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4.04KB ,
资源ID:102262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262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我的论文5.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我的论文5.docx

1、我的论文5 汉语歧义现象面面观一、引 子歧义现象是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从古至今研究歧义现象的人也颇多,我之所以也关注它,是由于兴趣。我以前说话犯有说话时不知不觉让人产生误解,这种情况主要是有歧义造成的。后来,我也对歧义现象有所关注。记得大一的一次教师口语课时,我聊到歧义时,老师也鼓励我去研究,自己去解开谜团,至今我还在为之努力。现在,通过学习积累及理解,我对歧义现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大三角理论”1、“小三角理论”2两三角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对歧义的种类、形成原因及消解方法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且在某些方面应该说是有个人独到的见解吧。二、与歧义有关的概念和术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歧义”

2、一词的解释是:(语言文学)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因此,现多数学者都认为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若是这样,我们不由得就会联想到一些与之有关联的概念和术语。歇后语与歧义。歇后语是由近乎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性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3由此观之,歇后语有表面意也含有深层意。例如:“马路上的电线杆靠边站。”它表面上说的是靠边站的电线杆的位置,实际则深含着失去权力。它就包含了两种意义呀。最相似的是谐音歇后语,例如:“孔子搬家尽是书(输)。”“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这类歇

3、后语表面上就可以看出有两种意义,难道这也就是歧义吗?双关与歧义。所谓双关就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用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4从含义上,我们就知道它有两种意思。我们也可以从实例中得到见证,如语义双关的例子:“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从头做起”和“一手推平”讲的是理发,实际上寄托着人民群众除旧布新的愿望,歌颂新中国,欢庆新社会。再如谐音双关的例子:“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杨”、“柳”表面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它们都有两种意义,会不会也称作歧义呢?婉曲与歧义。婉曲则是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且借用一些

4、事物相应的同义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辞格。它的特点是“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司马光语)。5这也告诉我们,它们有表面义和深层涵义。例如:“你的个人问题怎么处理呀?”表面上是指个人问题,实际则指的是婚姻问题,这难道也算歧义吗?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歇后语、双关、婉曲等都与歧义有联系,难道它们都能与歧义划等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中我们也可能发现原来大多数学者对歧义下的定义就有所怀疑了。那么究竟什么是歧义呢?“歧”字原义是“岔路”。列子说符“歧之中又有歧。”王安石寄虞州二妹诗:“又如歧首蛇,南北两欲驰。”所以“歧”不仅有多的意思,而且含有相互矛盾的意思。“歧义是一种逻辑错误,是一种无效判断

5、。”6综而得之,我认为歧义是自然语言中长期存在且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同一语言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包含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意义,重要的是表意不明,影响交际,令人无法确定其真意的语言现象。由此我们才可以将歧义与歇后语、双关、婉曲区别开来。核心区别就在于表意不明。歇后语,虽有表面和深层含义,但它是熟语,既是熟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语言,因此不会不知其意。双关、婉曲它们虽也有两种意义,但它们都有一个潜规则就是“一语关顾表里两层含义,其中蕴含着的不直接说出来的含义是表意所在,即要含而不露,又要使人体会得到,寻味的出。”7既是如此也就不存在表意不明,故它们不是歧义,但我们从中也可以重新认识到歧义的一些特点

6、及产生歧义的一些因素。三、歧义现象的种类汉语中歧义现象相当普遍,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我们都随处可见。歧义成因很庞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按汉语借用的载体,我们可以将歧义分为口语歧义和书面语歧义。这也是汉语所借用的媒介所决定的。当然口语歧义,主要表现在语音及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例如:“树上qi个猴,地上一个猴,一共几个猴?”这是春晚赵本山小品中的一个例子,这中间的歧义就是靠口语借用语音“qi”(骑、七)来传达的,所以答案会有“八和二”的结果,若直接用书面语形式反映就没有歧义了。再如,有个笑话:曾经南方一位客人到北方,晚上要找旅馆住宿,就问一位当地人“这哪有旅馆?”当地人答道:

7、“这的旅馆贼多”话还没说完,南方人就走了。这里就在于南方人不懂北方人的方言“贼”还充当程度副词“很”的角色。按歧义现象的某些特征,则又可划分为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境歧义。这也是一般学者对歧义的认知。词汇歧义、语法歧义这两点都是无可争议的。我们知道语言是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这三大系统的,语言中的歧义也注定摆脱不了词汇和语法的影响。至于语境歧义,周礼全先生指出:“自然语言不同于形式语言的突出特点就是对语境的依赖性。”8如:“小李正和他的老战友交谈。”本来非常明了,但是加上一个小小的语境,“小王推门一看”,这时“他”就指代不明了,由此可见,语境也会制造歧义,通常人们把这种歧义现象叫语境歧义。按语言

