主性问题

15、的思想启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自由、开放型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体制内,人们已从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中解脱出来,不再受皇权和神权的束缚,可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摆脱了皇权和神权的束缚之后,许多人却不能承受这生命中过于轻飘的感觉,一时之间,找不到自己人生行为的准则和方向。他以阳明心学的有关良知本体和妙用的思想,来给予现代人群自主性问题提供一种思想启示,促使有缘之人找到生命之舟的“船舵”,真正学会如何为自己的生命做主。长荣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郑佩芬从人与病的遭逢谈自我转化女性经历妇科疾病与治疗历程的自我叙事,从“病”、“人”与“医”的复杂吊诡出发,讲述自己开启自身疾病经验的新故事。以“莫听穿林打叶声

16、”、“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来表达在接纳自己生病状态的过程中,存在着我跟自己正常身体觉知的疏离,更意谓着我逐渐偏离甚至放弃自己生活世界的既存惯性以及在过往习以为常的生活掌控。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我与医疗专业的携手之路。我的身体成为战场,医与病的奋战令我心力交瘁,此时医疗专业在一切处置上的正当性,正荒谬地对应着我的无知。在处理疾病的理性作业程序中,深刻感受到得以跟医疗专业有所对话的,是我的病,不是我自己。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我在医与病之间的纠缠。医病关系是存在于医、病跟我之间的三向关系。我身处于医与病的争战之中,自主成了实则不完全的假象,终致分成两个自我的轨道:以身体为主体

17、的我 将自己的疾病经验外在化、客体化,保持一种理性的距离。以存在为主体的我 存在于与病痛共处的世界,正视自己的孤独并还原自己生之为人的意义。我这样理解自身疾病叙事的意义:经验受苦的因由不是因为疾病,而是生病过程中的失落与疏离。我经历医疗科技化与专科化所带来的医疗效益,却也同时面临被过份类推的化约,甚至是缺乏性别意识的不友善。华人自我在既存社会文化脉络中更形复杂,身体/疾病经验存在难以抗拒的社会论述。在生病的过程中所遭遇身体存有的根本提问,却缺乏对话的时间与空间,甚至在讲求科技理性的医疗情境中被抑制。人在苦难中经历复原并自我转化的关键在于跟自我的关系。因为受苦以及接纳受苦的复原经历,让人得以转化

18、自我从实体以至居于主体的位置。藉由自我内在对话与觉察,超越抵抗或顺服,有助生命意义的澄清,我与疾病不只共存更追求共好。郑教授以下面的诗歌结束演讲。我愿意爱你,但不占有你我愿意欣赏你,但不批判你我愿意参与你,但不侵犯你我愿意邀请你,但不强求你我愿意批评你,但不责备你离开你,亦无须歉咎并且帮助你,而没有丝毫看低你那么我俩就会真诚的相遇,而且能永远润泽彼此的生命郑佩芬老师的理性分析与精神的成长,其中呈现出力量的力量,无法用言语形容。全场寂静无声。有人提问:应该如何安慰生病的人。郑佩芬老师回答“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为什么要说。不要你说的做的你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

19、样伤人。请时刻觉察自己的经验,并换位思考,运用同理心。”大学生命教育的实务仁德医护管理专科学校幼儿保育科助理教授张纯子分享了自己将生命教育融入幼保专业伦理课程的经验。长荣大学通识中心助理教授庄慧君则谈了“心理学与生命教育”作为一门通识课程之规划。慈济技术学院通识教育中心助教蔡裕美、释德慇讲述了生命故事的回溯与展望慈济人文营队服务学习情境研究。文藻外语学院吴甦乐教育中心副教授陈立言发表了技职院校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之经验与反省以文藻外语学院为例。他们的成年礼、毕业感恩弥撒最有特色。全人发展教师全人教育生活营。推动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班级经营。利用导师研习进行生命教育理念的基本培养。利用读书会进行班级经

20、营能力的进阶培育。针对新生进行普遍性的生命教育。以科系为单位协助班级实施生命教育活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系讲师张慧远儒家经典阅读教学与大学生生命教育。她就儒家经典阅读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大学生儒家经典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儒家经典阅读教学的原则,儒家经典阅读教学的途径与方法四方面展开论述。就儒家经典阅读教学的原则而言,张老师认为,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首先,教师必须了解与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借助经典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时关注自己的“生命体验”。在文本诠释上,回归生命,贴近生活,充分发挥儒家文化生命导师

21、的角色与功能。就教育者本身而言,必须知行合一,教师本身既是传道者,也是实践者。就儒家经典阅读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而言,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文本、回归生活、回归道统,使经典教学生命化。课堂要求:宁静诚敬,认真倾听;真诚分享,开诚布公;提出问题,讨论切磋;积极主动,思想碰撞。生命化课堂;分享人生经历,真诚友好。交流学习体会,切磋砥砺。 展示德学才艺,博雅人生。阐述个人观点,辩惑明理。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人赵丹妮大学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探索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已经将生命教育课列入必修课,她们的课程设计以夏、秋、冬、春四季为主线,从学生生命困顿出发,运用生命叙事的方

