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11月)历史试题(考查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A. 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B. 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C. 体现了小农经济的封闭特点D. 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答案】A【解析】四合院的这种布局体现了宗法等级的观念,是宗法制的体现,故A正确;家庭和谐不是
2、材料的论述重点,故排除B;小农经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这种布局与小农经济没有任何联系,故排除C;男尊女卑的观念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故D错误。2. 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A. 民贵君轻B. 君舟民水C. 存天理,灭人欲D. 致良知【答案】A【解析】题干中学者评论的思想家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民贵君轻”是他的观点,故答案为A项。“君舟民水”是荀子的观点,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观点,排除C项;“致良知”是王阳明的观点,排除D项。点
3、睛: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本题首先要理解题干中学者评论的是哪位思想家,然后再根据要求确定正确答案。3.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兴之初,为了
4、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新儒学体系处于独尊地位。从黄老之学到独尊儒术适应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即从立邦安国到皇权专制的变化,B项正确。A项意识形态的斗争存在错误,排除。C项用优缺点来说明文化政策变化,不妥,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4.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A. 南
5、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B. 进士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C. 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D. 佛教已与儒学、道教鼎足而立【答案】C【解析】孝经是儒家的经典;老子是道家的经典;小品是宋词集;法华经是佛教的经典。这位南宋的道士去世时拿着儒、释、道三教经典,说明出现儒、释、道三教出现调合之势,故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四部作品除了法华经外没有外文作品;B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错误,本题体现的是融合。5. 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A. 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B. 宋代
6、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 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 “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的能力。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东南、京师、蜀地均是宋代社会经济发达地区,与才子才女大量涌现相对应,反映出文化兴盛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宋代才女大量涌现不等于才女与才子艺术成就相当,更不能因此推导出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排除A、B。题干核心内容是探讨才子、才女地域分布特点问题,非“重文抑武”与文化发展关系,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文化宋代文化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6.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
7、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A. 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B. 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C. 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D. 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答案】B【解析】孟子的意思是“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人”;但是北宋时期遭到批判,到南宋时期又得到肯定,可以看出南宋理学是是维护传统的儒学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南宋理学和北宋理学本质是一样的;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反专制;D项错误,由题干可知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合理的,而孟子的“君之视臣如
8、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不能体现君臣之间的平等。7.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A. 主张格物致知B. 反对“天人合一”C.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D. 主张克服私欲【答案】C点睛:根据“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联系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分析解答。8.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 孔子
9、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9. 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B.
10、 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C.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 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由材料可知,学界出现研究“礼学”热潮的目的是以礼抗俗,以礼救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维护封建统治,这和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风俗颓败,社会秩序动摇的现实有关,故C项正确;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有利于四民秩序的稳定,与材料“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矛盾,故A项错误;B、D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10. 乾隆帝亲自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每部分装三万六千余册,分别储存于华北和江浙等地,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
11、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 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B. 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C. 保存国粹弘杨传统文化D. 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可以合理推导出被销毁的原因是这些图书对维护统治不利。因此这种做法是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排除B项;C项说法片面,没有认识到销毁图书对传统文化的伤害。11. 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
12、名。这反映了中医A. 理念发生变化B. 深受主流思想影响C. 具有迷信色彩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把方剂命名为”“出现了方剂名”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医方剂名的变化,与“理念变化”无关,故A项排除;据“汉代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到“宋代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可得出其药剂名称的变化深受主流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的药剂名称体现了迷信,与宋代的信息不合,故C项排除;主要关注人的品行有一定表现,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点晴:解题时一方面需要注意药剂名称的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得出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12. 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
13、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可见他所处时代A. 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B. 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C. 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D. 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说明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故选A。B不对,智者学派标志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C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说法,D错在“自我意识的膨胀”的说法。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13.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
14、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C. 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D. 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答案】D【解析】材料“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主要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的思想,“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主要强调了智慧的作用,而不是“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和“否认绝对权威”,故A、C两项错误。苏格拉底注重道德,故B排除。故选D。14. “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
15、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是A. 人文主义民贵君轻B. 因信称义天人感应C. 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D. 因信称义致良知【答案】C【解析】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C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因信称义”是西方宗教改革提倡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均与材料不符,排除ABD项。15. 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先定
16、论”,主张信徒不仅要信仰上帝,还要做荣耀上帝的“善功”(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这一思想的提出A. 巩固了民众对宗教的信仰B. 扩大了路德教的社会影响C. 强化了天主教的禁欲思想D. 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先定论”“对职业劳动和简朴生活的热爱”等信息可知,加尔文主张热爱世俗生活,这样就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故应选D项。民众对宗教的信仰并没有倒塌,“重建”的说法不准确,不选A项。加尔文倡导宗教改革形成了加尔文派,不是路德派,不选B项。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在弱化天主教的传统的禁欲主义束缚,不选C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