8、的三大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的作用产生的歧义,我们也就可以将歧义归结为语音方面歧义、词汇方面歧义和语法方面歧义这三类。我认为这种歧义归类才是较为科学的,汉语也是一种语言,它也摆脱不了这三大因素的制约,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歧义,也必与其中的某种或几种因素有关。这也直接告诉我们,要研究汉语的歧义现象,就可以从中着手了。四、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上面对歧义有了一个总的认识,特别是歧义种类的分析。我们汉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的符号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大系统。歧义现象也附着于语言之上的,那它也脱离不了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它们究竟是怎样影响的,是哪些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想有较为

9、科学、较为全面的认识,就不得不紧紧围绕两个“三角理论”去展开探索,还必须坚持静态分析9和动态分析10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因为“研究汉语事实,许多时候仅靠静态分析无法深入揭示语法规律,科学解释语言现象的。”11既是如此,我们分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的成因,不妨就从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入手。(一)语音方面1、同音词可以产生歧义。同音字在汉语言中很常见,有时候同一个音可以应对两个或多个以上的词语,(也包括方言与普通话应对的同音)如果出现在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中就可能引起歧义。例如:(1)岸边停着一艘yu chun 。(yu chun 可理解为“游船”、“油船”、“邮船”。)(2)我需要一块m b 。(m b

10、 可理解为“麻布”,也可理解为“抹布”。)(3)我的hi zi 呢?(hi zi 可理解为“孩子”也可理解为“鞋子”)2、 多音字引起的歧义。在汉语中一字有可能有好几种读音,读音不同所代表的意思也就不同。在一个短语或句子中,同一个词由于读音不同就会引起歧义。例如:(1)小王在档案室看资料。(“看”读kn 是“阅读”的意思;读kn 则是“看守”的意思,这两种意思明显有区别的。)(2)空房间有什么用?(“空”读kng 意思是“把房间腾出来有什么用?”读kng 意思是“房间什么都没有能有什么用?”(3)你别冲!(“冲”读chng ,意思是“你不要往前上了!”读chng 意思是“你别太牛气!”)3、音

11、节的轻重读也可以引起歧义。在一个句子里,同一个词重读或轻读,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产生歧义。例如:(1)他一小时就写了三道题。(轻读“就”表示他能力很强,持赞扬态度;重读“就”表示才做了三道题,说速度慢,持批评态度。两种意思明显矛盾。)(2)我想起来了。(轻读“起来”不是我想到了什么;重读“起来”则表示不想坐了或睡了,想起身。)(3)他来了吗?(轻读“来”表示疑问“他来了没?”重读“来”有一种反问的意味,则表示“他没来。”)4、句读断句也可以造成歧义。汉语中同一个句子或短语,如果停顿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甚至会出现歧义。例如:(1)古代就有一则小故事这样讲到:一位秀才到

12、朋友家做客,不巧的是快要返家时天下起了大雨,眼看着无法回家,客人希望主人留自己住宿,于是就写了一行字来探问“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于是主人就故意和他开玩笑,把这句话读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有灵犀的客人哈哈一笑,重新读到“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三种断句法,就有三种合情合理的解释,正是一个断句歧义的典型。(2)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这句话有两种句内停顿,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妈妈难眠)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女儿夜夜难眠)(3)咬死猎人的狗。这句话停顿

13、不同的地方也会产生歧义。咬死/猎人的狗。它是动宾结构,表示狗死了。咬死猎人/的狗。它是偏正结构,表示猎人死了。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音方面的音同、多音、轻重读、停顿都会影响语言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产生歧义的重要原因,也是途径之一。(二)词汇方面1、词语多义造成歧义。同一个词在同一个句子中有多种理解,这就会产生歧义。例如:(1)那家商店关门了。(“关门”可理解为“破产”或“营业时间已过”,所以这个句子可理解为“那家商店破产了,不再开了。”也可理解为“那家商店暂停营业了。”)(2)他已经走了。(“走了”可理解为“行走”、“离开”或“死亡”,所以这个句子也就可以理解为“他已经离开了。”和“他已经去