22、法,实现了课堂教学、志愿者服务的一体化。这个会议给我个人的成长体会就是:教师首先要真诚地面对自己,觉察自己,接纳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没有终点。每天既要有当下觉察的自觉性,又要养成反省的习惯,每天至少跟自己对话一分钟。不要完全被外在的世界裹挟着生活,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在多变的世界听见良知的呼唤,发现被遮蔽的本真。其次,要努力在每个人身上发现神、发现佛、发现人。第一个去爱,第一个去给;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敏于宽恕,勇于道歉。择善固执,不变随缘,诚意正心,戒慎恐惧。 会场外的花絮与感受这次会议结束后的最后一天,我有幸与林绮云院长再次相逢,并两次参观了她设计的愈花园。她

23、在美国学习时听老师讲了的一个这样的设计理念,回台湾后,就投入时间去设计建设中了,现在这个愈花园还在不断扩建中。她主动捐献了树化石,并经常带学生来到树化石前,让学生体悟,从树变化石是一种转化,同样,死亡不是消失,也是一种转化。愈花园的每一个建筑、雕刻、沙石都可以激发进入者产生联想,帮助我们抚平内心的悲伤,重新寻找生命中不竭的动力源泉,开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最后,所有的参观者在林院长的引导下,在生命活力池前,闭目许愿。愈花园参观结束后,林院长开车,带我们到阳明山张学良夫妇故居,我们一起享受温泉泡脚,愉快畅谈,既解了长途旅行的疲乏,又交流了生命教育心得。会议期间,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分享生命之美的表演和

24、生命故事分享活动。不管是视障歌手自编自唱的歌曲和她们的生命故事分享,还是Dola母亲的大提琴和她与Dola这个早逝的孩子的故事,整个过程我都是泪流满面。我感动于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感动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走出小我,投身于大我,从而化解个我的悲伤和不幸,并在大我中,发现新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从会议的第一天开始,我就看到有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年轻鲜亮而美丽的女子在会场的过道里认真聆听会议,茶叙时,看到她与孙效智教授及其学生愉快的交流。我想,这是否就是在网上看到的孙夫人杨玉欣呢?虽然知其名,闻其人,但也不好冒昧上前招呼。没想到,第二天中午一起吃盒饭时,孙老师就正式将夫人杨玉欣介绍给我们,并坦诚地给我们讲述

25、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杨玉欣也坦诚地告诉我们,作为残障人士,正常人的关心,或许是一个关怀和善意的眼神或一声亲切的招呼都比漠视要强得多。尽管基本的吃穿住行都无法自理,常常在参加公开活动时不得不保持一个姿势坐3个多小时,其中的忍耐力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象的。她每天还是把自己打扮得很阳光,她说“活着就要灿烂”。而且为了尽可能少地打扰他人,她白天只喝极少的水,吃得也极少。由于从餐厅到会场有几个台阶,杨玉欣的轮椅无法自动通过,我主动帮助她推行,没想到,这还是个技术活,因为如果不是足够的轻而稳的话,她的保持同一个姿势坐了太久的骨头就会有钻心的疼痛。更有技术含量的是帮助她如厕,这个我就

26、无法胜任,只能孙老师亲力亲为了。我不仅感慨于杨玉欣灿烂的微笑所体现的精神力量和他们夫妻体现在日常吃穿住行中的爱情,更感慨于他们彼此内心的欣赏与爱慕,孙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代偿原理的事,而杨玉欣也以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向周围的人传递生命的顽强与精彩。当然,杨玉欣也感动于我们的生命教育,反复说了几次。台湾的素食很好吃,分餐多,即使是合餐,每个菜上面也有公筷。这次我们团队成员又有幸与林月惠老师、朱湘玉老师和吕妙芬老师一起在一家素餐厅进餐。这家餐厅品种繁多,食客各个年龄层都有,食品既美味营养又不腻。在台湾时,几乎餐餐都有水果,即使是便当,也有全素的,纸盒上注明了每个人的所需热量和食物实际热量。台北的街巷风情万种,个性鲜明,尽管很狭窄,但是一定栽种了各种植物,涂抹上主人喜欢的颜色,静静观看,可以猜到主人的性格爱好。大街上飞驰的摩托特别多,摩托摆放也很整齐。台北的店主们都很友善。台湾的店铺大多数上午9点以后开,半夜才打烊。台湾人年轻人普遍晚婚,据他们说是因为压力大。这次,台北之行的总体感觉是,未来华人生命教育大有发展。只要教育存在,针对生命教育话题就一直会有交流,研究和发展。(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博士、副教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