17、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16. 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A.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B. 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C. 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D.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解析】“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说明宗教改革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只不过是用新的宗教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路德教和加尔文教都属于新教,B表述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17. 卢梭曾说过:
18、“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表明卢梭的主张A. 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B. 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答案】B【解析】从“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可以看出,卢梭认为不要受到事物的束缚,应该放开人性的枷锁,所以强调的是人文精神,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卢梭的主张是一种对人性的解放,并没有完全背离启蒙运动;C选项错在本题与宗教无关;D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18. 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
19、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 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B. 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C. 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D. 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是典型的理性思想,肯定也就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而非宗教改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内容和卢梭的分权学说无直接的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
20、不涉及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方面的字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19.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材料表明A.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B. 经济思想是启蒙运动的主要议题C. “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纤济发展D. 启蒙思想家反对干预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说明启蒙思想家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答案为D项。
21、工业革命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排除A项;启蒙运动宣扬理性、民主、人权、平等,主要不是经济思想,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0. 美国阿肯色州在1981年通过一个法案,“公立学校可以用教进化论同样的时间教神创论”。据一期科学杂志调查显示,支持和反对“人类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美国人大概各占40%否定进化论的比例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以上现象说明了A. 神创论在美国仍居于统治地位B. 进化论已完全战胜神学创世论C. 科学的普及任重道远D. 宗教与科学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已无分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科学的发展历程。从材料可知,在美国,人们并不完全认同进化论,神创论还有很大
22、的市场。分析选项,A表述错误;B表述过于绝对;C符合题意;D不合题意“支持和反对人类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美国人大概各占40%否定进化论的比例是发达国家中最高的”。所以应选C。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科学的发展历程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达尔文与进化论21. 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A. 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B. 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C. 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D. 传统文化与观念
23、的束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均是由政府扶植与支持,或是官督商办,故A项排除;士大夫阶层的参与确实很低,但不是阻碍洋务运动的根源,其根源应该从制度与文化观念等角度分析,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可得出中国兵不排斥西方技术,故C项排除;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阻碍原
24、因22. 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篙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A.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 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C. 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D. 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答案】B【解析】冯桂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项错误;冯桂芬主张学习技术,郭嵩焘主张学习制度,都为中国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故B项正确;C项与郭嵩焘思想不符;D项只适合冯桂芬不适合郭嵩焘的思想。23.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
25、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 开始开眼看世界B. 坚持“中体西用”C.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 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故D正确。开始开眼看世界,在鸦片战争时期,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B排除。普遍接受西式教育,过于绝对,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名师点睛】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大批领土丧失、主权沦丧,
26、作为封建王朝的领导中枢的李鸿章,在大厦将倾之际,认识到西方技术的先进性,因此提出了“自强”、“求富”、“明智”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有其进步性,也由于时代的限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科举改革思想经历了逐步发展过程,从19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他的侧重点在于改革科举内容,关注西方科技,而不是否定科举制度本身。24.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这主要因为A. 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B. 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C. 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D. 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27、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说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能挽救民族危机,所以全盘否定,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富强的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所以不断拔高,这和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有关,故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中体西用【名师点睛】洋务派、顽固派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不要认为他们是水火不相容,其实在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维护封建统治、抵抗侵略方面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维护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上,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统治,而顽固派因循守旧,仇视一切外洋
28、之物,主张用封建传统的办法来维护统治。洋务派是对抵抗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抵抗派的主要目的是“制夷”(抵抗侵略),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强”(镇压人民革命)。25.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A. 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 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 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 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答案】D【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大意是说在国际社会里弱国无外交,
29、意在激发国人的民族救亡意识,故正确答案为D项。A项不是梁启超这番话的用意;材料体现不出BC项。26. 晚清中国输入进化论思想后,形成了天演进化思潮。后来其倡导者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分歧,一种是和平渐进论,反对革命突变,再一种是革命突变论,注重质变、飞跃。这说明进化论A.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B. 得到了创新发展完善C. 是维新变法的直接原因D. 成为民主革命的理想【答案】A【解析】材料意思是进化论传入到中国,有两种道路,这是和当时的政治有关,当时中国存在两条路,一种是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另一种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故A项正确;“完善”的说法是错误的,两种道路最终没有在中国走通,故B项错误;
30、是维新变法中严复才引入了进化论,C因果颠倒,错误;材料中是说有两种分歧,D项只说了一种,故D项错误。27. 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A. 否定法美政治制度B. 抵制国内民主革命C. 推进维新变法运动D. 深入学习西方文明【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法国经过大革命终致大乱;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是民众进步、时代发展结果;而中国民众意识落后,赋予民权会导致大乱,体现了其反对
31、革命派“革命”的主张,坚持改良,实行君主立宪,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康有为否定法美政治制度,排除A。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体现康有为借法美政治制度来抵制国内民主革命,主张改良立宪,而不是深入学习西方文明,排除D。所以选B28.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答案】A29. 有学者写到“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作为基本起始点和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西方思想启蒙以宗教改革中个体的觉醒为基础B. 五四运动在侧重救亡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