14、世了。”)(3)小王借小李一辆自行车。(“借”有两种意思,一是借出,一是借进。因此,句意可以是“小王借给小李自行车。”也可以是“小王向小李借自行车。”)2、词性兼类可以造成歧义。有些词有几种词性在同一个句子中,这个词的词性不同,会导致句子的意思不同,因此也可能造成歧义。例如:(1)他原来是一个警察。(“原来”就有两种词性,一是时间名词,一是副词。因此句意可以是“他以前曾是个警察。”也可以是“没想到他是个警察。”)(2)甲和乙结婚了。(“和”有两种词性,一是连词,一是介词。因此,句意可以是“甲和乙各有自己的家庭了。”也可以是“甲和乙组成一个家庭。“)(3)有个小幽默:“铁锤锤蛋锤不破”甲乙两人争

15、辩,甲说“锤得破”还用锤敲破了鸡蛋,乙说“锤不破”且补充说“蛋是破了,但锤是好的。”这其实就是由于词性兼类产生的歧义。甲说的“锤”是动词,“敲、打”的意思。而乙说的“锤”则是名词,“铁锤”。)3、词语的简称可以产生歧义。为了表达上的方便,人们常常使用简称,但有时简称不当,就会引起歧义。例如:(1)黑大米(可以理解为“黑色的大米”也可以是“黑市上的大米”)(2)西工大(可以理解为“西北工业大学”也可以是“西安理工大学”)(3)水货(可以理解为“货物是水产品”也可以是“货物的质量很水”)4、方言词与普通话中的词汇意义差异,也可能引起歧义。不同地区的方言有不同的特色,与普通话之间偶尔会有出入,所以在

16、语义理解上会出现偏差,造成歧义。例如:(1)北方人方言中有“贼多”的说法表示很多的意思,若在普通话中就会被理解为“贼(小偷)很多”具体实例见前面。(2)“爷”在普通话中就是祖父,但我们十堰地区的某个地方“爷”指的就是父亲,也许保留了古音古意,如“爷儿俩”就指“父子俩”。(3)“稀奇了”普通话中通常是“稀少、宝贵”之意,而在部分地区的方言中,它还有“奇怪”的意思表示惊讶。(三)语法方面1、多义结构关系会产生歧义。形成多义结构主要原因是语言结构有限性而语义无穷,用有限的结构表达无穷的意思不能不产生一个语言结构表达多种语义内容的现象,这也就不可避免会产生歧义12。例如:(1)出租汽车(它就包含两种结

17、构关系:一是偏正关系,充当名词角色,指汽车种类;一是动宾关系,充当谓词角色,指要用汽车。)(2)进口机电产品(它包含着两种结构关系:一是动宾关系,充当谓词,表示从国外买进机电产品;一是定中关系,充当名词,表示机电产品是进口的。)(3)热爱人民的总理。(它也包含着两种关系:一是偏正关系,表示总理爱人民;一是动宾关系,表示人民爱总理。)2、语义关系不同造成歧义。所谓语义关系,主要指名词和动词之间的施事、受事、与事和工具等关系,其次是指名词和名词之间的领属、性质关系。语义关系不同,主要是由于分不清施事和受事的对象不明,这就可能造成歧义。例如:(1)他谁都不认识。(“他”就有可能是施事者,表示“他不认

18、识许多人。”;也可能是受事者,表示“许多人不认识他。”)(2)学生看见他很高兴。(“学生”若是施事者,表示学生高兴;若是受事者,则表示高兴的是他,而不是学生。)(3)反对的是张厂长。(“张厂长”若是施事者,表示他反对别人;若是受事者,则表示别人反对他,两者意思截然不同。)3、多个修饰语也可能造成歧义。句子中的修饰语超过一个就可能引起歧义。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因为多个定语既可以存在修饰关系,又可以“多对一”地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例如:(1)在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其中“落后”既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国民党”又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旧中国”。)(2)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

19、了这届迎新会。(其中“其他 ”是修饰学校还是领导呢,不太明确有歧义。)(3)几个学校的老师出席了会议。(其中“几个”既可理解为“不同学校的老师”也可理解为“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4、语序可以产生歧义。所谓语序就是语言中各个成分安排的次序。顺序不当就会造成歧义。例如:(1)女工工作做得好,可以解决一些女工特有的切身问题。(该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些女工”还是“一些问题”?不大清楚。如果是“一些问题”,语序最好让表领属的词语放在前面,即“解决女工特有的一些问题。”)(2)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该句是说几个团里各团的负责干部呢,还是说一个团的几个负责干部呢?有歧义,究其原因,就是“几个”

20、与“团的”语序不同造成的。)(3)三个出版社的编辑。(该句是表达“一个出版社中的三个编辑”呢,还是“三个出版社的所有编辑”呢,意思不明了,有歧义,这也是由“三个”的位置安排不当决定的。)5、缺少必要词语会造成歧义。缺少必要的词语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为了省事而省去一些词语,但由于省略不当就造成歧义。例如:(1)参加这次校庆的有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1000人。(这句话要表达参加校庆的人数总共1000人呢,还是光老校友1000人呢,不太清楚,造成该原因主要是缺少必要的虚词,如“总共”或“此外”等)(2)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这句话是广播的内容提到奉节,还是广播报站说船已到奉节呢?

21、这其实也是少了必要的实词如“说船”等)(3)哈尔滨在长春的北面,沈阳在长春的南面,这是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城市。(由于省略了必要的实词造成句子表意不明,哈尔滨、沈阳、长春到底哪个是极具文化氛围的城市而不大明了。)6、多义句式会造成歧义。多义句式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分歧,有时就会引起表意不明。朱德熙就曾专门研究了多义句式引起的歧义,存现句就是基本的例证,本文就不再过多的阐述了。13由上可知,造成汉语歧义现象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消解歧义,避免歧义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呢?五、歧义现象的消解歧义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歧义阻碍、限制着人们的正常交际,所以我

22、们要学会消解歧义。消解歧义,我们要“对症下药”。通过上面对歧义现象的认识分析,我们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消解歧义。1、说好普通话,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词及方言,对普通话的干扰,使听话方明确说话方的意思。例如:小王在看书。(把“看”读成kn,表示“阅览”。)2、把握好语音的轻重读。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重读个别词,可消除歧义。例如:他一小时就做了三道题。(可重读“就”表示“他才做了三道题”表批判。)3、把握句中停顿。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句中不同的停顿,可以使意思单一化。例如:咬死猎人的狗。(可读为“打死/猎人的狗”,表明死的是狗,就不存在歧义了。)4、添加必要的词语。把原来需要依赖于语境的省略句或不

23、恰当的简化所造成歧义,改造成完全句,保证句子成分的完整性,可消解歧义。例如:关心的是他的母亲。(可改为“关心他的人是他的母亲”添加“他的人”,该句意思就明朗多了。)5、词语替换。把多义性词语出现在句子时,可根据自己所表达的意思选用别的词语替换,消除歧义。例如:他原来是个警察。(可改为“他以前是个警察”意思也就单一化了。)6、调整语序。适当地调整语序也可以消解歧义。例如:这位先生谁都不认识。(可改为“谁都不认识这位先生”。)7、变换句式。通过变换句式可保持句子意思的单一性。例如:在房子里写标语。(可改为“把标语写在房子里”。)以上方法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消除歧义,而且它们不是孤立的,综合运用也能达

24、到消解歧义的目的,保证交际的通畅性,语意的明了化。六、结 语歧义现象是汉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语音、词汇、语法都可能引起歧义,我们可以通过词语替换、添加标点、变换句式等方法消除歧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歧义有它积极的一面,在言语表达中巧妙地利用歧义,会有含蓄、凝练、曲折、生动的表达效果。因此,希望大家通过对歧义的全面认识,能够扬长避短地认识、分析、运用歧义。注 释:1“大三角”指“普方古”三角。“普”指“普通话”,“方”指“方言”,“古”指古代、近代汉语。研究现代汉语共同语语法事实,为了作出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有时可以以“普”为基角,撑开“方”角,“古”角,从而形成分析验证的一个“大三角”。2“

25、小三角”指“表里值”,由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所构成。语表形式是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简称“语表”或“表”;语里意义是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简称“语里”或“里”;语用价值,是适应特点语用需要而产生的价值,简称“语值”或“值”。3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321-322页。4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57页。5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62-263页。6见南开学报哲社版,1997年3月,第49页。

26、7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58页。8见南开学报哲社版,1997年3月,第50页。9“静态分析”指的是对某个语言片断进行自身的成分分析或层次分析。它是语法分析的起点,不会对语言片断作静态分析,就等于没有掌握语法分析的基本功。10“动态分析”指的是在动态中多角度地分析语法事实,揭示语法规律。其基本做法是“两个三角”的验证。11见刑福义著汉语语法三百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4页。12见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68页。13见朱德熙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

27、书馆,2001版,2003年第六次印刷,第169172页。致谢:衷心地感谢贾君芳老师对此论文的精心指导。在论文初期他细心的修改、完善论文方案,并提供相关资料,指导我阅读大量的文献。他总是及时耐心的给予指导,让我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的实施论文方案。论文初步完成时,他要求反复修改,不放过任何一个小问题,使论文渐渐的趋于完善。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让人敬佩。最后,在贾君芳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完成了论文的定稿。参考文献: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上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3刑福义著汉语语法三百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4朱德熙著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版,2003年第六次印刷。5南开学报哲社版,1997年3月,第4755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